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朝天区小农水利项目立项报告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718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9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元市朝天区小农水利项目立项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广元市朝天区小农水利项目立项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广元市朝天区小农水利项目立项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广元市朝天区小农水利项目立项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广元市朝天区小农水利项目立项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元市朝天区小农水利项目立项报告书.docx

《广元市朝天区小农水利项目立项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元市朝天区小农水利项目立项报告书.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元市朝天区小农水利项目立项报告书.docx

广元市朝天区小农水利项目立项报告书

附件:

1、附表1-9

2、附图1:

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区水利工程现状分布图

3、附图2:

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区规划工程分布示意图及整合项目工程示意图

4、各类工程典型设计图

5、农田水利资金整合方案

6、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7、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相关文件

8、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批复文件

9、县级专项资金投入的承诺文件

10、第五批重点县的申报文件

11、市级财政、水务局关于第五批重点县申报转报文件

12、其它相关资料

前言

本次广元市朝天区申报的重点县类型为第五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

我区有以下条件:

一是广元市朝天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广元市北,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交接的边陲地带。

全区幅员面积1620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

是秦岭南麓蜀道起点上的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秦蜀重镇”、“川北门户”之称。

朝天区是农业区,农业一直是朝天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是我区列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四川“四大片区”的重点贫困县;列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的县。

三是区政府具有较强的小型农田水利资金投入能力、资金整合能力,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落实较好,近年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新建及整治塘、库、堰、池(窖)共计1320余处,渠道75.9km。

四是我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朝天区“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和《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农田水利综合规划报告》(2009-2020年),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结合朝天水利实际情况,明确了“以治水为中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组织干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掀起了水利建设新高潮,取得了较为显著成绩。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农田水利综合规划报告》经朝天区人大批复,区人民政府纳入年度建设任务的指导纲领,是促进朝天水利建设的重要依据。

五是2012年朝天区粮食总产量10.01万吨(2亿斤),具有较强的粮食生产能力。

六是区、镇(乡)两级组织机构健全,水利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一定的农田水利设计、施工、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七是区委、区政府愿意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以民办公助方式推进财政支农项目建设的意见》(川办发[2010]53号)的要求,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的方式推进重点县建设。

区委、区政府组织乡镇干部在各村开展“申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一事一议’村民大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

八是朝天区农村人民群众对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很高,十分愿意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参与建后管护;朝天区农村组织机构健全,均设有村两委,所有镇(乡)均设有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农民参与建设,管理工程的能力很强。

镇(乡)人民政府、村两委、用水户协会都具有组织农民以竞争立项方式参与建设和承担建后管护责任的能力。

区人民政府和镇(乡)人民政府具有较强的资金整合能力,均从其管辖层面进行整合。

区、镇(乡)两级均制定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方案。

朝天区实施了中央财政“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

九是通过2013至2015年三年左右的建设,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三年新增灌面1.89万亩,改善灌面6.16万亩,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0万公斤,人均增收357元。

项目村耕地灌溉率可达到81.7%,项目村农民人均拥有0.62亩以上的灌溉耕地。

以上目标符合《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财农[2009]336号)第九条规定的重点县建设的指标。

根据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13年度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竞争立项申报指南>的通知》及一般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申报的基本条件,结合朝天区实际情况,符合申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条件,且我区有足够的能力、充分的信心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重点县建设任务。

一.概述

(一)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广元市朝天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广元市北,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交接的边陲地带。

地处东经105°35′-106°17′,北纬32°31′-32°51′之间;南北相距43公里,东西相距63公里;北邻陕西宁强,西接青川,东毗旺苍,南壤市中区,幅员面积1620k㎡。

2.水文气候

朝天地处秦巴山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东北属岩溶台地浸蚀中山、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年均气温10.2℃,冬冷夏凉,属低温次森林地。

区西南部和中部地域,崇山峻岭,沟谷纵横,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年均气温16℃,属中温中山区。

南北地势相对高差1000米,垂直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

年均降水量900—1000毫米,无霜期250天,夏季雨量多达500毫米。

由于气候变化、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常发生冬干、春旱和夏旱,春季气温回暖早,有时却遇倒春寒;春末夏初多强对流风雹天气,盛夏降水集中,洪涝、伏旱发生机率很高。

3.地形地貌

朝天区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最高峰大尖山,海拔1998.9米,最低点韭菜沟,海拔450米,相对高差1548.9米,由此形成东北部中山区、中部河谷平坝、西南低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

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9条,分别由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呈“非”字形注入嘉陵江,嘉陵江在区境内流程80余公里,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

4.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境内山脉皆属龙门山和大巴山的延伸山脉,以嘉陵江为界,嘉陵江以东属大巴山过渡带弧形褶皱西部边缘,以夏家梁为主山;嘉陵江以西属龙门山边缘坳陷的尾山地带,以云雾山为主山。

两大山系的共同特征是:

西东两大山系尾部山脉于嘉陵江接触;逆冲掩盖层相互盖掩堆迭,造成巨厚的堆积层;嘉陵江和其它河流深谷切割,构成了典型的朝天中山地貌。

5.土壤

朝天区垂直气候带分明。

植被的分布大体分为三个谱序,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带:

主要分布于海拨1200米以上地区;落叶阔叶林、针叶混交林带:

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

全区绿化覆盖率达54.1%,森林覆盖率57.6%。

全区土壤分10个土类,10个亚类,19个土属,49个土种,以山地黄壤、山地暗紫色土、山地黄棕壤为主,区西北、南、中部中山区为山地黄壤和暗紫色土区,主要分布在羊木、西北、蒲家、东溪河、花石、大滩、马家坝、文安、柏杨、中子、宣河、青林、转斗、朝天、沙河、鱼洞、小安、陈家等18个乡镇,面积1025平方公里,占全区幅员总面积的63.3%;东北部中山岩溶台地属山地黄棕壤土区,主要分布在曾家、平溪、两河口、李家、汪家、麻柳、临溪等7个乡镇,面积达595平方公里,占全区幅员总面积的36.7%。

6.交通

朝天区公路总里程达434.9公里,其中国道二级专用公路43公里,国道108线50公里,县道76.7公里,区乡道261.2公里,村组公路1743.9公里(不含公路总里程),已通公路乡镇25个,达100%,村181个,占总数的85.7%,组957个,占总数的65%,公路交通的主骨架和网络化基本形成。

朝天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是川陕甘近邻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有三条交通主干线向川陕甘及全国各地辐射,108国道高等级公路、宝成铁路复线纵贯南北,沿嘉陵江水道可上至陕西略阳,下至广元、苍溪、阆中、南充,直抵重庆。

朝天区人民政府驻嘉陵江之东,距省会成都300公里,距广元市政府30公里。

7.河流水系及利用情况

朝天区有嘉陵江流经,嘉陵江上游流经陕甘两省11县,在宁强燕子砭镇新滩庙峡入朝天区,流经大滩、文安、朝天、沙河、蒲家5乡镇28个行政村,至沙河镇飞仙观下酒茶沟的小塘子入广元市中区。

区境内流程50余公里,流域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

羊木河流域总集雨面积为1189平方公里,主河长35公里;羊木场镇以上集雨面积为1144平方公里,河长19.6公里;东溪乡场镇以上集水面积为1029,河长12.3公里。

东溪河乡场镇至羊模河出口区间河段比降较缓,仅为1.201‰。

安乐河流域总集雨面积为595平方公里,主河长18公里;陈家乡场镇以上集雨面积为558平方公里,河长10.3公里陈家乡场镇至安乐河出口区间河段比降较缓,仅为2.32‰。

潜溪河流域总集雨面积为326平方公里,主河长38公里;宣河镇以上集雨面积为254平方公里;中子乡场镇以上集水面积为207平方公里;转斗乡场镇以上集水面积为174平方公里。

转斗乡场镇至潜溪河出口区间河段比降较缓,仅为1.1‰。

鱼洞河流域沙河场镇以上集雨面积为418平方公里,河长57公里;河道比降为15.53‰。

全区多年地表总径流量68.47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435.9毫米,其中过境水量61.41亿立方米,地下水1.9万立方米,降水总量18.156亿立方米。

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17.8万千瓦,可开发量5.2万千瓦,现仅开发0.3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现已具备开发条件的电站主要有峡口Ⅰ级、八庙沟电站、飞仙关电站等。

8.行政区划、人口

辖朝天、沙河、羊木、中子、大滩、曾家6镇,青林、宣河、两河口、李家、文安、马家坝、临溪、西北、麻柳、汪家、陈家、转斗、平溪、小安、花石、东溪河、柏杨、鱼洞、蒲家等19个乡,214个村民委员会、1466个村民小组,6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0.63万,其中农业人口18.93万人。

区境内居住着汉、满、蒙、回、彝、壮、羌、土家、布衣9个民族,汉族人口居多,回族次之,其他民族居户、人口均少。

9.国民经济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299402万元,同比增长14.1%。

其中:

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4313万元,增长5.5%;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0157万元,增长20.7%;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932万元,增长11.4%。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48:

53.49:

25.03,一产业比重降低1.4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提高2.29个百分点。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12619万元,同比增长16.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1254万元,同比增长15.4%。

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146536万元,同比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46187万元,同比增长18.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720元,同比增长15.8%。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293元,同比增长15.5%。

全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2年7月,我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

10.涉农项目规划及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情况及发展现状:

通过“十二五”发展,使全区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着力打造农业亿元产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更加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充分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科技兴农成效更加明显,农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500元,比2010年增加3500元,年均递增10%以上。

扶贫开发规划情况及发展现状:

朝天区龙洞背以工代赈片区综合开发。

规划严格按照以工代赈资金投入政策确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

直接受益人口达1352户4792人,间接受益人口近2万余人。

项目建成后,可极大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将树立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典型,为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样板,提供借鉴经验。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情况及发展现状:

2012年省投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在陈家乡、朝天镇等乡镇实施,工程总投资3762.68万元。

建成高标准农田6000余亩,极大提高了朝天区农业生产能力。

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规划情况及发展现状: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建成覆盖全区的五条新农村长廊目标(即:

中子~平溪~曾家~麻柳,沙河~鱼洞~临溪~曾家~两河口~李家~汪家,沙河~朝天~宣河~中子~转斗,转斗~青林~马家坝~文安~大滩~柏杨~陈家~朝天,西北~羊木~东溪河~花石),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覆盖全区,实现全面小康。

截至2012年底,全区先后共启动建设了103个生态小康新村17349户,分别占全区行政村的48%、占全区总农户数的34.6%。

形成了曾家山、广陕高速朝天段、沙曾平公路沿线、大羊公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片。

2013年,启动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项目曾家山和广陕高速朝天段两个示范片建设,启动并建成“转马文”公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片。

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及发展现状:

根据朝天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和调控措施。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分解下达村镇土地利用各项指标,划定城乡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控制和引导城乡土地利用。

规划总目标是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保障朝天镇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生态屏障保障能力。

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及用途管制,合理调整和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通过规划控制和经济机制的引导,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实现土地的有效供给。

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

开展土地资源综合整治,加强土地整理复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在《朝天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将土地利用划分为两个阶段,细化了各阶段任务目标,保持基本耕地面积不减少,扩大园地、林地面积;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大力开发其他未利用土地。

现第一阶段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保证第二阶段任务的顺利进行,超额超量完成规划任务。

11.农业生产状况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以发展高山露地绿色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生机勃勃,万亩农业示范园初步建成,正逐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展示园,朝天区现有耕地面积22.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8万亩、浇灌面积5.6万亩、“望天”耕地主要分布在高山平地地区和高山欠发达地区的16个乡镇,灌溉保证率低,人均耕地面积1.09亩。

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为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经济作物次之,主要为油菜、花生、蔬菜。

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31.15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7万亩。

2012全区粮食产量突破10万吨大关,达到10.01万吨,同比增产4.4%;实现油料产量5770吨,同比增产4.7%。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强。

目前全区共有核桃720万株,实现产量1.53万吨,产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县区首位;蔬菜复种面积达到21万亩,实现产量60万吨;出栏土鸡541万只,繁育土鸡苗2000万羽;食用菌、蚕桑产业稳步提升,种植香菇2200万袋、黑木耳850万椴,养蚕3万张、产茧2万担。

制约朝天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素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地力较低,整体抗灾能力不高。

高效农业开始发展,2009年起朝天区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范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的要求,先后整合6亿余元资金,建立起中子现代林业示范园区、羊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平溪现代农业(蔬菜)示范园区、曾家现代农业(畜牧)示范园区;在全区建设标准农田1.1万亩,实施沃土工程35万亩(次),有效改善了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提高了农业抵卸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

但朝天区高效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是合力难形成,不少人一直视农业为弱质产业,它的周期长,比较效益差,甚至认为抓农业政绩慢,靠农业发家难;二是风险难抗御。

农业经济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存在很多风险。

比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品质风险等,由于没有健全的防御风险机制,不少专业大户在规模投入上心有余悸;三是土地难流转,随着土地资源越来愈紧张,一免四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不愿转让土地经营权;四是资金难筹集,没有启动资金,难以形成规模。

12.旱山村、缺水村基本情况

全区旱山村、缺水村主要分布在曾家镇、平溪乡、汪家乡、两河口乡、李家乡、麻柳乡、小安乡、西北乡、青林乡、马家乡、文安乡、陈家乡、柏杨乡、临溪乡、鱼洞乡、花石乡等16个乡(镇),其中旱山村51个,缺水村90个。

这些村镇每年虽降雨量充足,但由于地形地质因素难以达到足够蓄水量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由于旱山村、缺水村耕地相对不集中,难以建成规模化渠道供农业生产用水。

因此旱山村、缺水村的农业生产能力较低,人民群众生活较贫困。

(二)小型农田水利现状

1.已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类型、分布及完好程度

建设发展历程:

建区前,朝天水利工程十分简陋,仅有蓄水池300余口,可灌田约1500亩。

近20年来,朝天区水利工程得到了长足发展,山水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水利建设重点移到工程管理、整治病害和渠系配套上,使水利设施效益不断增加,农田灌溉和乡镇供水基础设施得到强化。

目前的类型和规模:

通过上级的支持和全区人民的努力,朝天区水利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全区农田水利工程14946处,其中水库4座(小

(1)型水库1座,小

(2)型水库3座),山坪塘345口,石河堰3处,提灌站270处,微水池(窖)14750口,蓄引提水总量1184万m³。

总蓄、引、提水能力1884万立方米,占水资源量(不含过境水量)的1.15%,人均工程供水量仅90立方米。

农田水利工程有效灌面共3.5万亩,其中骨干水利工程小型水库4座,年蓄水能力200万立方米,实际有效灌面0.3万亩;山坪塘345处,年蓄水能力320万立方米,实际有效灌面0.75万亩;引水渠道260条,引水能力600万立方米,实际有效灌面1.7万亩;机电提灌站270处1.57万千瓦,年提水能力714万立方米,有效灌面1.06万亩;渠系配套工程质量不高,渠道垮塌、水毁十分严重,农业灌溉面积日趋萎缩,有效灌溉面积的灌溉保证率仅为64.3%,实际旱涝保收面积仅1.8万亩,不足水田总面积的50%,有效灌面保障率低。

这在小型水灌区表现得十分突出。

分布及完好程度:

全区4座小型水库分布在羊木、西北、朝天共3个乡镇,设计配套渠系32km,实际配套11km,设计灌面0.45万亩,实际灌面0.3万亩。

全区345口山坪塘散布于朝天、羊木、东溪河、西北、宣河、中子、转斗等10个乡镇。

“5.12”地震后,全区山坪塘遭受不同程度震损,目前完成了20口山坪塘进行了震损除险加固工作,345口山坪塘完好率目前为26.7%。

山坪塘设计灌面0.75万亩,实际灌面0.52万亩;270处机电提灌站一般位于河道两岸。

由于年久失修和地震影响,现有30处机电提灌站能正常运转,其余均需进行维修整治,因此完好率仅有11.1%。

机电提灌站设计灌面1.45万亩,实际灌面1.06万亩;3条石河堰分别位于我区朝天、宣河、东溪河等乡镇。

由于管理松散,目前仅有1条石堰能正常运行,完好率为66.7%。

石河堰设计灌面0.34万亩,实际灌面0.22万亩;14750口微水池主要集中在水利条件较差的旱山村组和一些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农业园区。

建设较早,加之“5.12”地震影响,目前完好率为82%。

2.节水灌溉及高效节水发展状况

建设发展历程:

我区节水灌溉始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在此之前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农田灌溉都以漫灌为主,渠系水利用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数更低,造成了大量浪费,从1980年起,我区部分灌区渠系逐步进行了硬化,渠系水利用系数相应有了一定提高,到2000年,小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了36%,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1.24万亩;2001年至今,我区灌区配套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实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1.4万亩。

我区高效节水灌溉始于本世纪初,2005年,羊木镇农业园区完成了喷灌工程建设,面积虽仅有200亩,但标志着朝天区高效节水灌溉正式起步,截止目前,我区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0.4万亩。

目前的类型和规模:

我区节水灌溉以渠道防渗、雨水集蓄利用为主,高效节水以喷灌和微灌为主。

渠道防渗节水灌溉面积2.99万亩,雨水集蓄利用灌溉面积1.65万亩,喷灌面积0.5万亩,微灌0.4万亩。

分布及完好程度:

渠系防渗节水灌溉主要分布小型水库灌区,雨水集蓄利用节水灌溉主要分布在旱山村社,喷灌和微灌主要分布在中子镇、羊木镇等农业示范园区。

目前,渠系防渗节水工程由于年年遭遇洪水冲击,完好率为70%,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高效节水工程由于权属落实,管护得力,基本保持完好。

3.渠道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

全区设计渠系配套285公里,已配套220公里,尚未配套65公里,尚有近1万亩农业灌溉面积可配套受益;设计渠道防渗64公里,已防渗13.5公里,仅占设计防渗的21.2%,尚未防渗50.5公里,现有工程水利用率仅为48.7%左右,加之渠系配套工程质量不高,渠道垮塌、水毁十分严重,农业灌溉面积日趋萎缩,有效灌溉面积的灌溉保证率仅为64.3%,实际旱涝保收面积仅1.8万亩,不足水田总面积的50%,有效灌面保障率低。

这在小型水灌区表现得十分突出。

4.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整治及运行情况

暂无大中型灌区。

5.水源工程运行状况

灌溉水源工程:

全区共有各类水库4座,其中小

(1)型水库1座,小

(2)型水库3座,总蓄水207.27万m³,设计灌溉面积0.3万亩,这些水利工程为我区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因“5·12”地震,全区4座水库出现震损,通过利用灾后重建资金对震损水库进行整治,目前总体运行良好,但由于小型水库普遍渠系配套差,致使工程灌溉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全区345口山坪塘、3条石河堰,由于管理松散,目前有196口山坪塘和2条石河堰能正常运行,其余尚需进行维修整治。

提水工程:

全区270处机电提灌站由于运行及维修成本较高,工程老化严重,急需整治维修,目前仅有30处机电提灌站能正常运行。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全区有14750口微水池工程,建设较早加之“5.12”地震影响,目前完好率为82%,其余尚需进行维修整治。

6.近年来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及成效

全区已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5372处,其中小型水库4座,山平塘345口,石河堰3处,提灌站270处,微水池(窖)14750口,渠系配套整治和新建220km,引、排水渠11.7km。

顺利完成了4座水库的体制改革任务。

经济效益:

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配套落实农耕农艺和科技措施,做到当年整治、当年见效。

新增和改善灌面,新增和改善除涝,新增节水灌溉面积,新增旱作农业面积,扩大良种种植面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项目区新增粮食、油料和其他农产品,可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

为项目区农户脱贫致富,逐步实现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规划、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切实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增厚了活土层,改良了土结构,培肥了地力;普及推广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改变了农药、化肥的不科学、不合理施用习惯,有效地降低和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土壤及农产品的污染,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通过工程措施建设提高了纳雨蓄墒能力,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社会效益:

在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普及农业科技并重,采取科技培训会、印发农业科技资料、技术指导服务等方式,引导项目区农民学习、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