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八市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494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八市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北省八市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北省八市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北省八市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北省八市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八市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湖北省八市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八市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八市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湖北省八市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湖北省八市2020-2021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秦朝建立之初,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严格控制权力的归属,建立起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密制度也日渐完善。

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实行保密制度,对于泄密之人有严格的刑罚,并规定专人传送公文,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而由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身份的至高无上性,秦代初期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包括居所、行为言论甚至死亡信息。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所记载:

“(秦始皇)所居宫毋令人……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而对于君主言论的保密更甚。

秦始皇曾因怀疑随行人员泄露了他说的话,下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皆杀之”。

除了上述的明确保密要求,统治者还要控制知情范围。

秦始皇在外巡行过程中驾崩,随行贴身官员选择秘不发丧,除丞相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

由于保密措施严密、知情范围控制严格,其真相在公布前始终未泄露。

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

在这种严苛的保密观下,自然催生出官吏的自身警惕性。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

“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

”体现了当时官吏的为官之道。

        在史料中,能够发现当时的统治者曾经通过颁布诏书、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告诫各级官员要注重保密工作,并着重强调了泄露秘密的后果。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

”“天子之命为制,天子之令为诏。

”在明确分类的同时,秦代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公文起草、送呈、归档的机构,负责人称为“尚书”。

尚书机构的所在地,戒备森严,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

不仅机构秩序森严,对出任尚书的官员也有保密要求,“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笔真草,有才能、谨慎”。

关于公文收发的程序也有《行书律》规定:

“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搭配日月夙暮。

        为防止公事文书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都要对公文进行一定的处理。

这种传统可以追潮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

发展到秦时,将文书的保密处理称为“封”。

《法律答问》中记载:

“丢失公文,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

不当。

”意为丢失公文,以罪论处,其后即使自己找到了所丢失的公文,但所论之罪仍不应免除。

秦代对档案归档也有严格的保密要求,《商君书·定分》记载:

“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教。

”通常情况下,档案正本存于中央禁室,副本存于皇帝殿廷禁宫、丞相御史大夫府及郡县,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档案者、改削者死罪,进一步保障了档案安全,防止泄密。

        (摘编自蒋怿旻《秦代保密文化漫谈》)

        材料二:

        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

女《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

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这一规定使得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已,提高职业操守。

《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由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

《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

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

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

        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

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

“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

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

”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楼”,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

古人曾对此作出评论,“明朝有封事,谏臣之心。

避人焚谏草,大臣之体”,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达了赞许的看法。

        (摘编自《保密工作》杂志2020年第8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保密制度,对泄密者有严格的处罚,有专人传送公文,逐步创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B.为防止公文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要对公文进行“封”的处理,如果私自拆阅,拆阅者就是“罪皆死不赦”。

C.《卫禁律》规定戍守边城者,如有由外私自进入境内者,或由境内私自外出者,而成守者没有发现,法律要判处守卫者和主管者徒刑。

D.唐律从细节层面考虑周全。

《杂律》让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已,《卫禁律》《擅兴律》等刑罚制度作出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初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言论,并且还要控制范围,这种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它成为了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

B.秦代对公文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设置了尚书及其机构,对尚书人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机构秩序森严,这都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

C.秦代对档案归档有严格保密要求,档案分正本、副本且存在不同的地方,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改削档案者的罪行,这样来防止泄密。

D.朱庆余《宫中词》中的“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两句,叙说宫女见面也不能随便说宫中事,怕泄密,可见唐代保密要求的严格。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诗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观点的一项是(  )

A.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

(唐·王建《宫词》)

C.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D.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唐·罗隐《鹦鹉》)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请简要说明。

(5)根据材料来看,唐代保密文化在秦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变化?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  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

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

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

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

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

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

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

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

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

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说:

“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

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按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

“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

“什么?

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

“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

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

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

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张书记说:

“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

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

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

“闻主任呢?

老闻呢?

闻达呢?

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

我大喊一声:

“闻主任来了。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

“现在就看你的了。

”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

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

然后说:

“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

”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

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

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

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

“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

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

”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B.“闻主任呢?

老闻呢?

闻达呢?

闻老师呢?

”多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语无伦次中透露出急切,从侧面显现出闻达重要。

C.前半部分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极力写闻达的生活窘迫、形象寒酸,为后文表现他在疫情到来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了很好的铺垫。

D.张书记和祈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2)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何用意?

(3)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

“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

父咸秩,陕西大都督府司马。

穆幼能属文,有至行。

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

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

昭素谓曰:

“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

”且语人曰:

“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

        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

宋初,以殿中待御史选为洋州通判。

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

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渝河南,穆以西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

___

        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

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

五代以还,词令沿华靡,至穆而独用雅正,悉矫其弊。

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

“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

”对曰:

______”上曰:

“诚如是,吾当用之。

”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

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

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穆曰:

“朝与否,国主自处之。

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

”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

江南亦谓其言诚实。

        太平兴国初,转左补阙。

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馆事,面赐金紫。

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

预修《太祖实录》,赐衣带、银器、缯彩。

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送草原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待上御崇政殿亲试等士,上悯其颜瘕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

五月,召为翰林学士。

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滑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

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

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

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

        穆自责授员外郎,复中书舍人,入翰林,参知政事,以至于卒,有及周岁。

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

_________赠工部尚书。

        (节选《宋史·列传二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幼能___文,有至行属:

连缀,写作

B.煜___以疾 辞:

推辞,拒绝

C.宜熟思之,无自___后悔贻:

赠送

D.___拜左谏议大夫  擢:

提拔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B.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C.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D.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跟随王昭素尽心尽力地学习《易》及《庄》、《老》,王昭素认为李穆学到了上述古籍的精理,将来必成大器。

B.李穆被免职后,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能同兄弟一起学习,感到淡泊舒畅。

C.太祖认为李穆生性仁惠善良,人品学识好。

李穆作为使者出使江南,言行得体,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D.李穆在母亲去世后,他回家为母亲守丧,服丧已满后官复原职,但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再守丧三年,皇上没有应允。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穆操行端正,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

(6)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

(其一)

        [明代]王守仁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注)①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

②桂枝句:

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

跻攀,上升。

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蹊路”照应“道中”,“诸贤相送”照应“诸门人送”。

B.首联通过“蹊路高低”“乱山”“间关”等词语,写出了分别时行走的道路艰难和漫长。

C.全诗紧扣一个“愁”字,借溪云、风雪等景物,抒发诗人边地谪居的压抑感和失落感。

D.送别之际,诗人叮嘱学生们不必勤写书信来问候,要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钻研学问上。

(2)这首诗展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后主刘禅处理宫中大小事情如能和侍中侍郎商议后实施,则“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借用吕尚、伊尹受重用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抱有希望和信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常用“明月”这一自然之景寄托情怀。

宋代苏轼就写过这样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       )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赞成的概率要多得多。

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

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

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拒绝,就是这个“不为”。

B.这个“不为”,就是拒绝。

C.这个拒绝,就是“不为”。

D.“不为”,并不意味着拒绝。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除了遗传因素,以及不当的用眼习惯外,研究显示,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儿童近视的过程中起了作用。

        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

专家的研究表明,处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眼底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识别弱光反应的时间延长;音响超过45分贝时,40%的人瞳孔散大;达到115分贝时,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下降20%,同时伴有色觉能力削弱。

        ①   。

甜食为酸性食物,一方面大量消耗体内的钙元素,另一方面升高血糖,改变晶体渗透压,是导致近视眼形成的又一祸根,要监督孩子少吃为妙。

        睡眠不足。

10-13岁是近视眼形成的高峰期。

   ②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就会失去平衡,造成眼睫状肌的调节功能紊乱。

保证每晚睡足9~11小时,   ③   。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为了预防儿童近视,父母该怎么做?

请结合上文概括说明。

六、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视频演讲中表示,世界上有数不清的年轻人,会以很多科学家,包括这次参会的科学家为偶像,“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成为偶像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

通过偶像,让年轻人学到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更多地问问为什么。

“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

2020年以来,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江西九江消防救援支队、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等10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和徐振明、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党员干部代表黄诗燕和毛相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请从“更多地问问为什么”这个角度出发,谈谈你对这些先进人物或群体的看法。

要求:

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湖北省八市2020-2021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答案】

B

A

A

(4)①举例论证,官吏张宿被贬、元稹仕途受挫,都与保密有关。

②引用论证,大量引用了唐代法律文献,《唐诗三百首

》的诗句等。

③正反对比论证,将元稹保密不慎仕途受挫与杜甫谨慎行事受到大众赞许之事进行对比。

(5)①保密律法更精细,许多明确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依据。

②保密范围有扩大,各级官员、宫女等都可能成为涉密对

象。

③保密意识更普及,许多保密文化信息隐藏在诗歌中。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拆阅者就是‘罪皆死不赦’”错误。

原文没有针对拆阅公文者治罪的明确说明。

由原文“《商君书·定分》记载:

‘有铤钥,为禁而封

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戮一字以上,罪皆死不教’“可知,“罪皆死不赦”是

针对“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测一字以上”而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这种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它成为了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错误。

由原文“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

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可知,是“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

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而不是“这种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李白抒发内心愤懑情感的诗句,不涉及保密。

B.“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是对文档收集归档的工作程序,涉及保密性。

C.“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涉及保密性。

D.“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意思是劝君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清楚明白,否则的话,不仅难以说出口,有时还会带来灾难

,涉及保密性。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论证手法的能力。

运用举例论证。

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

唐代中期著名诗

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

“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

谪官诏下吏驱

遣,身作囚拘妻在远。

”列举官吏张宿被贬、元稹仕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