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4092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强烈推荐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强烈推荐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强烈推荐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强烈推荐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

《强烈推荐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烈推荐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

强烈推荐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

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综合区分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和配套功能区三大功能区块。

规划面积6.85万亩,总投资10.7859亿元。

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集中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建设一批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生产能力的粮食功能区。

通过集成技术的综合运用,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基本消除其对环境的污染,通过3年努力,形成若干个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较高,带动能力强,有一定影响的农业主导产业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建成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造就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铸造农业产业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项目背景

建立现代农业综合区,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2010年1月,农业部发布了《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计划从2010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扶持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树立新样板;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

同时农业部出台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2009),以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现代化水平,201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6号)。

文件提出“从2010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综合区要达到“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等5个目标,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时期常山现代农业发展途径,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意见》等的文件精神,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在省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经过反复考察、筛选与论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同弓乡、何家乡、球川镇和天马镇,择地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期望通过综合区建设,推动全县农业向高产、优质、低耗、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项目区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情况

综合区隶属同弓乡、何家乡、天马镇、球川镇四个乡镇的40个行政村,规划面积6.85万亩,8120户,总人口2.5万。

综合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属季风性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4℃,极端最高气温40.7(1725.3)毫米,3-7月上旬雨量占全年61.8%。

综合区内地形地貌多样,丘谷相间,起伏缓和。

属低山丘陵区,中山、低山、高丘、岗地、河谷平原、平畈和山间盆地等7个地貌类型反复出现,地形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破碎性。

土壤成土母质为志留系各种砂岩、粉砂岩、泥岩等非钙质沉积岩类风化物、紫砂岩类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洪积物、洪冲积物、冲积物风化物,上述各种成土母质按所处地貌类型及岩性分别发育成的黄红壤土、红壤土和水稻土。

植被有果树林(柑橘、板栗、杨梅等)、经济林(油茶、茶叶等)、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及杜鹃灌丛为主。

区内常山港由西往东北流径斜贯,龙绕溪自西南向东北横穿。

何家片有九源、白塘、八里弄、西弄、石塘、和大坞弄水库,总库容266万立方米;同弓片有神塘后、神塘、古塘、里弄、马家塘、大坞、胡村等水库,总库容484万立方米;球川区块有老鼠坞、西源、五亩塘、乌石壳下、十亩塘等水库,总库容135万立方米;千家排水库、红旗岗水库北干渠贯穿全区。

水质基本为Ⅰ-Ⅱ类水,区域范围内工业企业极少,土壤、空气、水环境质量良好,十分适宜于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

综合区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柑橘(胡柚)、瓜果蔬菜、食用菌、食用竹为主。

近年来,依托本地资源,始终注重生态建设,紧紧围绕“做强效益农业、做优特色三产、创建环保乡村”的目标,综合区立足资源优势,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胡柚、食用菌、畜禽、蔬菜瓜果等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凸现,小水果、水产养殖、花卉苗木、中药材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形成了一批块状、带状农业经济的亮点和增长点,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日益凸现,绿色特色农业发展迅猛,生态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2009年,区内粮食播种面积42236亩,总产量17269.1吨,均占全县的22%;蔬菜瓜果种植面积6150亩,总产量9225吨;胡柚面积12152亩,产量11790吨;食用菌产量8000吨;生猪全年饲养量74492头,年末存栏36240头。

已培育了有机胡柚、精品西瓜、绿化草坪、大田养殖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

建立了同弓乡无公害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并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长风电站、天马电站的建成,形成了两大库区,为鱼类和虾蟹的生长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条件,是进行河蟹以及斑鳜、花骨鱼、倒刺鱼巴等溪流性鱼类增殖的绝佳场所。

与此同时,综合区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综合区内现有农业经营主体159个,其中:

种养殖专业大户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4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家。

农家乐带动效益不断显现,全区农家乐经营户达到45家,直接从业人员220余人,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1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3个,17家被认定为三星级。

多年来,综合区十分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土地整理和低产畈改造等一系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沟渠路连成一体,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成行的格局,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特别是近三年来,综合区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现代农业提升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生产基地灌溉能力得到加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综合区内的各乡镇针对各自的实际特点,开始逐步规划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开展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设施农业、产后加工储藏等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四、总体目标

以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节约资源、控制污染、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生态、品牌、规模、效益”的要求,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产品创新升级,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为突破口,提升发展胡柚、食用菌、蔬菜瓜果等3大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最终建成具有品牌优势和产业特色突出、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雅的“生态、绿色、科技、高效、休闲”现代农业综合区,实现农业产业向特色型、高效型、加工型、外向型方向发展。

从2010年起,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1个集中连片、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中、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生态高效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提升综合区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使之成为浙江西部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保障供给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示范区。

建成后,综合区每个优势产业都有1-2个龙头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440元,良种覆盖率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创建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个。

能使农业劳动者素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有职业证书的从业农民比率达20%,农机总动力达1.10千瓦亩,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努力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全县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农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

五、项目现状、方案、内容

1、主导产业示范区

(1)胡柚产业示范区

①发展现状

胡柚产业示范区由大宝山胡柚场、金川源、过坑、下东山、湖石头等胡柚标准化基地等组成,现有种植面积1万多亩,其中规模连片面积4000亩;有大宝山胡柚专业合作社、利卿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

②发展方向和目标

规划占地面积11000亩。

其中新建胡柚新品系脱毒苗基地1000亩;出口、标准化基地4000亩,改造提升6000亩,品牌使用率达80%以上。

建设成为高品质、深加工、强品牌为特征的胡柚产业精品园。

胡柚出口、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三疏二改”、增施有机肥、使用反光膜技术、肥水同灌、无公害(包括欧盟出口残留标准技术控制等)以及完熟栽培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实施,全面提升基地胡柚品质。

建立胡柚脱毒苗基地:

加大胡柚优良单株(品系)的选育,建立繁育中心与脱毒苗基地。

改造提升:

进一步加强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胡柚基地建设成具备开展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和培训基地,提高胡柚优质果率与精品果率。

培育强势品牌:

充分发挥“一标志双商标”胡柚品牌整合办法,实现“四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打响胡柚证明商标地域品牌,争创全国驰名商标。

产业结合,柚园养殖:

利用胡柚种植基地资源,引进优质品种,采用全天然食物饲养,发展生态虫草鸡,提高综合效益。

项目实施后,基地胡柚亩产量增加20%,优质果率增加15%,亩产值达4000元以上,亩均增收1200元;无公害产品比例达到100%;存栏鸡16.5万只,年出栏优质土鸡20万只。

③建设内容

胡柚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株系脱毒营养钵胡柚苗,着力建设胡柚引繁种基地,带动综合区的胡柚生产及品牌上一个台阶。

技术改造。

实施“三疏二改”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增施有机肥,推广银色反光地膜覆盖技术,以增加柚园光照,并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通过增加内外膛果实的光照和加快果实成熟期营养成分的转化,从而达到提高胡柚果实品质的目的;采用完熟栽培技术,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尽可能晚采,使果实充分成熟;引进微滴灌(肥水同灌技术)技术与设备,实施胡柚基地的节水和控水工程;应用猪沼果生态模式,使种养殖有机结合,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果园硬化机耕路4000米,操作道7000米;提升电力线路容量及配套设施5000米;新建肥水同灌、滴灌设施面积1300亩,新建蓄水(肥)池3300立方米,购置机埠设施6台套及其机埠房2座90平方米,水源(塘)约4500立方米。

生产设施建设。

新购置1-2台套4-6吨小时鲜果加工设备。

购置沼液沼渣输送灌溉设备18台套、6台旋耕机、12台割草机。

新建3000平方米禽舍和1500米铁制围栏。

柚园养殖虫草鸡基地。

引进优质种鸡3000只,鸡舍建造按10只平方米,育雏舍按35只平方米建造。

(2)食用菌产业示范区

①发展现状

食用菌精品园位于朱家坞205国道旁侧。

目前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规模已达到250亩,建有秀珍菇标准化菇房30000平方米、金针菇工厂化周年栽培菇房13922平方米、实验大楼1600平方米。

入驻企业10家,栽培量2000万袋,示范区产供销一体化、技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初具雏型。

②发展方向和目标

以大力引进农业高新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