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633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考.docx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考.docx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统考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0)统考

一、单选题

1.(2分)实践是指(    )。

 A. 个人的生活活动

 B. 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 人有目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答案D

2.(2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 坚定的阶级立场

 B. 严密的逻辑体系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答案D

3.(2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 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

 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4.(2分)“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5.(2分)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    )。

 A.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B. “各尽所能,按资分配”

 C. “各尽所能,按时分配”

 D.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6.(2分)在实际工作中,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这倾向属于(    )。

 A. 本本主义

 B. 人本主义

 C. 教条主义

 D. 经验主义

7.(2分)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8.(2分)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这说明(    )。

 A. 社会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 社会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C. 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

 D. 社会革命和改革没有本质区别

9.(2分)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0.(2分)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A. 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

 B. 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 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D. 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11.(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B. 发展社会主义不能照搬苏联模式

 C. 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

 D. 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12.(2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    )出发。

 A. 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B. 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

 C. 全局、整体

 D. 党的领导

13.(2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的出现(    )。

 A. 是纯粹必然的

 B. 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C. 是纯粹偶然的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4.(2分)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演讲之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 直接现实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普遍有效性

15.(2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多选题

1.(2分)下列哪些见解能引导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是(    )。

 A.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C.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2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    )。

 A.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B.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C.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容纳空间

 D.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

3.(2分)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4.(2分)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5.(2分)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农民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冬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

 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 保持生态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6.(2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    )。

 A. 欧文

 B. 圣西门

 C. 傅里叶

 D. 莫尔

7.(2分)唯物史观认为(    )。

 A.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B. 英雄造时势

 C. 时势造英雄

 D. 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

8.(2分)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再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再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面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9.(2分)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是(    )。

 A. 唯物史观

 B. 辩证法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0.(2分)“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这段话的含义是(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毫无关系

 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三、填空题

1.(2分)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

2.(2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实践

3.(2分)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

4.(2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5.(2分)的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四、简答题

1.(5分)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考生答案: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2.(5分)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考生答案: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中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凭借感官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的、片面的、外部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它们是同一个认识发展过程中彼此相互联系着的两个认识阶段,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的统一。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依赖: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本身的特点,决定它必须进一步深化,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所以它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

在人们的认识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3.(5分)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考生答案: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不相同,这是各国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五、论述题

1.(12分)面对当前的全球化背景,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谋求发展。

考生答案: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

发展中国家能否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关键看它是否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

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

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担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

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

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

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

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

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

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

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

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

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

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

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i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

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

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随着全球化力量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正在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

国际竞争方式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

竞争对手分别在对方国土上投资设厂,一国国内的自然禀赋资源成为本国民族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竞争要素。

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

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

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

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

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

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

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

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

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

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2.(13分)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考生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范畴,但不是完全对等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那种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自发论;在实践上否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是造成实际工作中“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战略性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重要意义:

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