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考试大纲新修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575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考试大纲新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管理学》考试大纲新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管理学》考试大纲新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管理学》考试大纲新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管理学》考试大纲新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考试大纲新修改.docx

《《管理学》考试大纲新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考试大纲新修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考试大纲新修改.docx

《管理学》考试大纲新修改

《管理学》考试大纲

本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核已完成专科学习的考生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运用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考核,判断考生是否较好地达到本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并对其继续进行本科相关专业深入学习的能力进行评估。

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第一章管理概论

(一)组织:

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二)管理: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它有四层含义:

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

2)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会,也构成了威胁。

(三)管理的研究对象:

1、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

阶层性、部门性、全员性。

2、管理客体(管理对象)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可控性、系统性。

3、环境的特征:

1)内部环境:

是指处于组织内部对组织产生影响各种要素的总和,如:

组织的各种资源、能力等,可分为:

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

2)外部环境:

是指处于组织外部对组织产生影响各种要素的总和,如:

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竞争环境等,分为:

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四)管理的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

1、特点: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职能、任务与层次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性质:

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可以用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实践。

2)管理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

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3、基本原理:

1)系统原理

2)人本原理

3)信息与反馈控制原理

4)责任原理

5)效益原理

(四)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

1、特点:

1)一般性。

管理学有别于其它种种专门管理学,它试图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概括、抽象、提炼出共同的东西,并形成系统的理论。

2)多样性。

管理学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它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属于边缘科学。

3)历史性。

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

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

4)实践性。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同时,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带来实效,发挥其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完善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2、性质:

是对管理对象组成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和对管理对象运行实现科学制导的学问。

(五)管理的基本职能:

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六)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

1、管理机制定义:

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

2、管理机制内容:

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

3、管理的基本方法:

1)法律方法

2)行政方法

3)经济方法

4)教育方法

4、比较管理基本方法的特点:

1)法律方法的特点:

严肃性、强制性、规范性;

2)行政方法的特点:

权威性、强制性、垂直型、具体性、无偿性;

3)经济方法的特点:

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

4)教育方法的特点:

客观性、规律性、动态性、精确性。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

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1856—1915),美国人。

泰罗结合工厂的实践,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劳动效率。

1911年,他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泰罗也因而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科学管理的目的: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罗认为,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工厂主与工人共同达到繁荣的基础。

它能使工人关心的较高的工资与工厂主关心的较低的劳动成本结合起来,从而使工厂主得到最高额的利润,工人得到最高的工资,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扩大再生产的兴趣,促进生产的继续发展,工厂主和工人的共同富裕。

2)为了达到最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管理代替旧的传统的经验管理。

泰罗认为,完善的组织管理,虽然是无形的,但比有形的设备更为宝贵。

最完善的管理是一门科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要把科学的方法应用到一切管理活动中去,使管理制度化,建立明确的规定、条例,而不是寻找超人来管理业务。

这是提高

3、科学管理的实质:

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在一切企业或机构中的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

4、科学管理原理:

1)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

3)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4)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

5、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

1)工作定额

2)人事培训制度

3)实行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4)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组织制

6)实行例外原理

(二)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

1、一般管理理论代表—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

1916年,法约尔发表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他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突出贡献是:

从理论上概括出了一般管理的职能、要素和原则,把管理科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使管理科学不仅在工商业界受到重视,而且,对其他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企业经营活动的类别六大类:

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等;

2)商业活动——指购买、销售、交换等;

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集、运用和控制等;

4)会计活动——指盘点、制作财务报表、成本核算、统计等;

5)安全活动——指维护设备和保护职工的安全等;

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3、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

法约尔首次把管理活动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五项职能,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双重结构;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4、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1)分工:

根据传统的“劳动专业化”的原则,分工的好处可以减少浪费,提高生产率。

2)权力与责任:

权力指的是发布命令并使人服从的力量。

法约尔把管理人员的职务权力(法定权力)与个人权力(非法定权力)相区别。

职务权力是由职位产生的,个人权力则来源于个人的智慧、经验、道德、领导能力、资历等。

后者是前者不可少的条件。

一个好的管理人员以他的个人权力来补充他的职务权力。

他还提出“权力与责任对等”的概念,即两者必须随时保持相等。

行使权力就必然产生责任,权力与责任应该相一致。

3)纪律:

纪律就是服从企业中各方达成的协议。

不良的纪律通常总是来自不良的领导。

4)统一指挥:

一个职工在任何活动中,都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

5)统一指导:

凡具有同一目标的各种活动,只能在一个主管和一个计划下进行,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下才能有效。

它是统一行动,协同力量、集中力量的重要条件,没有统一指导就谈不上统一指挥。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组织的目标包涵个人的或群体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就要克服愚昧、野心、自私、懒惰、软弱和一切企图把个人或小集团置于组织之上从而导致冲突的个人情绪。

7)职工的报酬:

一项报酬制度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必需能确保公平的待遇,应对有贡献的职工进行奖励,奖励不得超过合理的界限。

8)集权化:

集权化作为一种管理制度,本身无所谓好或坏。

集权化程度不是千篇一律的,它应根据组织的规模、条件和管理人员以及职工的素质而定。

9)组织等级:

一个组织机构由最高层到最基层所经历的层次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实际是一条权力线,这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确保指挥统一、传递信息的必经途径。

为了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产生的信息传递的延误,法约尔提出了一项所谓“跳板原则”,人称“法约尔桥”。

10)秩序:

凡事都各有其位,并且都各在其位。

11)公平:

合情加上合理,则为公平。

用这一原则对待已建立的规则,对待职工,可以鼓励职工倾其全部的忠诚和热心履行他们的职责。

12)职工的稳定:

一般来说,成功的组织,管理人员是稳定的。

上级管理人员应该鼓励职工,特别是管理人员,长期承担分配的任务。

13)首创精神:

这是行动的动力,必须大力提倡,充分鼓励首创精神。

但是,应以不违背职权和纪律为限。

14)集体精神:

一个组织机构中的集体精神,应该视其集体成员之间的协调和团结程度而定。

在法约尔看来,加强集体精神的最有效方法,在于严格的统一指挥。

(三)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1、行政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

发表过著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书中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由此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

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

他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模式。

2、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有:

1)实现劳动分工,明确规定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且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

2)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链或者等级原则。

3)根据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中所有的成员。

4)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出的(在某种情况下整个单位的负责人除外,例如,选举产生的公共关系负责人)。

5)行政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他们是“专职的”公职人员。

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

7)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守有关他的官方职责的严格规则、纪律和制约。

这些规则和制约将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而且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

二、行为科学理论。

1、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以提高生产率

2、霍桑试验:

梅奥于1926年在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工业研究室任教,参与策划了霍桑试验。

有关霍桑试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他的两本书中: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霍桑试验是于1924至1932年间,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研究试验。

共分四个阶段:

1)工场照明试验。

研究人员希望由此推测出照明强度变化后所产生的影响。

得出的结论是:

工场照明只是影响员工产量的因素之一,而且是不太重要的因素。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督导方法的变更,使员工的态度改善,因而产量增加。

3)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

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成绩,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发现:

团体不顾管理当局关于产量的规定而另外规定了团体的产量限额;工人们使上报的产量显得平衡均匀,以免露出生产得太快或太慢的迹象;团体制定了一套措施来使不遵守团体定额的人就范;在正式结构中存在着两个小团体即非正式组织。

3、霍桑试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古典管理理论把人视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生产效率主要受到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

霍桑试验表明,职工不仅受金钱的影响,还受社会和心理影响,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它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成员的感情倾向和行为。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企业中的主管人员要同时具有技术——经济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要学会了解人们的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学会通过交谈来了解人们感情的技巧,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对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评价

1)贡献:

强调社会和心理过程将影响工作绩效。

2)缺陷:

忽视了工人理性和正是组织对生产率的贡献;后来的研究结论反映了满意的工人总是更具生产性的原则过于简单。

三、管理理论丛林

(一)基本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

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5)该学派主张按管理职能建立一个作为研究管理问题的概念框架。

法约尔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

二战后,该学派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的支持和接受。

但由于对管理职能的分类有所不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孔茨和奥唐奈合著的《管理学》是战后这一学派的代表作。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它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成员的感情倾向和行为。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企业中的主管人员要同时具有技术——经济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要学会了解人们的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学会通过交谈来了解人们感情的技巧,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对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评价

1)贡献:

强调社会和心理过程将影响工作绩效。

2)缺陷:

忽视了工人理性和正是组织对生产率的贡献;后来的研究结论反映了满意的工人总是更具生产性的原则过于简单。

三、管理理论丛林

(一)基本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

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5)该学派主张按管理职能建立一个作为研究管理问题的概念框架。

法约尔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

二战后,该学派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的支持和接受。

但由于对管理职能的分类有所不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孔茨和奥唐奈合著的《管理学》是战后这一学派的代表作。

1、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

1)“经济人”假设

2)“社会人”假设

3)“自我实现人”假设

4)“复杂人”假设

2、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运筹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

第三章管理的计划职能

一、计划工作

(一)计划工作的含义: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而狭义的计划工作则是指制定计划。

一般所说的计划工作概念是从狭义上讲的,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计划工作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what)、讨论为什么做(why)、确定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何人做(who)及如何做(how),即通常所说的5W1H。

(二)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

1、类型:

1)按时间长短分:

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

2)按职能空间分:

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3)按综合程度分:

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

4)按明确性分:

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5)按程序化程度:

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2、步骤:

1)估量机会。

在实际的计划工作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是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机会加以估计,并在清楚全面地了解这些机会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探讨。

2)确定目标。

计划工作的第一步是在估量机会的基础上为组织及其所属的下级单位确定计划工作的目标,即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效果。

3)确定前提。

前提是指计划工作的假定条件,即执行计划时的预期环境。

计划前提的确定应该选择那些对计划工作具有关键性的、有战略意义的、对计划执行情况最有影响的因素。

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将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数量逐步减少,对一些最有希望的方案进行分析。

5)评价各种方案。

按照前提和目标来权衡各种因素,以此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

6)选择方案。

正式通过方案,这是作决策的关键。

7)制订派生计划。

派生计划是总计划下的分计划,是主计划的基础,只有派生计划完成了,主计划才有保证。

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通过数字来大体反映整个计划。

预算可以成为汇总各种计划的工具,是衡量计划工作进度的重要标准。

(三)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计划工作要从组织系统的整体出发,全面考虑系统中各构成部分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统筹规划。

2、重点原则:

计划的制定既要考虑全局,又要分清主次轻重,抓住关键及重点,着力解决影响全局的问题。

3、创新原则:

计划是一个创造性的管理活动,要求充分发挥创造力,提出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

4、弹性原则:

制定计划时必须要有一定弹性。

留有一定调节余地,以预防及减少不确定因素对计划实施可能产生的冲击及影响,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5、可考核性原则:

计划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目标为导向。

目标应具体、可测量、可考核,作为在计划执行过程和评价过程的标准和尺度。

(四)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1、环境扫描;

2、预测技术;

3、排队论方法;

4、作业计划方法;

二、战略性计划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性质:

是一种体现了系统和“以人为中心”的主动性管理。

(二)远景与使命的含义

1、远景:

指明企业的经营方向,是企业活动要实现或达到的目的。

好的远景至少经受住两种检验:

1)适用性检验;2)可行性检验。

2、使命:

为企业存在目的的持久性陈述,它界定了一个组织与另外一些类似组织的差别。

(三)战略性环境分析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

1、战略性环境分析:

是指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以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途径和手段。

2、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要确定企业应采取的战略类型。

(四)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1、基本思想和方法:

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位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一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

3)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的分目标都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2、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1)限定因素原理。

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理解和找到对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准确、客观地选择可行方案。

2)许诺原理。

 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3)灵活性原理。

 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时间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4)改变航道原理。

 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主管人员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

(五)决策的概念、类型、原则、程序、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1、决策:

决策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从若干个可行性方案中选择或综合出优化方案,并加以实施的活动总称。

管理决策,从广义上讲,包括调查研究、预测、分析研究问题,设计与选择方案,直至付诸实施等一系列活动。

在狭义上,决策仅指对未来行动方案的抉择行为。

2、类型:

1)按决策的作用范围可分为: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2)按决策的时间可分为:

中长期决策、短期决策

3)按照制定决策的层次可分为:

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4)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

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5)按决策的时态,可分为:

静态决策、动态决策

6)按决策问题具备的条件和决策结果的确定性程度可分为: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7)按决策行为划分:

个体决策、群体决策

3、原则:

1)信息准确原则

2)科学可行原则

3)对比优先原则

4)科学民主原则

5)反馈原则

6)系统性原则

4、程序:

1)识别问题:

即是对什么问题进行决策。

一般是从情况的突然变化中、从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从批评中、从竞争对手中发现问题。

2)确定目标

3)列举备选方案

4)评价备选方案

5)选择方案

6)贯彻实施方案:

制定措施,贯彻执行,强调方案执行的有效性。

7)控制与评估:

一旦决策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那么控制和评估就开始了。

控制就要保证运行结果和预期目标的一致性,如产生偏差,则要进行反馈,并要采取纠偏的行动。

评估就是要总结于过去,改进于当前,借鉴于未来。

5、定性决策分析方法:

定性化决策是指个人或管理群体依靠自己的经验、判断能力及其胆略,通过定性的分析推理,以寻求最佳方案的决策方

6、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定量化决策是指通过确定决策目标和数学模型,运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并根据所得结果分析判断,从中选择最佳方案的决策方法。

(六)预测

1、概念:

是指人们根据事物过去和现在的实际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做出预计和推测,进而指导和调节人们的行动,以减少对未来的事件的不肯定性。

2、经济预测种类:

1)按预测的范围,有国民经济预测、企业经济预测,介乎两者之间的部门经济预测和地区经济预测,还有世界经济预测。

2)按预测的时效,有短期预测、长期预测及中期预测。

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的划分,因预测对象的性质、预测的要求、各国习惯而有所差别。

两者区别的实质性标志在于预测期内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等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期预测则介乎这两者之间。

3)按预测的性质,有质的预测和量的预测。

3、一般预测方法:

1)定性预测方法:

集合意见预测法、专家会议预测法、德尔菲预测法、联测法;

2)定量预测法:

简易平均法、事件序列模型、因果模型。

第四章管理的组织职能

一、组织及组织工作

(一)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

1、组织:

是指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

2、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确定组织内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过程,也就是设计一种组织结构,并使之运转的过程。

3、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

组织不是一个松散的自由组合成的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的。

共同的目标是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原因,它规定并制约着组织的其他要素。

正是因为存在着组织的共同目标,组织成员才会有效地进行分工协作,并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目标是维系组织成员的纽带,是组织管理工作的依据。

2)分工协作原则。

尽管作为一个可运行的组织来说,物料、设备等物质实体是组织的重要要素,但对任何组织来说,人员是更重要的要素。

没有人员的存在便没有组织。

为了使组织成员能够有效配合,产生合力,组织设计时必须注重职务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