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20篇 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853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20篇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20篇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20篇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20篇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20篇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20篇 2.docx

《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20篇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20篇 2.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20篇 2.docx

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20篇2

2018年广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20篇

地域特色(5篇)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壮剧

①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一带。

壮剧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

②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也曾受到汉族民间艺术和戏曲的影响。

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壮剧分为广西的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和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

③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④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

⑤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二打番鬼》等。

⑥广西南路壮剧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地区,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采花、喜调、快喜调、高腔、哭调、寒调、诗调等,行腔时采用帮腔形式,剧目有《宝葫芦》《百鸟衣》等;壮族师公戏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流传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另有特点。

⑦壮族有七种传统戏剧:

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剧,流传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剧,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剧,流传于文山富宁县的富宁壮剧和广南壮剧,流传于武鸣、河池、宜山、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

⑧壮族人酷爱壮剧,早期和宗教信仰有关。

马隘壮剧的唱腔来自舞蹈,舞蹈也与巫舞有关。

师公戏的舞蹈本身就是乐神的动作,“师公”即巫师,戴木面具或纸画脸谱,穿长红袍,唱歌跳舞以娱神,称之为“傩”。

⑨壮族人所以迷恋于壮剧,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以外,乐神消灾、人寿年丰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记述了壮族的歌唱风习:

“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相乐之。

(选自《中国百科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壮剧”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剧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一带。

B.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壮剧分为广西的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和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

C.壮剧又叫“壮戏”,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

D.壮族人所以迷恋于壮剧和它的内容,以及“乐神消灾、人寿年丰”的作用并没太大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B.广西北路壮剧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

C.壮剧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采花、喜调、快喜调、高腔、哭调、寒调、诗调等。

D.壮族人酷爱壮剧,与宗教信仰无关。

3.下列对本文文章内容或写法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壮剧,简洁明了。

B.文章按照“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说明了壮剧的发展、分类等。

C.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主要”限制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文章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和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广西绣球:

富有壮族特色的美好吉祥物

①广西绣球又称为“堆绣绣球”,由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

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

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色彩鲜艳,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

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各色图案,花瓣面料上的图案为平面式,线条、色彩如画一般美,同时刺绣方法与过程较为简便。

而采用复线“堆绣”方法的“堆绣绣球”则图形更为精美,图案极为复杂,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鲜活之物欲喷薄而出,属绣球中的极品。

②绣球系广西壮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

广西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绣球内包有豆粟、棉花籽或谷物等农作物种子,这除了使绣球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抛掷外,更深层的意义是——绣球为“吉祥之物”。

因为壮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他们对每年农作物丰收与否十分关心,因而在各种祭祀、祈年的仪式中,农作物种子及播种、耕种等生产劳动形式往往都是表现的主题。

抛绣球都是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之意。

同时,绣球作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内中也喻示着“生育兴旺”之意。

③广西绣球已经走出国门,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据了解,至今在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和南美洲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当地的人民也有制作绣球、将绣球作为吉祥物馈赠亲朋好友的风俗。

例如,墨西哥人每逢佳节或贵宾来临,好客的墨西哥人就会给客人或长辈馈赠绣球,代表吉祥如意,他们制作的绣球比较小,颜色鲜艳,通常只有6瓣。

而泰国当地的居民将绣球视为佛的替身,认为经常佩带有驱邪健体的功效。

④如今的广西绣球不断被壮家的优秀儿女们注入新的活力,让绣球这一古老艺术品在新时代再次散放出璀璨的光芒。

广西曾做过超大绣球供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收藏,同时为迎接港、澳回归分别制作直径达1.97米和2米的超大型绣球;为庆祝申奥成功,制作了直径达2.2米的超大型绣球;为迎接中国——东盟博览胜利召开,制作了直径2米以上的超大型绣球等等。

绣球不但被人们当作馈赠亲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饰品,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宣传、开展公关活动之赠品,还正成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正成为“让世界了解靖西,让靖西走向世界”的文化载体。

(内容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广西绣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采用“堆绣”工艺制作而成。

B.“广西绣球”是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系广西壮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

C.“广西绣球”内包有农作物种子,主要是为了使绣球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抛掷。

D.“广西绣球”正成为“让世界了解靖西,让靖西走向世界”的文化载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广西绣球”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它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色彩鲜艳。

B.抛绣球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生育兴旺”之意。

C.墨西哥人制作的绣球比较小,颜色鲜艳,通常只有6瓣。

D.广西曾做过超大绣球迎接港澳回归、申奥成功,以及中国——东盟博览胜利召开。

3.下列对文章内容或写法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制作工艺、象征意义、流传地域及当今活力等方面对“广西绣球”做了介绍。

B.文章整体采用了逻辑顺序,其中第④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广西绣球”在当今时代的璀璨光芒。

C.第①段中加点的词“大多”“大都”可以删去,不影响说明效果。

D.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古韵新声:

击打间传承千年遗风

梁 丽

①鼓声阵阵,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这是来自传承千年的会鼓之声。

极具民族特色的广西马山壮族会鼓近年来较为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不少的场合上都能看到会鼓的表演,9月11日,第12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会鼓就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亮相,表演者身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洪亮清脆的鼓声,配合着锣声、钹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马山壮族会鼓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会鼓。

最初的会鼓用于军事上,是统一号令,鼓舞士气的工具。

有资料记载:

宋代时侬智高叛乱,狄青率军平乱,在马山当地筑城屯兵抵御宋军,双方僵持不下,每天一到天黑,“宋军鸣金收兵,土民擂鼓而进”。

同时,会鼓也是古时人们驱鬼镇妖的用具。

至今在马山壮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有一人,每逢赶圩行至半路,都会有一个野鬼跃上其肩,只闻其言不见其行,到了晚上,家中小孩惊叫,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这人就问鬼怕什么,鬼回答说我不怕人,怕的是闪电雷鸣。

此后,人们就用牛皮制成鼓,以鼓声代替雷声,用以驱鬼辟邪。

③会鼓对于马山壮族人们来说意义非凡,无论是古时祭天求神、祈求吉祥,还是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场合,会鼓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一定程度上,阵阵鼓声中寄托的是人们的情感。

当然,除了在较为特殊的日子中击鼓,会鼓还逐渐发展成了马山壮族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流传下来。

时至今日,在马山地区,人们的击鼓习惯依旧保留,甚至还演变成了民间群众性表演活动和竞赛项目。

时常就有各个村屯之间进行赛鼓活动,鼓声几个昼夜不曾停歇。

④早先的会鼓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人一鼓,节奏相对单一。

而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于会鼓的表演形式也做出改变,不再是单调地敲击鼓面,还为会鼓谱出鼓曲,再加入了一些民族乐器作为伴奏,让会鼓更具民族特色和观赏性。

因此在如今的会鼓表演中往往是多人配合的,一个击鼓,一个敲锣,一个打钹,多人合作,气势磅礴,声动八方。

对于会鼓的传承,人们也在不断地改进着鼓队的乐器与编曲,让会鼓古韵发出新声。

⑤广西马山壮族会鼓是马山县壮族世代相传的民间鼓乐,也是优秀的壮族传统民族文化,在2008年时,马山会鼓被列入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会鼓发展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依旧不断地延续。

而要更好地传承会鼓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者还应该注重将会鼓这样的千年古董与时代紧密结合,让千年古韵响起新声。

(选自“广西新闻网”2017.9.28,有删改)

1.下列关于“马山会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山会鼓历史悠久,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它最初只用于军事上。

B.马山会鼓在马山壮族人们的较为特殊的场合里是不可或缺的。

C.马山会鼓早期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人一鼓,节奏相对单一。

D.马山会鼓是优秀的壮族传统民族文化,已被列入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马山会鼓近年来较为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许多场合上都能看到会鼓表演。

B.如今马山地区的人们依旧保留击鼓的习惯,甚至还演变成民间群众性表演活动和竞赛项目。

C.随着时代变迁,会鼓的表演变为:

一个击鼓,一个敲锣,一个打钹,形式越来越单调。

D.将会鼓与时代紧密结合,这样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会鼓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

3.下列对本文文章内容或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文章题目既点明说明对象历史悠久的特点,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吸引力。

B.文章第②段引用民间传说,说明会鼓是古时人们驱鬼镇妖的用具。

C.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文章第④段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马山会鼓表演形式的演变。

四、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壮族舞蹈之师公舞

①舞蹈,在五千年前便已出现,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的类别与形式多种多样,各民族也拥有自己独特的舞蹈。

而壮族“师公舞”便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广西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传统习俗有天旱求雨、丰收酬神、驱鬼逐疫或料理丧事,需请“梅山教”师公(壮语称“公筛”,即巫师)主持盛大的祭祀仪式。

这种仪式的称谓各地不一,有“打醮”“做斋”“古筛”“调芒庙”“调筛”“唱师”等称呼。

师公在祭祀仪式中,除了进行念咒、卜卦、请神、驱鬼等巫术活动外,主要是戴面具跳神,并演唱各位神的传说故事,此舞蹈,被称之为“师公舞”。

③“师公舞”源于何时有着不同的说法。

一说源于周代,其唱本中确有“周朝唱师传下来”“三元三圣号真君,周兴幽厉作谏臣,辞职参师为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等唱词;一说源于黄帝时代,说黄帝就是运用梅山教密文战胜蚩尤的;又传唐、葛、周为皇帝母亲击鼓舞蹈,驱邪治病,皇帝封其为三元,遂“三元教”广为流传;又一说源于汉代,诸葛亮南征十洞蛮王时,有梅山教徒随征,后流落于十万大山传教,由此出现师公。

以上种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公舞”起源甚古,此外,师公舞与岭南古代傩舞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④傩舞,作为一种驱鬼逐疫的古礼与民间习俗,早在周代已盛行于宫廷和中原地区的北方农村。

古代傩礼是驱鬼逐疫,时间在除夕前一日和老人丧葬时,方相氏戴面具扮傩,服装是玄衣朱裳,道具是戈、盾,这些与师公在“打醮”“做斋”仪式中的祭祀内容、服饰道具都有相同之处。

仪式最后,师公穿红袍、戴面具、执赶鬼杖或剑器到各家各户赶鬼的场面,则与方相氏索室驱疫如出一辙。

再将在宋代已闻名京师的“桂林傩舞”与壮族“师公舞”相比,则发现有更多的共同之处。

另外,在打击乐伴奏中,均以蜂鼓作为主要乐器,而且都说是由五乐师傅所制,这就说明壮族“师公舞”与傩舞的关系很密切。

⑤由于壮族人民聚居的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各地“师公舞”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和演唱内容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讲师公舞的风格古朴淳厚,动作沉稳健壮,其基本要求是:

马步要矮、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

舞蹈时,经常在一个强烈的鼓点上突然吐气屈膝,身体随之反复摆动,腿部动作丰富多样,既有特点,又富于韵味。

⑥师公舞都用蜂鼓、扁鼓、锣、镲等打击乐器伴奏,其中蜂鼓起主导作用,蜂鼓因形似黄蜂而得名,鼓身用陶土烧成,内空,一头大,一头小,均蒙以羊皮,小的一头用棍击打,鼓声清脆悦耳,另一端以手拍击,鼓声浑厚深沉,双手交替击打,变化多端。

舞蹈结束,由童子戴面具,持二环杖到各家各户赶鬼,最后将一纸船点燃了丢下河去,壮族人民借此以示驱邪得福,祈求吉祥平安。

(选自“广西新闻网”2017.10.23)

1.下列关于“师公舞”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

B.师公舞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岭南古代傩舞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C.师公舞一般风格古朴淳厚,动作沉稳健壮,其基本要求是:

马步要矮、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

D.师公舞都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蜂鼓,它因形似黄蜂而得名,鼓身用陶土烧制而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壮族人民聚居地区在天旱求雨、丰收酬神或料理丧事时会请师公主持盛大的祭祀仪式。

B.师公舞源于何时说法不一,但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师公舞”起源甚古。

C.傩舞早在周代就已盛行于宫廷和中原地区的北方农村,它是“师公舞”的源头。

D.在舞“师公舞”时,经常在一个强烈的鼓点上突然吐气屈膝,身体随之反复摆动,腿部动作丰富多样。

3.下列对文章内容或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师公舞”作了详细的说明。

B.文章按照“师公舞”的起源地点、表演形式、风格特点等思路行文,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师公舞”

C.文章第⑤段中加点词“基本”不能删去,删去后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语言平实、简明,引用资料丰富、准确;全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五、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充满泥土芬芳的剧种——广西彩调

①上世纪60年代初,一部名为《刘三姐》的电影曾风靡神州大地,在东南亚创下了最高的票房纪录,悦耳的山歌和美丽动人的刘三姐,恐怕是那个时代观众最深刻美好的记忆之一。

电影中的歌曲朗朗上口,至今还广为传唱。

而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当时广西彩调剧团演出的舞台剧《刘三姐》改编而成的。

广西的彩调剧由此享誉海内外,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

 

  ②彩调剧曾有多种称谓:

桂北沿湘桂省界各县习称调子,梧州、钟山一带称耍牡丹,百色等民族区域则称咿嗬嗨,地方志书上常称为采茶,民间还有唱灯、花灯、彩调之称。

1955年春,调子戏进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在一次中国戏剧家协会主持的座谈会上征得专家意见,定名彩调剧。

它在广西各地均有流布,尤以农村为盛。

 

  ③关于彩调剧的形成与源流,诸说不一。

一种认为,是广西土生土长的剧种,是以民间小调为基础,吸收融合湖南花鼓、江西采茶的曲调,在清初形成;另一种认为,清代中叶,流徙桂北各县的大量湖南移民中,有擅演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的匠人,主要是泥、水、瓦、木、铁匠,在业余时间教馆演调,调子传入广西,后在演出中不断吸收桂北民间山歌、小调,于清末民初形成,并向桂南、桂西流布。

据对彩调剧的剧目、唱腔、表演、习俗,及其在广西流布状况的考察,彩调剧系由湖南花鼓传入衍化而形成之说较为可信。

 

  ④彩调属于声腔类地方小戏曲,音乐特征非常富于民歌色彩,小曲、小调,旋律简单,只有上下句,朗朗上口。

其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

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

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⑤新中国成立后,彩调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刘三姐》等优秀剧目的上演,扩大了这一剧种在全国的影响:

60年代初,来自民间的《刘三姐》四进中南海,由此红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外;70年代末,现代戏《喜事》为广西赢得了优秀剧本奖,使彩调剧在表现当代农村题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80年代,《五子图》又使广西彩调红火了一把,几十个剧种,几百个剧团争相移植上演;90年代的《哪嗬咿嗬嗨》连续参加了中国戏剧节和现代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了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奖23项,省级奖13项,产生了广泛影响,被专家誉为广西戏曲艺术上继《刘三姐》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⑥然而近年来,受各类文化的冲击,彩调剧在广西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在城市和年轻一代中的基础不牢。

曾经辉煌的彩调剧正面临剧目荒漠化、有观众没市场等问题的困扰,现代彩调剧能否在戏剧海洋中生存下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而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彩调这一传统剧种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3月28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彩调)传承基地揭牌仪式暨彩调展示厅开展仪式在广西南宁市举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民间被誉为“快乐剧种”的彩调剧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广西彩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调曾有多种称谓,桂北沿湘桂省界各县习称调子,钟山-带称耍牡丹,后来在1955年定名彩调剧。

B.彩调剧的形成与源流,由湖南花鼓传入衍化而形成之说较为可信。

C.彩调剧的剧目多以劳动、亲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

D.彩调剧中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彩调剧凭借着上世纪60年代初,一部名为《刘三姐》的电影享誉海内外。

B.彩调剧由于内容谐趣、表演风格活泼因而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

C.彩调剧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较快发展,被专家誉为广西戏曲艺术上继《刘三姐》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D.彩调剧正面临剧目荒漠化、有观众没市场等问题的困扰,这一剧种未来有可能消失。

3.下列对文章内容或写法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B.第⑥段中加点的“第一批”“必”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彩调剧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较快发展,被专冢誉为广西戏曲艺术上继《刘三姐》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D.彩调剧正面临剧目荒漠化、有观众没市场等问题的困扰,这一剧种未来有可能消失。

自然理趣(5篇)

六、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小虫虫变身海洋清洁员

冯三白

①每年,被倾倒入海洋的塑料有80亿吨,这就意味着几乎每一分钟就有一大卡车塑料被倒入海洋。

这些塑料有的被冲上岸,有的沉入海,还有大量的漂浮在海面上,好似大海脸上的一块块斑。

随着日子渐长,塑料在海浪的冲刷和阳光的照射下,会分解成微小的塑料颗粒。

这些塑料颗粒看似不起眼,却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命,不但如此,对以海洋生物为食的我们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绞尽脑汁,最近,终于出现了新的突破口。

②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以塑料颗粒为食的海洋生物。

它形似水母,体型娇小,只有小指般大小,是一种背囊动物,名叫“住囊虫”。

一天,研究人员照常进行海洋研究时,偶然发现一只住囊虫,它头顶着一个小囊,像一个没吹过的气球,渐渐地这个“气球”膨胀起来,将它围绕在内。

原来是这个小东西在勤勤恳恳地编织着自己的巢穴,这个黏膜状的巢穴有3英尺长,成立体状,每一面看起来都像是编织完美的蜘蛛网。

③编织完后,住囊虫用巢穴将附近的海床上漂浮着的塑料颗粒一网打尽,然后就可以尽情享用一顿丰盛的美餐了。

研究人员为此着迷,他们决定研究一下这是否只是偶然情况,比如说它只是恰好捕食的时候遇到了塑料颗粒,顺便就将它们吃了。

④对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们乘坐海洋探测船来到一个深海峡谷,探测船上装有深海粒子图像测速仪,这个仪器带有高速数码照相机和激光,激光可以直接照入小小住囊虫的黏膜房子。

为了追踪塑料粒子,他们向小动物抛洒的是带荧光的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大小从15微米到600微米不等。

有趣的是,住囊虫是个十足的“吃货”,不论大小,照单全收,整个身体闪着荧荧的光。

为了得到准确的结论,研究人员重复了多次试验,实验结果无一例外,住囊虫果然以塑料颗粒为食。

⑤之后,为了了解住囊虫体内的塑料颗粒去向,研究人员将它带回了探测船上,经过观察,他们发现,塑料颗粒被住囊虫吃进去后,过一段时间会被排泄出来,当然,排泄物不再是对其他海洋生物有害的塑料了,而是变成了水和无害物质。

这对解决海洋塑料污染极有帮助。

⑥通常人们会认为塑料污染海洋仅限于表面,但是研究人员已经在深海动物体内以及海洋沉积物中发现了塑料颗粒的存在。

塑料颗粒会通过种种自然机制从表面深入内里,大海就像是一个中了慢性毒药的病人。

住囊虫喜欢吃塑料,对海洋环境工程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它们能够将塑料颗粒转化为无害物质,并且这是大自然自身的净化机制,实在完美。

生物工程学家正研究如何进一步将这些“清洁员”更好地运用起来,为大海清洁环境。

⑦当然,在大量的塑料颗粒污染海洋环境的情况下,住囊虫这种小小的背囊动物远不足以承担庞大的清洁任务,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环保措施来保护我们美丽的海洋。

(选自《百科新说》2017年11期)

1.下列关于“住囊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住囊虫形似水母,体型娇小,只有小指般大小,是一种被囊动物。

B.住囊虫是个十足的“吃货”,它用巢穴将附近海床上漂浮的塑料颗粒一网打尽。

C.住囊虫吃塑料颗粒一段时间后,排泄出来的塑料混合物迅速沉人海底。

D.住囊虫可以为大海清洁环境,但在大量的塑料颗粒污染海洋环境的情况下,清洁能力有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塑料长时间在海浪的冲刷和阳光的照射下,会分解成威胁海洋生物生命的微小塑料颗粒。

B.为研究住囊虫吃塑料颗粒是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