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587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docx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docx

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指大学生在毕业论文开题前,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相关专题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的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所谓“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该能够以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毕业生写作文献综述的意义

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中一次重要的研究实践活动。

要求毕业生撰写文献综述具有以下意义:

1.了解前人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

熟悉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可以避免重复研究的无效劳动,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研究。

2.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理论基础的研究很难深入下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

3.提高毕业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其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综合性。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

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流派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要的流派和观点。

第二,描述性。

文献综述在对各种流派的观点作介绍时,应该保持这些观点的“原味”,这就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

因此,撰写文献综述,首先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的重要观点;同时,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第三,评价性。

文献综述不能局限于介绍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还要对各种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要点在于“评”。

由于评价的倾向性,通过文献综述,就会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趋势的说明。

文献综述的写作应体现文献综述“综合性”、“描述性”和“评价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做到尽可能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齐全,尽可能对各类观点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尽可能在客观描述各派观点的基础上作出评述,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阐述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三、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1.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

(1)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献资料。

(2)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搜集文献资料。

(3)利用原始文献(包括专业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著和标准等)搜集文献资料。

(4)利用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等)搜集文献资料。

(5)通过Interent网和光盘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2.文献资料的查阅技巧

初学者查找文献时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

对于大四的本科生来说,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望;学术论文集能反映一定时期的进展和成就,帮助作者把握住当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

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献资料,期刊文献浩如烟海,且又分散,但里面常有重要的近期进展性资料,吸收过来,可使综述更有先进性,更具有指导意义。

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远)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收集原始资料。

这样"滚雪球"式的查找文献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献。

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查阅文献法,许多初学综述写作者都是这样开始的。

另一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

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

此外,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在查阅文献资料时有两个问题应该特别注意,一是要瞄准主流文献,如与该课题相关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研究报告、重要观点和论述等。

充分地收集主流文献的相关资料,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二是要注意外文文献资料的查阅,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而言,在收集和阅读的主流文献中,一般要求包括至少两篇以上外文原文文献。

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然后再分类阅读。

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

资料应通读、细读、精读,这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过程。

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注意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为写作做好准备。

3.文献资料的加工处理:

对阅读过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这是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

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

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

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

四、文献综述的写法与格式

(一)写作方法

文献综述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

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

拟写提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

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

提纲拟好后,就可动笔成文。

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个问题展开阐述,写作中要注意说理透彻,既有论点又有论据,下笔要掌握重点,并注意反映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但对相反观点也应简要列出。

对于某些推理或假说,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然后阐述存在问题和展望。

初稿形成后,反复修改加工。

(二)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

①综述题目;②作者单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引言;⑥主题;⑦总结;⑧参考文献。

下面着重介绍引言、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2.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对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3.总结部分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以及目前该领域尚需探索的重大空白等等。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因此应该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五、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深刻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做到论必有据,忠于原著,让事实说话,同时要具有自己的见解。

2.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综述的。

3. 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4.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5.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以显示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6.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不能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间接引用(指阅读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并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7.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六、我院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要求字数为3000字以上。

2.文献综述要在毕业论文开题之前完成,并作为开题报告的组成部分。

3.文献综述应包括综述题目、综述正文、参考文献等几方面内容。

4.文献综述的题目应该是对你的文献综述的一个概括性题目,是关于毕业论文设计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综合性描述,如你的毕业论文及设计是“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则文献综述的题目就不能够写成“关于图书管理系统设计的文献综述”。

5.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学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7.文献综述撰写格式参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简明指导手册》(试行)要求执行。

2007-11-25

 

文献综述例文

中国城镇住宅市场细分研究综述

[摘要](略)

[关键词](略)

在1978年之前,中国城镇实行实物住房分配体制,住宅不是商品,住户没有所有权。

改革开放后,恢复了住房商品属性和产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房改进程加速。

中国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发展。

然而转型中国有其独特性,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城镇家庭的住宅主要来自于公有住房。

1998年国务院下文停止实物分房以来,城镇家庭从市场购买住宅比重增加,市场成为住房来源的主渠道。

住宅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了加强对住宅市场的宏观调控,政府制定政策必须研究住宅产品市场的特征。

由于购房由集团向个人转变,个人的偏好和需求差别巨大,为了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更好地满足个人客户的需要,房地产企业有必要研究房地产市场,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制定营销战略。

这就推动了城镇住宅市场细分研究的发展和具体应用。

一、国外住宅市场细分研究进展

市场细分概念由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史密斯(WendelR.Smith,1956)提出。

随后的许多学者对市场细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美国营销学家科特勒(PhilipKotler,1997)和美国消费者行为学家希夫曼(LeonG.Schiffman,1997)的贡献很大。

从市场细分标准来看,市场细分理论从单一细分标准发展到了融合行为、心理和人口变量的混合市场细分。

运用这种途径最杰出的成果是价值观和生活形态(VALS)细分系统。

并且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住宅商品与其他商品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于住宅产品的地理位置上的固定性。

这导致了住宅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有本质的不同,是更加分散化、本地化的、由相关子市场组成的市场体系。

因此市场细分理论在房地产市场分析中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和扩展。

有学者从细分理论和方法论方面探讨住宅市场细分的研究,例如Jae-chanKim等(2000)利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韩国住宅市场细分,KaokoTom(2004)对荷兰阿姆斯特丹住宅市场细分的研究。

有学者从细分定义、程序、方法和案例实证研究方面的探讨,例如施米茨和布雷特(AdrienneSchmitz,DeborahL.Brett,2001)、尼尔·卡恩等(NeilCarnet.al,2001)的关于房地产市场分析方面的著作。

卡恩等指出市场分解是按照产品特征将物业划分市场为更小的、具有更强同质性的物业种类子市场,从而将目标物业和其他物业区分开。

住宅市场分解通常可以分解为自有和租赁子市场。

自有子市场还可以按照住宅的类型加以分解。

被分解出的子市场成为整个住宅市场的某一特定组成部分,并且该子市场中决定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一致。

市场细分是根据给定的消费者特征,按照某种共有特征将消费者划分为较小人群,将目标物业的潜在购买者从整个人群中分离出来。

至于细分的标准,首先可以按照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特征细分,还可以按照消费者的经济特征细分,例如收入等。

此外,还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细分。

二、中国城镇住宅市场细分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住宅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住宅市场细分的研究需要应运而生,并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一是翻译和引进了国外的房地产市场分析理论和教材。

如郑华(2003)较早地将西方房地产分析理论和方法和中国市场情况相结合,并且在中国住宅市场细分方法和案例方面作了较好的研究。

国内学者张红等(2003,2005)翻译了国外的房地产市场分析著作,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住宅市场细分的理论、方法和案例,为提高我国相关研究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是编写了一些高校的房地产市场营销教材,例如叶剑平(1999)、姚玲珍(2004)等编著的《房地产市场营销》,其中引入了市场细分理论和介绍了市场细分的标准、方法等。

三是推动了住房市场细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然而,目前中国城镇住宅市场细分的研究成果还很少。

特别是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中国城镇住宅市场细分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多。

并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从理论上探讨中国住宅市场和西方的不同,相应地分析了影响住房消费的制度、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等。

如卢卫(2000)分析了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特点:

重购轻租,重储慎贷,重建轻管,守望相助,轻个体重人际关系,入乡随俗,安土重迁等。

如易成栋博士论文(2005)从理论上分析了制度变迁和中国城镇家庭住房选择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导致了家庭住房选择行为的重大变化,并且家庭住房选择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还系统分析了住房类型和住户社会经济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

但是总体研究还很少。

二是从理论上研究住宅市场细分的标准、细分方法,并且得到相应的细分结果。

如张建坤(1995)、顾志明等(2001)、曾燕(2002)、李鹿嘉等(2004)从理论上探讨了中国城镇住宅市场细分的标准,顾志明等(2001)还根据市场供应标准分析了住宅市场细分结果。

然而中国城镇住宅市场细分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多从理论上探讨细分标准,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居民住房消费行为的独特性很少,而中国家庭住房消费受到了经济转型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征;

(2)市场细分标准,多采用单一因素标准;(3)从细分方法来看,多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而很少采用其他的分析方法,例如对应分析法和响应分析法(多元离散选择模型方法),后两者能更好地验证市场细分结果;(4)市场细分结果比较粗略,需要更深入的细分结果。

如顾志明等(2001)将住房市场细分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而这实际上是按照产品属性对住宅市场的分解。

此外,一些房地产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也制作了具体地区、项目的住宅市场细分研究报告,例如深圳中原地产的《消费者呼唤住宅市场细分化》研究报告等。

但是缺乏从理论、方法论方面探讨,并且研究结果比较粗糙,研究地域范围比较狭窄,研究角度(多从特定项目)比较微观,很多成果没有公开发表。

三、中国城镇住宅市场细分研究展望

目前在以下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

一是应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中国城镇家庭住房消费受到了经济转型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性,例如集体主义,家庭观念较强,信奉有恒产者有恒心,自有住宅心理较强等。

并选取典型指标作为细分变量。

二是应从分析技术上探讨灰色系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和响应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GIS空间技术分析方法在中国城镇住宅市场细分中应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目前国内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比较多,其他方法较少。

三是应根据地理、人口、心理和行为变量等细分标准,采用单一变量因素法、多变量因素法和系列变量因素法、价值观和生活形态法(VALS)等多种方法,运用上述统计方法利用统计资料做住宅市场细分的实证研究,并相互比较,得到更准确的市场细分结果。

四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细分的差异性、可衡量性、接近性、可进入性和效益性等原则,分析房地产企业的目标市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更科学的住房政策含义。

五是收集市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和充分利用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住户调查等资料。

由于住宅产品的俏销,房地产企业还不是很重视市场调查数据。

如果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这方面的工作就会得到重视。

此外,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是我国人口普查中第一次进行了住房调查,并且和国际普查接轨。

2005年11月开始1%人口抽样调查也有住房数据。

还有建设部组织的城镇住房普查和抽样调查等数据。

这为中国住宅市场实证研究提供了基础。

然而由于资料(特别是微观数据)不易获得,以此资料作研究还很少。

[参考文献]

[1][美]尼尔·卡恩,约瑟夫·拉宾斯基,罗纳德·兰卡斯特,莫里·塞尔丁.房地产市场分析方法与应用[M],张红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5.201-202

[2]顾志明等.城镇住房市场细分和住房供应结构研究[J].中国房地产,2001,(3):

20-23.

[3]张建坤.房地产市场细分化要点及其应用[J].中国房地产,1995,(3).

[4]KaokoTom.AComparativePerspectiveonUrbanSpatialHousingMarketStructure:

SomeMoreEvidenceofLocalSub-marketsBasedonaNeuralNetworkClassificationofAmsterdam.UrbanStudies.2004,Vol.41,Issue.13,pp:

2555-2579.

[5]……

注:

本文选自《技术经济》,2006年第2期(总第218期).作者:

易成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