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8624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docx

《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docx

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文化,这个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再熟悉不过的词,从我们一开始上小学,大人们就教育我们说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到我们大学毕业所学的所有知识都叫文化知识,直到我们参加工作,成了单位的一员,我们领导又多次对我们说,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你们不只是你们自己,更是企业文化、单位形象的代表,如果说是我们有机会出国旅游的话,我们的言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公民文明素质的表现。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我们在被文化所陶冶的同时,也在创造文化。

我们在有意无意间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决定着我们个人、家庭、单位、地区甚至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所以,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拥有灿烂的文化;一个强盛的国家,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

所以,我今天又选了文化这个题材。

一、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的兴盛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兴盛。

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是指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模式等内容。

人类的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民族,选择了什么样的文化,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命运;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就创造了自己怎样的历史与未来。

一个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缺少了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文化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不论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汉的统一强盛,唐宋的繁荣富足,还是清代中期以前的经济发展,都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中华文化的光芒。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体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象我们党提出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现在提出的“中国梦”都已成为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成果,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这些文化成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

我们国家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文化领域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才有了三十多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逐步走上了现代化大国的行列。

历史反复证明,只有文化的复兴,才能带来一个民族的复兴;只有文化的繁荣,才能推动一个国家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所以说文化建设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走向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

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

一个只有国民经济而缺少了国民素质的国家肯定会挨打。

如八国联军打清朝、中国现在在南海争端上处于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受重陆轻海观念的束缚。

还比如清朝的兴盛一是有顺治皇帝和康熙俩位皇帝的国策满汉一家,鼓励百姓注重农业生产;雍正皇帝是延顺了他们俩位皇帝的国策。

二是明末吏治腐败,是其亡国的主因之一.清朝入关后,时时以明亡为戒,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扫除明末以来的贪风和颓气.摄政王多尔衮下令:

"贪官必诛,何必论赃多少!

"世祖也说:

"安民之本,首在严惩贪官."实行这一政策,政治形势好转,使清朝在中原得以立足。

还有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影响等等都说明文化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个人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当前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还不协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还不匹配,与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和薄弱环节。

因此,分析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前提。

(一)受封建文化影响深重。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文化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直到现在,封建文化思想还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表现在以下几点:

1、封建农耕型文化对人思想的影响。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所以才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这些名言。

也正是这些文化在人们的意识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所以我们的多劳多得分配制度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执行。

因为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平均的分配方法。

2、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依然深重。

由于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群众对于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即使看见了,也会采取明哲保身的方法,这样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才可能解决,这个时候,社会已经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封建集权统治的影响,民众很难产生主人翁意识。

(二)文化产品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品供应不足。

中国经济时报:

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人口比2009年增幅0.04%,国家财政收入增加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5%,而图书出版总印数仅增幅2%,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仅增幅3%,文化产品的增长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化产品价格较高。

例如图书类价格远远高出居民期望值。

不同收入人群对书的价格评价的调查显示,不同收入的人群普遍认为,书的价格应该在20元―30元之间可以被接受。

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人群,才有46%的人认为50元以上的书可以接受。

另外,文艺演出或者电影票价无法承受。

调查显示,25%的居民认为喜欢的演出或电影在30元以下会去看;38%的居民认为喜欢的演出或电影在30元―80元时会去看;21%的居民认为喜欢的演出或电影在80元―200元时会去看。

当票价超出200元以上时,愿意去看的人比例很少,只有7%,票价越高愿意去看的人越少。

3、文化产品质量偏低。

中国每年出版40多万种图书,是美国的两倍,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也是名符其实的“第一库存大国”。

仅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2012年的全国图书库存总值达884.05亿元。

同期销售额是693.59亿元,扣除不占库存的课本200亿元,账面上的存销比接近2:

1。

实际上,很多出版社的存销比甚至超过4:

1。

4、文化作品创新不足。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部分行业尽管在数量规模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水平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缺乏原创作品,无法支撑产业持续发展。

二是文化作品过分强调成名得利。

对人的灵魂关照远远不够,满足不了群众的精神需要。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较大。

改革开放36年来,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变化,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在发展的阻力是越来越大,改革越来越难以深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集中反映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使思想道德领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甚至是腐败的、丑恶的现象。

如诚信的缺乏,公共意识的缺乏,规则意识的缺乏及出现一些潜规则,所以就有了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有时甚至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等。

从而导致人们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的弱化、萎缩直至完全丧失,出现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地谋求私利等丑恶现象。

(四)信仰缺失,价值观出现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人把赚钱作为人生的目的,所以造成了我们很多人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信仰出现了危机,趋于功利主义和感官刺激,精神追求弱化。

因为没有信仰,便不再敬畏,因为没有信仰,我们享有了更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后,却出现了精神的空虚,甚至越富裕,越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就出现了腐败和“富败”的现象。

看看这两年来被打掉的“大老虎”,拍掉的“小苍蝇”,再看一下出现的“我爸是李刚”及“婚礼上新娘全身带了70个金手镯”等现象,说明当前的一些人眼里只剩下权力和金钱了。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也上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在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把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到了党的十七大,党中央进一步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1、营建有利于创造文化产品的社会环境。

一是在政策环境方面,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鼓励探索,奖励成功,宽容失败。

二是在人文环境方面,要以人为本,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自主创作、张扬个性。

三是在法律环境方面,要建立起严密完整和高效运转的法律体系,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把法制精神贯穿到创意创新的全过程,做到创意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同等重视、同样力度、同步推进、同时见效。

通过这些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阳光明媚、风调雨顺的创新创造的环境。

2、培养文化创新创造的人才队伍。

创新创造的人才队伍是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它包括创意人才、创新人才、创作人才、创造人才、领导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等。

对于这些人才,我们都要认真培养、大胆使用,给予舞台。

3、进一步生产和创作出一批具有影响的文化作品。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创造力集中的表现它的文化作品。

因此,我们要在各个领域都要拿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品来,走向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舞台。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国民经济,而没有“国民精神”,那么这个国家就在挨打,甚至亡国。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可以说,这“三个倡导”就是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我们的“国民精神”。

当前,培养我们的“国民精神”要从这两个方面突出:

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另一个是塑造全民族的人文品格。

我们的做法有:

一是要着力建设廉政文化,在整个社会形成扶正祛邪、公平正义之风。

官气正则民风清,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是公民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二是要着力提升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

人的本质性生成离不开文化的养育,作为文化力的体现,国民的文化素质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必须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视野,大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整个社会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公民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总之,公民有信仰,有“国民精神”国家才有软实力,国家有了软实力,国家的硬实力也才有力量。

(三)规范传播秩序。

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职责,加强舆论引导、规范传播秩序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

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