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594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docx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docx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制定和实施新的五年规划,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养殖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05年,全省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年均递增4.7%。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主要农产品向优质、安全、多样的方向发展,优势农产品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2005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3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43%。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8元,年均递增5.9%。

  ——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水利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建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气象对农业防灾减灾的业务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对农村的信贷投入逐年增加。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保护农民权益问题开始得到重视。

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开始打破,农民外出务工环境逐步改善。

  

(二)“十一五”时期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我省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同时,我省农村经济自身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主要农产品总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有利于建设大项目,形成大基地,开发大产业;二是生态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三是农业科技力量较强,有利于加快种养业优良品种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四是地理区位较优,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村经济;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农业投入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链条不长、水平不高,资源优势难以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农村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导致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或制约因素:

一是资源、环境压力难以缓解。

农村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质量退化,保持占补平衡的难度加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农业污染、动物疫病对农业发展构成新的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二是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制约农业竞争力的提高,阻碍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是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

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大,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显现;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短期内难以消除,农业投入缺乏稳定增长的机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保障,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二)发展战略。

  “十一五”时期,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实施农业产业化、结构效益、科技兴农、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发展战略。

其中,根据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把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战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

其战略重点是:

用产业化的理念和思路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突出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转化增值;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以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方向,着力扶持和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以增加支农信贷、引导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为主渠道,多方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

与此同时,把结构调整作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根本途径,把科技兴农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作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三)发展目标。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800万吨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保持6%的水平;棉花30万吨、油料190万吨、肉类740万吨、水产品220万吨,分别增长61%、35%、18%、23%。

  ——农村经济发展稳健、结构优化。

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以上;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5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0万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60%。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70元,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使260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或其收入越过低收入线。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森林覆盖率力争57%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3亿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0平方公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所有适宜通公路的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80%的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农村居民安全饮水人口比重达到75%;农村居民生活能源薪柴替代率达到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

  三、建设重点

  

(一)建设优势明显、增产增效的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适应市场需求、突出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的要求,传统产业中巩固提升优质稻、“双低”油菜、生猪等产业,新兴产业中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竹木、种苗等产业,特色产业中培育壮大特色蔬菜、特色家禽、特色水产等产业。

  ——优质稻产业。

优质稻面积扩大到3500万亩,优质稻比例提高到53%。

重点抓好42个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县(场)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格局;着力扶持金健、盛湘、天龙、粒粒晶等龙头企业发展稻米精深加工,年加工优质稻米250万吨以上;加快完善以省中心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粮食市场为纽带、产区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粮食市场体系,年外销粮食突破500万吨。

  ——“双低”油菜产业。

加快推进专用品种集中连片种植,重点建设衡阳盆地和湘西北、湘中等优势区域。

以金浩、帅牌、油中王等为重点,打造优质、健康、安全型食用油品牌。

“双低”油菜发展到1200万亩,油菜籽产量达到160万吨。

  ——柑桔产业。

按照鲜食与加工并举、突出产后加工的发展思路,以熙可、雪峰、李文、辣妹子、喜阳、泰升等为龙头,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

重点发展湘南南岭山区、湘中雪峰山区、湘西北武陵山区等优势区域。

  ——生猪产业。

以提高生猪瘦肉率、商品率和加工率为目标,以正虹海源、唐人神集团、新五丰、先锋集团、伟鸿食品等肉类加工企业为龙头,主攻关键环节,扩大产品外销。

年出栏生猪达到8000万头,年加工生猪2000万头。

重点建设107国道沿线优势产区。

  ——草食动物产业。

加大品改力度,大力推行圈养,提高加工水平,促进草食动物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的整体发展。

以加华、天华等为龙头,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和加工,以亚华、阳光、光明派派、太子奶等为重点,加快奶制品生产的发展。

全省年出栏肉牛达到300万头、肉羊1200万只,存栏奶牛10万头,年产鲜奶30万吨。

重点建设湘西南、湘北环洞庭湖、湘中、湘东南等优势产区,形成“南奶、北肉、东西羊”的格局。

  ——竹木产业。

建设3000万亩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抓好洞庭湖区杨树、湘南地区桉树、湘中地区楠竹等速生丰产林基地和浏阳河花木带建设。

以泰格林纸、洞庭林纸、湖南人造板厂等为龙头,推进林纸、林板一体化建设,壮大林产工业。

林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其中林产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种苗产业。

发挥我省良种科研人才和技术优势,大力推进种苗产业化经营。

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提高新品种覆盖率和良种普及率。

抓好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提高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

加快杂交水稻良种基地建设,打造世界级杂交水稻良种品牌。

创新经营机制,做大做强一批种苗基地和种苗企业。

种养业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

  ——特色蔬菜。

适当调减大路菜,扩大反季节、无公害、名特优蔬菜生产。

重点抓好食用菌、辣椒、黄花菜、香芋、香姜等特色蔬菜的规模化基地建设,建设洞庭湖水生蔬菜生产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湘中、湘南食用菌生产基地。

蔬菜面积发展到1700万亩,年产量3200万吨,年外销1000万吨。

  ——特色家禽。

依托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和加工,培育形成湘黄鸡、东安鸡等一批地方特色家禽品牌,加快发展临武鸭、攸县麻鸭、武冈铜鹅等水禽品种,重点建设优质家禽基地及环洞庭湖水禽养殖基地。

实现年出笼家禽7.3亿羽,禽蛋产量120万吨,家禽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0%以上。

  ——特色水产。

发挥淡水养殖的优势,突出发展名特优鱼类和珍珠、河蟹、中华鳖、乌龟等特种水产。

以洞庭水殖、益华、东江鱼、省水产公司等为龙头,实行规模养殖,扩大加工出口。

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产量达到132万吨。

重点建设环洞庭湖等优势区域。

  

(二)构筑兴利除害、安全可靠的防洪保障和水资源利用体系。

  顺应自然规律,调整治水思路,强化以流域、区域为单元的水利规划建设,实现从单纯的洪水控制向洪水资源化利用转变。

  ——抓好洞庭湖治理。

坚持防洪灌排并举、兴利除害结合,继续加强以蓄洪区安全设施、重要堤垸堤防、排涝设施、河湖疏浚、水利血防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洞庭湖综合治理。

优先实施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应急蓄洪区建设,启动层山安全区建设试点工程。

实施明山、岩汪湖、铁山嘴等47座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使湖区防洪治涝标准得到明显提高。

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加快“四水”治理。

实行流域开发与区域治理相结合,加快“四水”重要堤防和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继续实施“四水”重要干支流堤防工程,续建皂市、高家坝、洮水等枢纽工程,尽早开工建设涔天河、雷公洞、宜冲桥、凉水口、江源、金塘冲等水库工程,扩建五强溪水库防洪库容。

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达到450亿立方米。

  ——加强山丘区水利建设。

实行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提高抵御山洪灾害能力和抗旱能力。

重点抓好21处大型灌区、141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26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续建完成20处供水水库工程,建设五里牌、长潭河、金滩等农村水电项目,加快小流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山丘区防灾能力明显增强,逐步解决湘南、湘西、衡邵等三大片易干旱问题。

  (三)建设山川秀美、环境友好的生态体系。

  按照科学规划、巩固成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加强生态保护,实行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湖南。

  ——加大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

坚持事前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

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加强湘西地区生态建设,强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区、洞庭湖湿地、“四水”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控制性保护。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继续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突出抓好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生态公益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绿色通道等工程,抓好各类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加强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有效保护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争取将我省纳入国家石漠化治理范围,加大对湘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力度。

保护重点生态公益林5643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森林面积比重达到40%。

自然保护区达到126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6.1%。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重点抓好“四水”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和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供水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6%,湖区血吸虫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重点防控农村工业废水废渣、养殖场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对农田、沟渠、河道的污染,减少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保护,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建设支撑有力、规范有序的农业服务体系。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实行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建设和提升支撑有力、服务高效、规范有序的农业服务体系。

  ——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品种。

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以省级种苗基地为龙头、区域种苗基地为骨干、县级种苗基地为基础,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种质资源保护及种子检测、加工、储备设施,选育一批优质、专用、高产、高抗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促进种苗产业发展。

在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的基础上,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50%。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等三大体系,突出抓好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

重点建设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养殖量)占比达到85%,基本解决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

  ——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改革农技推广体制,建立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体系。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县级及区域性农技推广站的装备水平和服务功能。

实施农村科技入户工程,促进农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健全动植物保护体系,提高对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的防控能力。

健全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快建设省、市、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区域站),加强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县乡动物防疫站和动物卫生监督站建设,推广先进实用防疫防治技术。

  ——健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服务农业的水平。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和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重点建设10家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引导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新型营销网络,鼓励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期货等新型流通形式,培育农产品购销大户和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

加大投入力度,启动省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建立相对完备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

  (五)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农村人居环境体系。

  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支持建设农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提高乡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实现所有乡镇通沥清或水泥路,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80%的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

实施农村电网后续改造工程,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力争达到100%。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5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小水电、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用上清洁能源的农户比重达到25%。

加快发展农村通信,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编制村庄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30%建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抓好村庄整治。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建设、示范引路、分步实施的要求,在抓好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千村示范”工程,全省重点抓好10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20%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整治。

  四、主要措施

  

(一)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着力提高耕地质量。

把提高耕地质量与保护耕地面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土地整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

实施“沃土工程”,保护和提升地力。

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积极防治土壤污染。

建设标准粮田5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力争全省耕地地力普遍提高一个等级,高产稳产稻田比重提高到50%。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重点建设田间渠道、小型机埠等灌排设施,兴修中小型水库、山塘等抗旱水源工程,开展续建配套灌区的末级渠系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

开展节水灌溉示范,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提高干旱缺水地方的农业生产能力。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70万亩。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动植物良种选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研发等领域的科研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巩固发挥杂交水稻育种优势,着力建设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争取建设国家南方水稻研究基地。

加快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等重大专项,选育、推广优质稻新品种和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配套开发节本增效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水稻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

  

(二)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种植业突出优质,提高效益,培育新的增长点。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优质稻生产,加快超级杂交稻推广,提高粮食的优质率和商品率。

改造提升经济作物产业,大力发展以“双低”油菜、高支纱棉花、优质柑橘、优质绿茶、苎麻、烤烟等为重点的高效经济作物,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比较效益。

养殖业突出品改,扩大规模,转变饲养方式和营销方式。

稳定发展生猪和家禽,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和名特优水产,支持规范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养殖水平。

林业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以优质油茶、花卉苗木、中药材为重点的经济林产业,加强用材林、工业原料林为重点的商品林基地建设,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发挥森林综合效益。

  ——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

抓好邵阳、株洲、益阳等在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争取新建常德、岳阳、永州、娄底、长沙等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着力建设23个“双低”油菜基地县、12个高支纱棉花基地县、18个柑桔基地县、16个优质茶叶基地县、4个优质苎麻基地县、35个外销生猪基地县、35个草食动物基地县、16个淡水水产品基地县,引导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和基地县集中,逐步形成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

  ——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等农业产业链建设,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131”工程。

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外向度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形成10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30个10亿元以上、100个1亿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加工、运销、代销、生产资料供应、农技推广等服务。

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纽带、中介作用。

重点培育1000家运作规范、带动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万个以上,入会入社成员占总农户的30%以上。

  (三)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为支撑,优化农村经济布局。

  ——长株潭地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

长株潭地区具备优先发展的条件,要在建设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中心的同时,大力拓展农业功能。

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示范带动,率先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

  ——环洞庭湖地区着力发展适水农业。

环洞庭湖地区是我省的优势农业区域,要依托湖区资源,建设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

加快发展粮油棉麻、草食动物、特色水产、林纸林板等适水产业,提升水域、湿地的生态经济功能,构建以基地为纽带、加工企业为龙头、流通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湘西地区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湘西地区生态环境优越,特色农业资源丰富,要在开发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打造绿色农业品牌。

扶持林果茶药、草食动物等特色产业及龙头企业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湘中南地区突出发展外向型农业。

湘中南地区具有邻近粤港澳的区位优势,要加强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

重点抓好粮烟果蔬、畜禽蛋奶等优势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加工水平,建设成为粤港澳农产品供应基地。

  ——做大做强县域特色经济。

立足县情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

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以非农产业和城镇化为依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省里重点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大县,市州、县(市区)抓好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加工重点乡镇。

引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鼓励乡镇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

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的比例由1∶0.66提高到1∶1.14,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完善销售网点,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商业、供销、运销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中介服务、旅游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发挥农村生态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农民从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着力培育小城镇经济。

按照分类指导抓重点、广辟渠道抓投入、因地制宜抓产业、落实政策抓环境的思路,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改善小城镇环境,降低农民进镇门槛,发挥小城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