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419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9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训练及答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答案:

(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2)不断地运动着 (3)有间隔 (4)化学变化中 (5)原子 (6)新分子 (7)分子 (8)原子 (9)原子 (10)没有发生变化 (11)发生变化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现在的科学技术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比如把1亿个氧分子排成一列,仅有1

.48cm长;1滴水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

a.实验探究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酚酞溶液变红

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原因

解释

酚酞溶液遇

浓氨水会变红

烧杯B中的氨气分子进入到烧杯A中,使溶液变红

结论

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b.举例

性质

具体事例

分子总是在

不断地运动着

湿衣服晾干;春暖花开,缕缕花香扑鼻而来

温度越高,

运动速率越快

晾在太阳底下的湿衣服干得更快;敞口容器中的水,温度越高,减少得越快

辨误区能用分子的运动来解释尘土飞扬吗

尘土飞扬不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

因为尘土不属于分子,分子体积小,肉眼无法看到。

③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性质

具体事例

分子之

间是有

间隔的

a.5mL水与5mL酒精倒在一起的体积小于10mL;

b.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如水),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

c.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辨误区物质在三态变化、热胀冷缩过程中分子体积是否变化

物质在三态变化、热胀冷缩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分子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例1】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埋在地震废墟中的幸存者,这能说明(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可以再分D.分子比原子大

解析:

人体中散发出的物质,其分子不断运动,刺

激搜救犬的嗅觉细胞,从而感知生命的存在。

答案:

A

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的概念

①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说明:

“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

如水变为水蒸气,变化前后均为水分子,故水与水蒸气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

单个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保持物理性质,因为物理性质是大量分子聚集后的表现。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来的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所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改变,如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就变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同,故性质也不同。

(2)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未发生变化。

例如,加热红色的氧化

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为氧原子和汞原子。

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直接聚集成汞。

氧化汞分子发生了变化,但氧原子和汞原子没变化。

释疑点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吗

①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金属、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②原子也能保持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如上述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就由原子保持。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否说“原子不可再分”?

不能,“化学变化”是限定条件,原子  是可以再分的,只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

【例2】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

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解析:

由图知反应为氧化汞

汞+氧气,该反应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

D可吸

入颗粒物

3.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概念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质

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相同点

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都在不停地运动;③粒子

间有间隔;④

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⑤同种粒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性质不同

联系

原子

分子

辨误区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分子只是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与其他原子无法比较大小。

【例3—1】以下四位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分子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分子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解析: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着,A项错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B项错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C项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项正确。

答案:

D

【例3—2】(综合题)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在化学变化的前后保持不变

解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只是重新组合了。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且都能构成物质。

答案:

C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概念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分子(或原子)的种类没变化。

只是间隔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

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

分子;原子无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

纯净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

【例4】(创新题)下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

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

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解析:

由液态水变为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分子体积、数目没变化,分子间间隔变大,B正确;气体受热,分子运动加剧,但

不会跑到容器的任一端。

答案:

B

5.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科技及生产中的问题

分子是微观粒子,体积小,质量小。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的间隔与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有关。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压强越小,分子间隔越大。

利用分子的性质可以解释多种现象,例如,扩散现象,气体比固体、液体容易压缩,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变化,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现象;还可以解释并解决科技及生产中的许多问题。

【例5】(创新题)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向气球中充入氢气,随着气球的上升体积逐渐变大。

(2)贮存气体的容器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不渗漏,而贮存氢气的容器要达到这一条件却非常困难。

解析:

分子间的间隔与外界压强有关。

外界压强越小,分子间隔越大。

高空处,空气越来越稀薄,大气压强逐渐变小,氢气球内外出现压强差,导致氢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氢气由氢分子构成,容器壁也由粒子构成,粒子间都存在间隔。

氢分子

非常小且总在不断地运动着,很容易通过容器壁中微粒间间隔而钻出来。

答案:

(1)随着气球的上升,空气越来越稀薄,大气压强逐渐变小,气球内压强逐渐减小,氢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于是气球的体积逐渐变大。

(2)由于氢气是已知气体中密度最小的气体,因此氢分子非常小,又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所以,氢气分子很容易钻出来,造成氢气渗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对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分于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2.下列分子变化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分子间隔变小

B.分子数目变多

C.分子本身起了变化

D.一种分子运动到另一种分子中间去了

3.能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原子B.硫原子

C.氧原子和硫原子D.二氧化硫分子

4.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

A.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B.打开盛装浓盐酸的瓶盖,浓盐酸逐渐减少

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

D.加热氧化汞得到银白色的汞和氧气

5.在一定条件下,常温常压下的水可瞬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冰”是纯净物

B.“热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热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结成“热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6.如下图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溶液,得到无色溶液。

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

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两烧杯罩住。

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

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甲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乙无关;

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甲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③乙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粒子逸出,有些粒子进入了甲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并使溶液变红;

④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7.(2011山东日照)对下列事实或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或现象

解释

A

八月桂花,十里飘香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B

水银温度计里的水银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

25m3石油气可加压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D

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空中生烟”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二、填空题

8.下列图示中,表示纯净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_,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________,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________。

9.微观模拟题:

通过下面反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丙组成的物质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反应。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答案:

(1)原子核 

(2)质子 (3)正 (4)中子 (5)负 (6)核电荷数 (7)核外电子 (8)分层 (9)2 (10)8 (11)原子核及核电荷数 (12)电子层及该层上的电子数 (13)正

(14)> (15)负

(16)< (17)质子 (18)中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可以再分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以为原子是简单的、不能分割的实心球体。

直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才第一次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知道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

释疑点原子能否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是在其他条件下还能再分。

(2)原子的构成

谈重点原子核的特点

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这就是电子运动的区域。

原子核虽然小,但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体积小、相对质量较大。

(3)原子中各粒子的电性

粒子种类

电性

质子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

不带电

电子

一个单位负电荷

(4)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

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1

0

1

6

6

6

8

8

8

11

12

11

17

18

17

辨误区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的吗

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这三种粒子构成,但某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无中子。

(5)原子中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

①原子中,质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中子不带电,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②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例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D.原子核内质子数必等于中子数

解析:

A

×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B

×

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某种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C

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D

×

答案:

C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

核外电子运动不像汽车、火车一样有自己的运动路线,但也有自己的运动特点: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同。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较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释疑点电子层真实存在吗

在原子中,电子层并不真实存在,只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进行的一种人为规定。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①电子层数、电子能量、离核远近关系

电子层数

    电子 离核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

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a.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

b.当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

c.电子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内层,若内层排满有多余的电子再向外排。

(3)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结构。

小圈及圈内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下图是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

分类

原子最外层

电子数

得失

电子

化学

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活泼,易发生化学反应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

元素

8(He为2)

不易得

失电子

稳定,极难发生化学反应

析规律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素得失电子的化学性质决定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其化学性质相似。

【例2】

根据给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He    Mg     Ca

(1)Mg和Ca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2)He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由此可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化学性质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似。

解析:

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知,Mg和Ca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故二者都易失去2个电子,化学性质活泼;He虽然最外层(也是第1层)也是2个电子,但却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不易

得失电子,化学性质不活泼。

可见,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元素的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

答案:

(1)活泼 

(2)不活泼 不一定

3.离子的形成

(1)离子的概念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离子的分类

①阳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阳离子,如Na+

、Ca2+、NH

(铵根离子)。

②阴离子:

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阴离子,如O2-、Cl-、OH-。

(3)离子的形成

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离子的表示方法

①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及电性。

标法是先写数字后写“+”“-”号,读作“几个单位的正(负)电荷”。

例如,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可表示为“O2-”。

只带1个单位电荷时,数字1省略不写,如Na+、Cl-等;若要表示几个离子,直接在离子符号前加上数字,如2个钠离子表示为“2Na+”。

②较复杂的离子(带电原子团,由两种以上元素原子组成,称为某某根离子)

离子名称

离子符号

离子所带电荷

氢氧根离子

OH-

-1

硫酸根离子

SO

-2

硝酸根离子

NO

-1

碳酸根离子

CO

-2

碳酸氢根离子

HCO

-1

铵根离子

NH

+1

③离子中数字的含义

(5)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

因为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倾向

于失去1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倾向于得到1个电子。

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化合时,钠原子就会失去1个电子给氯原子,氯原子得到电子之后,形成最外层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的Na+和Cl-,二者互相结合,成为NaCl,可用下图表示:

NaCl

【例3—1】下列关于Na和Na+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核内质子数相同

B.核外电子数相同

C.核电荷数相同

D.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解析:

Na变成Na+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只是核外电子数,原子核不变,故质子数、核电荷数没变化。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答案:

B

(6)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例3—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B.钠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钠离子的质子数

C.当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时,二氧化碳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解析:

A

×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离开这一条件,原子可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B

×

钠原子变为钠离子只是失去一个电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变

C

×

分子之间有间隔,由气态变为液态和固态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了

D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答案:

D

4.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实际质量

①不同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每个原子的质量也不同。

粒子种类

质量

质子

1.6726×10-27kg

中子

1.6749×10-27kg

电子

质子质量的1/1836

②原子的质量很小,例如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2)相对原子质量

①使用原因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

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②概念

以一种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③表达式

相对原子质量=

其中,一种碳原子(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的1/12约为1.661×1

0-27kg。

④举例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6

⑤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辨误区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吗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相对

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⑥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可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或从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Ⅱ)中查,也可从物理、化学手册中查。

【例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都没有单位

B.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所以氢的原子质量为1g

C.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

D.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

A

×

原子质量很小,有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

C

B

×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实际质量约为1.67×10-27kg,并非1g

D

×

由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知,原子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答案:

C

【例4—2】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63

C.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

D.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152

解析:

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63,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152-63=89;铕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为152,而不是实际质量。

答案:

A

5.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核电荷数相同,相对原子质量也相同。

(2)区别

原子:

电中性,质子数=电子数。

阳离子:

带正电,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

带负电,质子数<电子数。

可见,判断原子、离子的依据是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3)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例5】(综合题)现有以下6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A    B    C

D    E    F

(1)表示原子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表示阳离子的是________。

(3)表示阴离子的是________。

解析:

原子中,质子数

=电子数=核电荷数,故A、C、F为原子,D、E中质子数>电子数,显正电,为阳离子;B中质子数<电子数,显负电,为阴离子。

答案:

(1)ACF 

(2)DE (3)B

6.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1)已知原子的实际质量时,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来求。

相对原子质量=

例如,一个氯原子的质量是5.885×10-26kg,则:

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5.4

(2)已知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或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时,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来求。

例如,某种钠元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则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1+12=23。

【例6—1】(基础题)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的质量为mkg,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kg,则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解析: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知:

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

C

【例6—2】(综合题)某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8,中子数比电子数多4,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42B.40

C.44D.22

解析: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由题意知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8,中子数为18+4=2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8+22=40。

故B正确。

答案:

B

7.正确认识粒子

(1)粒子不等同于离子。

粒子的范围更大,

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而离子只是粒子的一部分。

(2

)原子生成离子时,由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所以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3)稳定结构与稀有气体。

①稳定结构是一种相对状态,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构成的物质也可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稀有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