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643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docx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大的贡献。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保护其生态环境?

一、青藏高原的环境问题

1、冰川消融

同其它冰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显得更为脆弱,积雪融化速度快得惊人。

截至2010年的一个世纪时间里,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升高了2.6华氏度,为全球升温速度的2倍。

在部分地区,升温速度甚至更快。

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大都处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这就意味着这些冰丿11对于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因此融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1984-2014年的约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退缩了15%o中国有46000多条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冰川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江河流水量增加,长此以往,一旦部分冰川消亡或冰川面积减小,其下游径流就会逐渐减少。

2、土地沙化

青藏高原处于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活动剧烈频繁,为沙尘进入大气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动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

如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黄河、长江源地区都有大片活动沙丘。

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积也在剧增。

中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相对于其他沙尘暴发生区,高原更容易将沙尘等细粒粉尘物质扬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风急流正是亚洲粉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甚至可以将沙尘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

3、水土流失

据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8.2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49.1%,并且每年还在以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

黄河、长江、澜沧江流域在青海境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39.5%、31.6%和22.5%,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二、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

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使得南半球的水汽通过索马里急流到达北半球之后产生绕流和爬坡的现象,一部分水汽绕流至东亚地区产生东亚雨季降水,一部分在高原的热力泵作用下汇聚到高原东南侧产生降水。

位于中国青海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监测表明,青藏高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年平均值已由1994年的360ppm(ppm:

一百万个空气分子有一个二氧化碳)上升至2013年的395ppm,增加了10%。

青藏高原阻挡了中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附近汇合。

冬季,中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中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

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中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

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中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中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中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

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

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

加上台风的影响,中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中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气候复杂多样。

青海省气象局的统计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气温以每10年0.35°C的速率上升,远高于全球每百年升温0.74°C的速率。

然而,青藏高原的现有气象记录普遍历史较短,而且空间分布不均。

因此,要想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历史有更加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就必须依托气候代用资料。

科研人员以研究青藏高原冰芯记录为手段,进行气候环境信息的挖掘,对影响环境的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整体研究,对环境长期演变过程中的重大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特别是灾害事件进行剖析,通过钻取并分析青藏高原大范围的冰芯资料,洞察了过去十多万年、1万年、2000年及近百年的不同时问尺度与不同分辨率的气候环境变化。

三、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貌单元,除了本身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外,还对其他地区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流的机械动力作用和高原本身的热力作用两个方面。

1.动力作用

动力作用又可以分为对气流的分支作用和屏障作用两个方面:

(1)气流的分支作用

①对季风的分支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

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

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②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

中国一月平均流场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

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2)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对低空季风环流具有阻挡作用,冬季使冷空气南下的路径偏东,东部地区冬季风势力更强;使夏季的西南暖湿气流不能越过青藏高原影响到我国的西北地区,使新疆、甘肃一带夏季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

2.热力作用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

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000—4000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

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使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及其空间范围。

3.青藏高原与气候区域分异

东部季风区形成与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

高原隆升的3个主要阶段:

距今10〜9Ma的隆升,亚洲季风形成;距今3.6〜2.6Ma,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距今2.6Ma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

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向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下沉气流加强,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

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

北侧和东北侧,从新疆、甘肃、宁夏以至内蒙古,范围广大的现代温带干旱荒漠的形成,以及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强,是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与加强的结果。

青藏高原区寒旱化

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的气候分异为独特的三大区域,构成了中国自然景观格局的基础。

四、藏高原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青藏高原冰川灾害风险防控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由冰(雪)崩、冰湖溃决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链事件时有发生,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每一个地球居民息息相关。

我们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同时,要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做好洪涝

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极度敏感区,其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倍,其冰川现每年消融约80亿吨,过去40年,其瑙的冰川已融化,到本世纪末可能会达也。

冰川融水易汇聚成为冰湖,青藏高原分布着大大小小数万个冰湖,而冰川融化使冰湖数量快速增加和水位上涨。

若冰湖上游冰川发生冰崩并进入冰湖,则会激起涌浪,导致冰湖溃决,形成突发性山洪泥石流灾害,其流经距离可达数公里甚至数十上百公里,对沿途造成毁灭性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不可逆转且愈演愈烈。

因冰雪消融导致的冰川相关灾害也必将愈发频繁,将对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建设安全构成愈加严重的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提前主动防范。

为此,我们提出四点建议。

1、建议将青藏高原冰川灾害防控纳入'十四五'规划。

采用高分辨率光学遥感、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无人机摄影测量、地面调查等空天地多元技术手段,对青藏高原的冰川动态变化尤其是成灾前兆进行全面调查评估、风险源识别和监测预警,积极主动防范青藏高原冰川及其次生灾害。

2、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我国几条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金沙江等都源于青藏高原。

相关部门要对各主要流域中冰川和山体滑坡堵江风险进行排查,并在重点研发计划中列专项开展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重要流域重大水电工程和其他基础设施安全的调查评估、隐患识别、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

3、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冰川及其次生灾害对重大工程及重要城镇安全的影响。

应组织力量,开展冰川灾害对正在修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工程(如川藏铁路、滇藏铁路、中尼铁路、中巴铁路和公路等)及重要城镇安全的调查评估和风险防控。

4、因冰川多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体中上部,在内地常用的地质调查和探测手段已不适用于青藏高原。

同时,因冰川具有比岩土体强得多的镜面反射,且冰川移动和变化量较大,再加上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大,现有遥感技术(如InSAR)对冰川移动和冰下三维结构的探测效果很差。

现在就是缺监测手段,建议列专项开展基于机载和星载的冰川移动和三维结构探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力争尽快实现利用遥感技术对地球上的冰川雪原移动的持续动态监测和"三维层析CT成像”,为冰川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二)提升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刻不容缓

要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提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现状:

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灾害增多

过去的拉萨,往往半夜下雨白天晴,现在则是连日细雨绵绵;过去当地人穿着厚衣服度夏,现在则换上汗衫短裤;过去湖泊大量萎缩,现在则“大肆”扩张以至淹没草场……

近50年来,青藏高原暖湿化显著,年平均气温增速超过同期全球的两倍。

青藏高原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同时出现冰川退缩、冻土消融、"水塔"功能不稳定性加大等现象,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增多,对基础设施和当地及下游居民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如今,正成为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据分析,这是因为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更易受全球气候变暖因素的影响,而青藏高原作为全球中纬度地区海拔最高的地域,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明显。

根据预测,未来青藏高原仍将保持增暖趋势,气候与生态环境灾害复合风险加大,而与之相应的应对能力却引人担忧。

目前,我国对青藏高原多圈层综合观测不足,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不够,对灾害风险预估的科技水平仍有待提升。

要进一步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加强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保障青藏高原核心地及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要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气候变化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建设,提高数据获取和灾害风险早期预警能力。

如进一步优化青藏高原生态气候综合观测站网布局,完善高原关键生态脆弱区和高风险地区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应加强青藏高原自动化观测和冰冻圈观测站建设,全面开展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地区影响的监测工程建设;建立暴雪、冰崩等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服务。

2、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为契机,深化青藏高原敏感区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与科学评估。

建立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通过多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研究,提高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多尺度时空规律及物理机制的科学认识水平。

3、青藏高原区域发育着4.8万余条冰川,总面积为6万余平方公里,常年积雪覆盖面积大,季节和冻土分布广泛。

加强气候变化及极端灾害对农牧业、水资源、高寒生态系统、人群健康的影响和风险评估,以及冰川跃动、冰崩、冰湖溃决等多灾种综合风险和气候环境承载力评估,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如川藏铁路、公路、水电站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4、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同样是重中之重。

应充分研究利用祁连山、三江源、天山、贺兰山等山区空中水汽条件丰富的有利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全面掌握我国西部风能太阳能水电能源等情况,科学开发和利用西部气候资源;制定青藏高原中长期发展与保护规划,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治理、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及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与国际合作等举措;充分利用气候变化短期内所带来的相对有利的生态环境"窗口期",加强高原农业气候适应性区划、湿地保护与沙漠化治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举措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

要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各类环境和生态建设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基础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工程、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环境质量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

但仍存在对目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其影响的量化研究不够,对灾害风险预估的科学预判不足等问题。

藏高原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如下:

一、加强生态安全科学研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综合观测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预判,提高灾害防范能力;加大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支持力度。

二、以第二次青藏科考为契机,将相关资源调查纳入科考范围,汇聚多方科研力量参与,采用实地考察、长期资料数据以及遥感遥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弄清家底、辨明现状,为量化分析环境气候变化打好基础;加速推进青藏高原卫星遥感与地面跨部门综合监测系统及其多源信息数据共享工程建设;开展青藏高原环境与气候变化预测预警和适应技术研究,特别是短、中期预测预警技术和对区域经济社会的风险预估,进而研发针对性强的适应技术;加大西藏、青海县级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支持力度,尤其是西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

三、藏高原区域发育着4.8万余条冰川,总面积为6万余平方公里,常年积雪覆盖面积大,季节和冻土分布广泛。

加强气候变化及极端灾害对农牧业、水资源、高寒生态系统、人群健康的影响和风险评估,以及冰川跃动、冰崩、冰湖溃决等多灾种综合风险和气候环境承载力评估,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如川藏铁路、公路、水电站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四、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同样是重中之重。

应充分研究利用祁连山、三江源、天山、贺兰山等山区空中水汽条件丰富的有利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全面掌握我国西部风能太阳能水电能源等情况,科学开发和利用西部气候资源;制定青藏高原中长期发展与保护规划,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治理、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及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与国际合作等举措;充分利用气候变化短期内所带来的相对有利的生态环境“窗口期”,加强高原农业气候适应性区划、湿地保护与沙漠化治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

五、推进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与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也息息相关。

但其任务十分艰巨,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历史、考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层面的人文科学。

1975年,中国开始进行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留下了大量的科学依据,至今人们做科研、写文章仍在引证第一次科考的结论和数据。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人文科学的发展迅速,为科考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应该将本次正在进行中的科考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并且与各民族的生存、交流、发展联系起来,努力拓展科考范围,多出快出成果,以过硬的自然、人文科学成就来回答科学研究遇到的问题,回应社会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