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886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docx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docx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

经络歌诀

十二经脉歌

1、手太阴肺歌:

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月需:

音闹)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月需:

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

)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闹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

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歌:

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闹(月需)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闹(合。

月需),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闹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本经多气多血,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会血壅滞不通,发生颈部肿大和下齿疼痛。

本经属于大肠,与肺相表里,而大肠郁盛所致。

所以本经主津液的病证。

如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这是大肠传导失职,津液内伤,火热郁盛所致。

也可因为津液耗竭,影响本经气血的流通,从而在本经脉所过的肩部和臂闹前侧发生疼痛,大指和次指疼痛,并且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运动。

3、足阳明胃经歌:

足阳明胃鼻遏起,下循鼻外入上齿,环唇挟口交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支循喉咙缺盆入,下膈属胃络脾宫,直者下乳夹脐中,支起胃口循腹里,下行直合气街逢,遂由髀关下膝膑,循胫足跗中指通,支从中指入大指,厉兑之穴经尽矣,此经多气复多血,振寒伸欠面颜黑,病至恶见火与人,忌闻木声心惕惕,闭户塞牖欲独处,甚则登高弃衣走,贲响腹胀为干厥,狂疟温淫及汗出,鼽衄口歪井唇胗,颈肿喉痹腹水肿,膺乳膝膑股伏兔,干外足跗上皆痛,气盛热在身世以前,有余消谷溺黄甚,不足身以前皆寒,胃中寒而腹胀壅。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梁AO陷处,下与手阳明大肠经的迎香穴衔接,循鼻翼外缘下行入上齿龈,回出环绕口唇,于承浆(任脉穴名)交叉,然后沿颔下向后经大迎穴、颊车穴上行,入耳前,沿头发的边际到额颅。

另有支脉在大迎穴的前面下走,循喉咙入缺盆,下膈膜,入属胃腑,网络脾脏。

直行的脉,从缺盆下行,经乳部,挟脐行,下入少腹的气冲穴。

又有一支脉从胃下口起,循腹里下行,与本经的气街穴(气冲穴的别名)相合,继续下行,由髀关血、伏兔穴,经膝盖骨再循胫前处侧下行到足跗,过足背直出次趾的厉兑穴。

又一支脉在膝下三寸下行入中趾。

又一支脉从足面冲阳穴别走入大趾内侧,直出大趾下端,与足太阴脾经衔接。

本经多气多血,如果有变动,就会发生振寒、呻吟、呵欠、面部颜色发黑等症状。

若病气至经脉,就恶见火与恶闻人声,如闻到水声,就会发生惊惕,所以病人只想把门户关闭,独自居住室内。

如果阳邪过盛时,还会发生攀登高处而狂歌,或把衣服脱去乱跑。

如果本经的经气厥逆不利,就会发生腹胀、腹中有气奔冲响动的干厥病。

本经所主是血分病证。

如本经阳气有余,热邪盛则发狂,风邪盛则成温疟,温邪所伤则自汗出、鼽衄。

如病邪连及经脉,就会发生口角歪斜,或口唇四周生皮疹,颈部肿大,喉中哽塞痹痛,或腹部水肿,或经脉所过的胸膺部、乳部、膝膑部、胫骨外侧,以及足跗等处疼痛。

本经气盛时,身体的前部皆热。

如胃气有余,就会消谷善饥,小便发黄。

本经气虚不足时,身体的前面皆畏寒。

胃中虚寒,就会脘腹胀满。

4、足太阴脾经歌:

太阴脾起足大指,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内踝前,上肭(即腿肚子)循胫膝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上膈通,挟咽连舌散舌下,支者从胃注心宫,此经血少而气壮,是协即病舌本强,食则呕出胃脘痛,心中善噫而腹胀,得后与气快然衰,脾病身重不能摇,瘕泄水闭及黄疸,烦心心痛食难消,强立股膝内多肿,不能卧因胃不和。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端,循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圆骨的后面,上行经内踝的前面,到腿肚处,循胫骨内侧,沿股内侧前缘,直入腹中,人属脾脏,网络胃腑,上穿膈膜,沿股内侧上至周荣穴,折向下行,至大包穴,又回头上行,挟咽喉,连舌根,散于舌下。

另有支脉,从胃部上过膈膜,至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

本经多气少血。

如果经气有变动,就会舌本强硬,或食入则呕吐,胃脘痛,嗳气,腹胀,放屁后腹胀就暂时消除。

本经属脾,所主的病有因为脾虚经气不利而发生的舌本痛。

或因脾病不能运化,饮食难消化,津液不能荣养筋脉,于是肢体关节不能动摇。

若脾虚有寒,就会发生大便泄泻,或水气停闭而成肿胀。

如果湿郁太盛,也发生大便泄泻,或水气停闭而成肿胀。

如果湿郁太盛,也能发生黄疸。

又因湿热上蒸而致心烦。

还有胃脘痛,食不下,难消化,以及久立会使股膝内侧肿痛,或胃中不和而睡卧不安等症。

5、手少阴心经歌:

手少阴心起心经,下膈直络小肠承,支者挟咽系目系,直者心系上肺腾,下腋循(月需)

闹后廉出,太阴心主之后行,下肘循臂抵掌后,锐骨之端小指停,此经少血而多气,是动咽干心痛应,目黄胁痛渴欲饮,臂(月需)闹内痛掌热蒸。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穿过膈膜下行,网络小肠。

另有支脉从心系上行,挟咽喉,上系于眼珠连脑的络脉。

直行的经脉,从心系上肺,再斜出腋下,循臂(月需)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后,下肘,再循前臂内侧后缘,下行抵掌后尖骨之端入掌内,沿小指内侧直下小指尖端,与手太阳小肠经衔接。

本经少血多气,如果有了变动,就会发生心部疼痛,咽喉干燥,口渴欲饮水。

本经属心脏,所以主心脏的病变。

若本经有病变,就会发生目黄、胁痛、臂(月需内侧后缘疼痛,或厥冷,或掌心热痛等症状。

6、太阳小肠经歌: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上腕出踝中,上臂骨出肘内侧,两筋之间闹后廉,出肩解而绕肩胛,交肩之上入缺盆,直络心中循嗌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支从缺盆上颈颊,至目锐眦入耳中,支者别颊复上拙(目眶下),抵鼻至于目内眦,络颧交足太阳接,嗌痛颔肿头难回,肩似拔兮闹似折,耳聋目肿颊间,是所生病为主液,颈颔肩肘臂痛,此经少气而多血。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尖端的少泽穴,循手的外侧上行到手腕,过高骨,直上沿前臂骨后缘,出肘部内侧两筋之间,经臂闹后缘,出肩后骨缝,绕骨胛部,交肩上,至大椎穴与诸阳经相会,再向前行,下入缺盆中,网络心脏,循食道下行,穿过膈膜,抵胃,继续下行,入属小肠腑。

另有支脉,从缺盆处沿颈部上行,经颊部,到眼外角,转入耳中。

又有一支脉从颊部上末至目眶下,沿鼻抵眼内角,斜络颧部,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本经多血少气。

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发生咽喉疼痛,颔肿,影响颈部转动,头不能回顾。

或肩部疼痛象被人拉拔一样,上臂疼痛象折断一样。

本经属小肠,主津液所生的病变。

如津液不足,就会耳聋。

湿热熏蒸,就会眼睛发黄。

或者颈部、颔部、肩部、手臂、肘部、臂闹外侧后缘等本经经脉所过处疼痛。

7、足太阳膀胱经歌:

足太阳经膪胱脉,目内眦上额交巅,支者从巅入耳角,直者从巅络脑间,还出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循膂旋,络肾正属膀胱府,一支贯臀入国传,一支从膊别贯胛,挟脊循髀合国行,贯颛出踝循京骨,小指外侧至阴全,此经少气而多血,头痛脊痛腰如折,目似脱兮项似拔,国如结兮颛如裂,痔疟狂癫疾并生,鼽衄目黄而泪出,囟项眦腰*国颛,病若动时皆痛彻。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内角,沿额上行至巅顶。

支脉从巅顶风下行至耳下角。

直脉从巅顶入头颅,网络脑部,还出后项下,循肩胛,挟背脊,下抵腰部,经腰膂,入里络肾脏,入属膀胱。

又有一支脉从腰部挟脊下行,通过臀部,下入膝弯处的国部。

还有一支脉从肩膊处,穿过肩胛,挟背脊下行,经股外侧的髀枢,继续下行,与另一支脉交会于国中,然后又下行穿过腿肚,出现踝处后方,循京骨穴,到达小趾处侧尖端的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衔接。

本经少气多血。

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头痛、痛得眼珠好象要脱出一样,颈项痛得象被人拉拔一样,背脊痛,腰也痛得好象要折断一样。

同时股关节屈曲不利,国部不能弯曲,小腿肚也有撕裂的疼痛。

本经属膀胱,主阳气,而阳气柔和就能养筋,所以有了病变就发生痔疮,或因阳邪太盛而生疟疾、癫狂。

也能发生鼽衄、眼睛发黄而流泪,头顶、顶部、眼内角、腰部、*尾、国部、小腿肚、足跟等处疼痛,小趾不能随意运动。

8、足少阴肾经歌:

足肾经脉属少阴,斜从小指趋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上颛国内对,上股后廉直贯脊,属肾下络膀胱深,直者从肾贯肝膈,入肺挟舌循喉咙,支者从肺络心上,注于胸交手厥阴,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咳唾有血喝喝喘,目荒(视物不清)心悬坐起辄,善恐如人将捕之,咽肿舌干兼口热,上气心痛或心烦,黄疸肠辟及痿厥,脊股后廉之内痛,嗜卧足下热痛彻。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端,斜走经足心,出足内踝前大骨下AO陷中,再循足内踝向后,转入足跟,折向上行于腿肚内侧,经膝弯国部,再沿股内后缘继续上行,通过脊内,入属肾脏,下行网络膀胱。

直脉朋肾上行到肝,再穿过膈膜入肺中,沿喉咙,挟舌根。

支脉从肺部绕络心脏,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衔接。

本经多气少血,如果本经有了变动,肾气不能上交于心,就会觉得饥饿,但不要吃饮食。

肾气不能上交于肺,就会发生咳嗽,唾中有血,或者气促,喝喝而喘。

肾中精气不能上升,就会眼睛发荒(视物不清),心如悬在空间一样,坐起不安,而且有饥饿的感觉,同时心中恐惧,如被人追捕一样。

本经属肾,所以主肾的病证。

如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就会有咽喉肿痛,舌干,口中热,心中烦,气上逆,心痛等证。

如肾病连及膀胱,就会发生黄疸。

如肾气厥逆于下,就会生肠辟(即下利),或足痿,嗜卧,腰脊及股内后缘痛,足心热痛等。

9、手厥阴心包经歌:

手厥阴经心主标,心包下膈络三焦,起自胸中支出胁,下腋三寸循闹迢,太阴少阴中间走,入肘下臂两筋超,行掌心从中指出,支从小指次指交,是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是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支满在胸胁,心中淡淡时大动,面赤目黄知不歇,是主脉所知病者,掌热心烦心痛掣。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于心包络,下行过膈膜,网络三焦,直到腹部为止。

支脉从胸中出胁下,在腋缝下三寸处上行至腋下,继续循臂闹内侧,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到肘中,再下行到前臂两筋之间,入掌心,沿中指直达指端。

又一支脉从掌心沿无名指直达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本经少气多血。

如果发生病变,就会见到手心发热,上臂与肘部挛急,腋下肿。

病变剧烈时还会见到胸胁支满,心中跳动,忡忡不安,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等症状。

本经主血脉所生的病证。

本脏如有病变,就会发生心中烦扰不安,心内掣痛。

如脏病及经时,掌心就会发热。

10、手少阳三焦经歌:

手少阳经三焦脉,起手小指次指间,循腕了臂之两骨,贯肘循商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传,散络心包而下膈,循属三焦表里联,支从膻中缺盆出,上项出耳上角巅,以屈下颊而至(出页),支从耳后入耳缘,出走耳前交两颊,至目锐眦胆经连,是经少血还多气,耳聋嗌肿及喉痹,气所生病汗出多,颊肿痛及目锐眦,耳后肩闹(月需)肘臂外,皆痛废及小次指。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外端,上行沿手背、手腕,出前臂外侧两骨中间,过肘部,循臂闹外侧上至肩部,与足少阳胆经交会后,下入缺盆,分布于两乳之间的膻中部,散络心包,下过膈膜,到腹中,属三焦。

支脉从膻中上出缺盆,过颈项,沿耳后直上至耳上角,再屈下行,经颊部而至目眶下。

又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在颊部与前支脉相会,继续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衔接。

本经少血多气。

如果本经有病变,就会发生耳聋,咽肿,或喉痹。

本经属三焦,主气所生病变,如汗出,颊部肿痛,眼外角、耳后、肩啊、臂闹及肘部外侧皆痛,小指次指不能随意运动等,这是阳气有余,影响经气所致。

11、足少阳胆经歌:

足少阳脉胆之经,起于两目锐眦边,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前,至肩却出少阳后,入缺盆中支者分,耳后入耳耳前走,支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连,复合缺盆下胸膈,络肝属胆表里萦,循胁里向气街出,绕毛际入髀厌横,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季胁过章门,下合髀厌髀阳外,出膝外廉外辅缘,下抵绝骨出外踝,循跗入小次指间,支者别跗入大指,循指岐骨出其端,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痛疼转侧难,足热面尘体无泽,头痛颔痛锐眦痛,缺盆肿痛亦肿胁,马刀侠瘿颈腋生,汗出振寒多疟疾,胸胁髀膝胫绝骨,外踝皆痛及诸节。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至耳前处上行抵头角,折向下行,经耳后,循颈部手少阳三焦经前面行至肩部,与手少阳三焦经交叉,再从手少阳三焦经后面下入缺盆。

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至眼外角。

又一支脉从眼外角下走经过足阳明胃经的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会在目眶下,再下行经过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至颈部与前入缺盆的支脉相合。

两条支脉相合后,继续下行走胸中,过膈膜,网络肝脏,入属胆腑,再循胁里下行出少腹部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环绕阴毛,横行入胁向后下行,过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继续向后下方,沿骶骨而下,与前入髀厌的支脉相合,继续向后下方,沿骶骨而下,与前入髀厌的支脉相合,再沿股处侧,经膝处侧,下走辅骨前缘,抵绝骨,出外踝,循足跗外侧入足第四趾端。

在足跗处又分出一条支脉,下行入大趾端,返回来穿过趾甲,与足厥阴肝经衔接。

本经多气少血。

如果有了变动,就会发生口苦,胸闷,时常太息,心胁疼痛,不能转侧等症状。

如少阳生发之气不能升腾时,就会发生足部外侧发热,面色晦暗,好象蒙着一层灰尘似的,身体不润泽等症状。

本经属胆,如有病变时,就会影响经脉所过处而发生头痛、下颔痛、眼外角痛、缺盆中肿,胁下肿,以及胸胁、髀枢、膝、胫骨外侧的绝骨、足外踝等处疼痛。

如血脉留滞,就会在颈部和腋下发生马刀侠瘿。

如阳气有余就会汗出,阳气逆于下就会振寒。

如本经受邪,多发生疟疾。

12、足厥阴肝经歌:

足厥阴肝脉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循足跗上上内踝,出太阴后入国中,循股入毛绕阴器,上抵小腹侠胃通,属肝络胆上贯膈,布于胁胁循喉咙,上入颃颡(颃即颈部,颡即额部。

颃颡即上腭处的二个孔,与鼻腔相通)连目系,出颡会督顶巅逢,支者后从目系出,下行颊里交环唇,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乃交宫,是经血多而气少,腰痛俯仰难为工,妇少腹肿男溃疝,嗌干脱色面尘蒙,胸满呕逆飨泄,狐疝遗尿或闭癃。

足厥阴肝经是十二经最末的一条,起于足大趾端生毛处,循足跗上行至足内踝上八寸处,穿出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走国中,循股内侧入阴毛,下行环绕阴器,又回过来上行抵少腹,上挟胃,入属肝脏,网络胆腑,继续贯膈膜上行,散布在胁肋部,再沿喉咙的后面,入颃颡,与目系相连,出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巅顶(百会穴)。

支脉从目系下行颊里,环绕于唇内。

又一支脉从肝处上行贯膈膜,上注于肺,下行于中焦,与手太阴肺经衔接。

本经多血少气。

如果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腰疼,不能俯仰。

妇人可见到少腹部肿胀,男子则为溃疝。

如相火上炎,就会发生咽喉干燥,面色不光泽,象蒙一灰尘一样。

本经属肝,所主是肝的病证。

如肝气厥逆,就会胸满呕逆。

肝气虚,就会飨泄、遗尿。

肝气实,就会生狐疝,或小便癃闭。

 

經絡歌訣

(一)十二經脈歌

手太陰肺經歌

手太陰肺中焦起下絡大腸胃口行

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從腋下臑內縈

前於心與心包脈下肘循臂骨上廉

遂入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甲根

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交陽明經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則為喘滿咳

膨膨肺脹缺盆痛兩手交瞀為臂厥

肺所主病咳上氣喘咳煩心胸滿結

臑臂之內前廉痛為厥或為掌中熱

肩背痛是氣有餘小便數欠或汗出

氣虛亦痛溺色變少氣不足以報息

手陽明大腸經歌

手陽明經大腸脈次指內側起商陽

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兩筋中間行

循臂入肘行臑外肩前廉柱骨傍

會此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

支者從缺盆上頸斜貫兩頰下齒當

挾口人中交左右上挾鼻孔盡迎香

此經血盛氣亦盛是動齒痛頸亦腫

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黃口乾鼽衄動

喉痺痛在肩前臑大指次指痛不用

足陽明胃經歌

足陽明胃鼻頞起下循鼻外入上齒

環唇挾口交承漿頤後大迎頰車裏

耳前髮際至額顱支循喉嚨缺盆入

下膈屬胃絡脾宮直者下乳挾臍中

支起胃口循腹裏下行直合氣街逢

遂由髀關下膝臏循脛足跗中指通

支從中指入大指厲兌之穴經盡矣

此經多氣復多血振寒伸欠面顏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忌聞木聲心惕惕

閉戶塞牖欲獨處甚則登高棄衣走

賁響腹脹為骭厥狂瘧溫淫及汗出

鼽衄口喎併唇胗頸腫喉痺腹水腫

膺乳膝臏股伏兔骭外足跗上皆痛

氣盛熱在身以前有餘消穀溺黃甚

不足身以前皆寒胃中寒而腹脹壅

足太陰脾經歌

太陰脾起足大指循指內側白肉際

過核骨後內踝前上腨循脛膝股裏

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上膈通

挾咽連舌散舌下支者從胃注心宮

此經血少而氣壯是動則病舌本強

食則嘔出胃脘痛心中善噫而腹脹

得後與氣快然衰脾病身重不能搖

瘕泄水閉及黃疸煩心心痛食難消

強立股膝內多腫不能臥因胃不和

手少陰心經歌

手少陰心起心經下膈直絡小腸承

支者挾咽系目系直者心系上肺騰

下腋循臑後廉出太陰心主之後行

下肘循臂抵掌後銳骨之端小指停

此經少血而多氣是動咽乾心痛應

目黃脅痛渴欲飲臂臑內痛掌熱蒸

手太陽小腸經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

循手上腕出踝中上臂骨出肘內側

兩筋之間臑後廉出肩解而繞肩胛

交肩之上入缺盆直絡心中循嗌咽

下膈抵胃屬小腸支從缺盆上頸頰

至目銳眥入耳中支者別頰復上

抵鼻至於目內眥絡顴交足太陽接

嗌痛頷腫頭難回肩似撥兮臑似折

耳聾目黃頰腫間是所生病為主液

頸頷肩臑肘臂痛此經少氣而多血

足太陽膀胱經歌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內眥上額交巔

支者從巔入耳角直者從巔絡腦間

還出下項循肩膊挾脊抵腰循膂旋

絡腎正屬膀胱府一支貫臀入膕傳

一支從膊別貫胛挾脊循髀合膕行

貫腨出踝循京骨小指外側至陰全

此經少氣而多血頭痛脊痛腰如折

目似脫兮項似撥膕如結兮腨如裂

痔瘧狂癲疾併生鼽衄目黃而淚出

囪項眥腰尻膕腨病若動時皆痛徹

足少陰腎經歌

足腎經脈屬少陰斜從小指趨足心

出於然谷循內踝入跟上腨膕內尋

上股後廉直貫脊屬腎下絡膀胱深

直者從腎貫肝膈入肺挾舌循喉嚨

支者從肺絡心上注於胸交手厥陰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

咳唾有血喝喝喘目心懸坐起輒

善恐如人將捕之咽腫舌乾兼口熱

上氣心痛或心煩黃疸腸澼及痿厥

脊股後廉之內痛嗜臥足下熱痛徹

手厥陰心包經歌

手厥陰經心主際心包下膈絡三焦

起自胸中支出脅下腋三寸循臑迢

太陰少陰中間走入肘下臂兩筋超

行掌心從中指出支從小指次指交

是經少氣原多血是動則病手心熱

肘臂攣急腋下腫甚則支滿在胸脅

心中憺憺時大動面赤目黃笑不歇

是主脈所生病者掌熱手煩心痛掣

手少陽三焦經歌

手少陽經三焦脈起手小指次指間

循腕出臂之兩骨貫肘循臑外上肩

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傳

散絡心包而下膈循屬三焦表裡聯

支從膻中缺盆出上項出耳上角巔

以屈下頰而至支從耳後入耳緣

出走耳前交兩頰至目銳眥膽經連

是經少血還多氣耳聾嗌腫及喉痺

氣所生病汗出多頰腫痛及目銳眥

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廢及小次指

足少陽膽經歌

足少陽脈膽之經起於兩目銳眥邊

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前

至肩卻出少陽後入缺盆中支者分

耳後入耳耳前走支別銳眥下大迎

合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連

復合缺盆下胸膈絡肝屬膽表裡縈

循脅裏向氣街出繞毛際入髀厭橫

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季脅過章門

下合髀厭髀陽外出膝外廉外輔緣

下抵絕骨出外踝循跗入小次指間

支者別跗入大指循指岐骨出其端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善太息

心脅痛疼轉側難足熱面塵體無澤

頭痛頷痛銳眥痛缺盆腫痛亦腫脇

馬刀俠癭頸腋生汗出振寒多瘧疾

胸脅髀膝脛絕骨外踝皆痛及諸節

足厥陰肝經歌

足厥陰肝脈所終大指之端毛際叢

循足跗上上內踝出太陰後入膕中

循股入毛繞陰器上抵小腹挾胃通

屬肝絡膽上貫膈布於脅肋循喉嚨

上入頏顙連目系出顙會督頂巔逢

支者後從目系出下行頰裏交環唇

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於肺乃交宮

是經血多而氣少腰痛俯仰難為工

婦少腹腫男疝嗌乾脫色面塵蒙

胸滿嘔逆及飧泄狐疝遺溺或閉癃

(二)奇經八脈歌

任脈歌

任脈起於中極底以上毛際循腹裏

上於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是

衝脈歌

衝起氣街併少陰挾臍上行胸中至

衝為五臟六腑海五臟六腑所稟氣

上滲諸陽灌諸精從下衝上取茲義

亦有併腎下衝者注少陰絡氣街出

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骨內踝際

下滲三陰灌諸絡以溫肌肉至跗指

督脈歌

督起小腹骨中央入繫廷孔絡陰器

合篡至後別繞臀與巨陽絡少陰比

上股貫脊屬腎行上同太陽起內眥

上額交巔絡腦間下項循肩仍挾脊

抵腰絡腎循男莖下篡亦與女子類

又從少腹貫臍中貫心入喉頤及唇

上繫目下中央際此為併任亦同衝

大抵三脈同一本靈素言之每錯綜

督病少腹衝心痛不得前後衝疝攻

其在女子為不孕嗌乾遺溺及痔癃

任病男疝女瘕帶衝病裏急氣逆衝

蹻脈歌

蹻乃少陰之別脈起於然骨至內踝

直上陰股入陰間上循胸入缺盆過

出人迎前入頄眥合于太陽陽蹻和

此皆靈素說奇經帶及二維未說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