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407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425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425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425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425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425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25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docx

《425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5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25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docx

425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

东京湾考察背景资料

第一天:

以东京市内为主

建议主要考察丸之内地区和代官山地区,丸之内地区作为与福田中心区相似的城市CBD,这几年经历了很重要的转型,对下一步深圳福田CBD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代官山地区是典型的日本式城市更新的代表。

这些考察建议可结合座谈的形式。

1.丸之内地区的再开发——从CBD到ABC

1.1基本情况

丸之内中央商务区位于东京市中心的皇宫与东京站之间的黄金宝地,是日本最有名的商务金融区,同时也是三菱集团的大本营。

整个区域包括丸之内、有乐町和大手町(亦称为大丸有地区),总面积达120公顷。

区内集中了104栋大夏,主要商业建筑有丸之内大厦、新丸之内大厦、丸之内公园大厦、东京大厦、新东京大厦等,并兴建了很多以大型银行与三菱财团为中心的企业大厦,如三菱大厦、三菱UFJ银行大厦、三菱商事大厦、AIG大厦等,是日本的经济中枢。

丸之内中央商务区是承担日本经济中枢的商务区,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速成长后,已成为日本的“形象”,但由于经济危机和产业的转型,丸之内地区将承担更多的展示日本文化和日本魅力的商务核心区,需要引入更多的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而不仅仅是经济功能。

1.2主要内容

为了改变丸之内地区原来商务比重过高,功能单一,导致昼夜人流差距极大,缺乏城市魅力和吸引力的状况,丸之内地区在再开发中通过建筑用途替换的方式,在商务楼中大规模导入宾馆、商场、娱乐、餐饮、剧场和画廊等多样性功能和设施,并设计了浪漫散步、历史探访、艺术散步等三条步行旅游线路,使该地区由原先的单纯CBD转变为ABC(AmenityBusinessCore,宜人的商务核心区),吸引了大量的人流。

目前整个丸之内地区共有4个美术馆、2个室内画廊、1个大街画廊、1个博物馆、1个艺术作品馆、1个剧场、1个会议及艺术中心(东京国际论坛)、6个酒店和2个百货公司,在不到1公里长的丸之内仲大街南段,集聚了64家商店和16家咖啡与休闲餐厅,从而使该地区成为东京著名的新时尚街区。

丸之内地区在再开发中高度重视和强调街道和建筑物的历史文化继承,大力推进文化都市化(包括积极保护历史建筑物,大量设置美术馆,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创造地区文化风格),并专门将处于区域中心地段的马场先大街规划成历史风貌街。

规划者借鉴伦敦和纽约CBD建设的经验,认为国际级的CBD必须要有大型美术馆提升品位。

为此,在丸之内的改建和更新中,专门整体复原了已被拆除多年的日本历史上第一座写字楼“三菱一号馆”,将其设置为美术馆,以增强区域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平衡。

复建的三菱一号美术馆

2.代官山地区城市更新

日本在2000年以前,《都市再开发法》不容许开发商作为主要实施者,而由原居民成立“再开发组合”,相关城市更新规划和土地权益变换计划需要经过这一组合表决,而开发商和政府都以一方股东的名义参与这一过程。

在此制度下,最著名的更新案例就是代官山同润公寓再开发案。

2.1开发过程

代官山街区是1923年以后东京大地震后兴建的住宅,原居民有345户,37栋建筑物,因年久失修;町会发起更新重建,1980年成立再开发推进会。

1981年进行问卷调查,回收74%,其中81%住户要求重建,其重建过程长达20年。

重建前重建后

2.2参与开发相关利益者

参与开发的各方包括:

原居民345户、东京电力、鹿岛建设、大成建设、街区再开发基金会、政府区公所(相当于街道办)。

而具体实施主体为上述各方的联合体——“代官山市街地再开发组合”。

而同时,规划设计和国土评估由这个组合委托完成。

2.3补偿安置问题

日本称之为“权利变换”,平均而言,每户得到了更新前1.5倍的建筑面积。

同时参与投入了资金和建设的开发商获得的主要为商业、变电所和部分住宅,原住户得到的全部为住宅,而政府获得基础公共设施(投入部分资金)。

其利益分配基本如下图。

 

 

第二天:

以东京新城为主

1.六本木新城

六本木新城(六本木ヒルズ)位于日本东京闹区内的六本木,由森大楼公司(森ビル)主导开发,是日本目前规模最大的城市再开发项目。

六本木新城再开发计划以打造“城市中的城市”为目的,并以展现其艺术、景观、生活独特的一面为发展重点。

六本木新城具备了居住、办公、娱乐、学习、休憩等多种功能及设施,是一个超大型复合性都会地区,约有2万人在此工作,平均每天出入的人数达10万人。

六本木新城里的建筑,包括了朝日电视台总部(由日本著名建筑师桢文彦设计)、54层楼高的森大厦、凯悦大酒店、维珍(Virgin)影城、精品店、主题餐厅、日式庭园、办公大楼、美术馆、户外剧场等。

1.1交通体系

六本木新城在规划时就考虑到将地铁交通系统与都市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并建立了良好的区内交通体系。

到达六本木新城主要可以经地铁日比谷线到“六本木站”、经地铁大江户线到“六本木站”或“麻布十番站”及经地铁南北线到“麻布十番站”。

此外,都营公共汽车有4条路线、港区社区公共汽车有2条路线通往六本木新城。

六本木新城在规划时就将人的流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并以垂直流动线来思考建筑的构成,希望创造一个“垂直”的都市,将都市的生活流动线由横向改为竖向,建设一个“垂直”的而不是“水平”的都市,以改变人们的居住与生活行为模式。

1.2六本木新城的特色空间

六本木新城在规划时将地区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除了保留六本木新城现存的水系和绿化之外,还整合了周边的公园和广场空间;将规划区内一半以上的区域作为户外开放空间,加强地区与都市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充分利用地铁交通系统与都市公共交通系统,将地区商业活动与东京整体观光旅游相结合。

六本木新城的空间组成大致可分为五个区域,即地带大厦(NorthTower)、地铁明冠(MetroHat)与好莱坞美容美发世界(HollyWoodBeautyPlaza)、HillSide、WestWalk与榉树坂(Keyakizaka)区。

地铁明冠直接连接到地铁日比谷线六本木站的出入口,也是进入六本木新城的主要空间转换场所,其形状为一圆柱形玻璃帷幕建筑。

六本木新城最高的象征性主体建筑物森大厦,是一栋地上54层、地下6层,总建筑面积为369451m2,由世界知名建筑事务所KPF设计的大楼。

东京城市观景台(TokyoCityView)位于森大厦的52楼,与森美术馆(MoriArtMuseum)相连。

东京城市观景台拥有高11m且环绕建筑360°的落地玻璃窗,可以眺望东京都市夜晚绚丽的街景。

1.3六本木新城的建设过程与运营

六本木新城再开发计划的起始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六本木六丁目地区被东京都政府指定为“再开发诱导地区”。

其后,作为土地所有者之一的森大厦株式会社(MoriBuilding)与朝日电视台(AsahiTV)等共同向其他土地所有者提出建议,对此区进行改造。

街区的改造计划一直到1990年才有所进展,在四百多位土地所有者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协商之后,成立了“六本木六丁目地区再开发准备组合”,与东京都政府协调再开发计划。

经过17年的不断努力,在政府、民间企业、地方人士的合作下,六本木新城再开发计划于2000年4月开始建设施工,于2003年4月底完成。

六本木新城具有全年的运营推广计划,每一季度举办不同的主题活动,并提前公布下个月的活动计划,以吸引公众参与,另外也结合旅游业积极开展地区观光、艺术文化及商业活动。

2.临海副都心(台场)

在十多年前,东京都政府为了减低都市化过于集中的压力,以及规划新的休闲运动景点设施,提出一个伟大的湾岸计划,计划中以填海造陆的方式向东京湾争取一片土地,要在这片土地上打造一个新市镇称为临海副都心,并兴建一座壮观的跨海彩虹大桥和高架电联车系统以连结东京市区。

东京湾临海副都心通过填海造地,开发土地面积448公顷,总建筑面积700万平米,其中办公250万、会展36万、商业娱乐及酒店130万、公寓205万,规划就业人口10.6万,居住人口6.3万。

2.1开发过程

东京的临海副都心与前海类似,也是距离原有的城市中心不远,也是填海形成的城市副中心。

1986年的“第二次东京都长期计画”正式确定东京临海副都心的建设,1989年正式开始建设。

临海副都心计划建设为商务区,因而东京都积极希望企业将其总部搬迁到临海副都心。

不过由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企业陆续取消了进驻计划,开发计划被迫进行重新评估。

1999年东京都再次开始推进大规模开发,进入这一时期,以总部搬迁至临海副都心的富士电视台为龙头,临海副都心成为了许多大规模活动的举办地。

近年众多娱乐及购物设施相继开业,加之海洋景色和宽广的空间,临海副都心已成为颇具前卫形象的地区。

2.2规划与机构

为推进该副都心的开发,东京都成立了“东京都港湾局”全权负责临海副都心的规划建设,东京都港湾局制定了“临海副都心城市规划推进计划”,确定了基本方针为“与自然共生,提高生活质量”、“与世界交流,塑造美好未来”、“重塑城市结构”。

并制定了分三期进行实施,1995年、2005年、2015年分别为三个时间节点。

对开发模式,东京都港湾局也进行了创新,比如引入开发商共同承担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发商参与沿线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发行专项债券和贷款、引入成熟的管理者和投资者负责新的公园和绿地。

2.3标志建筑物

东京海滩甲板(DECKSTokyoBeach)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的综合休闲设施,沿大楼建筑的木板人行道,可以一望台场海滨公园以及彼岸的东京市中心,是赏夜景的名所,建筑中间两层是商场、专卖店以及杂货店,销售各式各样的商品,顶楼两层是餐厅,提供日本、中国、意大利、地中海、印度等各国风味的饮食,可以一边用餐一边欣赏海景。

东京海滩甲板(天空为屋顶装饰)

东京国际展览中心(TokyoBigSight),建成于1996年4月,它是临海副都心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这座建筑外观上主要由四个相互连接的倒立式金字塔所组成,分为室内和室外的展览空间,主要由两个展览大厅,一个附有多个会议室的会议大厅组成,整座建筑的总建筑面积达230873平方米,其中室内展览的面积是80660平方米,位于主塔建筑七层和八层的国际会议大厅有1000个席位。

第三天:

以羽田机场及周边为主

参考行程:

羽田机场、川崎市殿町区域、

1.羽田机场

羽田机场于1931年8月25日启用,是全日本最大规模的机场,第二位是位于千叶县的成田国际机场。

旅客流量亦属世界前列。

1978年新东京国际航空港(成田航空港)建成后,羽田航空港改为日本国内的航空运输中心。

根据统计,东京国际机场于2004年度共有约28.5万班航班起降,而2003年统计,旅客则约6,288万人次(平均每天17.23万人次)。

至于货运量方面,2003年全年货运量约72.3万吨,是日本的第3位。

在1984年1月开始进行填海工程。

工程分开三期,现在仍兴建中的第2客运大楼的南面泊位完成的话,整个工程亦会完成。

在2000年9月公布了羽田机场再扩建规划,在靠近神奈川县的海面上建做人工岛,岛上将会筑有一条约长2500米的新跑道。

新跑道于2010年8月已基本竣工。

9月起开始最后调整阶段,10月21日正式启用。

并且,这个规划确定在新跑道附近新建一座国际线用的客货运大楼以及停机坪等设施。

这个国际线地区采用PFI(民间主动融资)的方法兴建,并已于2010年10月21日启用。

(对深圳宝安机场的扩建等有直接意义)。

日本从上世纪的90年代末开始论证羽田的在国际化,到本世纪初重新开工建设,终于把羽田从一个破败的旧机场,建设成一个国际化的枢纽港。

特别是最近新的国际候机楼的使用,更是表明了日本力图通过机场文化来打旅游牌,国际牌,文化牌。

为了提升机场形象和推广日本动漫产业立国理念,引进了KITTY猫的专门店和其他动漫专卖店,并且其中的商品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

江户一条街(民俗街)宣传日本传统工艺品以及传统饮食。

2.川崎市殿町区域

川崎市位于神奈川县东北部,东京和横滨之间,面积142.7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川崎市东临东京湾,羽田机场近在咫尺,陆海空交通便利。

由于处于(东)京(横)滨工业地带,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起,该市的工业快速发展。

该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并建起了钢铁、机械、电机等生产基地。

但川崎市也未能幸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的严重工业污染,尝尽了公害的苦头。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该市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严格限制废气排放以应对气候变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如今川崎市已成为一个新能源的环保示范城市。

由于羽田空港的国际化和扩大,以川崎市为主,神奈川县成立了一个京浜临海创新生活国际战略综合特区(京浜臨海部ライフイノベーション国際戦略総合特区),并编制了相关的战略规划。

确定了以现代制药和医疗器械制造的主要新兴产业。

其中川崎市的殿町区域是主要的新兴产业聚集区。

2.

川崎新港

在重工业逐步有下降趋势后,为了经济转型。

川崎建设了新港的“市民港”。

按照填海443万立方米的计划,陆续建起海滨公园、海洋博物馆和供市民学习休息的文化教育娱乐设施。

如上图可以看到,有东扇岛西公园、千鸟园,北园、钓鱼浮岛公园很多公园。

第四天:

以横滨周边为主

参考行程:

横滨站、未来21区、21世纪新港、通过首都高速湾岸线到东京市区。

1.日本横滨港未来21区(1983-2006)

该区域原是三菱重工的造船厂。

1983年政府为了分担大首都圈扩展的压力,抓住发展机遇,决定在该区域实施填海改造工程,将三菱造船厂迁出该地区。

参观该区域对于深圳的填海区域,尤其是前海和大空港的建设都有很大的价值,其开发模式和用地规划值得借鉴。

 

1.1项目概况

  横滨港未来21区,简称MM21,位置紧靠现有市中心,东北滨临大海,面对海湾大桥,景观壮丽;原是临海的造船基地,1983年底开始填海造地和开发建设。

 MM21包括了邻近市区中心的滨水区域以及填海造陆的76公顷土地,所开发出来的是一个巨大复合城市,最大的特色是企图建设一个“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活动的国际文化都市”,并以建立一个被水、绿意和历史所围绕,充满人性化的希望之都为最大目标。

因此,可以说此区成为了全横滨最繁华的地方,既有全日本最高楼70层的地标大厦可以以超广角的视野饱览横滨港区全貌,又有多家大型购物中心提供舒适具创意的购物空间。

1.2开发思路及定位

  政府希望将新区建设成24小时川流不息的国际城市,迅速适应世界经济的每一动向;以一个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创新与继承并存的现代化城市面向21世纪。

规划以贸易和国际交流为核心,配置了商贸大厦、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电讯港及多元信息中心、美术馆、海洋博物馆以及滨水步行绿化系统,与原有市中心结合,形成中央商务区。

  主要数据指标如下:

  规划开发面积186公顷;用地性质以高端商业、服务业、商住、公园为主。

建筑规模达300~400万㎡,连同毗邻地区改建,可达400~500万㎡;预计耗资140亿美元。

  

1.3开发模式及可借鉴经验

  横滨新区没有把代价昂贵、区位优越的“宝地”用作纯商务中心区开发,而是在中央地区布置美术广场,请丹下健三大师设计横滨美术馆;安排象征横滨历史文化的“日本丸”公园和海洋博物馆;划出总用地25%作公园绿化和居民住宅,以保持和谐的城市综合功能。

 

同时,其开发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机制,即由公私合营的MM21开发公司(YokohamaMinatoMirai21Corporation)负责开发。

由政府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由MM公司负责与其他私人业主沟通,并主要将他们的土地用于商业和住宅的建设。

在填海得到几十公顷的土地之后,1988年,首先开始建设的就是太平洋橫滨会展中心。

1.4地标建筑物

横滨地标大厦(YokohamaLandmarkTower)包含了主体的日本最高大楼——地标大厦(高296米)、地标广场购物中心和周边的船坞花园休憩绿地三个部分。

位于69楼,高296米的天空花园展望台(SkyGarden),可尽享360度的港湾美景。

自1楼到5楼的购物中心,则有各自的主题,像是“2楼的轻松散步道”、3楼的“横滨海湾大街”,展示不同风格的品牌商品。

 

太平洋橫滨会展中心(パシフィコ横浜,PacificoYokohama)是一座集会议厅、展览厅和宾馆于一体的复合设施。

1991年7月29日,最先建成会议中心和大横滨洲际酒店。

紧接着又于10月12日完成展览厅。

1994年4月25日,国立大厅也落成。

这里举行过许多大型的国际会议(如非常开发会议2008年)、音乐会、开学典礼(如横滨田立大学、神奈川大学、国士馆大学等的入学仪式)。

作为一座著名的展览馆,先后举办过国际航空宇宙展(2004)、E软件设计机器人竞赛(2005年)、22届国际电动汽车研论会(2006)等重大展会。

2.横滨21世纪新港码头及红砖仓库

新港码头的交通枢纽站由名不见经传的两位西班牙年轻建筑师Aleiandro Zaera-Polo和Farshid Moussavi设计,但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横滨21世纪新港客船码头是交通空间和城市设施相结合的新形式。

为了保证该枢纽最大量的城市生活,建筑围绕一个循环系统而组织,这一系统需要考虑码头的线性结构特点和循环方向性的挑战,运用一系列的循环回路,以产生一种不间断的、多方向性的空间,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引导人流去固定的方向。

将枢纽设计成为码头地表的延伸,同时有着枢纽的功能,并在枢纽的屋顶上创造出了一个极其巨大的城市公园。

 

 

新港码头上的红砖仓库得到保留。

红砖仓库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修旧如旧作为在时尚酒吧、餐馆、精品店等,对深圳的旧工业区改造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红砖仓库始建于1911年,因其红色的炼砖瓦外墙而得名,当时的明治政府为配合刚刚兴建的横滨新港码头,建设了这个日本最先进的示范仓库。

仓库分为并排的一号仓库和二号仓库两座,二号仓库安装有当时日本最早的电梯、避雷针和消防栓,而一号仓库内至今仍保留着当年使用过的电梯。

仓库建成后作为横滨港的贸易集散和物流基地而快速繁荣发展起来。

70年代以后,随着新型海运形式的诞生,物流集散中心开始变迁,红极一时的红砖仓库也于1989年完成了她半个多世纪的使命。

2002年,修葺一新的红砖仓库作为新兴的商业设施重新开业。

其外表保留了原有的模样,而内部空间则进行了重新的分割。

3.浮岛太阳能发电站

从首都高速湾岸线到东京会经过大黑码头、东扇岛、浮岛等,其中川崎市川崎区的浮岛主要发展环保产业,十分具有特色,对以后深圳的产业转型和填海形态选择有借鉴意义。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2010年4月起开始在川崎市的浮岛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和川崎环保生活未来馆。

使用了约38000块太阳能电池模块,最大输出功率为7000千瓦,预计年发电量可达到740万千瓦时左右。

相当于2100户左右普通家庭的年用电量,每年可减排3100吨二氧化碳。

将由东电运营18年。

另外,东电还开始在自己公司的网站上公开该发电站的发电状况及日照强度等数据。

    建造川崎环保生活未来馆的目的在于呼吁普及太阳能发电以及介绍该市的环保措施。

该设施是一栋以可再生能源、全球变暖以及资源循环等3个主题为中心的体验型学习设施,还将提供从眺望区参观浮岛太阳能发电站的旅行。

川崎市将在充分利用该未来馆及该发电站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采用,加强实证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