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单元教案教科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532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单元教案教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单元教案教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单元教案教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单元教案教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单元教案教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单元教案教科版.docx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单元教案教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单元教案教科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单元教案教科版.docx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单元教案教科版

课题共商国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人民政协的职能和人民政协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能力目标:

注意辨析全国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我国的万众一心,振兴中华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文艺届政协委员的照片,如宋祖英、巩俐等。

教师:

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艺术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号:

全国政协委员。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设计意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的不同

教学环节一:

了解历史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

1.展示反映第一届政协召开的图片。

教师(或请一名学生学播音员的语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成立的。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人士等46个单位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

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京,国旗为五星红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作为中国纪年;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教师:

1949年9月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郭沫若、李济深等44人联名提交了人民政协的第一件提案,题目是《请以大会名义急电联合国否认国民党反动政府代表案》。

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选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唯一能代表中国人民的政府。

应由政府发出声明,否认伪国民党政府所派出席联合国会议所有代表的代表资格。

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外交部部长周恩来致电联合国,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否认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中国人民参加联合国的权利。

这件提案的实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问题:

1.第一届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哪些职权?

2.第一届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意义有哪些?

3.现在的政协是否具有立法权?

设计意图:

感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历史上的作用,体会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教学环节二:

了解政协的组织结构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2、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

3、主席会议----办公厅

了解政协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人大的区别

教学环节三:

政协委员发挥在社会建设中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作用

教师:

下面让我们看几条新闻报道的题目,了解一下政协委员的工作。

政协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自己的看法。

市政协组织委员到企业视察。

上述新闻标题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哪些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教学环节四:

课堂小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团结和民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两大主题。

 

课题选票的分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

能力目标:

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选票代表着一种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由选民证直接导入学习内容

1.展示选民证图片或者有关选举投票的新闻。

2.提问:

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选民证?

它有什么作用?

(选民证是参加选举的凭证,有了选民证才有资格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

选民证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体现)

设计意图:

直观感受选举,体会选票的分量

教学环节一:

选举权是公民首要的民主权利,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1.教师: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依法有序地参加选举,既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下面听一听选民对自己权利的看法。

“今天是我第13次参加人大换届投票!

”86岁的缪秀芳老人对1954年投票选举第一届区人大代表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她今天是身着过年的服装来参加投票的。

像缪秀芳老人一样,广大选民深深了解手中的选票的分量。

2.教师:

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学生交流。

下面是参考答案。

A选举权指的是公民按照法律规定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或者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

B被选举权指的是公民按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被选举权的定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讲)

4.教师:

上面的“国家机关领导人”指的是各级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的领导人。

“国家公职人员”指的是在上述机关任职的人员。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统称“选举的权利”。

选举的权利是我国公民首要的政治权利。

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组织国家政权、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选举权的重要性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统称“选举的权利”。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选举权多数是指选举权而不是被选举权。

为了完整起见,学生也应该了解被选举权

教学环节二:

选举方式

体会不同级别的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不同是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1.讨论选举的两种方式。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讲解以下内容。

直接选举:

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间接选举:

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各级国家公职人员,如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也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组织开展“大家谈”活动,讨论两种选举方式的优势和缺陷。

(1)哪一种选举更好?

(2)哪一种选择方式更能体现民主?

(直接)

(3)为什么我国的选举不能只采用直接选举这一种选择方式?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地广人多,人民的组织程度、觉悟程度和政治生活的深入程度,特别是文化程度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通讯等物质条件也有待改善。

即使像美国自我标榜是“最民主的国家”,也没有全部实行直接选举)

教学环节三:

享有选举权的条件

1.教师提问:

选举权是我国公民的首要政治权利。

那么,哪些人具有选举权?

我们先来认识几个人,看看他们有没有选举权?

2.教师展示加拿大籍人大山、敬老院老人、普通中学生和马加爵的照片请学生分析,最后总结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规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享有选举的权利。

A.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选举权属于政治权利,与国家的主权相联系,所以只能赋予本国公民,不能给予外国人。

B.已满18周岁。

18周岁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分界线。

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正确行使选举权。

未成年人没有选举能力,不享有选举权,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

C.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所谓“政治权利”包括: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限制选举权利的人包括:

A.精神病患者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行使选举权利。

B.因危害国家安全罪或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法院或检察院决定,关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

教学环节四:

今天我来选人大代表

具体活动见“教学活动设计”。

下面介绍行使选举权利的法律程序供学生参考。

1.选民登记。

在选举委员会登记、审查之后,符合条件的人被列入选民名单。

“一次登记,长期有效”。

2.提名候选人。

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时,只要有10名选民联名,就可以提名一位代表候选人。

候选人要具备的素质见教科书第78、79页的相关内容。

3.投票选举。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

投票时,既可以投赞成票,也可以投反对票,还可以弃权,或者另选其他公民。

课堂小结:

小小的一张选票,看似平凡,实际上却有不平凡的意义,它是我们当家作主的体现。

当某一天,我们也具备了法律所规定的选举资格时,让我们郑重地投下自己的一票,选出我们信任的人大代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越来越完善,选票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设计意图:

再次总结提升,使学生感受选票的分量,体会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课题基层民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和取得的进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能力目标:

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体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

培养主人翁意识和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健全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导入1.呈现反映基层民主的照片(如果使用音像资料,如1分钟的新闻,教学效果会更好),或呈现下面的文字新闻资料。

让学生看电视新闻报道,谈感受。

2月的重庆早晨还有些寒意,但是一大早,群众就陆续往经渝北区张关镇的一个广场——张关广场。

到了9时会议开始时,宽敞的广场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关注?

原来重庆市第一次要以“三推一选”的民主方式产生正处级镇长,这些群众是自发赶来参加镇长的选举工作的。

有三名候选人参加竞选,他们中的一个人将在群众投票后成为这个镇的新的领导人。

2.学生讨论:

如果在你居住的城市或其他地区有这样的选举活动,请你简单讲述其大致过程。

教学环节一:

基层民主的实现有利于人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1.教师:

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

我们的主人翁地位,就体现在参与身边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像我们这样行使民主权利被称为基层民主。

2.学生交流实行基层民主的好处。

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总结我国实行基层民主的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发扬基层民主,保证基层组织和成员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让人民群众有权选举和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外,更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让人民群众管理基层的公共事务,并逐步使这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因此,基层民主制度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环节二:

基层民主形式之一——村民自治和居民委员会民主制度

1.教师:

中国有近80%的人口在农村,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形成。

2.呈现反映村民自治的图片。

如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图片“农村选举”,让学生看图片、谈感想。

3.教师讲解村民自治的相关知识。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我国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历经了几个过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举手表决—匿名投票

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宣布结果—现场开票

4.问题:

上述变化有什么意义?

5.教师引出村民民主管理的意义:

今天,我国的许多农民对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更深的了解,实施基层民主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在农村深入地开展着。

6.呈现农村基层组织选举案例。

今天上午,浙江温岭市南鉴村的村民对《南鉴村民主法治章程》进行了投票表决。

浙江温岭市南鉴村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对村务运作机制进行了规范、明确和细化,制定了《南鉴村民主法治章程》。

该章程包括三个部分:

村委会决策前的民主恳谈制度,即在村委会决策前要召开全体村民参加的民主恳谈会,征求村民的意见;决策时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大会上,村民代表对村委会的决策提出修改意见并投票表决;决策后的村务监督制度(“村纪委”制度)及决策失误的惩罚制度,即村民通过选举成立独立于村两委的“村纪委”,“村纪委”对村委会的常务工作进行监督,查处其工作过错和决策失误,必要时可以对其提起法律诉讼。

7.开展“我们身边的民主制度”的调查活动。

具体见“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

同学们有没有关心过身边社会主义民主的情况的建设?

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保证基层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目前中国农村已建立起64万多个村民委员会,城市已建立7万多个居民委员会。

全国农村居民平均参选率在80%以上,80%以上的村庄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

教学环节三:

基层民主制度的形式之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广大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机构。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企、事业单位职工通过民主选举,组成职工代表大会,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一种制度。

邓小平同志指出:

“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有权对本单位的重大问题进行评议,做出决定,有权向上级建议罢免本单位的不称职的行政领导人员,并且逐步实行选举适当范围的领导人。

2.呈现“多媒体资源”提供的图表,让学生看图表,交流各自的认识。

3.教师:

这组数字反映了我国的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组织的发展情况。

由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基层民主制度正在逐渐完善,职工的民主权利得到了高度重视。

教学环节四:

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需要完善的地方(知识拓展)

1.教师:

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

这表现在:

一方面,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工作等不断成熟,民主程序和制度日趋规范;另一方面,基层政权在政务公开、民主选举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但是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要求和具体的基层工作实践来看,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仍有不少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2.学生讨论问题。

以下一些问题可供师生参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方面,一些村庄无法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自治难以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现有暂住人口参加选举的规定过于复杂、严格,大量流动人口实际上失去了民主参与的机会。

有的虽然能够参与选举,但是,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同时缺乏制度途径实现利益维护。

在乡镇公共事务决策中,有关民主的决策程序缺少制度化的硬性规定,随意性强,群众对公共事务决策所能发挥的影响力极其有限。

基层政权的政务公开也缺少硬性指标,往往是小事公开而大事不公开,项目公开而细节不公开,因而难以实施监督,等等。

3.学生就上述一些问题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参与决定着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

因此,发展基层民主,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

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能健全民主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而作为实践主体的我们也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行使自己的权利,推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建设。

课题依法治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能力目标:

依据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依法治国的要求及重要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导入

1.教师引导:

我们都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呢?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畅想未来生活”的活动。

2.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可能会谈到经济会更加发达,社会稳定等内容,教师借此引导:

美好的社会中需要什么作保障?

3.学生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

教师要把学生的话题引导到“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的思路上来。

4.教师:

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依法治国。

教学环节一: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1.讨论:

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怎样?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

没有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

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

那么,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呢?

2.学生讨论“依法治国”的含义。

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他指出: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报告中,他还指出:

“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教学环节二: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讨论:

我国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主要内容如下。

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

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违法必究,是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探究:

我们国家都制定了哪些法律?

可以组织开展“法律接龙”的游戏。

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说出自己知道的法律的名称并简单介绍这项法律的适用范围。

3.探究:

现实生活中怎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呈现几个司法案例。

案例一:

阜阳伪劣奶粉案牵涉者中已有1人被逮捕,5人被刑事拘留。

有关部门对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及的11个省区市劣质奶粉案件查处工作进行了督查。

共查处劣质奶粉生产企业49家、窝点1家、不合格奶粉生产企业3家。

其中,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案企业12家。

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做出了处理。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

案例二: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7月31日上午对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

9月14日成克杰被执行死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

案例三:

2004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扫黄打非办在市影剧院门前举办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万多张(执法必严)。

问题:

上述案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方面内容?

4.探究: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教师:

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问题:

你能说出以下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哪些社会公共事务?

(文化稽查队依法查处非法出版物;税务部门依法征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公安部门依法清理流动人口;等等)

课堂小结: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

 

课题与法同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法律在维护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学生熟悉事例分析的方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

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分析导入

1.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过侵害?

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

2.教师:

法律能够帮助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能够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秩序。

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与法同行”。

教学环节一:

尊重法律,体验公平、公正

1.组织“法律在我心中”的讨论。

问题:

如果请你用一种生活中的实物来形容法律,你会用什么?

(天平、宝剑等,学生会回答法律代表着公平、铲除邪恶等)

2.讨论交流教科书第87页为一分钱打官司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发表看法。

(公平是市场交换的最基本的原则。

1分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又体现了一种公平)

3.呈现正反方面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呈现优秀法官宋鱼水的先进事迹和一名15岁少女遭受母亲伤害的案例(见“多媒体资源”)。

学生就如上两个事例展开讨论:

假如生活中没有了公平,社会将会如何?

假如生活中缺少了正义,我们的权益将会如何?

教学环节二:

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分析如下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方成、方莹系兄妹。

在方成14岁、方莹11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

父亲经常打骂他们,不给饭吃,不让回家。

兄妹俩不堪父亲的虐待,无奈离家出走,靠乞讨和捡破烂为生。

现在方成兄妹长大成人,他们靠劳动致富,不仅盖上了新房,而且买来了高档家电和家具,日子过得很富裕。

方成父亲见子女日子过得挺红火,就要求方成兄妹俩每月付给30元赡养费,并说如果不给,就到法院告他们虐待老人。

讨论:

法院会支持方成父亲的要求吗,为什么?

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