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摄影色彩心理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077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docx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摄影色彩心理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docx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1——冷暖色的温度感觉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

人对冷暖感觉,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与人的视觉与心理联想有关。

心理学家通过许多实验发现:

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

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

脑电波对红色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

 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以次光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

 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

夏日,关掉室内的白炽灯,打开日光灯,会有一种变量双的感觉。

颜料也是如此,在冷食或冷的饮料包装上使用冷色,视觉上会引起对这些食物冰冷的感觉。

 冬天,把卧室的窗帘换成暖色,就会增加室内的暖和感。

2009年8月31日10:

51:

37 

色彩的冷暖感

  由于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温度感。

红、橙、黄色常常使人联想到东方的太阳和燃烧的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称为暖色系;蓝、青、蓝田、到大海、晴空、阴影,因此有寒冷的感觉,称为冷色系。

凡是带红、黄、橙的色调称为暖色调,凡是带青、蓝、蓝紫的色调称为冷色调。

绿与紫是不暖不冷的中性色。

五彩色系的白是冷色,黑色则是暖色,灰色是中性色。

  色的冷暖是比较而言的,由于不同色彩的对比,明度纯度不同,物体的表面机理原因其冷暖性质可能发生变化。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2——冷暖色的重量感、湿度感

冷色与暖色不仅给人带来温度上的不同感觉,也带来如重量感、湿度感等。

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强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觉;

冷色的透明感更强,暖色则透明感较弱;

 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

冷色有很远的感觉,暖色则有迫近感。

在狭窄的空间中,若想使它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调。

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可在细长的空间中的两壁涂以暖色,近处的两壁涂以冷色,空间就会从心理上感到更接近方形。

2009年8月31日10:

42:

33

色彩的冷、暖感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

  

暖色:

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

  

冷色:

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

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用玫红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感觉很恰当,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

但如与橙色对比,前面两色又都加强了寒感倾向。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3——色彩明度纯度的重量软硬感

色彩有重量感。

1940年,纽约的码头工人因搬运的弹药箱太重而举行罢工,一位颜色专家把弹药箱的颜色改漆为浅绿色,弹药箱的重量并未改变,但颜色使工人觉得它变轻了,罢工终于停止了!

在狭窄的空间中,若想使它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调。

由于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可在细长的空间中远处两壁涂以暖色,近处两壁涂以冷色,空间就会从心理感到更接近方形。

 

颜色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暗色给人以重的感觉,明色给人以轻的感觉。

 纯度与明度的变化给人以色彩软硬的感觉,如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

色彩的轻重感

  色彩的轻重感与知觉度有关,凡纯度高的暖色具有重感,纯度低的冷色具有轻感。

色彩的轻重感的基本规律为:

  (重)黑>低明度>中明度>高明度>白(轻)

  (重)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轻)

  明度低的深色系具有稳重感,而明度高的浅色系具有轻快感。

色彩的软硬感

  色彩的软硬感主要取决于明度和纯度,高明度的含灰色具有软感,低明度的纯色具有硬感。

色彩的软硬感与色彩的轻重、强弱感觉有关,轻色软,重色硬;弱色软,强色硬;白色软,黑色硬。

  色彩的软硬感

  色彩的软硬感主要取决于明度和纯度,高明度的含灰色具有软感,低明度的纯色具有硬感。

色彩的软硬感与色彩的轻重、强弱感觉有关,轻色软,重色硬;弱色软,强色硬;白色软,黑色硬。

  色彩的轻、重感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

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

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

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

 

  色彩的软、硬感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

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白色反而软感略改。

明度高、纯底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也呈柔感,因为它们易使人联想起骆驼、狐狸、猫、狗等好多动物的皮毛,还有毛呢,绒织物等。

高纯度和低纯度的色彩都呈硬感,如它们明度又低则硬感更明显。

色相与色彩的软、硬感几乎无关。

 2009年8月31日10:

48:

42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4——色彩的听觉、嗅觉、味觉

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共感觉”或“通感”。

  听觉:

神经医学家萨克斯曾描述过一个完全色盲的病例:

抽象画家艾先生是一位对色彩与音乐有极强连带感觉(伴生现象)的画家,他可以将“不同的音调立刻转换成不同的色彩,在听到音乐的同时,似乎也同时看到内心各种翻腾的色彩。

 在一次车祸后完全丧失辨识色彩的能力,从此陷入一个灰色的铅铸的世界:

他那只棕色的狗变成暗灰色,蕃茄汁是黑色,彩色电视机成了一堆乱糟糟的东西。

 在丧失感受色彩的能力的同时,他也丧失感受音乐的能力。

他如今他已没有音乐-视觉影像……音乐不再完整,因为可以与它互补的色调已经不见了,音乐变得贫乏至极。

艾先生的眼睛不仅丧失了看的能力,也丧失了听的能力。

 艾先生的例子反向地证实了视觉与听觉的强烈紧密联系的存在,它也说明了眼睛不仅仅具有观看的能力,也具有倾听的能力。

俄国作曲家,史克里雅宾(A。

Scriabin,1872-1915)。

试图将这些色彩与音调的共生感觉谱进他的第五交响曲,一个“音乐与色彩水乳交融的构想”。

他精确地罗列了曲调、每秒震动次数和色彩的对应表:

  C调   256次  红色

  升C调 277次  紫色

  D调   298次 黄色

  升D调 319次  森林的钢铁之光

  E调   341次 珍珠白和月光的闪烁

  F调   362次 暗红色

  升F调  383次 水蓝色

  G调   405次  偏玫瑰红的橙色

  A调   447次  绿色

  B调   490次 珍珠蓝

 这个对应表后来被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丁斯基(W。

Kandiski,1866-1944)引为其绘画理论的根据。

康丁斯基还指出人们不仅能从音乐中“听见”颜色,并且也能从色彩中“看到”声音:

黄色具有一种特殊能力,可以愈“升”愈高,达到眼睛和精神所无法忍受的高度,如同愈吹愈高的小喇叭会变得愈来愈“尖锐”,刺痛耳朵和精神。

蓝色具有完全相反的能力,会“降到”无限深,以其雄伟的低音而发出横笛(浅蓝色时)、大提琴(降得更低时)、低音提琴的音色;而在手风琴的深度里,会“看到”蓝色的深度。

 绿色非常平衡,相对于小提琴中段和渐细的音色。

 而红色(朱砂色)运用技巧时,可以给予强烈鼓声的印象。

 通感并不只发生于视觉与听觉之间,还发生于嗅觉、触觉甚至味觉之间。

  味觉:

  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彩排在首位,色彩可以促进人们的食欲,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而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则使人倒足了胃口。

不同彩色光源的照射也会对食品色彩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不同的食欲反映,农贸市场中许多出售肉食的摊位用红色玻璃纸包裹灯泡用红色灯光照射食物,就是为了使肉食看上去更加新鲜,引起人的食欲。

  嗅觉:

  色彩与嗅觉的关系大致与味觉相同,也是由生活联想而得。

从花色联想到花香,根据试验心理学的报告:

通常红、黄、橙等的暖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香味,偏冷的浊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腐败的臭味。

深褐色容易联想到烧焦了的食物,感到有蛋白质烤焦的臭味。

 2009年8月31日11:

08:

20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5——色彩的强弱感

色彩的强弱感

  色彩的强弱决定于色彩的知觉度,凡是知觉度高的明亮鲜艳的色彩具有强感,知觉度低下的灰暗的色彩具有弱感。

色彩的纯度提高时则强,反之则弱。

色彩的强弱与色彩的对比有关,对比强烈鲜明则强,对比微弱则弱。

有彩色系中,以波长最长的红色为最强,波长最短的蓝紫为最弱。

有彩色与无彩色相比,前者强,后者弱。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6——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主要与明度与纯度有关,明度较高的鲜艳之色具有明快感,灰暗浑浊之色具有忧郁感。

高明度基调的配色容易取得明快感,低明度基调的配色容易产生忧郁感。

在无彩色系列中,黑与深灰容易使人产生忧郁感,白与浅灰容易使人产生明快感,中明度的灰为中性色。

色彩对比度的强弱也影响色彩的明快忧郁感,对比强者趋向明快,弱者趋向忧郁。

纯色与白组合易明快,浊色与黑组合易忧郁。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7——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取决于刺激视觉的强弱。

在色相方面,红、橙、黄色具有兴奋感,青、蓝、蓝紫色具有沉静感,绿与紫为中性。

偏暖的色系容易使人兴奋,即所谓“热闹”;偏冷的色系容易使人沉静,即所谓“冷静”。

在明度方面,高明度之色具有兴奋感,低明度之色具有沉静感。

在纯度方面,高纯度之色具有兴奋感,低纯度之色具有沉静感。

色彩组合的对比强弱程度直接影响兴奋与沉静感,强者容易使人兴奋,弱者容易使人沉静。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其影响最明显的是色相,红、橙、黄等鲜艳而明亮的色彩给人以兴奋感,蓝、蓝绿、蓝紫等色使人感到沉着、平静。

绿和紫为中性色,没有这种感觉。

纯度的关系也很大,高纯度色兴奋感,低纯度色沉静感。

最后是明度,暖以系中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呈兴奋感,低明度、低纯度的色彩呈沉静感。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8——色彩的华丽与朴素感

色彩的华丽与朴素感

  色彩的华丽与朴素感以色相关系为最大,其次是纯度与明度。

红、黄等暖色和鲜艳而明亮的色彩具有华丽感,青、蓝等冷色和浑浊而灰暗的色彩具有朴素感。

有彩色系具有华丽感,五彩色系具有朴素感。

  色彩的华丽与朴素感也与色彩组合有关,运用色相对比的配色具有华丽感,其中以补色组合为最华丽。

为了增加色彩的华丽感,金、银色的运用最为常见,所谓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宫殿色彩,昂贵的金、银装饰是必不可少的。

 

色彩的华丽、质朴感色彩的三要素对华丽及质朴感都有影响,其中纯度关系最大。

明度高、纯度高的色彩,丰富、强对比色彩感觉华丽、辉煌。

明度低、纯度低的色彩,单纯、弱对比的色彩感觉质朴、古雅。

但无化何种色彩,如果带上光泽,都能获得华丽的效果。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9——色彩的舒适与疲劳感

色彩的舒适与疲劳感

  色彩的舒适与疲劳感实际上是色彩刺激视觉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反应。

红色刺激性最大,容易使人产生兴奋,也容易使人产生疲劳。

凡是视觉刺激强烈的色或色组都容易使人疲劳,反之则容易使人舒适。

绿色是视觉中最为舒适的色,因为它能吸收对眼睛刺激性强的紫外线,当人们用眼过度产生疲劳时,多看看绿色植物或到室外树林、草地中散散步,可以帮助消除疲劳。

一般讲,纯度过强,色相过多,明度反差过大的对比色组容易使人疲劳。

但是过分暧昧的配色,由于难以分辨,视觉困难,也容易使人产生疲劳。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10——色彩的强弱感

色彩的积极与消极感

  色彩的积极与消极感与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相似。

歌德认为一切色彩都位于黄色与蓝色之间,他把黄、橙、红色划为积极主动的色彩,把青、蓝、蓝紫色划为消极被动的色彩,绿与紫色划为中性色彩。

积极主动的色彩具有生命力和进取性,消极被动的色彩是表现平安、温柔、向往的色彩。

体育教练为了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体力潜能,曾尝试将运动员的休息室、更衣室刷成蓝色,以便创造一种放松的气氛;当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时,要求先进人红色的房间,以便创造一种强烈的紧张气氛,鼓动士气,使运动员提前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11——色彩的活泼、庄重感

色彩的活泼、庄重感暖色、高纯度色、丰富多彩色、强对比色感觉跳跃、活泼有朝气,冷色、低纯度色、低明度色感觉庄重、严肃。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12——色彩的前、后感

色彩的前、后感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前后,红、橙等光波长的色在后面成像,感觉比较迫近,蓝、紫等光波短的色则在外侧成像,在同样距离内感觉就比较后退。

  

实际上这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前进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感觉。

色彩的大、小感由于色彩有前后的感觉,因而暖色、高明度色等有扩大、膨胀感,冷色、低明度色等有显小、收缩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