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元教案主备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8953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单元教案主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三单元教案主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三单元教案主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三单元教案主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三单元教案主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单元教案主备1.docx

《三单元教案主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单元教案主备1.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单元教案主备1.docx

三单元教案主备1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科学与发现”为主题编排了五篇课文。

其中《两小儿辩日》《种瓜得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是精读课文,《飞天圆梦》《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科学知识的,认真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科学精神”为专题。

单元前的导语以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阅读本单元课文作了点拨和提示。

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都有涉及专题训练的阅读要求。

精读课文都安排了朗读训练,有的还安排了背诵训练,使学生在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感悟文章揭示的道理。

“语文百花园”内容丰富,有词句的训练,有对课文表达方法的感悟;有科学家名言的积累,有提高学生动手和表达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小产品·大推介”,还有以“我的一次科学尝试”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17个,会写生字10个。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说明的道理,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启迪。

4.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写自己的一次科学尝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本单元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说明的道理,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启迪。

3、随文识字17个,会写生字10个。

三、单元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说明的道理,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启迪。

2.写完叙事作文后,能主动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单元内容及课时安排

《两小儿辩日》是精读课文,1课时

《飞天圆梦》1课时

《种瓜得豆》2课时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2课时

《童年的发现》1课时

语文百花园三4课时

六、单元课时:

11课时

七、单元教案主备人:

王爱珍

共享人:

黄翠莲李玲王月芳

组长审验签字:

 

10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5.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搜集孔子的生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

(板书课题:

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

“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

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3.读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查字典,自己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5.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辩斗”的观点: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辩斗”的理由: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3.开展“辩斗”。

(1)理解“辩斗”的意思。

(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两小儿的观点,孔子赞成谁?

反对谁?

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介绍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3)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四、评价人物,抒写感受

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两小儿吗?

为什么?

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

2.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五、尝试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早晨中午

近大车盖盘盂小远

远凉沧沧凉凉探汤热近

课后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见两小儿辩斗()而日中时远也()

孔子不能决也()及其日中如探汤()

2、按要求写句子: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各自的观点是:

两小儿辩斗各自的理由是:

3、翻译句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B、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儿辩斗表现了两小儿的精神。

4、“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

 

11*飞天梦圆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从而理解我国航天人的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2.会认“嫦、娥、绚、穹、锲”5个生字,读读记记“绚烂、壮举、凌云壮志、积劳成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教学难点:

理解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查找、搜集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走进千年飞天梦

学生读课题,质疑,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嫦、娥、绚、穹、锲”等字音,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课文先讲什么?

再讲什么?

最后讲什么?

三、研读“飞天梦圆”的过程,感悟航天精神

1.默读课文,想一想:

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第一步——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教师小结: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成为了中华民族叩响太空之门的声音。

(3)“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在我国航天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3.第二步——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学生自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谈感受。

(1)欣赏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时向国人招手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十三自然段,读出“神五”升空时的壮观,读出对航天英雄的深情与热爱以及对飞天梦圆的无比激动与自豪的感情。

(3)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载人航天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悟航天人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它同时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4.介绍“神六、神七、嫦娥一号”,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

四、规划明天,实现更绚烂的梦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航天人还有哪些更绚丽的梦需要实现?

2.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有更绚烂的梦,谁来圆梦?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口述炎黄子孙圆飞天梦的经过。

3.办一期有关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小报或墙报。

板书设计:

11.飞天梦圆

“东方红一号”迈出坚实一步

杨利伟神舟五号飞船圆了飞天梦

课后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绚烂()郑重()蜿蜒()

神圣()执着()萦绕()

2.词语填空。

()()如生()云()志积()成()

()()欲聋()而()舍坚()不()

3.写三句使你感动的句子。

12.种瓜得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现代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这里有什么奥妙?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2)课文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3)课文是怎样一步步介绍的,读懂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4.交流汇报,朗读相应的段落。

(1)课文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课文围绕转基因技术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列出提纲:

转基因技术基因的作用

现代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的技术

能做到“种瓜得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应用在医学上的应用

三、质疑问难,释疑存疑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下节课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发号施令、水土不服、供不应求、和平共处。

2.转基因技术是由谁来“发号施令”?

什么情况下供不应求?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一起去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二、研读“转基因技术”,领悟表达方法

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

基因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基因的作用。

(1)观察课本插图——计算机描绘的基因结构图。

教师简介:

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

(2)提问:

基因有什么作用?

学生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3)朗读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了解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动植物体内“发号施令”的“大管家”。

4.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句子。

(1)学生汇报:

(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5.领悟表达方法。

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

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6.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三、“新闻发布会”,介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个转基因食品——保鲜西红柿上市以来,许多科学家研制出许多转基因技术的新产品,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及医学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召开一个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的“新闻发布会”。

2.要开好这个“新闻发布会”要做哪些准备?

“新闻发言人”要认真读课文,能说出转基因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还要想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要让别人听得清楚、明白。

“记者”要自己读懂课文,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还要针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向“新闻发言人”提问。

3.学生研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

4.召开“新闻发布会”。

每组推选一名“新闻发言人”上台汇报,其他学生当“记者”向发言人提问。

5.师生共同点评“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表现。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如果你到转基因商店里购物,你希望买到什么样的产品?

设想一下,用你的笔把它描绘出来。

2.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听。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阅读相关文章。

板书设计:

种瓜得豆

基因动植物“发号施令”“大管家”

(搬)(创造)

转基因技术一种生物的“大管家”→另一种生物→新生物

课后练习:

1.组词:

必()鬼()般()攻()饰()拱()

泌()瑰()搬()玫()柿()供()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不应()()()施令前所()()

()土不()()()可支和平()()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人们发现,在生物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许多()。

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有的管(),有的管()……当然,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

科学家已经摸清了一些生物体内的()。

他们把一种生物里的()。

这样,只要“搬到新家“的()“住得惯”,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

这种让基因()的技术,就叫()。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4.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疚、液”3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教学重点:

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人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1.查找印度科学家拉曼的资料。

2.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问引入,揭示课题

1.海水是蓝色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2.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原因,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介拉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如,讳(huì)疚(jiù)等。

3.指名轮流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三、默读课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读1—8自然段,思考:

从男孩与母亲的谈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问题,感受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2)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拉曼的兴趣,他给孩子做出解释:

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2.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说说男孩留给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唤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对自己向孩子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并着手进行科学探索,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这一发现被英国皇家学会称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发现之一”。

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好奇心“的看法。

我们每个人都应保持一颗好奇心,让好奇心成为我们求知的不竭动力。

四、布置作业

1.教师范写“惰、疚”字,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学生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拉曼受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男孩的触动,唤醒了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二、研读课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的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2.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预设:

(1)探究“男孩的问号”,了解拉曼的心路。

导言:

男孩的问号与拉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什么关系?

指读课文9—11自然段,

理解句子: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他的心不禁一震。

学生读句,师:

拉曼回答了男孩的问题为什么会“愧疚”?

“他的心不禁一震”说明了什么?

学生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C、小结:

正是由于他从男孩的问号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才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有新的作为,从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

(2)研读“拉曼效应”,体会拉曼的科学研究精神。

A、读12自然段,说说拉曼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经过和结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接着,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

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B、拉曼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键的是什么?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是:

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自觉性和探索精神。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会带来闭目塞听、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师简介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良机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对比,领悟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文中对自己有所启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好奇心对学习的重要性。

2.介绍科学家拉曼的相关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给人以启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书设计: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男孩的问号→诺贝尔物理学奖

“已知”中追求“未知”

好奇心

课后练习:

1.组词。

己()讳()夜()疚()塞()

忌()伟()液()痛()赛()

2.照样子写词语。

不知不觉、、、。

源源不断、、、。

暖风徐徐、、、。

3.写出一句给你启迪或教益的句子。

14*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

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2.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13自然段)第三段(14—19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理解“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

“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如下:

(1)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理解有关的句段。

(2)把发现的过程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5.归纳我的发现过程: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十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研读课文,感悟“发现”

1.认真读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讨论:

“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

3.课堂交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可根据学生的理解,预设如下:

(1)“我”是一个喜爱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2)“我”是一个喜欢提问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

把问题画出来。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

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有幽默感的孩子。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猜想

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

课后练习:

1.近反义词。

近义词:

迷恋——()妨碍——()惊讶——()    

反义词:

轻盈——()澄澈——()轻盈——()

2.词语填空。

()不自()默()()声()尽脑()

()来()去随()所()不()好()

3.留心观察,记下自己的新发现,写一篇观察日记。

语文百花园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因果关系的复句中一些关联词语的用法,学会运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写句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回顾本组课文学习,交流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和启示。

3.阅读短文,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明白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只要你善于观察,抓住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