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县城沱江三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方案.docx
《富顺县城沱江三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顺县城沱江三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富顺县城沱江三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方案
富顺县城沱江三桥市政道路
桥梁工程
施工测量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富顺县城沱江三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4年5月
1.编制依据
根据富顺县城沱江三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制定本施工测量方案。
1.1本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以公司现有的施工测量技术力量和多年来对桥梁、道路施工测量的经验作为基础。
1.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的程序。
科学化、系统化地安排施工测量顺序。
1.3进入现场勘察,了解建设地点的地形、地貌及作业环境。
贯彻理论与实践、设计与施工、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1.4甲方提供的富顺县城沱江三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控制网成果表。
1.5本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以下列文件和资料为依据:
1.5.1建设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气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有关资料。
1.5.2施工现场实地勘察资料。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2、《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1.5.3坐标系统:
设计图纸所给坐标系。
1.5.4高程系统:
设计图纸所给高程系统。
3.工程概况
本工程作为省道305线富顺段绕城改线工程中跨越沱江的一座独立桥梁及止点引道工程,能有效提升富顺县县域基础设施形象、增强吸引社会投资能力、促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农业化进程,这种良性循环,对富顺县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富顺县城沱江三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由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中标承建。
本工程包含省道305线富顺段绕城改线工程中跨越沱江的一座大型桥梁及止点引道工程,桥梁位于晨光二厂上游约200m。
桥梁为(73+130+73)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引桥东湖镇岸1×20m预制箱梁、乐自隆高速岸18×20m预制箱梁,桥梁全长665.5m,桥宽26.5m;连接二环路引道332m,路基宽50m,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设计中的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坐标系均为自贡市80坐标系。
4.施工部署
3.1施测程序
准备工作→测量作业→自检(合格)→报验(合格)→进入下道工序
3.2施工测量组织工作
由项目技术部专业测量人员成立测量小组,设测量负责人一人,配专业测量员三人,根据富顺县沱江三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控制网控制网成果表及水准成果表中给定的坐标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工程定位、建立控制网。
按规定程序检查验收,对施测组全体人员进行详细的图纸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确分工,所有施测的工作进度及逐日安排,由组长根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安排。
5.施工测量的基本要求
4.1施测原则
4.1.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轴线的定位放线。
4.1.2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4.1.3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4.1.4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4.1.5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
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4.2平面控制点布设的原则
建立平面控制网首先要保证逐级控制精度,减少误差累积。
因此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控制到低级控制、由主控制线到加密控制线、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在施工控制过程中不能颠倒处置。
该工程所在地段原始地貌高差变化不大,通视条件良好,因此,施工控制点采用导线形式布设。
导线等级为在设计院所给I级GPS点下按一级导线精度要求加密I级导线,采用全站仪施测,并与设计院提供的已知点位进行附合,经平差处理后报监理组织复测。
经复测确认后的成果方能用于指导施工。
4.3平面控制点布设
4.3.1根据设计院提供的控制点为控制依据,施工首级控制点采用附和导线形式布设,总体平面控制采用全站仪施测完成,平差处理后标定各点数值,形成平面与文字记录并用于工程施工。
4.3.2通过以上的测量工作,建立起本工程的总体控制点线,其它各施工放线工作可根据总体控制点线测量加密或放设。
4.3.3在已完成计算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已计算取得的道路中线坐标点数据资料和边桩资料以及高程数据资料,这些资料均为利于全站仪使用的数据,由施工放线组用全站仪放设,指导进行细部点位的施工。
4.3.4其它的点线测设根据具体设计的要求在相应控制点位置设仪测量。
4.4高程控制水准网的布设
以本工程已埋设的导线点作为施工高程控制基点,用DSZ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施测,为保证精度,其起始高程点为以附合网联测平差处理。
原始数据记录完整,资料注意重点保存。
形成后交与施工测量放线组使用。
4.5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放样
4.5.1施工平面放样主要采用全站仪,放样中要做到各放样点均用第三点检核一道,杜绝差错。
4.5.2施工高程放样主要采用DSZ2型自动安平仪测设,同一高程点放样均往返观测,杜绝差错。
4.5.3施工控制点要妥善保护,严禁扰动,如因施工需要确实要破坏或移动控制点时,新设点位必须与两个以上已知点进行联测,并经严密平差后才能使用。
4.5.4测量仪器应由专人管理,专人操作,并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
查,如误差超出规范要求,应及时送有资质的部门检校,不得擅自调整仪器。
4.5.5所有测量数据均须经两人独立计算,计算结果检核无误后才能用于放样。
4.5.6野外作业数据记录应真实、清晰、整洁,不得涂改,并存档备查。
4.5.7外业工作完成后及时整理内业资料,报验监理复测批示,完善手续。
4.5.8测量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高度的责任心,优良的职业道德。
4.5.9野外作业应做好人身及仪器的安全保护工作,为确保测量成果精度,在不利的天气的时间段情况下,不得进行野外测量作业。
4.6测量仪器的选用
测量设备是国家强制鉴定的A类设备,鉴定周期一年,因此,本工程使用的所有设备在进场使用前均要取得鉴定合格,报监理备案后使用。
如仪器进场时在鉴定周期内,进场后,测量指挥要督促测量人员作自检、自查,确保仪器各项指标、功能正常,并做好检校记录。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
序号
器具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索佳全站仪
SET-250X
台
1
2
索佳全站仪
SET3CⅢ
台
1
3
南方水准仪
DSZ2
台
1
4
棱镜组
套
1
5
钢尺
50m
把
2
6
钢尺
30m
把
2
7
对讲机
个
3
8
欧波水准仪
DS2
台
1
6.5控制网测设成果
见附表。
6.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控制
以上测量工作一经完成,测量组将各种资料以书面形式进行报验,经驻地办监理工程师复核确认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6.1、施工测量总要求及内容
6.1.1钻孔桩施工测量:
桩的平面布置、桩顶标高、桩底标高;
6.1.2基础承台、系梁施工测量:
承台、系梁的外形尺寸、纵横向轴线位置中心坐标及底、顶面高程;
6.1.3桥墩施工测量:
墩中心坐标、外形尺寸、垂直度、支座垫石的位置及标高;
6.1.4梁部施工测量:
根据线路横断面图、沿线路中线的纵断面图设计数据调整、梁部各部分的标高及位置。
6.2、技术要求及观测方法
6.2.1水平位置观测采用全站仪按三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进行。
6.2.2垂直位移(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进行。
6.3、钻孔桩施工定位放样及高程控制
本工程桥墩位于岸上,测量组将用全站仪全过程监控,随时纠正其偏差,以保证其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6.3.1桩的定位
在进行桩的定位测量时,根据设计桩位坐标利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放样,放样出桩的中心点位置。
6.3.2护筒的定位测量
用全站仪先放样出桩中心位置,确定出护筒的中心点,护筒的直径比桩的直径大30cm,护筒顶高出原地面30cm,以护筒中心点在护筒四周确定出四个护桩点,四个护桩点到桩中心的水平距离大于护筒直径2m,并做好包桩防护,钻孔过程中利用四个护桩点测出护筒中心点,并与原设计中心点进行对比,进行调整,将护筒预埋完成后再次利用四个护桩点精确测出护筒中心点位置进行核对,以确保护筒预埋符合设计要求。
利用四个护桩点定期校核钻孔中心及护筒偏移情况,并及时予以调整。
6.3.3高程测量
在护筒顶确定二点并作标记,用水平仪测出该二点的高程取平均值作为最终顶标高,再用钢尺测出护筒底的高程,根据设计桩底高程计算设计孔深,钻孔过程中,对该点标高定期进行复测并根据钻渣地质情况对设计孔深予以校正书面交底至钻孔作业队。
6.3.4成桩中心坐标及桩顶标高测量
承台(系梁)基坑开挖完成,桩头按要求凿除后,测出成桩的中心点坐标并与设计坐标对比,计算误差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同时测出桩顶的高程并与设计高程对比。
6.4、基础承台、系梁及墩柱施工定位放线及高程控制
6.4.1基坑开挖放样
在基坑开挖之前,依据基坑开挖平面图,利用全站仪进行基坑开挖放样,精确放出基坑开挖轴线,确定开挖范围,并报监理工程师复核。
在基坑开挖过程,随时进行标高测量,以保证基坑开挖地标高的准确。
6.4.2基坑开挖完成后,浇筑垫层,并进行结构物位置的精确放样,放出结构物轴线边线及立模控制线,确定结构物位置。
6.4.3承台浇筑前墩柱钢筋预埋件位置测量。
承台浇筑前用全站仪放样出墩柱的轮廓线,再按照墩柱钢筋布置图放样出墩柱钢筋预埋件的位置,浇筑完成后对预埋件位置进行复测调整。
6.4.4系梁、承台顶高程控制测量
模板验收合格浇筑混凝土前在模板上进行系梁、承台顶标高找平并做好标记现场交底至施工班组,浇筑完成后对顶面标高及时抄平复测检查。
6.4.5在进行墩柱施工前,利用全站仪精确测量放样墩柱的轮廓线及立模控制线位置。
6.4.6在进行墩柱模板安装时,其两个方向垂直度偏差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检测方法采用悬吊铅垂线法、或用全站仪校正,确保墩身垂直度符合设计相符。
6.4.7墩顶预埋件放样测量
首先根据帽梁轴线确定支座位置,依据支座结构图在利用全站仪精确放样,支座螺栓孔位置,利用Φ12钢筋将支座螺栓孔预埋筒焊接成框架结构,与帽梁钢筋点焊连接,定位安装。
在帽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对支座预埋孔进行复测校核。
6.4.8墩顶高程控制测量
模板验收合格浇筑混凝土前在模板上进行墩顶标高找平并做好标记现场交底至施工班组,浇筑完成后对顶面标高及时抄平复测检查。
6.5、桥梁支座及支座垫石施工定位放线及高程控制
6.5.1依据设计施工图给定的支座在盖梁上的平面几何尺寸,计算出各支座的中心点坐标,并反算出其至测站控制点的平面距离和方位角。
6.5.2全站仪按极坐标法测设支座中心点于盖梁上,并将其切、法向方向线用墨线标定出来,供支座垫石施工及支座安装定位时使用。
6.5.3支座垫石及支座顶面标高及水平度控制:
采用DS1高精度水准仪控制支座顶面标高,所有支座安装就位后其顶面标高需与设计标高一致,其误差不得大于±2mm,每一个支座特别是滑动支座安装就位后其上表面水平度不得大于2mm。
6.5.4盆式支座地脚螺栓孔预埋件定位测量
首先根据帽梁轴线确定支座位置,依据支座结构图使用全站仪精确放样,支座螺栓孔位置,利用Φ12钢筋将支座螺栓孔预埋筒焊接成框架结构,与帽梁钢筋点焊连接,定位安装。
在帽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对支座预埋孔进行复测校核。
6.6、跨河变截面连续梁的定位放线及高程控制
6.6.1施工控制测点布置
按下图在梁段端部左右腹板中间、箱梁纵向轴线、翼缘板边缘位置及底板顶分别埋设φ16钢筋,顶部打磨光滑,标高比本梁段测点处的施工立模标高高出5mm~8mm作为固定观测点。
6.6.2观测时间
由于悬浇梁施工,梁体标高及轴线位置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放样与日常测量安排在每天的温度较低时段,一般在日落后或日出前两个小时作业并且每天将已浇完的梁段控制点进行复测,及时汇总,报送监控单位。
6.6.3线形控制
线形控制是悬浇梁过程中对各梁段线形的动态控制过程,根据监控单位提供的梁段施工控制标高,准确定位施工中梁体顶面、底面标高和轴线位置,并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复测。
6.6.4测量控制方法
6.6.4.1高程控制
在悬浇梁段施工过程,在梁体0#块中心位置,埋设高程控制水准点并定期复测。
在梁段悬浇施工前,以该点作为控制点进行梁段的高程测量。
在第n#梁段混凝土灌注前,精确测量该梁段端头测点的标高(即为段测点处的顶板施工立模标高)。
在第n#梁段混凝土灌注初凝后,精确测量该梁段端头测点的标高
在第n#梁段纵向预应力束张拉前,精确测量该梁段端头测点的标高
在第n#梁段纵向预应力束张拉压浆完成后、移挂篮前,精确测量该端头测点的标高及(n-1)#段、(n-2)#段、(n-3)#段的控制点标高,并将以上数据报监控单位。
6.6.5在每个承台和墩顶处布设基础沉降观测点和墩身压缩观测点,定期测量基础沉降和墩身压缩情况,并将结果反映在合龙前4个梁段和边跨段的高程中。
6.6.6定期观测温度对悬浇梁悬臂端挠度的影响,在早晨5:
00点进行初测,在下午5:
00后进行复测,以消除温度影响。
观测后对成果图表进行分析,从而为全桥的立模标高和线形调整提供依据。
6.6.7从合龙段前4个梁段起,对全桥各梁段的标高和线形进行联测,并在这4个梁段内逐步调整,以控制合龙精度。
6.6.8根据实践经验及资料研究,箱梁线形变化主要受温度及日照方向的影响。
因此,施工过程全程对日照及环境温度等影响进行自始至终的观测并记录。
6.6.9在线形控制观测点设置明显标记,并在施工中妥善保护,避免碰撞后弯折变形。
6.6.10通过线形控制将竖向挠度误差控制在15mm内,轴线误差控制在10mm内。
6.6.11为了保证箱梁轴线高程施工精度,应通过现场实测,及时准确地控制和调整施工中发生的偏差值。
选用DS1级高精度水准仪进行观测,高程控制以三等水准高程控制测量标准联测,箱梁浇筑以四等水准高程精度控制联测。
图1挂篮悬臂施工高程测量控制程序
6.7、架设预制梁的施工测量
首先,确定出垫石的中心线,并实际标定出来。
沿预制梁顶面中线,垂直在预制梁两侧底面各做一个点,并实际标定出来,架设预制梁时保证桥墩两侧两个点与预制梁的两个点实际重合。
6.8、施工过程变形测量
6.8.1基础沉降观测
沉降点观测采用DS1型精密水准仪,以三等水准测量控制,观测精度:
红、黑面尺读数较差≤0.5mm;红、黑面尺高差较差≤0.7mm;往返较差附合允许闭合差≤±0.6√n(n为测站数),闭合差取自《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每填一层土,观测一次,当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大于10mm时,立即停止填筑,并继续加强观测,直到沉降速率减小,均匀为止,方可填筑下一层。
同时绘制沉降—荷载—时间曲线图,分析判断沉降稳定趋势。
6.8.2墩台的沉降观测
6.8.2.1墩台沉降观测
在每个墩台的左右幅4个防震挡块上布设固定观测点。
测点的布设应符合测量精度和规范及设计要求。
用DS1型精密水准仪两次观测精度≤0.5mm。
6.8.2.2墩台沉位移观测
位移观测点的布设同沉降观测点相一致,充分利用布设好的沉降观测点。
观测仪器采用高精度的全站仪,测出该点坐标,与前一次所测坐标的差值,即为该观测期内桥台该点的位移值,本工程变形测量的主体是下部工程。
6.8.3挂篮施工的变形测量
跨沱江连续梁施工采用轻型三角挂篮悬浇,三角挂篮安装完成后,进行挂篮的预压,目的消除挂篮各构件之间非弹性变形,确定挂篮的弹性变形值,为后续的悬臂箱梁挂篮施工模板调整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6.8.3.1变形观测部位
①后锚梁②前支点③桁架式前横梁④底模前端⑤底篮前横梁⑥底篮后横梁
6.8.3.2变形测量结果统计及挂篮预压
每项观测完成后进行观测成果的整理即内业整理,测量组将按规定的表式报送监理工程师复核、确认
挂篮预压:
预压的目的与意义通过预压的手段检验挂篮整个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结构受力以及机具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系统在施工过程中绝对安全和正常运行。
通过预压掌握挂篮的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的程度和大小,更加准确地掌握挂篮的刚度等力学性能指标,借以指导挂篮的立模标高,为施工监控提供可靠的参照数据,确保主梁施工线型、标高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试验项目及收集的资料挂篮系统在各个工况下的各个主要构件的变形值收集、各个构件和连接接头的安全性检验。
锚固系统变位观测和安全性检验、箱梁的变形观测、整个挂篮的承载能力和安全保障系统的检验。
6.9、支架预压的变形测量
本桥支架现浇工程有:
①跨沱江桥墩0#块、②合拢段支架现浇
6.9.1沉降点的布置
为了取得支架预压过程中的沉降及变形数据,沿支架纵向每跨布设五个断面(墩中心、1/5跨、2/5跨、3/5跨、4/5跨),每个横向按底板左边,中心,右边交叉处设置沉降点。
6.9.2测量监控步骤
支架变形测量共分以下六个工程进行:
①空载②施加50%荷载③施加100%荷载④加载24小时⑤卸载前⑥卸载后各种情况的变形量,并测量各测量点标高值。
荷载施加100%后,加载24小时之后、卸载前测量各测点标高值。
6.9.2.1堆载前,布置测量标高点并记录每点的初始标高值,做好记录。
6.9.2.2堆载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各测点的标高值,并做好记录
6.9.2.3以后每天上午8时左右、下午五时左右各观测一次支架的沉降,观测数据应严格按实记录,并请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核。
直到支架连续24小时沉降小于3mm并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准备卸载。
卸载前测量各测点标高值。
6.9.2.4卸载后测量出各测点标高值,计算出各观测点的变形量。
6.9.2.5收集汇总以上各工况的测量数据,计算支架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为立模提供度数值。
6.10路基施工测量
公路路基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施工的需要将设计好的线路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位置,纵、横断面测设到地面上,为施工提供各种标志作为按图施工的依据。
6.10.1路基施工测量的工作程序:
6.10.1.1首先对施工控制网进行加密,必须遵守“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6.10.1.2.路基中线恢复测量
用全站仪将路基中线点的坐标测设到地面上。
6.10.1.3.纵断面测设
在线路中桩的平面位置确定后,按设计要求计算出各中桩地面的设计高程,并测设出该高程。
中桩平面位置的测设和中桩高程的测设可独立进行,也可用全站仪(测距仪)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同时测设。
6.10.1.4横断面测设
线路设计的横断面,主要包括路基和边坡。
线路施工之前,首先把设计的边坡线与原地面的交点在地面上标定出来,称为边桩放样,其次要把边坡和路基放样出来。
横断面测设采用全站仪测设。
6.10.1.5边沟放样时,用全站仪测按设计要求放样出边沟的宽度和中心线的位置,最好先做成样板架检查,也可每隔1O~20m在沟内外边缘钉木桩并注明里程及挖深。
6.10.2本工程路基长330m,并且全部为填方路段。
恢复路基中线时分别在每20m处立桩,并放出中桩和边桩,测出中桩和边桩实际高程,在桩上标出填土标高,每层填土不超过30cm,填土时应在路基两侧各超出30cm,在第一层填土压实后,经试验检测各项技术指标检测合格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后,放出中桩和边桩,测出其实际高程,在桩上标出填土标高,再进行下一层填土作业。
直至填土高度达到设计路床顶,填土高度与设计标高误差不容许超过规范要求值。
7.质量保证措施
7.1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进行。
7.2测量人员全部取证上岗。
7.3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标识保存完好。
7.4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校测合格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7.5所有测量作业完后,测量作业人员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
再由责任工程师进行核验,合格后向监理报验。
7.6自检时,对作业成果进行全数检查。
7.7核验时,要重点检查轴线问距、纵横轴线交角以及工程重点部位,保证几何关系正确。
7.8滞后施工单位的测量成果应与超前施工单位的测量成果进行联测,并对联测结果进行记录。
7.9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
7.8.测量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8.1测量依据资料的收集
8..1.1全面熟悉了解施工图纸,掌握设计意图,收集有关测量及关键点的数据资料。
8.1.2控制测量的主要依据是建设方提供的外围高程和平面坐标控制点及资料,施工设计图纸及说明。
8.2测量资料数据的计算与校核
8.2.1建设或监理方提供使用的一切数据,资料必须字迹清楚,数据明确;平面,高程点应明确属何种平面,高程体系;各方手续齐全方能使用。
8.2.2图纸资料的关键点位和坐标要进行验算,以确定图纸坐标标定的准确性,保证能顺利实现施工控制网的建立,桩位的放设。
8.2.3提供的资料上的点位应请建设或监理方代表实地比对书面资料一一指认交接确认,杜绝点位与实际资料名的对应错误而导致使用错误的现象。
8.2.4建设方提供的数据资料在使用范围内,本施工单位将会同监理方一道进行点位检核,确认无误后使用。
8.2.5所有的测量数据计算由承担相应责任的测量专业人员进行。
8.2.6所有的测量计算数据制定核定制度,做到所有的成果资料均有人核定。
主要方法有复算校核、对算校核、几何条件校核和改变计算方法校核。
8.2.7主要测量点、控制线点采用全站仪复测检核。
8.3测量资料的管理
一切的测量定位的原始资料要设立专人保管,建立借用制度。
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工程施工过程的测量记录资料,随时以备查考和交工存档。
8.9.控制点、线的维护与检核
9.1建立维护制度
首先要建立对高程点、平面控制基点的定期检查、维护制度,划分维护职责。
对基线点、主控制点做检核,施工初期每一个月检查一次,如无变化则可延长至二个月检查一次。
如有特殊情况则应随时检查处理。
首级高程点施工前期应每一个月检查一次,后期可适当延长。
如有特殊情况则应随时检查处理。
维护检查时间要求至结构施工完成为止。
在埋点(平面点、高程点)周边严禁随意开挖坑槽,避开汽车行驶路线,周边架设防护栏和做好警示标志,以避免人为破坏。
9.2点位破坏后的处置
如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平面、高程点有已被破坏或变形位移情况,立即对所测量记录情况进行使用追溯,以确定对工程施工部位的影响,及时发现错误和偏移情况,立即调整处理,并按相关职责立即尽快恢复该施工控制点位。
9.10.技术精度要求
10.1平面控制水平角观测测角中误差满足M=±5″。
10.2主轴线正交角应在90°±5″以内。
10.3距离丈量相对误差满足1/30000。
10.4水准测量应满足四等测量精度要求。
10.5各道路轴线中心投点允差±3mm,道路标高测量允差±3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