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最新辨析题大全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046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最新辨析题大全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毛概》最新辨析题大全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毛概》最新辨析题大全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毛概》最新辨析题大全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毛概》最新辨析题大全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最新辨析题大全1.docx

《《毛概》最新辨析题大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最新辨析题大全1.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最新辨析题大全1.docx

《毛概》最新辨析题大全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自发的产物。

(错误)

  

(1)毛泽东思想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决不是偶然的。

它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发展的产物。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首先,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其次,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源泉;再次,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中国革命自发的产物,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错误)

  

(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的理论大厦。

  

(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的。

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3)毛泽东思想又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文献都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

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对)

  邓小平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创立过程,首先是从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开始,邓小平首先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考验,然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所以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七点。

  同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只有坚持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创立符合新的历史阶段的理论,解放思想是逻辑起点。

4、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正确的部分

错。

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同时,毛泽东之外的党的其他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

本命题错误。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的全部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包括他青年学生时代的思想和晚年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中有些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思想观点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有区别的。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同时,毛泽东之外的党的其他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的思想,是既有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6.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正确)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个代表”的三句话,并不构成一个体系。

本命题错误。

(1)“三个代表”的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仅仅是三句简单的表述,它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本命题错误。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另一方面,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故而我们常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

(2)与时俱进,虽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本身内涵的东西,而从严格意义上说,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并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本身。

8.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意志自由。

本命题错误。

(1)从解放思想的含义上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须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作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

(2)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上看,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规定了解放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从不断变化的“事实”中“求”到“是”,即认识到事物的规律,用于指导实践。

因此,解放思想不是主观臆想,也不是胡思乱想,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想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9.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正确)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的思想路线。

  

(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靠实事求是;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

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

就有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必须同实事求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错误)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这种说法把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混为一谈,因而是错误的。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他各种矛盾都受它的决定和制约。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矛盾,都要受到这个主要矛盾的决定和制约。

由于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不是主要矛盾。

  

2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正确)  

  

(1)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道路的任务,论述了处理经济、政治、中外关系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原则,这篇讲话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八大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21.在党的"八大"上,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正确)  

  

(1)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上,他采纳了陈云提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以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的思想。

  

(2)这是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极大突破。

  2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

(正确)  

  毛泽东确定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

  

  

(1)在政治上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2)在经济工作中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3)在科学文化工作中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方面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2.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是经济上急于求成和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

(正确)

    

(1)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探索过程,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

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2)1957年后的20年中,受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影响,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度发生严重失误,导致经济上急于求成和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走入歧途。

    2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错误)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他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3)还应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中央与地方,国家、集体与个人等一系列关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2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错误)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豫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3)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正是基于思考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邓小平才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2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正确)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1)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本命题正确。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本命题不完全正确。

其中前一句是正确的,后一句是不正确的。

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

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特别是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所以,后一句不准确。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同于过渡时期。

答:

错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1949年到1956年的改造时期。

从四个方面可以加以却别:

①社会性质不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过渡时期是完成新民民主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②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③主要矛盾不同。

初级阶段主要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过渡时期主要是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④根本任务不同。

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而过渡时期主要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本命题错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贯穿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确并且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对词,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

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重要矛盾。

27.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错误)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

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28.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生产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

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错误)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这种说法把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混为一谈,因而是错误的。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他各种矛盾都受它的决定和制约。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矛盾,都要受到这个主要矛盾的决定和制约。

由于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不是主要矛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6、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是互相贯通、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

正确(1分)

坚持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点(1分)

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也不能离开改革开放抽象地谈论四项基本原则(1分)

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是互相贯通、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的伟大实践。

(2分)

26."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社"和姓"资",只要为我所用即可。

(错误)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的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

  

  

(2)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一是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凡事都要先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的"左"的思想,一是针对人们因思想受到旧框子的束缚而迈不开改革开放步子的状况。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要人们把那些既可以为"资"也可以为"社"服务的东西,不要错误地加以排斥。

  

  (3)邓小平讲"三个有利于"标准,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个有利于"标准,它本身是坚持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实用主义的。

事实上,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

  

30.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正确)  

  

(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

  

  

(2)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通过自觉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3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正确)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将把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1)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革命,因为:

    ①改革也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

    ②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社会主义中通常的一般性变革,要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的深刻性、广泛性,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

    ④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绝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党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①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②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

    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纲领,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而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之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31.改革、发展必然破坏稳定,稳定必然阻碍改革、发展。

(错误)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贯彻这一方针,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3)稳定是前提。

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的稳定。

48.对外开放意味着否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错误)

  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即指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原因是:

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争取外援要付出代价。

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总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49.特区姓"资"不姓"社".(我国特区姓"资"而不姓"社")(错误)

  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是:

  

(1)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

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

  

(2)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主要是:

  ①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