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788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docx

《山西省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docx

山西省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

2016——2017学年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刍议

陆振岳

对儒学在我国学术文化中的位置,要作恰当的估计。

可以肯定,儒学不等于“国学”。

我国的远古文化,就不能归于儒学。

有人说,国学以儒学为中心,这也不能令人信从。

在先秦诸子里,家数很多,即使是在司马谈所论的六家、《汉书·艺文志》记述的十家中,儒家只是其中之一。

儒学尽管在先秦成为显学,又不是至高无上的。

道家、墨家、法家对孔子的批评就不少。

撇开宗派的成见,不无合理的因素。

至于老子用道阐发的宇宙论,远非孔子所能及。

《墨子》里关于数学、物理学、工艺学的发明,也是儒家所无。

这是人所共知的。

孔子不仅在父母之邦的鲁国终究没有能够施展其抱负,而且周游卫、宋、陈、蔡等地,也没有受到重用,而“霸诸候、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就是由于任用了被孔子斥为“不知礼”的管仲。

秦国称霸西戎,开始于孝公的信用商鞅,实行变法。

始皇统一六国,儒生虽被立为博士,终于因“以古非今”的罪名而横遭惨祸。

刘邦开始也极轻视儒者,拿儒冠当溺器,骂郦食其是“竖儒”,讨厌陆贾的称说《诗》、《书》。

只是因叔孙通替他制定朝仪,感到做皇帝的尊严、可贵,而后才较多地任用儒生。

刘恒、刘启,主张无为而治,窦太后崇黄老之术,出现了史称的“文景之治”。

司马谈在武帝初年写成的《六家要旨》,抑儒而扬道。

他说: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所处正是崇道的年代,对道家难免溢美。

可是,班固祖本刘歆《七略》撰《汉书·艺文志》,已是崇儒之世,中间所论十家,都列长短,儒家也不例外。

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渐渐地使儒学的地位得到抬高。

以儒学为统治思想,目的在于强化汉家的统治。

应当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独尊儒术,乃是统治者运用超学术文化的权力造成的。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所以,有人竟然把孔子说成是有帝王的道德又有帝王的才干却没有帝王命运的“素王”;是黑帝的儿子,当称“玄圣”;把《六经》的著作权统统划归孔子,并且制造出为汉制作的神话来。

显而易见,这绝不是孔子的本来面目。

二是儒学的独尊地位,2000多年来,只是在统一的王朝为着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时才需要,并不是始终如一地反映在一切时期。

历史呈现的迹象表明:

儒学的盛衰,与统治者的是否有力地加以倡导密切相关。

而当一个王朝到了再不能统治下去的时候,儒学是毫无作为的。

所以,当这样的统治行将崩溃的时候,儒学的地位也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动摇。

正因如此,在我国旧民主革命胜利后,儒学的那种官方哲学的地位也就没有恢复的可能了。

当然,这样并不是否定儒学的价值。

从孔子到孟子、荀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家,他们在学术文化的多种领域中均表现了大智大慧,给人以启迪。

在他们留下的遗产中,蕴藏着可开发的丰富资源,其中有的早已溶入我国各民族首先是汉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如“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博学”“知耻”“义然后取”“孝亲”“尊长”等等,其作用是积极的;还有反映人民利益的言论,如“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黎民不饥不寒”“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如此等等,无疑是可贵的。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即使是在司马谈所论的六家、《汉书·艺文志》记述的十家中,儒家也只是其中之一,并非至高无上。

B.老子用道阐发宇宙论,《墨子》记载了多种发明,而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招致道家、墨家、法家对儒家的批评。

C.齐桓公任用了法家的管仲而称霸诸侯,秦孝公信用主张变法的商鞅称霸西戎,这些说明儒学在富国强兵方面有一定的短处。

D.孔子在鲁国、卫国、蔡国等地没能施展其抱负,儒冠被刘邦当作溺器,儒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地位才得到提高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的要旨之一是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叔孙通替汉高祖制定朝仪后,儒生才较多登上政治舞台。

B.汉武帝时儒学地位得到提高,孔子竟被称为素王。

《六经》的著作权本不是孔子却被划归孔子,这是某些人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而做的。

C.一个王朝兴盛,儒学便跟着兴盛,王朝行将崩溃,儒学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可见儒学的盛衰与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

D.以儒学为统治思想,有利于强化王朝的统治,因此统治者把儒学奉为官方哲学,但旧民主革命胜利后儒学丧失了原有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蕴含着大智大慧的儒学,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的阐发和丰富,成为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宝藏。

B.道家采儒家思想之精华,撮名法之要,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一度为统治阶级所推崇,可见道家在百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C.“忧乐天下、博学知耻、清静无为、孝亲尊长”这些儒学的思想早已渗入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心里,影响了无数炎黄子孙。

D.儒学在我国学术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虽然不能等同于国学,但也是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文化史上熠熠生辉。

【答案】1.B2.C3.C

【解析】

1.试题分析: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并不是“而儒家……招致道家、墨家、法家对儒家的批评”胡原因,原文并未指出儒家被道家、墨家、法家批评的原因。

2.试题分析:

C原文说“儒学的盛衰,与统治者是否有力地加以倡导密切相关”,而不是与“王朝的兴衰”相关。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类试题,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文本和选项对应,C“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

点睛:

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C项“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刺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

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

统和十四年始仕。

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

韩家奴曰:

“利己误人,非吾所欲。

”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

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

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

尝从容问曰:

“卿居外有异闻乎?

”韩家奴对曰:

“臣惟知炒栗:

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

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不知其他。

”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

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

“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

今之徭役何者最重?

何者尤苦?

何所蠲省则为便益?

补役之法何可以复?

盗贼之何害可以止?

”韩家奴对曰:

“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

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

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

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

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

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

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

‘严刑峻法。

’太宗笑曰: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

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兴,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

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

“授卿以翰林之职。

朕之起居,悉以实录。

”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

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

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

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

帝见,命去之。

韩家奴既出,复书。

他日,帝见之曰:

“史笔当如是。

”帝问韩家奴:

“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

”韩家奴以穆宗对。

帝怪之曰:

“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

”韩家奴对曰:

“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B.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C.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D.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令,古代官名,指中书省的长官,掌管传宣诏命等事宜。

中书省和尚书省、门下省并称“三省”,隋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

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额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

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

帝王死后,奉入宗庙祭祀,都要给予相称的尊号。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

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

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

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

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不迎合皇上心理,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7.把文中划横线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

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2)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

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

【答案】4.D5.B6.D

7.

(1)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

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又用少壮之人补充。

(2)从此一天天被亲近和信任,每次进入侍奉,赐给座位。

遇到美好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

君臣之间互相投合(十分融洽)无人能比。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

这句的意思是:

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

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

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

据此句子可以断开为:

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

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

臣故以穆宗为贤。

故选D。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识记能力。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并结合文章内容来判断。

本题D项,在古代,“廪”指官府储备粮食的仓库。

“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理解能力。

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

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D项,“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点睛: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通常错误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不当,时间错位等。

比如本题,D项,“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7.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遵遁直译的原则,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第一句中关键词有:

假、鬻、逋、物故。

第二句中有:

“见亲信”句式,胜、酬酢得。

还要注意句子意思表达的流畅。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

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晓辽、汉文字。

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

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

韩家奴说:

“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

”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为右通进,主管南京栗园。

重熙初年,同知三司使事。

四年(1035),迁天成军节度使,徙为彰愍宫使。

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

曾经从容地问他“:

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

”韩家奴说“:

臣仅仅只知炒栗子:

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

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

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

”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

皇上大笑。

提升为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

又下诏晓谕之:

“将翰林之职授予你。

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

”从此日见亲信,每当入内侍候,都要侍坐。

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

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

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

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

皇上见到,命他去掉。

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

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

史笔就该是这样。

”皇上问韩家奴“:

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

”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

皇上奇怪,问:

“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

”韩家奴回答说:

“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

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

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

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

”皇上无言以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大从军①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②。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④。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⑤。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

①魏大:

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是诗人的朋友。

②匈奴犹未灭:

借用汉代威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

魏绛:

春秋时期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

③三河:

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

六郡:

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

六郡雄:

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冲国。

④横:

横亘。

接:

连接。

⑤“勿使”两句:

运用典故。

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曾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8.第一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

请简要分析。

9.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8.用典,全诗用霍去病、魏绛、六郡豪杰、窦宪等四个典故,肯定了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扬名塞外。

9.《送魏大从军》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全诗语气慷慨激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

《春夜别友人》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谊,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

【解析】

8.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

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

比如本题,解答时通读第一首诗,可知本诗“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两联都用典,所以答题时围绕用典这个表达技巧进行,先分析指出运用什么典故,然后分析是如何用的,最后指出运用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点睛: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分三步走:

第一,指出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第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

第三,指出诗歌运用该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9.试题分析:

本题题目是“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能力。

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指出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

本题只要求分析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

第一首《送魏大从军》,开篇“匈奴犹未灭”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从大处着笔,激励出友人立功沙场。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用典故作结,全诗语气慷慨激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

《春夜别友人》中“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谊。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神话表现蜀道开辟之难和来历之神奇的句子是: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可以保证秦王朝世世代代传递不绝,这个假设是:

【答案】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默写能力。

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

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

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栈、钩连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归来

女真

李大壮心疼。

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

二百块钱哪!

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

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

吃不舍得,穿不舍得。

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

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

冯秋萍还不舍得穿。

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

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

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

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

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

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

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

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

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

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

她不肯吃药。

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

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

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

“我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

儿子李强不肯说话。

李大壮知道为什么。

这孩子,还生气呢。

那也没办法。

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

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

问题是:

生气有用吗?

车过山海关。

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

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

瞟了一眼儿子。

李强睡得正香。

毕竟是孩子啊!

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

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

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

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

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

他还有退路。

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

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

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

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

②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

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

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

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

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

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

有男人,也有女人。

都是来接他们的!

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

“我二嫂呢?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

家乡话!

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

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

五百块钱买的。

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

“怎么不早送医院呢?

”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

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

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

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

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

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

怎么不早点送来?

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

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

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

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

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

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李大壮的妻子冯秋萍是出了名的抠门儿,在家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在广州打工时肚子疼也舍不得吃药,舍不得上医院,这反映了她的愚昧无知。

B.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C.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D.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

E.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

(2)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AE

(2)①第一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

②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