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942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docx

《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docx

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

如何用你的动作进行沟通

 

言语表达是咨询双方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关系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的主要工具之一,因而言语行为在咨询中占有主要地位。

然而,咨询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非言语行为,其或伴随言语内容一起出现,对言语内容作补充、修正,或独立地出现,代表独立的意义,在咨询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咨询师应重视把自己的非言语行为融入到言语表达中去,渗透在咨询过程中。

通过非言语行为传达的共情态度比言语还多,影响力更大。

因此并非只是嘴巴在参与咨询,而是整个人在参与咨询。

是否能赢得求助者的信任、好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言语行为的传达。

咨询时,倘若咨询师说,我尊重你,我关心你的喜怒哀乐,然而眼睛却是东张西望,双手交叉胸前,跷着二郎腿,晃荡着椅子,这种动作、神态很难使求助者相信咨询师对他的关注。

有时求助者正兴致勃勃地叙述着什么,而咨询师对叙述的东西不感兴趣或心中有事,就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不耐烦,这种信息会影响到求助者的积极性,让他觉得扫兴、失望。

咨询师的非言语行为受到其价值观、品德修养、信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它是理论和技巧之外的东西,但对咨询成败举足轻重。

重视学习理论和技巧,但忽视提高自己内在素养的人,很难成为一流的咨询师。

咨询师所面对的与其说是求助者的问题,不如说是有问题的求助者,是与人心灵的交流,因此需要真挚而充满感情,还要十分

谨慎。

以下是关于非言语行为的相关知识。

1.非言语行为在咨询中的作用

(1)加强言语。

重音、手势和面部表情与言语一起出现,可使言语的意义更丰富,情绪色彩更鲜明。

(2)配合言语。

例如,讲话者如果想继续说下去,那么他会把手停在空中。

(3)实现反馈。

听话者对讲话者做出持续的反应,如用嘴和眉毛表示同意、理解、惊讶、不满等。

(4)传达情感。

交流者常用非言语形式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喜欢、理解、尊重、信任的程度,像面部表情和声调这样的非言语暗示比言语信号影响更大。

咨询中,求助者或咨询师的某种情绪状态,比如愤怒、压抑、焦虑、恐惧、不安、厌恶、鄙视、愉悦、兴奋、满意等,若用非言语信号交流往往会更清楚,有时交流者会试图隐藏其真实情感,但却无意识地通过难以控制的非言语行为而暴露出来。

作为咨询师,非言语行为也是表达共情、积极关注、尊重等的有效方式之一。

非言语行为与咨询技巧(即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之间指向的一致性是提高咨询效果的重要保证,不然会削弱、破坏咨询技巧的作用。

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要讲、听、看、想,缺一不可。

将其协调使用、合理搭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整体效能。

2.目光注视

在传递信息的所有部位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它可以传递最细微的感情。

一般来说,当一方倾听另一方叙述时,目光往往直接注视着对方的双眼。

而当自己在讲话时,这种视线的接触会比听对方讲话时少些,即讲者比听者更少注视对方。

人开始说话时,会先把目光从对方身上移开,说话结束时,则一般又会重新看着对方。

为什么许多人在说话时避免看着对方,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叉开话题的情况。

说话时正视一下对方,则表示在说话停顿时,对方可以打断他的话。

假若他停顿了,但不看对方,说明他的思路还没有断。

这表示:

“这不是我要讲的全部内容,我只是在略作考虑。

”咨询师如果不合时宜地打断求助者的叙述,会使求助者感到没有被接纳,而咨询师此时的插话、问话、反应等,可能会转移求助者叙述的主题,甚至会使一些重要的线索中断。

如果听者对讲者扫视一下,那很可能是说:

“我对你所说的不十分同意。

”“我对你的话表示怀疑。

”如果配上摇头、皱眉等其他非言语行为,那么这种涵义就更清楚了。

如果作为听者的咨询师做出这一动作而被求助者发现,就可能影响到他的叙述。

而正在讲述中的咨询师若发现了求助者的这一目光,就应及时做出某种调整,比如询问一下求助者的意见,或更严谨地思考一下自己的观点。

如果说话者讲完某句话或某个词后将目光移开,可能表示:

“我对自己所说的也不太有把握。

”如果别的表情、动作以及声音也透露出讲话者的心虚、疑惑,那么听者就会感到疑惑,甚至不信任。

咨询师著如此表述,尤其是解释、指导时,则会大大地削弱其影响力。

若听对方说话时看着对方,则含有这样的意思:

“我也是这个看法。

”或“我对你说的很感兴趣。

”如果说话者看着听者,那就是说,“我对我讲的很有把握”。

若咨询师问求助者某些问题,而使求助者感到不舒服或有厌恶感。

羞怯感时,求助者也会不愿注视咨询师,借以作为一种逃避和隐瞒。

当一个人被询问时,或者对他人言行产生防卫性、攻击性或者敌意时,视线相交的机会便会增加。

当一个人被激怒时,有时候可发现他的瞳孑L张得好大,当然还会有其他一系列的面部表情。

  一个性格内向、羞怯的求助者会不习惯目光过多的接触,他既不敢太多注视别人,也不愿别人看着自己。

一般来说,对使自己感到愉悦的人,人们更愿意注视;比起同性来,对异性的注视可能更多些。

但作为咨询师来说,对异性的注视应适度,不然有可能使一些人感到不礼貌或带来困扰,尤其面对异性敏感者时更应谨慎。

咨询中的目光使用很重要。

咨询师是否善于利用目光参与听和讲,这直接影响到咨询的效果。

交谈时,有些咨询师眼睛看着地面或房顶,或者脸侧向一方,这会显得不礼貌,对对方不够重视。

有些人则是死死地盯住求助者的眼睛,这样会使对方感到窘迫,甚至透不过气来。

有些人则把目光在对方身上左右乱扫,甚至看对方身后,弄得对方惶惑不安。

当求助者讲话时,若咨询师把目光随意移向一旁,最会引起求助者的注意。

求助者会从咨询师这一特定神情中看出咨询师没认真倾听,。

便会产生不安、不被信任的想法,心灵的大门可能会关闭。

眼睛应注视对方的哪些部位为好?

一般来说,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舒适地、很有礼貌地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

目光范围过小会使对方有压迫感,而目光范围过大则会显得太散漫、随便。

目光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咨询师应恰如其分地使用。

如表达安慰时,目光充满了关切。

给予支持时,目光放射出力量。

提供解释时,目光蕴含着智慧。

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与人的情绪息息相关,一个人内心的喜怒哀乐无不在脸上透露出来。

观察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首先而且主要是集中在面部表情上,目光注视其实也是面部表情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珍.登布列顿谈到推销员如何了解顾客的心理时说,假如一个顾客的眼睛向下看,而脸转向旁边,表示你被拒绝了。

如果他的嘴是放松的,没有机械式的笑容,下颚向前,他就可能会考虑你的提议。

假如他注视你的眼睛几秒钟,嘴巴乃至鼻子的部位带着浅浅的笑意,笑容轻松,而且看起来很热心,这个买卖便做成了。

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人和动物感情的表达》中,探讨“是否相同的表情和姿态,通用于人类的各个种族”,他对世界各地的观察材料进行分析,认为人类在面部表情的沟通上极为相似。

也就是说,眼睛和嘴巴张大,眉毛上扬,是惊愕的表情;害羞会脸红;愤慨或挑衅时会皱眉头、昂首挺胸并紧握拳头;人在深思问题或竭力解开疑惑时会皱起眉头或眯起眼睛。

一般不愉快或迷惑可以借助皱眉来表达,嫉妒或不信任时会将眉毛上扬。

研究发现,一条眉毛扬起是传统的怀疑信号,双眉扬起是惊讶的信号,双眉下垂则是沮丧和忧伤的信号。

冲突、挑战、敌对的态度用绷紧下颚的肌肉和斜眼瞪视来表示。

这时他的嘴唇也是紧绷着的,表示已摆出一种防御姿态。

头和下颚常挑衅地向前推出,眉毛下垂,眉头皱起。

笑是脸部表情中重要的一点。

不同的笑可体现求助者不同的心情,有会心的、愉悦的、满足的、兴奋的、害羞的、不自然的、。

尴尬的、解嘲的等等。

  在理解面部表情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体动作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根本没意思,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十分有内容,但内容涵义可能很不一样。

比如,皱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句话的中间停顿,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心里冒火”或“讨厌”的信号,或者是思想集中的表现。

如果仅仅研究皱眉或面部表情,就难以确切把握涵义,还要知道这位皱眉者在干什么,要联系其他一系列的非言语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涵义。

 4.身体语言

 咨询师和求助者的身体、手势的运动和位置在相互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的变化往往能反映咨询状况的某种变化。

身体语言具有丰富的涵义。

一般低头表示陈述旬的结束,抬头表示问句的结束,而较大幅度的体态改变表示相互关系的结束,表示思维过程或较长的表达的结束。

如果体态的改变到了不再正视对方的地步,则表示不愿再交谈下去,想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去。

如同小孩在听父母训斥时,嘴巴在说:

“是的,是的,我知道了。

”同时把身子转了过去,其实是在发射另一种信号:

“够了,够了,我要走了。

”咨询师要善于发现求助者身体传达的信息。

有时,咨询师会发现求助者移动身体,把脚及整个身体对着门口,这个姿态很可能是求助者想结束交谈,他的体态正是想告诉:

我想离开。

人们有时借用摊开双手、解开外衣纽扣或脱掉外套,表达一种真诚、坦白。

而双手交叉在胸前则常表明一种防卫,表示否定、拒绝或疏远。

有些求助者很慢地、细心地把眼镜摘下来,并且小心地擦擦镜片(即使镜片根本不需要擦),这种情况常表明求助者想在提出反对意见、澄清问题或提出问题之前,拖延些时间以便多作些思考。

而有的则把眼镜摘下,嘴巴咬着一条镜腿,由于嘴上衔着东西讲话就不方便,因此,借此动作来注意倾听或避免说什么,一方面又可多多思考,把东西放在嘴里也意味着这个人需要寻找新的资料。

不同的手指手势,可能传达了一个人的焦虑、内心冲突和忧愁。

小孩要恢复信心、鼓起勇气就吸吮大拇指。

学生担心考试会咬指甲或咬钢笔、铅笔等。

而成人遇到棘手的事情,可能会猛地拉头发。

咨询中,若求助者的双手紧绞在一起或反复摆动,加之身体坐立不安,往往表明助者情绪紧张而难以接近。

这时,咨询师应设法使其放松。

颇为简单的方法是在会谈时略微倾身于他,会使他感到被接近、被理解。

面谈过程中,求助者若搓起两只手来,很可能是有所期待。

例如,由于咨询师给予的理解、尊重、真诚,求助者受到感动而期望得到更多的共情或得到某种指点。

若求助者移坐到了椅子的前端,踮起脚尖,很可能是求助者跃跃欲试,有某种行为即将发生。

求助者在听或讲的过程中,若握紧了拳头,则既可表示一种强调,表示郑重其事,也可能表示一种决心,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愤怒。

咨询师应善于结合其他信息综合判断。

若代表决心,则咨询师应及时在言行上给予支持、鼓励。

若是愤怒,则应及时查清原因,予以疏导。

若求助者的身体由紧缩、僵化转为松弛自在,紧靠在一起的双腿开始分开,交叉的双手放了下来时,往往是求助者内心由紧张、不安、害怕、封闭开始变得平静、轻松、开放。

如果这一步骤反过来了,则表明咨询增加了求助者的紧张情绪,可能是咨询师言谈举止(包括表情等)不当或不被对方所接受,或触动了对方的敏感要害处,也可能是求助者将涉及或已经涉及到了自己痛苦的、隐秘的问题。

这种信息对于咨询师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求助者想要压抑自己强烈的感觉或情感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采取脚踝交叠、双手抓紧的姿势,也有的人会咽口水,或咬紧牙关,或抓住手臂等,来拼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冲动。

当求助者对咨询师说的话兴趣不大或想早点结束会谈时,他可能会在座位上反复扭动,坐立不安,让人觉得是椅子不舒服,其实并非如此。

也有的人会交叉双腿,另一只脚不住地轻轻晃荡。

有的则是不停地用手指敲弹桌子或椅子,或拿着纸胡乱涂鸦,有些则显得目光空洞,心不在焉,对问话没反应或答非所问。

咨询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应及时调整内容和方式。

有时,咨询师也可能表现出这类行为,若被求助者感知,就会使他产生想法。

身体动作不仅表现出求助者此时此刻的思想、情感、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体态还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以肩膀为例,亚历山大•洛温博士在《人体动态与性格结构》一书中认为,耷拉着的肩膀表示内心受到压抑,耸着的肩膀和害怕心理有关,肩膀平齐说明能承担责任,弯曲的肩膀是沉重的精神负担的反映。

他认为,没有任何语言比人体语言更能表达人的个性,关键在于正确识破人体语言。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影响着人体行为和人体功能,人的心理僵化通过姿势和动作也僵化着人的举止,因为一个始终感到不幸的人会终日皱眉,皱眉成了他固定的表情。

一个好侵犯、好管闲事的人老是探头探脑。

一个温和、慈祥的人常常面带微笑。

有些学者认为,当人情绪低落时,仅仅以挺胸和挺直腰干的动作,就可使自己由颓丧的感觉转变为充满信心。

咨询中,那些较自信的求助者往往能正视咨询师,而且正视时间较长,而缺乏自信、心中不踏实者则相反。

自信的人眨眼的次数亦少,那些非言语行为尤其是代表消极意义的非言语行为亦少,因此显得是更好的听众。

5.声音特质

咨访双方的声音亦是交流信息的重要窗口。

声音伴随言语产生,有第二言语的功能,它对言语起着加强或削弱的作用。

如果声音所传达的信息与言语所表达的信息一致,则肯定、加强言语所传递的意思,反之则起削弱、否定的作用。

因此,言不由衷的讲话,既可能被身体语言所暴露,也可能被声音所揭穿。

当求助者叙述某一件痛苦、忧愁的事情时,咨询师说:

“我理解你的痛苦,我愿意为你分担。

”然而,语气却是冷冷的、随便的、打发人似的。

虽然语言表达的是关怀,而声音却是淡漠的,求助者可能更相信声音的涵义而不是语言,因为语言比声音更容易作假。

声音通常包括嗓音的音质、音量、音调和言语速度。

人们借助于声音的轻重缓急来自觉不自觉地表达自己错综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一般来说,音调的提高表明对所谈内容的强调,也表明某种情绪,如激动、兴奋,这既可以是愤怒也可以是惊喜。

而音调降低也可以是一种强调,以引起听者注意,也可以表示一种怀疑、回避,或者是因为涉及到敏感、痛苦、伤心的事情。

声音强度增大,亦常表明一种强调,一种激动的情绪,而声音强度减轻,则可能表示一种失望、不快或软弱、心虚。

节奏加快表明紧张和激动,节奏变慢则有可能是因为冷漠、沮丧,或正在思考是不是要表述,如何表述。

一个人的个性可以透过声音外露出来。

急性还是慢性、自信还是自卑、坦率还是躲闪,都能在声音上流露出来。

求助者叙述自己、谈论自己和他人的语气,尤其是咨询过程中,声音的突然变化,都能给咨询师提供不少有用的信息。

咨询师不仅要善于判别求助者声音变化所表达的涵义,还要善于运用声音的效果加强自己所表述内容的意义及情感。

比如,作解释、指导、概述时,应尽量保持平和的语气,语速中等,给求助者稳重、自信、可靠的感觉。

情感反应和情感表达时,应有与内容相吻合的情感语气。

咨询师的语速太快太慢,声音太重太轻,音调太高太低都是不妥当的。

此外,咨询师要善于利用声音停顿的效果。

这种停顿有时是一种强调,以引起求助者的重视;有时是一种询问,以观察求助者的反应;有时则是为了给求助者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

以上这几种停顿都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咨访之间的沟通,促进求助者更主动地参与会谈。

而有时这种停顿则是咨询师想更清楚、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是思维受到了干扰。

 6.空间距离

 咨询时咨访双方的空间距离也具有非言语行为的特征。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安全和隐私的需要。

如果他人不适宜地闯入,就可能引起不满、愤怒、反抗。

咨访之间亦是如此,双方距离是彼此关系的反映。

一般来说,在专用咨询室里,座位可能相对固定,咨访按各自位置就坐即可。

但座位的布置则应符合有助于咨询关系建立、彼此感到适宜的原则,距离以1米左右为好。

有些喜欢面对面交谈,觉得这样有更多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交流,言语沟通比较直接。

有些则喜欢成直角而坐,觉得可以避免太多的目光接触。

若在室外,双方的距离常因环境而异,若是比较空旷的场地,相互距离会大于处在公共场所中的距离,后者会因人群的密度高以及噪音大而缩小了彼此的距离以使交谈容易进行。

不仅因地而异,双方距离其实也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比如,一般来说,若双方同性别时,其间的距离会小于异性间的空间距离,而且两女性间的距离会小于两男性间的距离;青年或成年男性咨询师在面对年轻的女求助者时距离会大于面对儿童、少年时的距离;有些对此敏感、防御性强的求助者希望距离大些;有些希望寻求依靠、帮助的求助者则希望距离小些,以得到一种安慰。

咨询的不同阶段,其间的距离也会变化。

一般来说,初次见面,彼此不了解,间距会大些;随着咨询关系的建立,间距会小些;若求助者对咨询师不那么信任,或对效果不那么满意,求助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加大彼此的间隔。

然而另一方面,适当地缩短距离是一种希望加强关系的表示。

若使用得当,有助于咨询。

但无论如何,咨询师不可忘记彼此问是咨询关系,而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

  如果面对的是危机咨询或寻求感情支持的求助者,则缩短距离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示咨询师的关切,咨询师微微前倾的身姿能使求助者感到咨询师愿意接纳他、帮助他。

 7.衣着及步态

 衣着也可以视为非言语交流的一部分,因为衣饰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经济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等,尤其是较能体现出求助者来访时的某种心情。

比如,一位大学生穿着一件好些天没洗的衣服,皱巴巴而且衣扣不整。

从这或许可以反映出该求助者心中的困扰已经干扰了他的正常生活,致使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料理自己的生活,而且他对此也不在乎。

或者反映了他的一贯生活风格,即随随便便,缺乏料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人在集体生活中可能被一些人看不惯,因而可能会发生矛盾。

像衣着之类的,与其说提供了一种真实的信息,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系列有可能性的信息。

但这类信息是有参考价值的,它可以为咨询师对求助者作综合判断时提供一种素材,有经验的咨询师往往能借助求助者的某一点做出一系列有价值的判断。

同样,求助者进咨询室的步姿、动作、神情,对于咨询师把握求助者亦是有价值的。

那些垂头丧气、痛苦不堪的求助者从他们进门的一刹那就暴露无遗。

一位求助者进门之后又退出去,之后又进来,可进来后又出去,这样反复了五六次之后,才坐下来。

这个人进门的举动显示了他有强迫症状。

有些求助者见到咨询师后,手足无措,站立不安,支支吾吾,脸胀得通红,反映了其内心的紧张不安。

这样的求助者常可能出现人际交往上的困难,给人以缺乏自信、胆小害怕的感觉。

这样的人也可能面临着难以自我调节的冲突和紧张情绪。

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当时的情绪,往往可以通过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现出来,咨询师只要善于观察,往往能窥视到求助者内心的活动,这对于咨询非常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