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专题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9439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8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专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探究专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探究专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探究专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探究专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专题2.docx

《探究专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专题2.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专题2.docx

探究专题2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规范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选项

实验器材(省略药品)

相应实验

A

燃烧匙、长颈漏斗、托盘天平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过滤除去河水中的难溶性杂质

C

量筒、试管夹、长颈漏斗

探究棉花燃烧的条件

D

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稀释浓硫酸

A.AB.BC.CD.D

2.能帮助我们探究许多化学的奥秘,是学习和研究化学最常用的手段是()

A、推理B、测量C、实验D、计算

3.为了探究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中量的关系,某兴趣小组做了五组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编号

加入铁的质量/g

硫酸铜溶液体积/mL

生成铜的质量/g

1

1.12

10.0

1.28

2

x

10.0

2.56

3

3.36[

10.0

3.84

4

4.48

10.0

4.98

5

5.60

20.0

y

则表格中记录的x和y的数值应分别为

A.2.24、4.98B.2.24、6.40C.3.36、5.12D.3.36、4.98

4.下列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A.制备NaOH溶液:

将饱和的Na2CO3溶液与适量的石灰水混合后过滤

B.检验碳酸根离子:

将要检验的物质与稀盐酸混合,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C.证明NaOH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用NH4Cl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加热,比较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

5.实验桌上有一瓶无色液体,某同学说可以往溶液样品中滴加石蕊试液,判断其酸碱性。

该环节属于科学探究的()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        C.设计实验     D.反思评价

6.对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研磨,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分别点燃一小块棉纤维和羊毛纤维,都产生了烧焦羽毛的气味

D.铁粉末投入过量的稀硫酸中,固体溶解生成浅绿色溶液

7.(怀柔25)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主要操作及现象

A

验证某固体是碳酸钠

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B

验证某溶液的溶质是碱

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C

检验羊毛纤维

抽丝灼烧,有烧焦的羽毛气味

D

检验二氧化碳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气体中,木条熄灭

8.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

小军同学提出以下研究此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A.收集气体并观察B.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

C.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D.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

9.下图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A.铜丝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加热完后应立即观察体积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D.实验中反复推拉针管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使氧气完全反应

10.如右图所示,滴管中有液体甲,小试管中盛放着固体乙(足量),广口瓶中有少量饱和的澄清石灰水(试管底部浸没在澄清石灰水中)。

当把甲溶液滴加到乙中后,过一会儿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了,同时U形管中的a液面降低,b液面升高了。

根据以上现象请你分析,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一定分别是稀盐酸和碳酸钙固体

B.甲、乙有可能分别是水和硝酸铵固体

C.石灰水变浑浊有可能是发生了物理变化

D.一定是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

11.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物质

杂质

除杂质应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2

CO

通入O2点燃

B

NaOH固体

Na2CO3固体

加入过量盐酸,蒸发

C

Cu(NO3)2溶液

AgNO3溶液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D

KCl溶液

KOH溶液

加入过量的CuCl2溶液,过滤

12.下列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CO→CO2B.H2O→H2C.Ca(OH)2→NaOHD.KNO3→KCl

13.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

小丽为探究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她先用紫色石蕊溶液将白色滤纸浸润,干燥后做成紫色的小花,然后按下列图示进行实验。

观察到实验(Ⅰ)和(Ⅲ)中的小花变红,(Ⅱ)中的小花不变色。

【评价反思】小虎对小丽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了酸”。

两位同学仔细讨论后认为还需补充如下一个实验,才能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拓展应用】二氧化硫也是实验室一种污染气体,常用碱液吸收。

写出实验室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14.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炼铁化学原理的实验,对固体产物成分等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用一氧化碳还原纯净的氧化铁粉末,实验装置如下图。

【进行实验】该小组按上述实验设计,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了实验,测得下列数据:

①反应前玻璃管和内盛氧化铁粉末的总质量66.0g(玻璃管的质量为60.0g)

②反应后玻璃管和内盛黑色固体的总质量65.8g(冷却到室温称量)

【分析与讨论】本实验中,玻璃管内固体粉末由红色全部变为黑色。

小明同学认为该黑色固体全部是铁,但小华同学提出了质疑,于是大家提出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①CO还原Fe2O3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

②CO还原Fe2O3的实验过程中固体产物可能有Fe3O4、FeO、Fe;

③NaOH溶液与石灰水相似,能吸收CO2,但不变浑。

物质性质

四氧化三铁

氧化亚铁

氧化铁

铁粉

颜色

黑色

黑色

红色

黑色

能否被磁铁吸引

不能

不能

【实验与猜想】

(1)该小组同学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磨后,再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固体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氧化铁和。

(2)进行猜想:

黑色固体粉末可能a.全部为铁、b.、c.。

【得出结论】

(3)通过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黑色固体粉末为(写名称)。

【反思与评价】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若要得到铁可适当提高反应温度。

(5)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

A.收集COB.吸收CO2C.检验CO2

【实践应用】小明和他的同学想测定某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

用CO与10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该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右图。

(6)上述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g;

(7)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需要有计算过程)

15.(每空2分,共12分)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

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

只有Na2SO4猜想二:

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

有Na2SO4和NaOH猜想四:

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

不合理的猜想是。

【实验探究】

(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

同时指出【实验探究】

(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

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

(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

16.(9分)实验室有一瓶保存不当的试剂(如下图所示),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

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

小华等几位同学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溶质是什么?

【交流研讨】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填字母序号)。

A.酸B.碱C.盐

【查阅资料】①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

②Na2CO3、NaHCO3溶液都呈碱性。

NaCl溶液呈中性。

③室温下(20℃)时,4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得出结论】小华根据试剂瓶上标注和上表溶解度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猜想与实验】①可能是溶液;

②可能是NaOH溶液;

③可能是NaCl溶液。

(1)小亮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干燥的pH试纸上,测得pH=11,他判断该溶液不可能是。

(2)小强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一:

取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

产生大量的气泡

猜想①正确。

步骤二:

把产生的气体,通入

【质疑】小华则不同意小强的观点,认为溶液中有Na2CO3还可能有NaOH。

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探究方案:

探究步骤

预计现象

结论

步骤一:

取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溶液并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既含Na2CO3,又含有NaOH

步骤二:

向上述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色

17.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践】

猜想: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Ⅰ: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右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根据该现象

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Ⅱ: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B是带有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装置中加入药品。

关闭止水夹a~f。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打开b、c、d,向B中吹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并冷却到室温。

B中液体进入到A中,B中液体减少500ml。

收集500ml气体

关闭b,打开a、e、f,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部排出。

___________,D中液体为475ml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O2。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f。

________,D中剩余液体为400ml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N2

O2

CO2

体积(ml)

体积分数(%)

(体积分数是某气体的体积占混合气体总体积的百分比)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Ⅱ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________(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18.某食品保鲜剂(生石灰或铁粉的一种)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小王同学对原保鲜剂成分进行探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他断定原保鲜剂是铁粉.该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请你设计一个用化学方法确定保鲜剂成分的实验方案,填入下表:

操作

主要现象

原保鲜剂的成分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9.小明同学根据NaCl+AgNO3=AgCl↓(白)+NaNO3这一反应原理,对一瓶生理盐水进行分析时,不知道加入的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请你帮他完善该实验方案。

探究步骤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1)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

若有白色沉淀生成

氯化钠溶液过量

若无白色沉淀生成

还需进行下一步探究

(2)另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

 

 

 

说明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0.双休日后,小丽带着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

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

NaOH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新猜想:

    。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反思》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

溶液,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     (填序号)。

《拓展应用》小丽想测定这瓶变质的NaOH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现取20g待测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CaCl2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所加CaCl2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B点处所得溶液中溶质有     。

(2)求待测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 写出计算过程)

21.(7分)为维护食品安全,卫生部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增白剂及过氧化钙等.

(1)过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2,其中氧元素与钙元素的质量比为.

(2)正确看待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非常重要.下图是超市售卖的2种不同品牌橙汁的标签.

①2种橙汁均属于(填“纯净物”和“混合物”).

②你更倾向于选择的品牌是:

(填“A”或“B”)为防范添加剂危害,选购包装食品时应(至少一条).

(5)(3分)过氧化钙在养鱼时可用作增氧剂,多少克过氧化钙(CaO2)和49克氯酸钾(KClO3)中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

(写出计算过程)

22.(6分)A为含三种元素的钠盐,C为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的白色不溶物,请填空:

(1)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填写化学式)

(2)D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

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还可能含有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某氧化铜样品的纯度(杂质不与氢气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准确称取15克干燥样品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①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变成蓝色。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

请根据资料回答:

(1)在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  .

(2)准确称取完全反应前后装置丙和丁的质量如表:

装置丙

装置丁

反应前

48.8克

161.2克

反应后

46.5克

163.9克

小丽想根据装置丁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请帮小丽求出氧化铜样品的纯度(写出计算过程).

(3)小明根据装置丙的质量变化计算,发现小丽结果偏大。

请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A.装置的气密性不好B.空气中的水分被丁处浓硫酸吸收

C.通入的氢气量不足D.氧化铜没有完全被还原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A、测定空气中需要燃烧匙、集气瓶、橡胶塞、导气管等,不需要托盘天平及长颈漏斗,故错误;B、过滤需要的仪器有:

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故正确;C、棉花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不需要量筒等,故错误;D、稀释浓硫酸在烧杯中进行,将浓硫酸慢慢沿着器壁或玻璃棒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的搅拌,故不需要量筒和胶头滴管,故错误;故选项为:

B.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空气组成的测定;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2.C

【解析】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学习和研究化学最常用的手段是实验.

解: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方法很多,如计算、探测、推理、假设等,但是学习和研究化学最常用的手段还是实验.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研究和发展化学的方法

3.B

【解析】由表可知1.12g铁和10g硫酸铜生成1.28g铜,因此x=1.12g+1.12g=2.24g,由第四次反应可知,铁没有全部反应了,第四次反应了的铁的质量=

1g,剩余铁的质量=1.12-1=0.12g,第五次反应的铁的质量为0.12+1.12=1.24g,生成铜的质量=

1.42g,y=1.42+4.98=6.40g,故选B

4.A

【解析】

试题分析:

A、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钠与碳酸钙沉淀,再通过过滤,就可得到氢氧化钠溶液,选项正确;B、碳酸根离子能够跟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但是除了碳酸根离子之外,碳酸氢根离子也可以跟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错误;C、酚酞试液遇碱变红,遇酸或中性溶液不变色,故不能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错误;D、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氨气和水,氨气会跑出来,故不能通过比较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错误;故选择A。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物质除杂;离子的检验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应注意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5.C

【解析】

试题分析:

实验桌上有一瓶无色液体,某同学说可以往溶液样品中滴加石蕊试液,判断其酸碱性。

该环节属于科学探究的设计实验。

考点:

实验探究步骤。

6.D

【解析】

试题分析: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紫色火焰;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研磨,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分别点燃一小块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羊毛纤维产生了烧焦羽毛的气味;铁粉末投入过量的稀硫酸中,固体溶解生成浅绿色溶液。

选D。

考点:

硫燃烧、铁和硫酸反应的现象;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现象;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燃烧的现象。

点评:

识记内容,难度不大,常用燃烧法鉴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铁粉末投入过量的稀硫酸中,固体溶解,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呈浅绿色溶液。

7.C

【解析】

A、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可能是金属,此项错误;

B、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但它不属于碱,故此项错误;

C、羊毛纤维属于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味,正确.

D、氮气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此项错误.

故选C

8.A

【解析】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中无色气体有多种,所以要研究此气体的成分,难度大,只有通过捷径如:

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询问生产厂家工程师等方法来达到目的,而收集气体并观察,只能获取表面物理现象,对是什么气体根本无法作出判断.

故选A.

9.C

【解析】

试题分析:

A.铜丝的量不足,会使得氧气没有全部被消耗,从而确实会影响实验结论;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如果装置漏气,外界的空气进入或装置内气体逸出,都无法测出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加热完后应立即观察体积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错误。

应等到容器中气体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时再读取数值记录数据,否则容器内气体的体积处于受热膨胀情况下,测得的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不准确;D.实验中反复推拉针管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使氧气完全反应,正确。

这样可以使氧气与加热的铜丝充分接触,使得反应更完全。

考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改进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现象分析,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甲、乙两物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也可能是温度升高,导致溶解度变小,而有溶质析出;U型管的变化,说明容器内温度升高或者是生成了气体。

A、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有很多,如碳酸钠和稀硫酸等,不一定是稀盐酸和碳酸钙固体,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时溶解吸热,温度降低,则氢氧化钙溶解度升高,不会有溶质析出,也不会使容器内压强变大,错误;

C、当因温度升高,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石灰水中析出溶质氢氧化钙时,溶液也会混浊,发生的就是物理变化,正确;

D、据上可知,生成沉淀的原因,也可能是有溶质析出导致的,错误。

故选C

考点: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点评:

这是一道实验综合分析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产生现象原因的分析,即:

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生成了沉淀,也可能是温度升高导致的溶质析出,U型管的变化,说明容器内温度升高或者是生成了气体。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通过化学方法除杂质有2个原则:

1、加入的物质只能与杂质反应,2、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除去CO2中的CO杂质,通入O2点燃,不行,因为CO2不支持燃烧,故点燃不了,错误,B、除去NaOH固体中Na2CO3固体杂质,加入过量稀HCl,它不仅会与Na2CO3固体反应,而且还会与NaOH固体反应,错误,C、除去Cu(NO3)2溶液中的AgNO3溶液,加入过量的铜粉,只发生反应:

2AgN03+Cu==Cu(N03)2+2Ag,再过滤,将过量的铜粉过滤掉,正确,D、除去KCl溶液中的KOH溶液,加入过量的CuCl2溶液,虽然能除去KOH,但由于加入的CuCl2溶液是过量,故会引入新的杂质CuCl2,错误,故选C

考点:

物质的除杂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A.一氧化碳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能一步实现;B.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能一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