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192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4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带答案.docx

《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带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带答案.docx

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带答案

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

 

一.解答题(共13小题)

1.(2015•于洪区一模)如图1,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1)如果AB=AC,∠BAC=90°,

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2,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      ,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      ;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

 

2.(2013•烟台)已知,点P是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一动点(不与A,B重合),分别过A,B向直线CP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F,Q为斜边AB的中点.

(1)如图1,当点P与点Q重合时,AE与BF的位置关系是      ,QE与QF的数量关系式      ;

(2)如图2,当点P在线段AB上不与点Q重合时,试判断QE与QF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当点P在线段BA(或AB)的延长线上时,此时

(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

请画出图形并给予证明.

 

3.(2013•昭通)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菱形ADEF(A、D、E、F按逆时针排列),使∠DAF=60°,连接CF.

(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求证:

①BD=CF;②AC=CF+CD;

(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F+CD是否成立?

若不成立,请写出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D在边CB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4.(2013•东营)

(1)如图

(1),已知:

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

证明:

DE=BD+CE.

(2)如图

(2),将

(1)中的条件改为:

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

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拓展与应用:

如图(3),D、E是D、A、E三点所在直线m上的两动点(D、A、E三点互不重合),点F为∠BAC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CE,若∠BDA=∠AEC=∠BAC,试判断△DEF的形状.

 

5.(2014•泰安)如图,∠ABC=90°,D、E分别在BC、AC上,AD⊥DE,且AD=DE,点F是AE的中点,FD与AB相交于点M.

(1)求证:

∠FMC=∠FCM;

(2)AD与MC垂直吗?

并说明理由.

 

6.(2011•绍兴)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如下框中的题目.

小敏与同桌小聪讨论后,进行了如下解答:

(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

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1,确定线段AE与的DB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

AE      DB(填“>”,“<”或“=”).

(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

解:

题目中,AE与DB的大小关系是:

AE      DB(填“>”,“<”或“=”).理由如下:

如图2,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请你完成以下解答过程)

(3)拓展结论,设计新题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BC上,且ED=EC.若△ABC的边长为1,AE=2,求CD的长(请你直接写出结果).

 

7.(2010•临沂)如图1,已知矩形ABED,点C是边DE的中点,且AB=2AD.

(1)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保持图1中△ABC固定不变,绕点C旋转DE所在的直线MN到图2中(当垂线段AD、BE在直线MN的同侧),试探究线段AD、BE、DE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并给予证明;

(3)保持图2中△ABC固定不变,继续绕点C旋转DE所在的直线MN到图3中的位置(当垂线段AD、BE在直线MN的异侧).试探究线段AD、BE、DE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并给予证明.

 

8.(2014•郑州二模)如图1,点P、Q分别是边长为4cm的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

(1)连接AQ、CP交于点M,则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变化吗?

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

(2)何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3)如图2,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直线AQ、CP交点为M,则∠CMQ变化吗?

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

 

9.(2014•德州)问题背景:

如图1:

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120°,∠B=∠ADC=9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60°.探究图中线段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结AG,先证明△ABE≌△ADG,再证明△AEF≌△AGF,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      ;

探索延伸:

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

∠BAD,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实际应用:

如图3,在某次军事演习中,舰艇甲在指挥中心(O处)北偏西30°的A处,舰艇乙在指挥中心南偏东70°的B处,并且两舰艇到指挥中心的距离相等,接到行动指令后,舰艇甲向正东方向以6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舰艇乙沿北偏东50°的方向以8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小时后,指挥中心观测到甲、乙两舰艇分别到达E,F处,且两舰艇之间的夹角为70°,试求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

 

10.(2015•前郭县二模)

(1)问题发现

如图1,△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

填空:

①∠AEB的度数为      ;②线段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

(2)拓展探究

如图2,△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A,D,E在同一直线上,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连接BE,请判断∠AEB的度数及线段CM,A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1.(2014•齐齐哈尔)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B=AC,直线MN过点A且MN∥BC,过点B为一锐角顶点作Rt△BDE,∠BDE=90°,且点D在直线MN上(不与点A重合),如图1,DE与AC交于点P,易证:

BD=DP.(无需写证明过程)

(1)在图2中,DE与CA延长线交于点P,BD=DP是否成立?

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在图3中,DE与AC延长线交于点P,BD与DP是否相等?

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无需证明.

 

12.(2009•沈阳)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和DBE按图①方式摆放,其中∠ACB=∠DEB=90°,∠A=∠D=30°,点E落在AB上,DE所在直线交AC所在直线于点F.

(1)求证:

AF+EF=DE;

(2)若将图①中的△DBE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且0°<α<60°,其它条件不变,请在图②中画出变换后的图形,并直接写出你在

(1)中猜想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若将图①中的△DBE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β,且60°<β<180°,其它条件不变,如图③.你认为

(1)中猜想的结论还成立吗?

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写出AF、EF与DE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13.(2008•宁德)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F是AD延长线上一点,且DF=BE.

(1)求证:

CE=CF;

(2)在图1中,若G在AD上,且∠GCE=45°,则GE=BE+GD成立吗?

为什么?

(3)运用

(1)

(2)解答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完成下题:

如图2,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C>AD),∠B=90°,AB=BC=12,E是AB上一点,且∠DCE=45°,BE=4,求DE的长.

 

 

三角形全等综合证明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3小题)

1.(2015•于洪区一模)如图1,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1)如果AB=AC,∠BAC=90°,

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2,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 垂直 ,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 相等 ;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压轴题;开放型.

【分析】

(1)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由正方形ADEF的性质可推出△DAB≌△FAC,所以CF=BD,∠ACF=∠ABD.结合∠BAC=90°,AB=AC,得到∠BCF=∠ACB+∠ACF=90°.即CF⊥BD.

(2)当∠ACB=45°时,过点A作AG⊥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则∠GAC=90°,可推出∠ACB=∠AGC,所以AC=AG,由

(1)①可知CF⊥BD.

【解答】证明:

(1)①正方形ADEF中,AD=AF,

∵∠BAC=∠DAF=90°,

∴∠BAD=∠CAF,

又∵AB=AC,

∴△DAB≌△FAC,

∴CF=BD,∠B=∠ACF,

∴∠ACB+∠ACF=90°,即CF⊥BD.

②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

由正方形ADEF得AD=AF,∠DAF=90度.

∵∠BAC=90°,

∴∠DAF=∠BAC,

∴∠DAB=∠FAC,

又∵AB=AC,

∴△DAB≌△FAC,

∴CF=BD,∠ACF=∠ABD.

∵∠BAC=90°,AB=AC,

∴∠ABC=45°,

∴∠ACF=45°,

∴∠BCF=∠ACB+∠ACF=90度.

即CF⊥BD.

(2)当∠ACB=45°时,CF⊥BD(如图).

理由:

过点A作AG⊥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G,

则∠GAC=90°,

∵∠ACB=45°,∠AGC=90°﹣∠ACB,

∴∠AGC=90°﹣45°=45°,

∴∠ACB=∠AGC=45°,

∴AC=AG,

∵∠DAG=∠FAC(同角的余角相等),AD=AF,

∴△GAD≌△CAF,

∴∠ACF=∠AGC=45°,

∠BCF=∠ACB+∠ACF=45°+45°=90°,即CF⊥BC.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

SSS、SAS、ASA、AAS、HL.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2.(2013•烟台)已知,点P是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一动点(不与A,B重合),分别过A,B向直线CP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F,Q为斜边AB的中点.

(1)如图1,当点P与点Q重合时,AE与BF的位置关系是 AE∥BF ,QE与QF的数量关系式 QE=QF ;

(2)如图2,当点P在线段AB上不与点Q重合时,试判断QE与QF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当点P在线段BA(或AB)的延长线上时,此时

(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

请画出图形并给予证明.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专题】压轴题.

【分析】

(1)证△BFQ≌△AEQ即可;

(2)证△FBQ≌△DAQ,推出QF=QD,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求出即可;

(3)证△AEQ≌△BDQ,推出DQ=QE,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求出即可.

【解答】解:

(1)AE∥BF,QE=QF,

理由是:

如图1,∵Q为AB中点,

∴AQ=BQ,

∵BF⊥CP,AE⊥CP,

∴BF∥AE,∠BFQ=∠AEQ=90°,

在△BFQ和△AEQ中

∴△BFQ≌△AEQ(AAS),

∴QE=QF,

故答案为:

AE∥BF;QE=QF.

(2)QE=QF,

证明:

如图2,延长FQ交AE于D,

∵Q为AB中点,

∴AQ=BQ,

∵BF⊥CP,AE⊥CP,

∴BF∥AE,

∴∠QAD=∠FBQ,

在△FBQ和△DAQ中

∴△FBQ≌△DAQ(ASA),

∴QF=QD,

∵AE⊥CP,

∴EQ是直角三角形DEF斜边上的中线,

∴QE=QF=QD,

即QE=QF.

(3)

(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证明:

如图3,

延长EQ、FB交于D,

∵Q为AB中点,

∴AQ=BQ,

∵BF⊥CP,AE⊥CP,

∴BF∥AE,

∴∠1=∠D,

在△AQE和△BQD中,

∴△AQE≌△BQD(AAS),

∴QE=QD,

∵BF⊥CP,

∴FQ是斜边DE上的中线,

∴QE=QF.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的应用,注意:

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2013•昭通)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菱形ADEF(A、D、E、F按逆时针排列),使∠DAF=60°,连接CF.

(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求证:

①BD=CF;②AC=CF+CD;

(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F+CD是否成立?

若不成立,请写出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D在边CB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

【专题】几何综合题;压轴题.

【分析】

(1)根据已知得出AF=AD,AB=BC=AC,∠BAC=∠DAF=60°,求出∠BAD=CAF,证△BAD≌△CAF,推出CF=BD即可;

(2)求出∠BAD=∠CAF,根据SAS证△BAD≌△CAF,推出BD=CF即可;

(3)画出图形后,根据SAS证△BAD≌△CAF,推出CF=BD即可.

【解答】

(1)证明:

∵菱形AFED,

∴AF=AD,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BC,∠BAC=60°=∠DAF,

∴∠BAC﹣∠DAC=∠DAF﹣∠DAC,

即∠BAD=∠CAF,

∵在△BAD和△CAF中

∴△BAD≌△CAF,

∴CF=BD,

∴CF+CD=BD+CD=BC=AC,

即①BD=CF,②AC=CF+CD.

(2)解:

AC=CF+CD不成立,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是AC=CF﹣CD,

理由是:

(1)知:

AB=AC=BC,AD=AF,∠BAC=∠DAF=60°,

∴∠BAC+∠DAC=∠DAF+∠DAC,

即∠BAD=∠CAF,

∵在△BAD和△CAF中

∴△BAD≌△CAF,

∴BD=CF,

∴CF﹣CD=BD﹣CD=BC=AC,

即AC=CF﹣CD.

(3)AC=CD﹣CF.理由是:

∵∠BAC=∠DAF=60°,

∴∠DAB=∠CAF,

∵在△BAD和△CAF中

∴△BAD≌△CAF(SAS),

∴CF=BD,

∴CD﹣CF=CD﹣BD=BC=AC,

即AC=CD﹣CF.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注意:

证明过程类似,题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难度适中.

 

4.(2013•东营)

(1)如图

(1),已知:

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

证明:

DE=BD+CE.

(2)如图

(2),将

(1)中的条件改为:

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

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拓展与应用:

如图(3),D、E是D、A、E三点所在直线m上的两动点(D、A、E三点互不重合),点F为∠BAC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CE,若∠BDA=∠AEC=∠BAC,试判断△DEF的形状.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压轴题.

【分析】

(1)根据BD⊥直线m,CE⊥直线m得∠BDA=∠CEA=90°,而∠BAC=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CAE=∠ABD,然后根据“AAS”可判断△ADB≌△CEA,

则AE=BD,AD=CE,于是DE=AE+AD=BD+CE;

(2)与

(1)的证明方法一样;

(3)由前面的结论得到△ADB≌△CEA,则BD=AE,∠DBA=∠CAE,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ABF=∠CAF=60°,则∠DBA+∠ABF=∠CAE+∠CAF,则∠DBF=∠FAE,

利用“SAS”可判断△DBF≌△EAF,所以DF=EF,∠BFD=∠AFE,于是∠DFE=∠DFA+∠AFE=∠DFA+∠BFD=60°,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得到△DEF为等边三角形.

【解答】证明:

(1)∵BD⊥直线m,CE⊥直线m,

∴∠BDA=∠CEA=90°,

∵∠BAC=90°,

∴∠BAD+∠CAE=90°,

∵∠BAD+∠ABD=90°,

∴∠CAE=∠ABD,

∵在△ADB和△CEA中

∴△ADB≌△CEA(AAS),

∴AE=BD,AD=CE,

∴DE=AE+AD=BD+CE;

(2)成立.

∵∠BDA=∠BAC=α,

∴∠DBA+∠BAD=∠BAD+∠CAE=180°﹣α,

∴∠CAE=∠ABD,

∵在△ADB和△CEA中

∴△ADB≌△CEA(AAS),

∴AE=BD,AD=CE,

∴DE=AE+AD=BD+CE;

(3)△DEF是等边三角形.

(2)知,△ADB≌△CEA,

BD=AE,∠DBA=∠CAE,

∵△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

∴∠ABF=∠CAF=60°,

∴∠DBA+∠ABF=∠CAE+∠CAF,

∴∠DBF=∠FAE,

∵BF=AF

在△DBF和△EAF中

∴△DBF≌△EAF(SAS),

∴DF=EF,∠BFD=∠AFE,

∴∠DFE=∠DFA+∠AFE=∠DFA+∠BFD=60°,

∴△DEF为等边三角形.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也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2014•泰安)如图,∠ABC=90°,D、E分别在BC、AC上,AD⊥DE,且AD=DE,点F是AE的中点,FD与AB相交于点M.

(1)求证:

∠FMC=∠FCM;

(2)AD与MC垂直吗?

并说明理由.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专题】几何综合题.

【分析】

(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F⊥AE,DF=AF=EF,进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DFC≌△AFM(AAS),即可得出答案;

(2)由

(1)知,∠MFC=90°,FD=EF,FM=FC,即可得出∠FDE=∠FMC=45°,即可理由平行线的判定得出答案.

【解答】

(1)证明:

∵△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是AE中点,

∴DF⊥AE,DF=AF=EF,

又∵∠ABC=90°,

∠DCF,∠AMF都与∠MAC互余,

∴∠DCF=∠AMF,

在△DFC和△AFM中,

∴△DFC≌△AFM(AAS),

∴CF=MF,

∴∠FMC=∠FCM;

(2)AD⊥MC,

理由:

(1)知,∠MFC=90°,FD=FA=FE,FM=FC,

∴∠FDE=∠FMC=45°,

∴DE∥CM,

∴AD⊥M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CF=∠AMF是解题关键.

 

6.(2011•绍兴)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如下框中的题目.

小敏与同桌小聪讨论后,进行了如下解答:

(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

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1,确定线段AE与的DB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

AE = DB(填“>”,“<”或“=”).

(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

解:

题目中,AE与DB的大小关系是:

AE = DB(填“>”,“<”或“=”).理由如下:

如图2,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请你完成以下解答过程)

(3)拓展结论,设计新题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BC上,且ED=EC.若△ABC的边长为1,AE=2,求CD的长(请你直接写出结果).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计算题;证明题;压轴题;分类讨论.

【分析】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D=∠ECB=30°,∠ABC=60°,求出∠D=∠DEB=30°,推出DB=BE=AE即可得到答案;

(2)作EF∥BC,证出等边三角形AEF,再证△DBE≌△EFC即可得到答案;

(3)分为四种情况:

画出图形,根据等边三角形性质求出符合条件的CD即可.

【解答】解:

(1)答案为:

=.

(2)答案为:

=.

证明:

在等边△ABC中,∠ABC=∠ACB=∠BAC=60°,AB=BC=AC,

∵EF∥BC,

∴∠AEF=∠ABC,∠AFE=∠ACB,

∴∠AEF=∠AFE=∠BAC=60°,

∴AE=AF=EF,

∴AB﹣AE=AC﹣AF,

即BE=CF,

∵∠ABC=∠EDB+∠BED,∠ACB=∠ECB+∠FCE,

∵ED=EC,

∴∠EDB=∠ECB,

∵∠EBC=∠EDB+∠BED,∠ACB=∠ECB+∠FCE,

∴∠BED=∠FCE,

在△DBE和△EFC中

∴△DBE≌△EFC(SAS),

∴DB=EF,

∴AE=BD.

(3)解:

分为四种情况:

如图1:

∵AB=AC=1,AE=2,

∴B是AE的中点,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BC=1,△ACE是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CE=90°,∠AEC=30°,

∴∠D=∠ECB=∠BEC=30°,∠DBE=∠ABC=60°,

∴∠DEB=180°﹣30°﹣60°=90°,

即△DEB是直角三角形.

∴BD=2BE=2(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即CD=1+2=3.

如图2,

过A作AN⊥BC于N,过E作EM⊥CD于M,

∵等边三角形ABC,EC=ED,

∴BN=CN=

BC=

,CM=MD=

CD,AN∥EM,

∴△BAN∽△BEM,

=

∵△ABC边长是1,AE=2,

=

∴MN=1,

∴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