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145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1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docx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docx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

 

河南科技大学SRTP项目结项报告

 

项目名称: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

实现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

2010068

项目主持人:

陈彦杰

项目组成员:

高彬,贾磊,禹保全,梁国防

指导教师:

王清晓

 

2011年12月

 

摘要:

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只有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扩大自己的整体竞争优势,以适应并不断满足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最终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整体效应的最大化,而影响企业之间能否合作以及合作程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企业之间信任水平的高低以及知识协同程度的大小。

各节点企业只有开诚布公,以诚相待,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之间共同拥有知识或行动,各成员之间实现供需信息无缝、流畅的传递,令整个供应链能根据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形成更为合理的供应关系,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需求

河南省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装备制造业大省,其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代表性。

然而,近年来,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从整体上来看,其创新能力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供应链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大型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供应链网络的步伐。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如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重工)、洛阳中收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等在与国内外供应链伙伴合作、学习,实现供应链知识协同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课题旨在从全球供应链与企业知识协同的角度出发,总结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对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研究。

本项目在对河南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重点对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实现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从融入全球产业链,充分利用供应链上的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学习能力,形成供应链知识协同效应;建立信任机制,降低协同成本等三方面给出了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对策与建议。

1导论

1.2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大,资本技术密集,综合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工业实力。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的基础雄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近年来,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从整体上来看,其创新能力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供应链作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相互协作的增值网链,在提升制造业企业响应能力、降低成本、柔性、组织创新和经营绩效方面作用显著。

在供应链管理中,知识是影响供应链成功的关键战略因素,供应链企业各成员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实现“1+1>2”的知识协同效应。

要实现协同,要求节点企业基于技术和Internet网的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成果共享,要求各节点企业树立“共赢”意识,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努力,要求进行协同的节点企业进行供应链的重新整合,应以信息的自由交流、知识创新成果的共享、相互信任、协同决策、无缝连接的生产流程和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基础。

1.1.2研究意义

首先,本课题研究成果对于丰富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以及核心竞争力等相关理论体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本课题明确了知识协同的最终目的在于供应链体系的知识创新,形成依赖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动态竞争优势,从而为供应链环境下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塑造指明方向并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供应链跨越企业边界的知识协同机制和实现条件,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系统的不确定性难题和“牛鞭效应”,构建更为牢固的供应链企业纽带,为将“纵向一体化”的控制优势和市场交易的快速响应和柔性优势有效结合提供实践指导。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关于供应链知识协同

协同是供应链的本质特征,而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重要来源和战略资源。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的竞争,而不是某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

20世纪九十年代末,THOMAS和GRIFFI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为塑造和提升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应对快速多变、复杂和不确定性高的市场需求,实现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柔性、快速响应和一体化运作,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上各个成员企业相互协作,“界面友好”,如同一个企业那样地无缝隙(seamless)运作。

因此,协同一致是供应链存在的基础,也是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必要条件。

知识作为企业内的积累性学识,是对组织活动的归纳和总结,以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内部各个环节。

知识协同(KnowledgeCollaboration,或KnowledgeSynergy)被称为第三代知识管理,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

在供应链管理中,知识日益成为影响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的战略资源,关于在供应链中实现知识协同的研究就成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Karlenzig(2002)认为知识协同(KnowledgeCollaboration)是一种动态的组织战略方法,可以最大化业务绩效,并建立内部和外部系统、商业过程、技术和关系。

陈昆玉和陈昆琼(2002)、张中会等(2004)认为知识协同(KnowlegdeSynergy)是指通过整合组织的内外部资源,使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之和的效应。

企业通过“协同”方式进行知识创新,能够弥补知识缺口,有效解决知识情景嵌入和路径依赖的问题,获得多主体、多目标、多任务间“1+1>2”的知识协同效应(Anklam,2002)。

同时,知识协同的范围应跨越组织界限予以拓展(Karkenzig,2002),供应链知识协同正是知识管理研究范畴从企业内部向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延伸。

在实践层面,丰田和海尔通过供应链知识共享、协同知识创造所带来效益已经为企业界和理论界所公认。

向晋乾等认为,供应链知识协同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差异走向协调一致的过程。

供应链知识协同效应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七种作用机制来达成:

供应链知识共享、转移、替代、互补、学习、冲突消解、创造。

该观点强调了供应链协同是以知识同化为主要目的。

陆杉强调了知识协同的作用,认为知识协同(KnowledgeSynergy)就是指通过整合组织的内外部知识资源,产、学、研各方通过各组织节点间知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增强的合作效果,创造出比组织节点自身更高的价值,使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

Boddy认为,知识协同包括知识共享和创造。

知识共享是由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的重要过程,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形成供应链的知识平台。

供应链知识协同尤其强调知识的共享与传播,通过供应链各业务单元间共享知识和信息,激活企业的隐性资产,实现供应链知识网络的正反馈而获得协同效应。

供应链知识创新,是在已有知识资源基础上开发、创造出新知识的过程。

同时Boddy认为,知识创新是供应链知识系统的最高级形式,知识创新后必须再次进行知识共享,才能产生良性循环,并进一步促进供应链协同效应的提高。

该观点强调了知识协同的最终目的是知识再创新。

此外,国内外学者就与知识协同相关的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等问题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在于供应链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

张旭梅等以知识共享为核心,提出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四层面模型:

战略层、知识选择层、共享知识库和应用层。

张旭梅等还认为,要实现供应链的知识共享,首要任务是要在战略层面建立企业知识共享水平评价体系,为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和最终供应链的建立提供标准和依据。

但张旭梅认为,供应链知识共享不涉及独立企业的核心知识,即核心知识不进行流动和共享,该观点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Nonaka和Krogh(1995)提出的知识共同体(knowledgecommunity)理论强调知识共享是一种自觉进行和慷慨付出的过程,共享动力来自责任和自我胜任感,是当今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

知识共同体理论则强调了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信任关系对于协同的重要影响。

Nahapiet&Ghoshal(1998)强调信任是交换行为的基础,陈建军(2009)将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分为三类:

基于谋算、基于权威和基于认同的信任机制。

刘丽贤等(2010)则强调了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风险共担机制。

徐振勇和张彬彬(2008)对汽车行业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知识协同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这种观点实际上强调了市场利益与信任的双重影响。

Holsapple和Singh提出了一个系统知识链的概念,该知识链是从组织内的知识和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出发构建的,他们从研究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认为知识链管理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具有价值增值功能。

刘冀生(2002)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企业在知识链上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温有奎、徐国华(2004)认为知识链是知识集成与创新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的网链结构模式。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知识流的概念。

刘彦辉等认为,供应链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的结合体。

并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链管理是把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的知识流提升到战略角度,对知识流进行系统的管理,以供应链企业间知识链管理完善供应链管理,并通过供应链这一整体来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

刘彦辉等还提出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链管理的模型。

该模型是一个知识的获取、选择、生成、内化、外化的无限流动的循环过程,整个过程以顾客为核心,通过供应链之间的各节点企业来协同完成。

该模型由需求意识、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控制评估和知识库组成。

关于如何在供应链中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机制,达文波特(1998)首次提出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概念,强调知识运行很大程度上是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的。

知识市场理论强调了市场机制是知识协同实现的内在动因,市场化的机制促使了知识流动、共享和协同的产生。

张旭梅等(2008)认为在供应链中建立知识市场,用市场机制促进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从而达到知识共享是可行的。

朱庆和张旭梅(2005)强调激励因素、信用因素等促使了知识的共享。

吴冰等(2008)建立了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分别研究了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和“搭便车”的行为,认为,为促使供应链企业进行知识共享,应增加供应链成员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次数,提高信任度,对不“搭便车”的企业进行正激励,对搭便车的企业进行负强化。

翁莉和仲伟俊(2008)建立了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动态博弈的斯塔尔伯格模型,认为明确共同的利益目标、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合作机制和加强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合理的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分配机制是有效的共享策略,同时,供应商对制造商的机会主义予以严厉、冷酷的惩罚,也可以限制其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认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企业间为了实现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目标,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同步运行,使供应链整体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大于起到供应链上单个企业独立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即1+1>2,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创造更多客户价值的行为。

因此,供应链知识协同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关系,供应链企业在知识获取、知识流动、知识共享等方面相互协作,使知识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创新资源在供应链上得到有效地整合和配置,从而提升单个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竞争优势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创新。

供应链的知识协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同化”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整合与重构、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从“同化”到“异化”,再到“同化”的无限循环过程。

1.2.2关于信任的影响因素

一般地说,供应链合作伙伴企业间信任关系受到众多不同因素的制约。

但究竟有哪些要素可以用于度量企业间的信任?

换句话说,到底哪些要素影响了企业间的信任产生?

可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企业间信任研究的主要问题,由于不同的学者对信任的理解、对研究对象以及样本选取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的研究都自成体系。

本文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不同观点归纳如下:

Ganesan(1996)偏向于从行为主体(供应商和采购商)间的关系来探讨组织间信任的影响因素,如供应商的声誉(reputationofvendor)、采购商对以往绩效的满意状况(satisfactionwithpreviousoutcomes)以及采购商与供应商的交往经历(experiencewiththevendor)。

Young-YbarraandWiersema(1999)则认为,信任是抵押物(hostages)、专用性资产(balancedassetspecificity)以及沟通(communication)等要素的函数。

Handfield等(2002)从经济学的视角构筑了供应链合作伙伴间信任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中包括4个要素:

人力专用性资产投资、地点专用性资产投资、契约、采购商对供应商的依赖性。

实证结果表明:

供应商专门为采购商进行的地点专用性资产(地域性专用设备与装置)投资是供应商人力专用性资产投资提高的前因,并导致了相互信任水平的提高;契约在信任建立的初始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持续信任的形成则产生负效应;而采购商对供应商的依赖性则是信任自始至终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刘永胜(2004)从微观的角度如满足综合需求的能力、信息的沟通和共享程度、利益公平和程序公平的程度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影响因素,满足综合需求的能力是决定性因素,信息的沟通和共享程度则直接关系到企业间相互知识的增长和学习优势的形成,影响着彼此间的认知体验,进而决定了认知信任,利益公平和程序公平的程度或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彼此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和深化,因为这些政策和程序若偏向于一方,另一方就会对自己合理利益的取得缺乏安全感,也就很难产生信任关系。

王欣欣(2006)指出影响企业对供应商信任度的因素:

供应商的能力、供应商的声誉、供应商产品的重要性、专用资产投资率、供应商可替代程度、对工作人员的信任、与供应商的交往经验、与供应商的沟通程度、对供应商的依赖性、供应商对企业的依赖、企业规模、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企业决策者的个性因素。

并因此将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分为功利型信任(理性信任)和关系型信任(非理性信任)两大类。

张钢、张东芳(2008)以被信任对象的感知可信度模型为基本研究框架,建立起制造商信任与供应商可信度之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分别把能力、诚信和善意,供应商声誉,产品技术含量,交易时间,专用资产投资,信息共享程度,及时供货作为影响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供应商可信度的三元素(能力、诚信和善意)表现程度越高,供应商就越容易赢得制造商的高信任度;供应商声誉对供应商可信度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导致制造商的高度信任;技术含量高的供应商产品会对供应商可信度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导致制造商的高信任度;供应商与制造商交易时间越长,供应商的可信度越高,制造商越信任供应商;供应商对制造商的专用资产投资越多,供应商的可信任度越高,制造商越信任供应商;与制造商更多的信息共享可以表征供应商的可信度并赢得更高的制造商信任;供应商的及时供货会对供应商可信度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影响制造商信任程度。

李秀起,赵艳萍(2010)将影响供应链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影响因素分为:

历史合作经验、企业声誉、企业实力、关系特定型投资的规模、机会主义行为、成员企业的相互依赖性、文化差异与地缘差异。

李全生,解志恒(2010)则在研究汽车制造业供应链协作信任的关系中指出了信任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声誉、企业能力、企业间人际信任、合作经历、专用资产投资、文化与地缘差异、信息共享、制度规范、产品重要性、预期合作收益十个方面。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图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文献综述法,对与本研究相关的供应链知识协同和信任的影响因素等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发表了题为“供应链信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的论文,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运用实地调研法,对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信任关系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中的大多数寻求与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但目前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水平较低。

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间存在技术研发协作、研发外包等活动。

第三,运用理论推演法,对基于信任的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协同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2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2.1装备制造业仍然是世界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都毫无例外的把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作为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国力的后盾。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美、德、日、韩等国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加以扶持。

日本把机电工业称为经济起飞的先导部门,作为提高国民福利的“发动机产业”。

70年代美国曾一度鼓吹机械工业是“夕阳工业”导致了约十多年美国竞争力的衰退。

1993年2月克林顿在硅谷的报告中提出“制造业始终是美国经济的脊梁”。

据研究当前工业发达国家60%的社会财富和45%的国民收入是由制造业创造的,美国68%的财富是由制造业创造的。

从50年代起,美国机电工业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3以上,日本1989年达44.8%,1957年德国占47%。

60年代后期,美国、日本、德国机械工业产值中生产资料(不包括军品、家用耐用消费品及轿车在内)所占比重分别为75.1%、70%、73.6%。

2.2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建立低成本生产基地和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

由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成本较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仍然存在。

今后较长时期内,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加工组装环节将加快向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兼并收购成为主要途径,外资将大规模投向研发中心、维修服务中心、销售网络和具有技术深度的加工组装等高端环节。

就我国而言,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三高”行业,而不再像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东部地区本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传统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景象。

2.3服务在装备制造业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增大,增值化趋势明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同样,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物流相关的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也越来越多,与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

2.4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呈现绿色化、集成化、信息化和极端化特征

制造环节正在向资源低耗及可回收、可重复利用转变,集成技术向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总承包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数控加工、柔性制造单元等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超微超精和超大超重装备的制造技术明显提升,装备制造领域进一步延伸拓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第二大国,在世界装备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内在质量、综合竞争力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今后一个时期,在国内需求拉动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双重动力带动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将进入加快升级转型、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黄金发展期。

主要呈现以下发展特征:

一是巨大的内需市场继续成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

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目前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是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步伐将明显加快。

随着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的实施,为装备制造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空间。

依托国家重大工程,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关键设备、大型石油天然气长输管线成套装备、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大型宽带薄板及宽厚板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将逐步实现自主化。

三是企业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趋势更加凸显。

围绕培育大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由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央大型装备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将在全国形成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大型装备企业集团。

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为国内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高端人才,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夺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是国际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从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实现顺差以来,成套装备和大型工程总承包项目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

未来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持续提高,并逐步成为向世界提供成套高端技术装备的大国。

五是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为培育区域竞争优势,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强省战略的支柱产业,产业基地化、集聚化、集群化发展成为增创新一轮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点。

总体上看,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情况下,装备制造业将保持更加快速的增长态势,并有望在近期内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第一大国和装备产品输出中心。

3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3.1河南省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态势

河南省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装备制造业大省,其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代表性。

相较于其他GDP过万亿元省份,河南在关乎工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装备制造业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从整体上来看,其创新能力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3河南省装备制造业未来的振兴与发展方式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我省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要求看,实现产业升级转型需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来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需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来支撑,企业的节能降耗需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来保障。

我省装备制造业面临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特别是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深刻调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符合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标准,要作为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做大做强,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创造优势。

为促进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的振兴和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划和落实。

(1)四大优势产业继续成为培育发展的重点

输变电设备、成套装备、现代农业机械、工程施工机械四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培育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2010年11月26日,河南省将宇通重工、中国一拖、中信重工、许继集团等51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列为河南省重点培育对象,其中多数企业来自于以上四个领域。

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和“坚强智能电网”关键技术,18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10000—15000t/d水泥生产线系统集成技术,采煤机、输送机、掘进机、液压支架设计技术及一体化集成技术等被列为省级科技进步重点。

(2)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新型战略性产业

不管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