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879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0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改.docx

《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改.docx

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改

 

新科路(雪峰西路~西城路)市政工程

 

项目建议书兼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简要

1.1编制目的

本报告以有关国家(省)标准和我市相关规划为依据,结合我市经济建设和新科路(雪峰西路-城路段)现状以及周边区域的规划情况,在充分调研、全盘考虑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主要目的如下:

1、争取获得计划管理部门的认可,作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

2、作为建设项目主管部门与各有关部门商谈合同、协议的依据;

3、作为建设项目补充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作的依据;

4、作为安排计划、开展各项后续工作的参考;

5、作为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依据;

1.2建设单位

本项目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全额拨付,建设主体为**市政府,具体由**市江东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

1.3编制依据

1.3.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08-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11-01)

3、城市道路管理条例(1996-06-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

1.3.2技术规范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2002年版;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5、《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

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0、《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1、《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3.3项目依据

1、**市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2002-2020)

3、本院与**市江东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签订的委托合同

4、新科路(雪峰西路-西城路)市政工程沿线地形测量资料

5、新科路(雪峰西路-西城路)市政工程沿线周边区域规划资料

6、新科路(四季路-雪峰西路)市政工程资料

7、我院工作人员现场踏勘资料以及与甲方座谈所得资料

1.3项目概况

1.3.1地理位置

本工程位于**市某某街道,龙回互通东侧,季宅村、留雅村西侧,工程起点为新科路(四季路-雪峰西路段)与雪峰西路交叉口,桩号为K0+027,终点为西城路与新科路(西城路-戚继光路段)交叉口处,桩号为K0+929.015,道路南北走向,项目建设总全长约为902米。

 

 

地理位置图

1.3.2主要建设条件

项目主要建设条件优越,施工条件良好,建设资金充裕,不受主要建设条件约束

1.3.3主要技术指标

道路等级:

城市主干路

道路建设起点:

雪峰西路

道路建设终点:

西城路

道路建设长度:

约902米

道路宽度:

49米

横断面形式:

两块板

机动车道数:

双向6车道

设计车速:

50km/h

项目总投资:

6636.9万元

1.3.4项目投入资金状况

具体估算见下页表11-2。

本工程项目总投资6636.9万元。

其中:

工程费用5224.3万元,占78.7%;

其它费用1093.7万元,占16.5%;

预备费315.9万元,占4.8%。

第一章项目背景

2.1区域背景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快速,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助力,特别是城市中各类等级的城市道路,为**市人流、物流的快速流通奠定了基础,也为**市商贸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本次新科路(西城路-雪峰西路)道路位于某某街道,北接雪峰西路,西临环城南路、南接西城路,东临经发大道,本次项目东面为季宅村和留雅村,两个村均已完成旧村改造。

现状新科路西城路以南段已贯通,雪峰西路以北段正在施工,在**城市道路网规划中,两段路是贯通的,为完善道路网体系,打通“断头路”,新科路(西城路-雪峰西路)市政工程已势在必行。

2.2地块现状

拟建场地为丘陵低岗地貌,全路段除北端与雪峰西路交接部位堆有大量填土外,其他基本为农田区,地势平坦,大致北高南低,海拔高程为63~69米。

第二章道路规划及交通量预测

3.1路网规划

道路平面规划时考虑的道路设计车速标准为:

快速路60-80km/h,交通性主干路50-60km/h、生活性主干路40-50km/h、次干路30-40km/h。

道路平面规划以既有规划为基础。

经过比较,并充分考虑道路线形要素的合理性、拆迁、用地等因素,对规划道路进行详细落实;为达到规划控制的目的,在平面规划图上表示规划道路的中线、边线、红线等控制范围。

根据**市道路网规划,新科路在**市城市路网中为主干道,途经稠江、某某两个街道,西侧为一级公路环城南路,东侧为经发大道。

新科路联系了经发大道、四季路、四海大道、西城路、戚继光路、贝村路、江滨南路、江东南路等多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本段新科路西侧基本未开发,东侧为旧村改造新建房屋。

3.2交通量预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科路两侧地块的不断开发,两侧的商业更为繁荣,道路两侧居住区居民的活动更加频繁,新科路的交通量日益增加。

根据**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城西区块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交通专题研究及**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区块道路专项规划,新科路高峰小时单向交通量将超过1600pcu/h,规划为双向六车道,满足交通需求。

第三章项目建设必要性

4.1建设理由

Ø实现**市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市路网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的需要。

新科路符合**市域总体规划。

是我市路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城市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道构成了城市的骨架路网,可以说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也是城市交通的主要疏散通道,确保了交通系统的效率性;城市支路系统是交通网络向各类交通吸引点的延伸,可以说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毛细血管,确保了交通系统的可达性;而城市次干道则介乎两者之间,连接了主干路和支路,同时又是小区之内的主要通道,确保了交通系统的便利性。

城市路网中的各等级道路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城市的交通网络。

新科路作为规划城市主干道,是某某街道内的一条主要道路,同时也是区域内居民主要的出行通道,打通"断头路",新科路(西城路-雪峰西路)建设的必要性是勿容置疑的。

Ø满足雪峰西路、经发大道、西城路和环城南路之间区块的市政设施需求。

区块现有季宅村和留雅村已进行旧村改造,区块西侧土地将要开发,为确保这些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商业建筑的正常使用,绿化、管道、道路、电力等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而道路工程的建设将满足这些市政设施的需求,使得小区内部交通通畅,水、电齐备,美化小区环境,提高商业建筑商业价值。

Ø是促进沿线土地开发,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市产业高度化,在空间上主要依赖于郊区城市化和中心商业区的再开发。

利用土地级差效应,把市中心的工厂、仓库以及不适宜市中心功能的用地,迁到城市外围地区。

城市中心区的改造,有助于城市交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效益创造条件。

郊区城市化和中心商业区的再开发,从而使市中心人口锐减,大量居民向郊外迁移,很多人在郊区居住,但工作在市中心,形成规模庞大的通勤流,所以,这些城市非常重视交通的先导作用和持续效应。

由此,根据以上分析,项目建设是必要的,是实现**市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市路网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的需要,是满足雪峰西路、经发大道、西城路和环城南路之间区块的市政设施需求,是促进沿线土地开发,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4.2建设目标

道路建设的目标是非常便利地满足周边居民各类出行方式的需求,兼顾环境美观。

项目结合道路建设对道路沿线的交叉口、道路慢行系统、公交配套系统等一系列设施进行完整科学的设计,通过交叉口优化设计、路段交通优化设计充分消除潜在的交通瓶颈、完善交通设施,创造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满足每个交通出行者的出行需求。

第四章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5.1项目选址

本工程位于**市某某街道,龙回互通东侧,季宅村、留雅村西侧,工程起点为新科路(四季路-雪峰西路段)与雪峰西路交叉口,桩号为K0+027,终点为西城路与新科路(西城路-戚继光路段)交叉口处,桩号为K0+929.015,道路南北走向,项目建设总全长约为902米。

设计起点位置的雪峰西路和设计终点的西城路均为现状已形成道路,其余范围基本为农田。

工程地理位置图

项目选址符合《**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和《**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2002-2020)》。

5.2建设条件

5.2.1气候与水文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湿润。

据多年观测资料统计,年内月平均气温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多年日平均气温17.1℃,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10.7℃;平均无霜期244天;平均相对湿度77%;多年平均蒸发量1342.1mm;平均风速2.6m/s,实测最大风速16m/s,相应风向为北、南南西。

本区雨水充沛,但降雨量变幅较大。

多年平均降雨量1303mm,最大降雨量1937.4mm(1989年),最小降雨量937.2mm(1978年),据**市佛堂水资料,12小时最大降水量105.1mm,1小时最大降水量为70.7mm;年内降雨量分配不均匀,3-4月初春季节,地面盛行东南风,多降连绵阴雨;5-7月春末夏初,常遇连续降水,降水强度大且量多,俗称梅雨;7-9月盛夏季节,本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少雨,地面蒸发量大,旱灾严重,受台风影响时会出现暴雨,历时不长但强度大,俗称台风雨;10-11月秋季,天气以晴朗少雨为主;12-2月寒冬季节,盛行偏北风,气温低,会出现雨雪天气。

5.2.2沿线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区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主要可分为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

其中以上层滞水为主,主要分布于地表水系附近、水塘填埋处(暗塘),及地势低洼处等地的杂填土、耕土等土层内,含量不均,水位受降雨、季节变化控制;基岩裂隙水,分布不均,含量甚微。

勘察期间,对勘探孔进行了水位测量,测得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为2.35-6.24米。

根据区域工程经验,地下水年变化幅度1-3米,在现状和干湿交替条件下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与地下水作用类同。

5.2.2工程地质

勘察区无大断裂构造通过,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根据钻探揭露可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组,5个工程地质层:

第①-1层:

杂填土(Q4ml):

主要分布于道路南端与雪峰西路交叉口部位,人工成因。

层顶埋深0.00米,层厚0.60-7.90米。

杂色,松散为主,局部密实,稍湿~湿,成份为粘性土、粉砂岩碎块石、以建筑、生活垃圾等,局部底部含淤泥,硬质含量30%以上,建议该层换填处理。

第①-2层:

耕土(Q4ml):

沿线大部分场地分匀有分布。

层顶埋深0.00米,层厚0.50-0.60米。

灰、灰黑色,松散,稍湿~湿,成份为粘性土,及含植物根茎、腐殖土。

建议换填处理。

第②层:

粘土(Q3al):

沿线大部分匀有分布,层顶埋深0.50-7.90米,层厚0.40-3.50米。

灰黄色,下部白色似网纹状构造发育,可-硬塑状,似网状构造一般发育,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结核颗粒。

土面光滑,摇振试验无反应,韧性试验为高,干强度试验为高。

该层标贯试验最大击数为8.0击,最小击数为5.0击,平均击次为6.6击,结合土工实验成果(见附表),建议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160kPa。

第③-1层:

强风化粉砂岩(K2j):

沿线均有分布,白垩系上统金华组,层顶埋深2.00-10.00米,层厚0.40-0.70米。

紫红色,粉砂状结构,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泥状及碎块状。

该层重型动探试验最大击数为16.4击,最小击数为12.7击,平均击次为14.4击,建议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250kPa。

第③-2层:

中风化粉砂岩(K2j):

沿线均有分布,白垩系上统金华组,层顶埋深2.60-10.50米,厚度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3.7米。

紫红色,粉砂状结构,钙质胶结,软硬相间,中厚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发育,频率为2-4条/米,裂面见铁锰质氧化物渲染。

岩芯长多为5~20cm左右,裸露易风化成碎块状,锤击声稍哑~稍脆。

揭露深度内的岩体完整性程度总体由较破碎渐趋于较完整,属软质岩类,岩体质量基本等级为Ⅴ级。

采芯率80~95%,RQD60~80。

根据岩石天然湿度单轴抗压试验成果,抗压强度最大值为9.92MPa,最小值为6.68MPa,抗压强度标准值frk为7.936MPa,建议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1000kPa。

5.2.3外部条件

1、交通运输

工程建设场地位于雪峰西路、环城南路、西城路沿线,原材料、燃料等物资的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施工期间对周边道路影响较小。

2、能源供应

能源供应主要指施工过程中的电力供应和燃油供应,燃油供应可通过施工便道运输解决,施工临时用电以及工程建设完成后永久性用电供应可由施工现场附近的变电所接入,由此,施工过程中电力供应较为便利。

3、给水排水

给水排水主要是指施工期间临时给排水以及工程建设完成后永久性给排水。

施工临时排水水量较小,雨水、施工废水可通过排水泵方式排入附近杨村溪中,生活污水可通过两端道路下的市政管道解决,施工用水可通过周边市政给水管道予以解决。

工程建设完成后的给排水通过本段道路下的市政给排水管予以解决,由此项目建设场地给排水极为便利。

4、征地拆迁

本次道路工程范围内的村庄都已进行旧村改造,房屋拆迁、征地方面的问题较小。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自然条件与外部条件均极为优越,因此本项目建设所受的外部条件约束较少。

 

第五章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

6.1建设内容

本项目是道路建设工程,主要包括道路、给排水管道、电力管线、综合管线等,其道路等级按照规划属于城市主干道。

6.2建设规模确定

道路工程建设规模的确定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确定:

规划道路等级和规划宽度、道路交通量等。

本段新科路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以及《**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市主干道车道数为6-8条。

根据**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城西区块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交通专题研究及**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区块道路专项规划,新科路目标年内的高峰交通量为1600pcu/h,采用单向三车道的规模,服务水平为C级。

根据《**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2002-2020)》,新科路道路规划宽度为49米,根据2013年10月对新科路市政工程的方案讨论,及结合**已实施道路的实际通行情况,新科路以安排双向6车道为宜。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新科路作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取50km/h。

因道路周边基本为居住区,以小型车为主,结合已建、在建段的车道宽度,车道宽度宜取3.5米(小型车)和3.75米(大型车),考虑到两侧侧宽以及已建段的道路横断面,车行道宽度按照每侧15.5米考虑。

因此确定新科路横断面布置形式如下:

2×[5米人行道+15.5米(车行道)+4米(绿化带)]=49米。

第六章工程设计

7.1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设计根据规划线形走向,本次实施的新科路段道路沿线分别于雪峰西路、西城路相交,交叉口均为灯控十字平交口,交叉口进行车道展宽,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7.2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以已建雪峰西路、西城路的标高、季宅村控制标高为依据,尽量减少填挖方量,满足行车和路面排水要求。

7.3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形式如前所述,采用两块板断面,具体布置如下:

2×[5米人行道+15.5米(车行道)+4米(绿化带)]=49米。

车行道横坡坡度为2.0%,双向坡,坡向向外,采用直线坡的形式。

人行道横坡度为2.0%,坡向向内,采用直线坡。

7.4结构设计

路面面层主要分为沥青和水泥混凝土两种,两种面层各有优缺点,总体而言,沥青路面具有平整、无缝、振动小、噪声小、防眩好,利于行驶,维修方便,且能适应软土不均匀沉降等优点。

在目前我市道路施工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因此,本次推荐选择沥青路面。

道路设计标准轴载为BZZ-100,同时参照类似工程建设情况(新科路在建段),确定道路结构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1、机动车道(厚度83cm)

4cmAC-13C型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

PC-3乳化沥青黏油层 

5cmAC-16C型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PC-3乳化沥青黏油层

7cmAC-25型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PC-2乳化沥青黏油层 

36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指水泥与碎石的重量百分比,下同)

16cm3.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15cm级配碎石垫层

2、人行道(厚度34cm,)

6cm桃花红火烧板花岗岩+3cmM10水泥砂浆卧底

15cmC20砼基层

10cm碎石垫层(最大粒径5cm)

道路路基采用重型击实标准:

(1)填方段,自路床顶以下0~80cm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5%,80~150c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3%,大于150cm以下范围,压实度不小于92%;

(2)挖方段,自路床顶以下0~30cm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5%。

7.5管道设计

道路管道主要包括:

雨水管、污水管、自来水管、电力管、电信管道、广电管道、联通管道、移动管道、铁通管道、网通管道、燃气管道共九种管道,其中电信管道、广电管道、联通管道、移动管道、铁通管道、网通管道采用同一管沟敷设,称为综合管线。

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雨水按就近排放原则,污水经管道收集后最终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根据生产资料分区雨、污水管网规划,雨水就近排入杨村溪中,各管道设计时经计算后,采用合理管径,雨水管采用D500-D1500,污水管采用D400-D500,既能满足各自要求又能留有发展余地。

7.6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包括交通附属设施、绿化等。

交通附属设施包括公交停靠站、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系统、无障碍设施、环卫设施、照明设施、电话亭等。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8.1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根据调查,现状项目场址环境良好,其中大气环境质量可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SO2,NO2,PM10等均符合标准。

8.2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8.2.1施工期环境影响

一、噪声

施工期主要噪声源主要为各类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机械设备,如下:

道路拆除阶段:

挖掘机、铲土机、卡车;

施工阶段:

搅拌机、振捣机、起重机等。

各类施工机械的使用使现场产生强度高、无规则、不连续的噪声,其噪声等级高,影响大,其强度与施工机械的功率、工作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些常用的建筑机械施工峰值噪声如下表8-1:

表8-1主要施工机械噪声峰值表单位:

dB

声源

峰值

声源

峰值

载重车

95

自卸车

108

混凝土搅拌机

105

气锤

108

装卸机

93

叉式升降机

100

推土机

107

起重机

104

打桩机

105

挖掘机

89

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

噪声主要来自施工过程,建筑施工时大多采用大型车辆,其噪声等级高,影响大,一般施工现场均为多台施工机械同时作业,导致声级叠加,噪声更大,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也更大。

二、粉尘

粉尘是建设施工阶段的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来自于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土石方以及运输材料时产生的动力道路扬尘。

其来源主要包括:

黄沙、水泥等建筑材料运输装卸过程中产生扬尘;混凝土搅拌作业时产生的扬尘;建材堆场的风力扬尘;材料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粉尘的产生量与天气、温度、风速、施工队文明作业程度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其排放量难以准确定量估算,据调查,施工现场近地面的粉尘浓度一般为1.5-30mg/m3。

对整个施工期而言,扬尘主要产生在土建施工阶段。

为减少扬尘影响,施工期间要做到:

粉性材料一定要堆放在棚内;施工期间定期洒水;施工建筑要设置滞尘网,以减少施工扬尘的产生;当风速达到四级以上时,应停止土石方开挖工作,以减少施工扬尘的大面积污染。

三、废气

施工期废气主要包括施工机械运行产生的尾气、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特殊气体排放(如焊接时的氦气等)、某些特殊材料产生的异味(如油漆等)。

其中机械尾气的排放量与施工机械柴油用量相关,根据《环境保护实用措施手册》,燃油污染物排放系数为:

SO2:

0.004St/m3,NOx:

0.00857t/m3(其中S为含硫率,取0.3%)。

该工程位于城区内,施工期废气对周边居民会有一定的影响。

四、废水。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工地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混凝土保养水、地面冲洗水、浇筑阶段的泥浆废水及设备清洗水。

生活污水主要与施工人员数量有关,一般施工人员人均每日生活用水量为120L,生活污水排放量一般占生活用水量的80%-90%。

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氨氮。

生活污水需收集后通过临时管道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

施工期间排放的废水主要为混凝土保养水、地面冲洗水、设备冲洗水和浇筑泥浆废水,其主要污染物为SS(颗粒悬浮物质),排放量和排放情况视工程规模、工程进度和天气状况差异而有所差异。

施工期废水影响范围不大,主要局限于施工场地内部,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小。

五、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挖掘的坏土、剩余土方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部分建筑垃圾以及风干后的堆土容易产生大量扬尘,影响范围较大,施工期间应当注意控制,及时清运。

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应当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

8.2.2运营期环境影响

运营期主要污染物为废气、噪音以及扬尘等。

一、废气

运营期的废气污染主要是指汽车尾气。

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机动车进入该区域,从而产生更多的尾气污染。

特别是机动车在交叉口频繁的制动和发动将产生大量的尾气污染。

汽车尾气是项目运营期最主要的污染之一,不但影响区域小环境,还对整个城市大环境甚至全世界造成污染,其主要污染因子为CO、CO2、NO2、HC等,以无组织方式排放。

目前情况下,一般通过种植吸收废气的树木来隔离和吸收,以减少其污染。

二、噪声

运营期噪声主要为汽车噪声、设备噪声等,汽车噪声是运营期的主要污染之一,随着机动车交通量的增加,汽车噪声也将随着增强,而且汽车噪声是持续的、高噪声等级的,其对周围环境影响也较大。

设备噪声是指信号机组、排水泵房等设备产生的噪声,其产生的噪音等级低,影响范围小,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三、扬尘

运营期扬尘主要是指汽车动力扬尘,它与车速、道路状况、路面材料等密切相关。

随着进入该区域的机动车流量的增加,扬尘污染也将快速增加。

8.3环境保护措施

鉴于以上分析,对于本项目建设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如下:

8.3.1建设期环保措施

1、噪声防治措施:

加强对工地管理,合理按排工时,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夜间施工时采用高噪音设备,安排在白天使用高噪音设备,采用先进科学工艺,减少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大气防治措施:

加强对工地管理,通过喷水等措施、保持工地湿润,并及时外运土石方,减少扬尘的产生,对施工中的弃土、砂料、石灰等进行较好的被覆,减少露天堆放。

同时通过合理安排,减少不必要的施工机械使用,减少废气的产生。

3、废水防治措施:

施工产生的污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