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届上海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37071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卷届上海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卷届上海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卷届上海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卷届上海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卷届上海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卷届上海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语文卷届上海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卷届上海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卷届上海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语文卷届上海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上海市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①元代大画家钱选有《待渡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画面中间部分是如镜的江面,空阔渺远;远处乃是绵延不绝的群山;近处,红树一簇,树下有几人引颈眺望,而江面上隐隐约约有一叶小舟,那就是待渡者的希望。

江面空阔,小舟缓缓,似渺然难见,它和人急迫的等待之间构成强大的情绪张力。

正是眼前渺渺秋江阔,隔岸扁舟发棹迟。

钱选于图上题诗道:

“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

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

②钱选少时即有高才,为南宋进士,和赵子昂同列著名的“吴兴八俊”之中。

入元后,朝廷征召前朝遗逸,赵子昂被招进京,成赫赫功名,而钱选则龃龉不合,绝然隐居山林。

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元代统治者将当时的人分为四等:

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北方汉人,四等人是南方汉人。

钱选就是这样的第四等人。

对前朝的眷恋,不正当的文化歧视,肮脏的社会现实,使得有很高修养的钱选痛苦而压抑。

但在这时,山林陪伴着他,艺术陪伴着他。

他的画中渗透了灵魂拯救的意味。

③这幅《待渡图》,就是他隐逸后的作品。

待渡,在中国山水画中是常见的题材。

凭舟而渡,是古代人主要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南方的水乡泽国。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是画家喜欢画的内容。

在钱选之前,就有许多人画过待渡的场景。

王维有《雪景待渡图》,董源有《夏景山待渡图》,李成有《密雪待渡图》,关仝有《山溪待渡图》,等等。

在钱选的同时代,盛懋也有同名“待渡图”,也是山水杰作。

但钱选画来却有自己的理解,他虽然画的是现实世界的渡,其实昭示的是精神上的渡,与盛懋的“待渡图”有明显区别。

盛懋的那幅名作画的是秋风萧瑟下,陂岸上高树当风而立,树下两人席地而坐,等待渡河,笔致老辣,风味清幽,它与传统山水画追求的意境是一致的,在于静谧、空灵、悠远。

而钱选的这幅作品除此之外,却寄寓更深的生命体验。

画家极力构造一种空灵迥异的世界,表现人们精神的“待渡”——画家以为,在这喧嚣的尘世,有谁不是等待渡河的人呢!

④近景处画红树一簇,尤其耀眼,它从整个画面中突出出来,虽不在画面的中心,却是这幅画最重要的“点醒处”。

从表面上看,我们可以说,这并非是红树,而是如血的晚霞所映照的。

而当我们联系到红树下的人,联系到这人在红树下“久立”,他盼着离开这红树,离开这个狭窄的空间;同时,我们再考虑到一江相隔的此岸和彼岸,我们就知道,画家在这里显然别有寓意,他是以红树来象征莽莽红尘,以等待来象征性灵的腾迁,以待渡的过程来象征人的精神期盼。

⑤渡,就是度。

在外者为渡,渡河的渡;在内者为精神的度,度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中。

每个人其实都是需要“度”的,人的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人生的争斗,人因生活所带来的烦恼,等等,总是缠绕着人。

人需要到彼岸,一个理想的地方,一个能安顿生命的场所,哪怕是短暂的、虚幻的,这样的期望其实是人人皆有的。

人是在对彼岸世界的期望中活着。

政治家有自己的“理想国”,庄稼人有“守望的麦田”,作为一个人,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等待,生命就是一种等待,理想就是一种性灵的约会。

生命短暂,希望长久;人生灰暗,希望光明朗照;人生喧嚣,希望那宁静的空间……没有人不是“待渡人”,期望被“渡”,等待机缘来“渡”。

⑥钱选这幅画画的就是这种性灵的约会。

画家将这样的精神期许放到夕阳下的空阔江面来处理,诗意的气息氤氲其中。

久立的待渡人,缓缓地来渡舟,无限空阔的江面,将人们的期许放大,拉长。

而最妙的是那彼岸世界的山林宅宇,那样的飘渺,那样的宁静,那样的神奇而不可蠡测。

那里有无限的可能性,那是一个渺不可及的世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它所传达的精神与《诗经·蒹葭》的期待同一机杼。

⑦此画突出了“客心”,所谓客心茫茫愁欲断。

待渡人,是因有欲归处,此处不是栖息地,但有灵囿待此人。

寄尘于世,何人不是“寄儿”,都是这浩淼宇宙的匆匆过客,这画中就包涵着客中思家的浓浓思念。

人在路上,独客苍茫螺江上,身做孤云心浩荡。

这是就欲渡人而言。

而就渡人者来说,嫋嫋秋风吹白波,江上犹有未归客。

一客未渡,而舟不能停。

舟不止,则欲渡者的希望才不会绝灭,即使是在萧瑟秋风下,即使是苍苍落日时,即使是水漫漫、路长长,只要有那欲渡者,摆渡的人又怎能停下手中的棹?

有道是,浩然赋归去,利济吾当任。

“利济”,才是一个真正有品位的人的情怀。

1.根据文意,在第一段空格处填入两个字。

(2分)

2.第②段“扭曲”在文中是指。

(2分)

3.第③段主要是为了说明()(2分)

A.待渡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常见题材。

B.凭舟而渡是古代隐逸者的生活方式。

C.元代山水画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就。

D.钱选的画作寄寓了更深的生命体验。

4.具体分析第④段“点醒处”一词的含义。

(3分)

(1)

(2)

5.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钱选山水画的鲜明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运用色彩来象征寓意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的技法。

C.彼岸世界固然美好,但是渺不可及、过于虚幻。

D.如何等待、怎样期许,与个人的品位密切相关。

6.本文认为钱选《待渡图》所传达的精神与《诗经·蒹葭》中的期待同一机杼(机杼:

比喻诗文创作中的新巧构思和布局),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1分)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①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

离开村庄。

②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

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③后来我发现我是甲。

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

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

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

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

咸鱼、坛坛菜、鲊辣椒。

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

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

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

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

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

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

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④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

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

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

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

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

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

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⑤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

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

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

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

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

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⑥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

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

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

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

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

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

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⑦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

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7.根据文意,填入第③段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弄巧成拙B.自欺欺人C.多愁善感D.悔恨交加

8.第⑥段“别的东西”是指。

(2分)

9.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章开头写“我”一心想离开村庄,简洁明了的语言中暗含嘲讽之意。

B.无论是在省城读书,还是在机关工作,“我”都曾为受到家乡话和“老土”做派的困扰而自卑。

C.离开村庄时,“我”的行囊里装着整个村庄,曾想抖掉它却又不能,觉得家乡永远是个累赘。

D.“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村庄的亲切感情。

E.作品按时间顺序、以“我”对村庄的情感变化为写作线索,叙议结合。

F.作品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耐人寻味的内涵,是一篇含蓄隽永的优美散文。

10.结合文章,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

(4分)

11.联系全文,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的。

(3分)

12.与第②句相比,第①句的表达效果更佳,请作具体说明。

(可从句式、语意、语气、内容等方面考虑)(4分)

①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②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和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

(2)分野中峰变,(王维《终南山》)

(3),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4)?

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

(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柳宗元《小石潭记》)

(7)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8),任重而道远。

(孔子《论语》)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

古代名琴。

14.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手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B.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黄庭坚《登快阁》)

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15.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分)

16.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严挺之传

严挺之,名浚,华州华阴人。

少好学,资质轩秀。

举进士,并擢制科①,调义兴尉,号材吏。

姚崇为州刺史,异之。

崇执政,引为右拾遗。

先天二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请然百千灯,因弛门禁,又追赐元年酺②,帝御延喜③、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

挺之上疏谏,以为:

“酺者因人所利,合醵为欢也④,不使靡敝。

今暴衣冠,罗伎乐,杂郑、卫之音,纵倡优之玩,不深戒慎,使有司跛倚⑤,下人罢剧,府县里阎课赋苛严⑥,呼嗟道路,贸坏家产,营百戏,扰方春之业,欲同其乐而反遗之患。

”乃陈“五不可”。

诚意忠到,帝纳焉。

开元中,为考功员外郎,累进给事中,典贡举,时号平允。

宰相张九龄雅知之,用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

李林甫与九龄同辅政,以九龄方得君,谄事之,内实不善也。

户部侍郎萧炅,林甫所引,不知书,尝与挺之言,称“蒸尝伏腊”乃为“伏猎”。

挺之白九龄:

“省中而有‘伏猎’侍郎乎⑦?

”乃出炅岐州刺史。

林甫恨之。

九龄欲引以辅政,使往谒林甫,挺之负正,陋其为人,凡三年,非公事不造也。

林甫益怨。

 

(选自《新唐书·列传五十四》)

  【注】①制科:

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

②酺pú:

聚会饮酒。

③帝:

指唐玄宗李隆基。

④醵jù:

凑钱喝酒。

⑤跛倚:

指倦怠而不严正执法。

⑥里阎:

里门,乡里;⑦伏猎侍郎:

指唐户部侍郎萧炅。

因其曾将“伏腊”读为“伏猎”,故被讥为“伏猎侍郎”。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先天二年正月望夜

(2)下人罢剧

(3)欲同其乐而反遗之患(4)挺之负正,陋其为人

18.以下四句中,句式不同其它三句的是()(2分)

A.不使靡敝B.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C.使往谒林甫D.九龄欲引以辅政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5分)

(1)以九龄方得君,谄事之,内实不善也。

(2)凡三年,非公事不造也。

20.“挺之上疏谏”一事反映了他的性格特征;

“凡三年,非公事不造也。

”一事反映了他的性格特征。

(2分)

21.联系文章,分析严挺之“上疏谏”的内容,体现了其怎样的为官思想?

(3分)

(1)。

(2)。

(3)。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一26题。

(12分)

所好轩记

袁枚

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

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

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

其胜群好奈何?

曰:

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

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

曰:

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

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

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

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

昔曾皙嗜羊枣,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

何也?

从人所同也。

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

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

患得之,又患失之。

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22.题目中的“轩”常被古人用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如高中教材中就有轩。

(1分)

23.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2分)

2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他家的藏书多得无数,随意证明他好书胜过一切。

B.作者认为有的人推辞众多爱好而亲近书籍,是虚伪的。

C.作者说他从小到老爱书不辍,有增无减,便以“所好”名轩。

D.作者后悔自己曾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到老年便独好书了。

25.从全文看,“所好轩”得名的原因是:

(3分)

(1)

(2)

(3)

26.书籍并非作者一人所好,而他却说自己“好书从独”,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于是后撤了。

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

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

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

”他说。

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①元代大画家钱选有《待渡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画面中间部分是如镜的江面,空阔渺远;远处乃是绵延不绝的群山;近处,红树一簇,树下有几人引颈眺望,而江面上隐隐约约有一叶小舟,那就是待渡者的希望。

江面空阔,小舟缓缓,似渺然难见,它和人急迫的等待之间构成强大的情绪张力。

正是眼前渺渺秋江阔,隔岸扁舟发棹迟。

钱选于图上题诗道:

“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

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

②钱选少时即有高才,为南宋进士,和赵子昂同列著名的“吴兴八俊”之中。

入元后,朝廷征召前朝遗逸,赵子昂被招进京,成赫赫功名,而钱选则龃龉不合,绝然隐居山林。

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元代统治者将当时的人分为四等:

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北方汉人,四等人是南方汉人。

钱选就是这样的第四等人。

对前朝的眷恋,不正当的文化歧视,肮脏的社会现实,使得有很高修养的钱选痛苦而压抑。

但在这时,山林陪伴着他,艺术陪伴着他。

他的画中渗透了灵魂拯救的意味。

③这幅《待渡图》,就是他隐逸后的作品。

待渡,在中国山水画中是常见的题材。

凭舟而渡,是古代人主要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南方的水乡泽国。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是画家喜欢画的内容。

在钱选之前,就有许多人画过待渡的场景。

王维有《雪景待渡图》,董源有《夏景山待渡图》,李成有《密雪待渡图》,关仝有《山溪待渡图》,等等。

在钱选的同时代,盛懋也有同名“待渡图”,也是山水杰作。

但钱选画来却有自己的理解,他虽然画的是现实世界的渡,其实昭示的是精神上的渡,与盛懋的“待渡图”有明显区别。

盛懋的那幅名作画的是秋风萧瑟下,陂岸上高树当风而立,树下两人席地而坐,等待渡河,笔致老辣,风味清幽,它与传统山水画追求的意境是一致的,在于静谧、空灵、悠远。

而钱选的这幅作品除此之外,却寄寓更深的生命体验。

画家极力构造一种空灵迥异的世界,表现人们精神的“待渡”----画家以为,在这喧嚣的尘世,有谁不是等待渡河的人呢!

④近景处画红树一簇,尤其耀眼,它从整个画面中突出出来,虽不在画面的中心,却是这幅画最重要的“点醒处”。

从表面上看,我们可以说,这并非是红树,而是如血的晚霞所映照的。

而当我们联系到红树下的人,联系到这人在红树下“久立”,他盼着离开这红树,离开这个狭窄的空间;同时,我们再考虑到一江相隔的此岸和彼岸,我们就知道,画家在这里显然别有寓意,他是以红树来象征莽莽红尘,以等待来象征性灵的腾迁,以待渡的过程来象征人的精神期盼。

⑤渡,就是度。

在外者为渡,渡河的渡;在内者为精神的度,度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中。

每个人其实都是需要“度”的,人的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人生的争斗,人因生活所带来的烦恼,等等,总是缠绕着人。

人需要到彼岸,一个理想的地方,一个能安顿生命的场所,哪怕是短暂的、虚幻的,这样的期望其实是人人皆有的。

人是在对彼岸世界的期望中活着。

政治家有自己的“理想国”,庄稼人有“守望的麦田”,作为一个人,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等待,生命就是一种等待,理想就是一种性灵的约会。

生命短暂,希望长久;人生灰暗,希望光明朗照;人生喧嚣,希望那宁静的空问……没有人不是“待渡人”,期望被“渡”,等待机缘来“渡”。

⑥钱选这幅画画的就是这种性灵的约会。

画家将这样的精神期许放到夕阳下的空阔江面来处理,诗意的气息氤氲其中。

久立的待渡人,缓缓地来渡舟,无限空阔的江面,将人们的期许放大,拉长。

而最妙的是那彼岸世界的山林宅宇,那样的飘渺,那样的宁静,那样的神奇而不可蠡测。

那里有无限的可能性,那是一个渺不可及的世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它所传达的精神与《诗经·蒹葭》的期待同一机杼。

⑦此画突出了“客心”,所谓客心茫茫愁欲断。

待渡人,是因有欲归处,此处不是栖息地,但有灵囿待此人。

寄尘于世,何人不是“寄儿”,都是这浩淼宇宙的匆匆过客,这画中就包涵着客中思家的浓浓思念。

人在路上,独客苍茫螺江上,身做孤云心浩荡。

这是就欲渡人而言。

而就渡人者来说,娴婀秋风吹白波,江上犹有未归客。

一客未渡,而舟不能停。

舟不止,则欲渡者的希望才不会绝灭,即使是在萧瑟秋风下,即使是苍苍落日时,即使是水漫漫、路长长,只要有那欲渡者,摆渡的人又怎能停下手中的棹?

有道是,浩然赋归去,利济吾当任。

“利济”,才是一个真正有品位的人的情怀。

机杼:

比喻诗文创作中的新巧构思和布局。

1、根据文意,在第一段空格处填入两个字。

(2分)秋江

2、第②段“扭曲”在文中是指文化歧视,(1分)社会黑暗(1分)。

(2分)

3、第③段主要是为了说明(D)(2分)

A.待渡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常见题材。

B.凭舟而渡是古代隐逸者的生活方式。

C.元代山水画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就。

D.钱选的画作寄寓了更深的生命体验。

4、具体分析第④段“点醒处”一词的含义。

(3分)

(1)艺术作品中使画面突出且引人注目的部分(1分)

(2)它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与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寓意(2分)。

5、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3分)

A.钱选山水画的鲜明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运用色彩来象征寓意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的技法。

C.彼岸世界固然美好,但是渺不可及、过于虚幻。

D.能否等待、有无期许,与个人的品位密切相关。

6、本文认为钱选《秋江待渡图》所传达的精神与《诗经·蒹葭》中的期待同一机杼,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

(5分)能比较画作的寓意与《蒹葭》诗篇的主旨(2分),能就“精神的期许”、“理想的向往”、“生命的等待”等内涵予以揭示评价(2分),语言表达(1分)。

参考:

同意。

因为《秋江待渡图》所表现的是人生对无限的可能性、渺不可及的世界的理想世界的的向往和等待;而《诗经·蒹葭》中人物所追寻的“在水一方”或者“伊人”,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

不同意。

因为《秋江待渡图》所表现的是人生对无限的可能性、渺不可及的世界的理想世界的的向往和等待;而《诗经·蒹葭》纯粹是一首思念情人的恋歌,诗中“在水一方”的“伊人”,就是指意中人。

//而《诗经·蒹葭》是一首招贤诗,诗中“伊人”,指隐居的贤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①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

离开村庄。

②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

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③后来我发现我是甲。

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

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

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

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

咸鱼、坛坛菜、鲊辣椒。

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

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

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

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

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

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

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④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