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8585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docx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docx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

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神州民俗2011牟第16o期

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

徐艺乙

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跟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的朋友一起来讨论关于民俗学的问题.现在的民俗学界

面临着很多问题,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刘志文会长出的题目是"民俗博物

馆的建设及其意义".这个题目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有着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结合我本人在这些方

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问题,民俗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民俗博物馆是以展示民俗和民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博物馆.民俗是人民群众创造并享

用的生活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过去的民俗文化已经与

今天的民众相分离,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历史.因此,当代民俗博物馆的责任就是要将这些已经成为历

史的民俗文化保存起来,选择其中经典的部分进行展示陈列,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推广和宣传,让今天的

民众通过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来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这就是当代民俗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和任

务.

从全国来看,民俗博物馆的整体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建设得不错,有的发展得很好,有的善于经营,

有的长于推广.虽然如此,依然觉得放不开手脚,找不到方向:

博物馆界认为民俗博物馆是搞民俗的,而

民俗学界又以为民俗博物馆是属于博物馆系统的.搞得民俗博物馆的从业人员里外不是人,这是很不正常

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问题,似乎在近期内不太容易解决.但我们要有信

心,通过加强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水平来确立民俗博物馆的地位.民俗博物馆的事业在中国几乎是与民俗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北京大学从1918年成立歌谣征集处开始

征集歌谣,两年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歌谣研究会,隶属于研究所国学门.到1923年国学门成立风俗研究会,

开始对民间风俗物品进行征集,并且在在北京大学开始设立风俗物品陈列室.到了1926年前后,北京的一

大批学者对北洋军阀在政治上的压迫极为不满,相继南下到福州,厦门,广州等地的高校任教,继续着他

们的事业.当时,广东中山大学在校长朱家骅教授,文科学长傅斯年教授和顾颉刚教授以及其他许多学者

的共同努力下,在语言历史研究所设立民俗物品陈列室.此前,厦门大学已经在国学研究院中设立了风俗

物品陈列室.这些陈列室的面积都不大,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大概都不会超过一百平米,陈列的空间非

常有限.而且基本上都是高等院校的内设机构,虽然也向社会大众开放,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俗博物

馆.到了1937年,在河南中州博物馆工作的荆三林先生发表了《民俗博物馆在现代中国之重要性》一文,

呼吁设立"完全的民俗博物馆".(已故的荆三林先生这个名字比较陌生.解放以后是郑州大学历史系考

4一

古专业教授,其学术研究曾经涉猎多个领域,后专门研究古代生产工具,有多本专着传世.)

荆三林先生是1930年代第一个在中国提出要建立民俗博物馆的,然而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俗博物馆却

很晚,1985年成立的苏州民俗博物馆是在全国第一个成立的民俗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利用苏州古建筑

贝家祠堂作馆舍,(贝家祠堂是贝律明先生家族的祠堂,解放以后归文物部门管理.)似乎为古建筑找到

个很好的利用途径.开馆的日期记得是在1985年的中秋节,来自全国的民俗学家和博物馆工作者,一起

在那里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秋.开馆的活动很热闹,研讨会上有赞同的,有否定的.此后的连续几年中,

与之相关的讨论意见纷纷.但是,就在争论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了很多家民俗博物馆.

这些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基本上沿袭了苏州民俗博物馆的模式:

一个婚礼厅,两个蜡人,中问牵一个红绣

球;还有一个拜寿厅,八仙桌,然后一对老寿星坐在那里展示给大家看.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都是婚礼

厅,祝寿厅,有的还对外租赁,年青人可以到那里租服装办结婚,整个的变成了一个旅游项目.这样的陈

列展示方式的确有很多问题.

当时的博物馆界对民俗博物的出现基本上没有思想准备,对民俗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也都说不清楚.

即就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博物馆卷》中,也没有民俗博物馆的专门词条,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在讨

论,而且分歧很大.我觉得这些问题的形成,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我们自己身上.由于缺少专门的民俗博

物馆理论研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俗博物馆定位于何处?

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

发挥多大的作

用?

成为困扰大家的主要问题.定位问题不解决,也就无法找到最适合展览,展示和

展演的内容,以及行

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所以,建设民俗博物馆,首先要加强研究工作.当然,研究的方式和途径有多种,是

可以在实践选择的.

地方的文化,地方的民俗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中国有一句俗语是大家都知道的: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

同俗.一个外地人到一个新的地方,想要去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民俗就要去博物馆,过去主要是参观历

史博物馆,现在更多的是参观民俗博物馆.如果一个人到佛山或广州看到的,都是和苏州一样的模式,恐

怕他就不要看了,而且会觉得民俗这个东西很没有意思.所以,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研究,熟

悉业务,找出真正的民俗,真正的地方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说,要通过研究比较找出相互

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在策划某个民俗展览时,要把这种地区民俗之间的差异性在形式上放大,在陈列

展示时强化,才能让人家看到地方文化的特色.在佛山和广州看的不会一样,在中山和珠海的又不一样,

应该做到这个程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在座的各位都不是很困难的,因为各位都是在第一线工作

的,对地方上的民俗文化都非常有研究.在多数情况下,"不识庐山真面El,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不

知道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是因为缺少参照和对比.所以在策划民俗展览之前,有必要将本地区的民

俗文化和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比对,从中找出差异,找出最有价值的内容,以此为基点来进行铺陈,

这样才有可能让你策划的民俗展示陈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最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一大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

有效保护.据文化部的领导介绍,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一百个地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览展示展演中心.我想其中应该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民俗类的博物馆.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五六年问,民俗

博物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根据这样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同时,也要有基础

理论的准备.

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座的各位都没有问题,昨天晚上来的时候,会务组送来几本杂志,刊登的文

章写得很好,研究得很深,有珠海的民俗,还有广州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民俗.但是如何把这些研究成果

转化为民俗博物馆的展览,变成自己的特色,应用在的展览,展示和陈列中,在这些方面一定要多下功

夫.所以说要加强基础理论和业务工作的研究,要在相互比较中找出自己的特色;找到具有差异性的特色

之后,自己的特色也就找到了.如果说所有民俗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展演的面貌都不一样,那么我们也

就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提倡文化的多样性,提倡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如何去发

展?

我想在实践方面给民俗博物馆的业务人员所留的空问是巨大的.第二个问题,民俗博物馆要重视民俗资料和民俗文物的工作.

一3一

民俗资料和民俗文物的工作是民俗博物馆的基础业务工作.国内的许多民俗博物馆并没有自己的工作

规范,很多都是按照一般博物馆的分类方式,把民俗资料,民俗物品作为杂项文物放在一起.从工作程序

上来讲,在博物馆中所有的杂项类文物都是放在一起的,但是事实上,杂项类文物虽然与民俗有一些关

系,却不能用来说明什么是民俗,是怎样的民俗.所以,民俗博物馆要研究民俗资料和民俗文物的分类问

题,以及在库房中的分类收藏和保护问题.

中国的知识体系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文字来记叙和传承的知识体系.现在国学大行其道,然而

很多在媒体上大讲国学的专家却讲得很业余.但是没有问题,因为有文字印刷的典籍存在,如果他讲得业

余,其他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去纠正他们的谬误.还有一种类型是没有文字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

系主要是指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过去老百姓的社会生活,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与国家的历史和社会同步发

展.到了近代,中国开始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国家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按照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在2020年全

国要在总体上达到中等国家的发展水平,这样的总体目标让人振奋.但是,国内的许多地方在这个发展过

程中,和所有的发达国家一样走上了同样的道路:

以牺牲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代价.这个代价

是非常巨大的,以至于国家不得不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对濒临灭绝的,或是有消亡危险的传统文化进行

抢救.从近几年来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

以及传统记忆保护工程等一系列的工作来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历史拉回去,历史也不可能回到从前.所以,民俗博物馆所肩负的责任非常之

大,要把已经脱离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民俗资料和民俗用品都收罗到民俗博物馆中,

并通过研究,陈列,宣

传等方式让今天的人们了解民俗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阶段的民俗博物馆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对

民俗起到了维持,延续,庇护的作用.

今天建设民俗博物馆,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将来让民俗博物馆不再存在.这当然是一个相当长远的目

标,而且看来在近几十年中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当民俗再次完整地回到了民众的中间时,民俗博物馆才不

再有存在的必要.所有的民俗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我们身边的文化,是我们身在其中的文化.随

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民俗文化逐渐脱离了人们的生活,被放进博物馆里,成为人们保护

的对象,收藏的对象,研究的对象,展览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把过去传统的民间文化对象化了,

这是迫不得已的,在目前似乎也只有这一条途径.可是在将来,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

应该回到我们的身边,成为我们身在其中的文化.要让民俗回到民众中问,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同时也需

要时间来支撑,这个过程也许相当漫长,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就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尽一切可能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大家现在住的是公寓

楼.住进了公寓楼,原来的庭院没有了,庭院的格局没有了,庭院的风水摆布阵势没有了,那么,原来和

庭院相适应的家具也就没有了.现在大家都愿意到宜家去买家具,或者是买一些其他的与公寓相配套的家

具.其实,过去的家具摆设,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讲究的,特别是在岭南,完全体现出一种精致的文

化,但是这样的精致文化现在都看不到了.中国人都愿意请人看房子,世界各地的华人也是这样,远方来

的朋友,几十年不见了,都愿意请客人去看看他的房子.特别是一些发了点横财的朋友,十分愿意让你去

看:

他的别墅,他的家具,他的装饰和陈设.但是看来看去就会有一个感觉,这些房子和东西似乎都不是

你的家,不是在中国,而是离人们很远的东西.家具按照维多利亚式或者歌特克式摆放,放起来就像是宾

馆,感觉是在外国.中国人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恐怕现在大家都说不清楚了.一般人说不清楚或许不要

紧,但是作为民俗学家,作为从事民俗博物馆工作的人一定要说清楚.即就是现在说不清楚也没有关系,

可以通过学习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