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759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docx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docx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

导读:

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

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

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三章中焦病第一节概述

贲门——阑门(胃、小肠)属中焦,为阳明胃(贲门——幽门,胃)与太阴脾(幽门——阑门,小肠)所主,主腐熟运化而升清降浊。

其中,阳明胃主腐熟通降,太阴脾主运化升清。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如沤。

”《温病条辨》云: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故治中焦宜运,运则腐熟变化,阳明浊阴宜降,太阴清阳宜升,中焦枢机运转则升降行而出入安。

脾胃同居中焦,有表里中见之联系,体用不同而阴阳相济。

若脾阳不升而胃下垂或胃粘膜脱垂,症见痞满、纳呆者,宜补中益气汤加枳实九升一降。

若胃浊不降而脾失健运者,症见腹满时实痛,宜桂技汤加大黄寓补于通。

阳明胃病,若伴咽中梗塞或咽痛阵咳或咽中如有痰凝、吞吐不去或咽肿灼痛或刷牙作呕或胸闷气窒或胸中烦热、反复颠倒或饮食易呛,望诊可见咽喉红肿充血或伴滤泡增生或扁桃红肿,皆属上焦不行而胃脘不通,开宣上焦有提壶揭盖之妙而胃气自降,乃下病上取,轻可去实之法,患者每觉胸喉清爽而诸症顿除,方用宣清降浊汤(验方)或开宣通痹汤(验方)随热中、寒中选用。

太阴脾病,泄泻而伴见恶寒发热,清涕咳暾者,宜逆流挽舟,方荆防败毒散。

久泻之人,清阳不升者,均宜开宣肺气以助脾阳升散,方升阳止泻汤(验方,见脾病节)。

若下焦不通而中焦不运者,症见痞满、纳呆、腹胀便秘或下利后重,胃阳不磨者宜枳实导滞丸,脾阳不运者宜大黄附子汤,腑气一通则诸症倶减。

亦有下焦膀胱气化不利饮邪上干者,饮干于胃,呕吐清水,或胃中有振水声,宜小半夏加茯苓汤;若饮干于脾而肠中水鸣,便溏下利者,宜春泽汤。

第二节消化吸收不良

一、病因病机脾胃虚弱与饮食所伤是消化吸收不良的基本病机。

(一)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有脾虚、胃虚不同。

1.胃虚:

见于慢性胃炎、胃癌等病。

以胃酸分泌不足、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动力下降为基本病理改变。

临床以胃脘痞满、胃中水鸣、嗳腐食臭、泻下臭如败卵为特点。

2.脾虚:

见于多种肠道疾患和胰腺疾病。

以消化酶分泌不足、小肠动力紊乱为基本病理改变。

临床以大腹胀满、肠鸣矢气、便溏泄泻为特点。

此外,肝胆疾病(胆汁分泌排泄障碍)亦可造成消化吸收不良(木不疏土)。

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腐熟运化而有停饮、停食不同,停食又有停米面食、停油腻食、停肉蛋食之别。

日久则因生化乏源而呈气血阴阳诸虚不足的临床表现(长期吸收不良造成三大营养物质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

(二)饮食所伤饮食所伤有伤饮、伤食、伤酒不同。

1.伤饮:

伤饮有伤寒饮、热饮之别。

伤寒饮者多寒化,用药宜温化;伤热饮者易热化,用药宜佐苦寒。

伤饮多因天暑人渴过饮所致,故以伤寒饮者为多。

2.伤食:

伤食有伤冷食(包括生硬食品)、热食(包括辛辣燥烈、煎炸及腐败食品)之别。

伤冷食者易寒化,伤热者易热化。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伤食以伤热食为多,但暑天伤冷食者亦复不少。

伤食又有伤肉食、面食、油食及伤腐败秽毒食之别。

(1)伤米面食:

摄入过多米、面、白莱等碳水化合物在肠内酵解所致,即现代医学所谓发酵性消化不良。

脾气虚弱,肠内菌群失调以致酵母菌、产气杆菌等发酵性细菌异常繁殖亦可致发酵性消化不良,后者属脾虚停米面食。

(2)伤肉蛋食:

摄人过多或质量差的蛋白质致消化不良,即现代医学所谓腐败性消化不良。

胃气虚弱,胃酸缺乏亦可致腐败性消化不良,后者属胃虚停肉蛋食。

(3)伤油腻食:

摄人过多脂肪性食物致脂肪消化不良。

脾气虚弱或木不疏土,由肝胆胰疾病致胆汁、胰液分泌或人肠不足,脂肮不能乳化或分解亦可致脂肮性消化不良,后者属停油腻食。

(4)伤腐败秽毒食:

摄入腐败、污染或毒食致食物中毒,以吐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伴神昏谵语,斑疹动血等症,病多凶险。

3.伤酒:

酒属饮,易生湿;其味大辛大热,又易生热,故酒伤多助生湿热。

二、辨证论治脾胃虚弱、水谷不运,或饮食所伤、中焦积滞,每多阻遏三焦气机,气化不行而升降失司。

本病病位在中焦,亦可旁及上、下二焦。

上焦呕吐,中焦痞满(部分患者亦可下利),下焦便秘或下利、小便不利,总以呕、痞、利(滞下或便秘)定上、中、下三焦不同。

停饮停食者,宜健运脾胃;伤饮伤食者,宜消导积滞。

伤饮者宜发汗利小便、甚者逐水;伤食者上则吐之、中则消化、下则攻导。

《脾胃论》云:

“大抵伤饮伤食,其治不同,饮者水也,无形之气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病为喘咳,为肿满,为水泻,伤饮者无形之气也,轻则当发汗,利小便以导其湿,重而蓄积为满者,芫花、大戟、甘遂、牵牛子之属利下之,此其治也。

伤食者有形之物也,为痢为呕吐,为痞满或下利肠澼,轻者内消,重则除下;亦有宜吐者。

《阴阳应象论》云:

‘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主之’,然不可过剂,过剂则反伤肠胃。

(一)上焦1.伤饮、停饮胃主气属卫,饮食所伤,易挟外感,外邪入中,又多致积滞,凡头痛、发热、身疼痛而呕吐清水者多饮伤胃,宜小半夏加茯苓汤。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为水逆,宜五苓散。

五苓散,症见脉浮、发热、身痛,饮邪有外透之机,故宜桂枝发汗,小半夏汤用生姜,亦有微汗之意,所谓饮在上者,宜汗之。

2.伤食、停食小儿食积,每挟外邪,方保和丸合香苏散。

神曲一味,消食而有表散之力,于此证最宜,淡豆豉或豆卷也可随证选人。

食积烦乱者,宜栀子豉汤。

若食停膈上,欲吐不吐者,宜吐之,药如:

栀子24g、淡豆豉24g,煎汤热服,或用盐汤探吐方、瓜蒂散。

(二)中焦1.伤饮、停饮饮停于胃,脘鸣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汤;大结胸证,以大陷胸汤(丸)下之;痞者,宜生姜泻心汤。

饮停于肠则肠鸣腹泻,宜春泽汤。

饮在中者,宜利小便,导湿下行。

1.伤食、停食

(1)痞满伤食者宜消食,方如保和丸,痞者合《金匮要略》枳术汤(枳实30g、白术15g)。

脾虚食停(停食)者宜枳术丸(枳实30g、白术60g、荷叶烧饭为丸)升降并调而攻补兼施,此方与枳术汤有一攻一补之异,不可混淆。

曲麦枳术丸,消食;陈半枳术丸,化痰;香砂枳术丸,行气。

痞甚者,宜《兰室秘藏》枳实消痞丸(枳实、白术、厚朴、干姜、半夏、黄连、人参、云苓、麦芽、炙甘草)。

肉伤、油伤重用楂;饭伤、面伤重用二芽,宜生用,入丸散尤佳;酒伤或挟湿或挟外邪重用神曲。

可加烧饭、烧面之属同煎,使同气相求,消食而不伤正。

伤硬食者,宜重用鸡内金。

停食者待积滞一消,则宜长期服用健脾养胃之剂,方如《证治准绳》健脾丸(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木香、砂仁、炒神曲、山楂、炒麦芽、肉豆蔻去油、山药、黄连)或《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资生丸(人参、白术、茯苓、扁豆、苡仁、莲米、山药、桔梗、甘草、蔻仁、麦芽、山楂、川连、藿香、泽泻、或加砂仁),此证多便溏,法夏、枳实、厚朴、白芍之属甚为不宜,山药、扁豆之类尤为合适,肉豆蔻当去油。

(2)腹泻①伤食:

保和丸加减。

②停食:

胃虚者宜滋阴养胃汤(验方)。

脾虚者宜健脾丸、一气资生散(验方)、断下粥。

详参本篇第三章。

(三)下焦1.伤饮、停饮水注大肠泄泻者,宜五苓散;下泻上渴,宜七味白术散;涌水者,《素问·气厥论》云:

“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水,水之病也。

”宜已椒苈黄丸攻下之,饮在下者,宜攻逐之,此之谓也。

下焦大肠、膀胱司川渎之化,主水液之所出,故调节下焦大肠一膀胱系统为治疗饮症之妙法,凡大便泻利或湿(饮)阻便秘者,宜利小便;小便不利者,宜通大便;二便不利者,二腑同调。

2.伤食、停食伤食食积化燥者多便秘,宿食下注、大肠传导失司则泻痢不畅(滞下),均宜攻下。

轻者宜《内外伤辨惑论》枳实导滞丸(枳实、白术、神曲、大黄、黄连、黄芩、云苓、泽泻),重者《丹溪心法》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青皮、陈皮、香附、莪术、枳壳、大黄、牵牛、黄连、黄柏),甚者加三棱、芒硝。

有虫者,宜驱虫,方肥儿丸、化虫丸、术矾丸等。

西药甚适。

驱虫方药,服后半小时至1小时煎服大黄下之,虫即出。

宿食阻滞,三焦气机不畅,升降逆乱,方宜栀豉升降饮(栀子、淡豆豉、神曲、生姜、法夏、枳实、竹茹、大黄,厥者更加菖蒲、郁金)。

伤食之症,消导吐下,均宜中病即止,以防伤正。

不可将伤食与厌食等同。

厌食未必有积滞,攻之当更甚。

(四)伤酒酒者,气味俱阳,能生里之湿热。

现摘《脾胃论·论饮酒过伤》如下。

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倶阳,乃无形之物也。

若伤之,只当发散,消其湿。

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识甚矣。

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

真阴乃有形阴血,倶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以元气消耗,折人长命。

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以葛花解酲汤主之。

葛花解酲汤: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莲花青皮1g,木香1.5g、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以上各4.5g,神曲(炒黄)、泽泻、干生姜、白术以上各6g,白豆蔻仁、葛花、砂仁以上各15g。

右(上)为极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匙,白汤调下。

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

此方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

何者,敌酒病也。

附论:

水饮病脉症并治

1.水饮病脉症

(1)呼吸系统(肺)症状:

咳嗽,时间一般较长,数月到数十年不等,特点为咳出痰清稀如水,常伴胸闷、喘息、短气。

背部常有冰冷的感觉,得温则适,遇冷则咳嗽加剧,有的患者常诉背痛,不能平卧,咳嗽往往牵及胸胁部,出现胸胁疼痛或满闷不适,咳甚则小便自出,面目多浮肿。

(2)消化系统(脾)症状:

干呕或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或渴甚不欲饮或水入即吐,胃部常有胀满不适感,时呕吐酸水,食不消化,胃肠经常漉漉有声,大便多稀溏,有时有不明原因腹泻,常呈现水样便,或大便秘结,带粘液痰涎或先硬后溏。

(3)泌尿系统(肾)症状:

小便不利,四肢水肿。

(4)心脑血管系统(心)症状:

脐下悸,心下痞,心悸,胸痹,阴雨天或交节病重,头晕目眩。

(5)精神神经系统:

眼神滞涩不流利,嗜睡或困吨,时时惊悸,神志恍惚,或抑郁,或亢奋,或伴失眠,昏厥,抽搐,或肢体某一局部感觉异常如发凉、虫咬等。

(6)皮肤科:

皮肤溃疡,糜烂,滋水渗液。

(7)患者久病不衰或“素盛今瘦”,年龄多中年以上,形体肥胖,或肌肉松软如绵,面色晦暗,其形如肿,或面光如油,眼眶周围晦暗(妇人白带圈),手指粗短。

(8)舌苔:

舌面津津滑润,甚至清水时时外溢,难以自控或时时唾吐痰涎。

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或口干欲饮,水入则吐(或恶心)。

舌胖大,舌质淡白或晦暗如泥浆水样,边齿印,苔厚腻,亦有少苔或花剥苔者。

(9)脉弦或沉弦,尤以一手脉弦(右手为多),所谓“偏弦者饮”。

亦可见沉、迟、滑、涩、紧、结、浮等脉。

2.水气上冲脉症治水气上冲一由心下气往上冲,多因心脾气(阳)虚,二由脐下气往上冲,多因心脾肾气(阳)虚。

典型的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动的感觉,不典型的虽不见明显气由下往上冲的感觉,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症也十分明确。

(1)心下水气上冲证:

水寒之气先犯心下胃脘,则胃中胀满呕吐;上冲胸则自觉憋闷;冲咽则如梅核气状;犯肺则咳嗽短气;凌心则心悸不安;冲头则头目眩晕、动则为甚;蒙蔽清窍则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

(2)脐下水气上冲证:

脐下悸动而小便不利,如不及时治疗,则气从脐下上冲咽喉,来势突然,其行甚速,凡气所过之处,或胀或悸或窒塞,皆历历有征,故称奔豚气,犹以冲至咽喉,每每使人憋闷、窒息、冷汗而如垂死恐怖,少倾则气复下行,其症随之而减。

(3)色诊:

面带虚浮,其色黎黑或见水斑(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

(4)脉诊:

沉弦。

沉脉主水,弦脉主饮。

如见一症、两症而色脉相应时便可断为水气上冲,不必诸症悉具。

病机:

冲脉丽于阳明,下系于肾,上达于心,散于咽喉,故此病属土虚不能制水,肾虚水泛,心阳虚弱不能降伏下阴所致,其发病之关健为阳明土虚、少阴水火升降失司(火[少阴心]冲脉土[阳明]冲脉水[少阴肾])。

治疗:

1.心下(阳明胃土)水气上冲者,宜温阳降冲,化气利水,方苓桂术甘汤辈(五苓散、苓桂味甘汤、苓桂杏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龙牡汤、苓桂杏苡汤、张锡纯理饮汤等)。

2.脐下(少阴肾水)水气上冲者宜温肾培土,温阳降冲,化气利水,方真武汤辈。

饮咳,自心下而起者,宜饮咳汤(验方)。

饮咳汤:

桂枝20g白术15g云苓30g猪苓12g泽泻12g生姜9g法夏12g杏仁6g厚朴12g党参30g主治:

久咳痰涎清稀,咳甚尿出,舌淡,胸片常呈阴性,血常规中性粒细胞一般不高,淋巴细胞可升高,服清热涤痰中药及抗生素不效或见效不彰者。

饮咳,自脐下而起者,宜温饮煎(验方)。

温饮汤:

制附片30g(先煎半小时)白术15g云苓30g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9g当归12g杏仁9g炙甘草3g呕者加法夏,肿者加杏仁,面热加大黄。

主治:

同前,唯多气促畏寒、尺脉沉迟无力。

下虚上实者,小青龙不可与,汗之为逆,心下悸,头眩,身腩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救之。

此证内外皆寒,汗之则生逆变,徒温里则表邪不去,两难之证,欲求速效,小青龙合真武汤主之,化热加石膏,此乃变法,不可为而为之,然收效甚速。

寒热错杂者宜真武败酱汤(验方)。

真武败酱汤:

制附片30g(先煎半小时)炒白术15g云苓30g生姜9片苡仁30g败酱草30g桃仁9g冬瓜仁30g鱼腥草30g车前子9g無門醫述宗旨:

光大创新,发扬国粹;传道解惑,有教无类。

医乃仁术,非真不传;团结友爱,止于至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