未来学校评估标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944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学校评估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未来学校评估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未来学校评估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未来学校评估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未来学校评估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来学校评估标准.docx

《未来学校评估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学校评估标准.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未来学校评估标准.docx

未来学校评估标准

基本要素

目标状态

具体评估内容

分值

得分

A1.1校级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4分)

校级领导理解未来学校建设的重要性,有建设未来学校的全局观

校领导对未来学校信息化、数据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理解,将“未来学校”的建设融入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1

校领导对于未来学校信息化和数据化的建设有全局观,了解建设所需的资源和重点,以及信息化各要素建设(包括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硬件和软件建设等)之间的关系。

2

熟悉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规划、重要文件等)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当前发展的优势和困难有确切的了解,对于下一步争取和整合资源促进信息化发展有明确的想法。

1

A1.2未来学校全局建设规划与统筹保障机制(11分)

制定未来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与统筹工作建立科学化保障机制与健全规范化制度体系

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未来学校建设整体建设规划,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重点突出、科学合理

8

有明确的未来学校建设保障机制,结合发展规划在经费投入、资源组织模式、管理流程变革、服务外包等方面建立常态化保障机制。

1

推进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未来学校建设制度管理体系,包括管理、使用、网络安全、人员培训、例会会议等制度体系

1

规划内容被学校教职员工普遍了解,执行有效

1

A1.3学校“未来学校”建设团队体系化组织与执行力(5分)

未来学校团队建设合理,有多元化评考核与激励机制,团队执行力强

建设分工合理的“未来学校”建设团队,主管校长、信息主管、教研部门、学科教师都在团队中分工明确

1

有合理的“未来学校”建设工作评估考核及激励机制

1

信息主管对学校的硬软件建设、课堂教学技术支持、企业联系与维保制度等非常熟悉且能积极推动发展。

1

分管领导和教研部门能与技术部门积极配合,主动推动技术支持下的课堂、课程、评价、管理等要素建设

1

团队中的核心教师积极探索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

1

A1.5学校“未来年级”建设(20分)

“未来年级”建设工作到位,学校各项建设支持“未来年级”常态化一对一教学

学校有至少一个年级成为“未来年级”,软硬件及教师配备到位(未实现一个年级的,以下项目得分按比例缩减)

12

学生的移动互联设备在课堂上的使用实现常态化(至少每周两次)

3

未来课堂涉及多个学科(至少两个学科,其中有一科必须是语文或数学)

3

移动互联设备在课堂上不仅仅用作师生互动(反馈器),更用于学生联接互联网及多向互动合作等功能

2

合计

40分

基本要素

目标状态

具体评估内容

分值

得分

A2.1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体系性培训(5分)

教师培训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层融合作为重点,培训成体系

教师培训包含系统化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理论主要指导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变革

2

教师培训包含系统性的常用软硬件功能使用和信息素养的培训

1

教师培训包含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实操培训

1

培训内容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

1

A2.2培训资源的体系化整合和利用(9分)

教师培训资源合安排合理,依托技术、平台和各方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对零散式培训资源能够有效地选择和整合,成为科学的培训体系。

组织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各类信息化培训、研讨、考察学习等,次数多,培训教师比例高,覆盖面广

2

依托企业等外部资源对教师进行跟进式技术培训

2

依托校本培训(教研、赛课等)活动,对教师进行常态化多频次技术与教学培训

2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远程教研,扩大教研的影响和教研资源的来源

1

根据培训目标对零散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科学的培训体系

2

A2.3教师信息化专业成长(6分)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研修与专业提升,数据支持教师更好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参与网络研修社区,通过网络研修、网上学习,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能力

1

教师愿意尝试使用新的技术和软硬件来支持教育变革,尝试的应用经验有分享交流机制

1

教师积极参与与教育信息化和数据应用相关的,由科研部门主导的教育科研活动

1

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有数据记录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用于指导培训和教研资源的匹配

2

教师积极利用数据改进课堂教学以及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1

合计

20分

基本要素

目标状态

具体检测内容

分值

得分

A3.1网络基础接入(7.5分)

学校接入高速宽带有线网络

电信/移动/教育网提供内网或专线接入/数据交换

0.5

宽带速度快(主干1000M,桌面100M)

0.5

校园局域网搭建合理,管理高效

0.5

通过路由、AP等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

wifi网络覆盖教学区域

1

wifi覆盖其他区域(办公室、操场等)

2

Wifi速度满足移动互联教学的需要(至少一个年级的学生同时使用移动互联)

3

A3.2服务器(3分)

学校利用服务器对学校数据进行管理、存储和备份

学校有网络中心对服务器进行存储和管理,网络中心干净整齐,管理有序

0.5

机房,机柜,路由,UPS,交换机等配置完善,且有编号

0.5

服务器规划合理,应用充分,避免僵尸(有服务器用于校园数据的管理和存储,有服务器用于校园数据的备份)

1

有数据备份策略(历史归档,按周期备份,实行冷热隔离)

0.5

云服务器与学校服务器之间功能划分合理,数据流通顺畅

0.5

A3.3基础应用终端(2分)

基础应用终端能够支持满足教师日常办公需要、行政管理需要及后勤服务需要,并能提高日常工作效率

基础应用终端(办公电脑)每位教师和管理人员一台(师机比1:

1)

0.5

基础应用终端普遍应用于管理和后勤相应场合

0.5

扫描设备、无线打印可满足教师日常办公需要

0.5

有自动化设备(扫码枪、二维码生成,打印设备等,语言或图像识别智能工具)用于提高工作效率

0.5

A3.4教学应用终端(7分)

教学应用终端满足日常教学与学习需要

交互式多媒体系统覆盖所有教学班

0.5

有课堂直录播系统且经常使用

1

有远程课堂连接系统且经常使用

1

学生有线上网终端(计算机房、电子阅览等)满足日常和拓展学习需要

0.5

学生的移动互联终端经常使用,且管理到位(充电、防盗等方面)

3

有泛在学习设备且经常、有效使用

0.5

有智能考试设备(智能评分、智能阅卷)且经常使用

0.5

A3.5其它应用终端(8.5分)

应用终端拓展了数据出入口,尝试了新的教学和管理可能性,提高教学和管理效率

有班级智能管理设备(班牌系统)且经常使用

2

有校园智能管理设备且经常使用(门禁设备,智能监控设备,智能一卡通等)

1.5

各智能管理设备经常使用且有记录

0.5

有校园智能物联设备(智能手环、光控温控设备、图书馆物联设备等)

1.5

各智能物联设备经常使用且有数据支撑

0.5

有创客组件并经常使用

1

有其它智能硬件(虚拟现实、3D打印、互动学习桌等)且经常使用

1.5

A3.6硬件维保与管理(2分)

硬件维保制度能确保硬件的维修和管理责任明确,维修及时

有完善的硬件管理制度且执行到位

1

有完善的维保制度对硬件供应商进行维保管理

1

A3.7空间建设(10分)

空间设置适应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需要

一般教室中技术性硬件设置布局合理,管理到位,适应未来课堂教学需求

2

办公区域6S标准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

2

有未来教育体验教室,兼具功能性和可变性,适应未来流动性和泛在性学习的需求

3

学校其它空间打破传统思维,提供时时处处学习的支持和资源,以适应未来流动性和泛在性学习的需求

2

空间整体建设为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考虑人文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1

合计

40分

基本要素

目标状态

具体检测内容

分值

得分

A4.1基础数据仓库建设(4.5分)

学校的基础数据仓库按照标准的格式和协议架构,适应其它应用层的需要,打破数据孤岛现象,实现数据的流动和价值

学校师生数据有统一的ID

0.5

数据仓库中数据格式标准、安全,接口规范

0.5

有明确的数据存放规则及加密措施等

0.5

数据定时备份,避免数据遗失

0.5

各应用系统之间按照统一协议搭建数据出入口,没有数据孤岛现象

0.5

学校的各项数据按需求提供给各用户,建立教师、学生、班级数据全景图

数据仪表盘,PortalReports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数据出口

0.5

有实时学生数据全景图,包含认知、德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

0.5

有教师数据全景图,包含教师基本信息,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专业发展、资源贡献、专业成就等各方面

0.5

有班级数据全景图,包含班级学业、行为规范等各方面

0.5

A4.2教学资源库建设(3分)

学校的教学资源库能够满足教师日常资源利用和分享的需求,以及学生对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

有管理架构合理的教学资源分享和管理系统

0.5

资源系统分享系有数据记录,支持优质资源的浮现

0.5

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和学习资源并经常使用(包括省市区级资源库)

0.5

整合STEAM资源,开发创客和STEAM课程资源

0.5

根据本校实际特点,自主开发和分享系统性教学资源和的数字课程资源

0.5

引进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资源为学生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学生经常使用

0.5

A4.3课程管理系统建设(2.5分)

学校的课程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过程性课程资源管理

有课程管理系统,可对国家和校本课程进行自动申请、排课和选课

0.5

学生可实现线上或手机选课

0.5

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课指导

0.5

系统可记录学生对课程的过程性反馈,为后面调整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优化的课程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0.5

系统数据与基础数据库互联互通,可为班牌系统、学生评价系统等提供数据服务

0.5

A4.4学生学习平台及其它学习软件(8分)

学生利用学习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和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平台得以收集、分析和呈现

有支持学生课堂学习的应用平台(包括电子书包、在线合作学习平台、一对一学习系统、翻转课堂系统等,有其中一项且经常使用)

1

学习平台支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反馈

0.5

学习平台支持学生任务式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

0.5

学习平台支持公共知识的及时创造、生成、存储和展示

0.5

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对互联网学习资源、专家资源的利用、分享和生成

0.5

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实时数据收集和分析,服务教学的调整和改进

0.5

学习平台数据与基础数据库互联互通,形成各数据全景图基础

1

学习平台支持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持续学习

0.5

学习平台得到常态化使用

1

有针对具体学科的应用型学习软件(如几何画板,虚拟实验,语音识别软件等)

1.5

应用型学习软件在多学科经常使用

0.5

A4.5学生评价系统(6分)

通过评价系统对学生实现全面、系统、过程性的评价

有在线作业系统,学生的作业可通过系统发送、提交和自动批改

0.5

作业数据实现即时收集、统计和分析

0.5

有在线考试系统,学生的测验和考试可通过系统实现即时批改

0.5

考试数据的实现自动及时的收集、分析和统计

0.5

考试数据与基础数据库互联互通,形成数据全景图基础

0.5

考试系统在多学科经常使用

0.5

评价系统包含德育评价系统且由过程性数据支撑

0.5

评价系统包含体育评价系统包含可穿戴设备或感应记录设备进行过程性数据采集和分析

0.5

评价系统包含美育的过程性采集和数据支撑

0.5

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其它主体的参与

0.5

评价系统数据与基础数据库互联互通,形成各数据全景图基础

0.5

分析结果简单易懂,具有指导意义

0.5

A4.6学校智能化、数据化管理系统

(7.5分)

教师人事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化和数据化

有人事管理系统,用于系统性人事管理

0.5

系统经常使用

0.5

教师专业发展系统能实时记录教师发展的轨迹,并针对教师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建议

有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过程性数据记录(资质证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公开课、教师调查和分析)

0.5

系统经常使用

0.5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用于指导管理决策(奖励、培训资源匹配等)

0.5

学校的事务流和办公事务实现电子化和数据化

有电子化办公系统(包括考勤,请假、文件审批、会议纪要、工作流,办公协同等)

0.75

办公系统经常使用

0.75

办公系统有数据收集和分析,分析结果用于管理决策

0.5

班务管理实现电子化和数据化

有班务管理系统

0.5

班务管理系统经常使用

0.5

班务管理数据支持班级和学校管理决策及改进

0.5

各管理系统数据互联互通

各管理系统与基础数据库互联互通

1

通过班牌、微信、官网等数据出口及时呈现数据分析结果

0.5

A4.7学校智能化、数据化服务系统(8.5分)

后勤服务实现管理的电子化和数据化

有后勤服务管理平台(食堂,资产管理,报修)

0.75

后勤服务管理平台经常使用

0.5

后勤管理系统与微信、APP等数据出口实现互联互通,数据结果及时呈现

0.5

通过物联系统实现校园管理电子化和数据化

有物联技术支撑的校园管理系统(安保、图书借阅、功能室管理等)

0.75

物联技术支撑的校园管理系统经常使用

0.5

物联系统的数据与学校APP、微信等实现互联互通,并用于管理决策

0.5

家校联系通过平台实现即时化,并为家长提供信息和数据服务

有家校联系平台提供即时性信息服务

0.5

家校联系平台经常使用

0.5

家校联系平台与基础数据库互联互通,可提供学习平台、班务系统等实时数据

0.5

学校与公众、上级部门及公众通过平台进行宣传、沟通和互动

有学校微信公众号,实现宣传沟通功能、具有互动性,并成为部分数据入口和出口

0.75

有学校官网,实现宣传沟通功能、互动功能,并成为数据仓库入口和出口的聚合portal

0.75

有学校APP,实现互动功能,成为功能和数据出入口,并具有开放性,可扩展可升级。

0.75

官网、微信公众号、APP数据互联互通

0.25

学校与社区通过技术平台进行教育资源共享

有与社区的资源互动系统,调动社区资源支持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支持社区发展

0.5

系统经常使用

0.5

合计

40分

基本要素

目标状态

基本检测内容

分值

得分

A5.1学习目标(2.5分)

课堂学习的目标由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目标指向学生怎样的成长方向?

-指向碎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得0.5分。

-目标指向体系性知识或技能的掌握得1.5分。

-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高级思维、合作素养、信息素养、自我认知及反思能力等)的培养,得2.5分。

2.5

A5.2课程整合能力(1.5分)

课堂上呈现出教师对于课程的选择意识和整合能力

课堂上呈现的是怎样的课程内容?

-完全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没有对课程进行加工和整合得0.5分。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了选择和加工(不被原有的顺序、单元结构等所局限)1分

-学生课堂的实际生成推动课程的调整1.5分

1.5

A5.3知识形成方式(2.5分)

变革对知识形成方式和形成过程的认知,课堂成为生成知识、创造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

知识和技能是怎样形成的?

-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师讲授/灌输获得,得0.5分。

-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学生思考、教师推动、小组合作探究获得。

但形成的知识局限于分享层面,缺乏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动,得1.5分。

-知识和技能是在个人思考和分享、小组合作、教师推动,以及全班补充推进的过程中,通过知识众创的方式合作创造生成,在个人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知识在合作探究中不断深入和升华,形成体系化认知。

得2.5分。

2.5

A5.4师生角色(3分)

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知识中心、任务中心、问题中心转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推动者、支持者。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从自己的计划出发,在课堂上扮演知识的给予者,资源的提供者,任务的设定者,问题的提出者。

整个课堂以“拉”学生去完成自己设想的目标为主,得0.5分。

-教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出发,在课堂上扮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推动者、支持者。

为学生搭梯子,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整个课堂以“推”着学生朝着他们可以达到的方向前进为主。

得1.5分。

1.5

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知识的接受者、消费者变成知识的创造者。

学生们由课堂活动的消极参与者和变成课堂活动的主动设计者、实施者、参与者。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消费者,课堂活动的消极参与者和被评价者,按照教师设计的路线一步步完成任务。

得0.5分。

-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课堂活动的主动设计者、实施者、参与者和评价者。

学生掌控个人和团体的学习的目标、过程、成果设定,以及资源的调动、获取和使用。

得1.5分。

1.5

A5.5学习方式(2.5分)

学习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传统的听讲+练习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转向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支撑的合作建构式学习,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深度的、可延续的、泛在式的合作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采取了怎样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听讲+练习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

得0.5分。

-以教师为主导的任务型或项目型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相关知识或技能。

得1.5分。

-以学生为主导的合作建构式学习,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目标和问题,并为学习的目标、过程、结果负责,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需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深度的、可延续的、泛在式的合作学习。

得2.5分。

2.5

A5.6组织形式(2.5分)

课堂的组织形式发生变革,由个人学习及固定的小组合作转变成以尊重学生不同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方向为特点的自组织合作。

课堂上学生是以怎样的组织形式进行学习的?

-以听讲授为主,以单个学生为主体的组织形式。

得0.5分。

-缺乏合作目标的他组织合作(为了合作而进行的合作,缺乏合作的实在意义)0.75分

-有意义的他组织合作(由教师指定的固定的小组合作),合作成果通过共享成为公共知识。

得1.5分。

-有意义的自组织合作(以尊重学生不同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方向为特点的灵活合作组织形式),合作成果通过建构式对话进行升华或深化,从而成为更系统的公共知识。

得2.5分。

2.5

A5.7交流方式(2.5分)

课堂的交流方式发生变革,由教师与学生的单对多或单对单交流,转变成学生多向、立体式的多对多交流,且交流的目标指向团体知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怎样的交流方式?

-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单对多或单对单交流。

得0.5分。

-除单对多及单对单交流外,还有技术支持下的小组内的交流及一组对全班的交流。

得1分。

-多组学生、多个学生之间同时交流,交流指向知识的分享。

得1.5分。

-有技术支持下的有学生多向、立体式的多对多交流,多向立体交流的目标指向知识建构式对话,推进生成的团体知识的深化、系统化。

得2.5分。

2.5

A5.8课堂评价(2.5分)

课堂上的评价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老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被评价者,而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主动评价者。

评价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全面、多样、多要素、过程性评价

课堂上谁是评价的主体?

-教师是唯一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被评价者。

得0.5分。

-除教师外,学生也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主动评价者。

得1分。

-除教师和学生外,在技术的支持下还有其它评价主体的参与(如学习平台、远程学习伙伴、家长、专家等)。

得1.5分。

1.5

评价的要素和手段有哪些?

-评价的要素集中在某一个方面(如认知),评价手段单一(如对错,给小奖品)。

得0.25分。

-评价的要素包含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如认知、态度、核心素养等。

评价手段基于学生特点,实现多元化。

得0.5分。

-在第二条的基础上,评价的各项数据电子化,可记录可追踪可分析。

得1分。

1

A5.9课堂文化(2.5分)

课堂文化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权威、学生竞争的文化转变成师生相互尊重、学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合作文化。

课堂上作为一个学习团体,呈现出来什么样的文化?

-教师权威、学生相互竞争的课堂文化。

0.5分。

-师生相互尊重、学生之间相互欣赏、互相补充、肯定贡献、主动支持的合作文化。

1.5分

-师生除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外,还有将观点和知识不断努力推向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承担和愿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