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考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6927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8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考点.docx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考点.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考点.docx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考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

第二章

1.教育本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2.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

广义:

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活动的要素: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受教育者即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4)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目的,方法,评价……)

4.现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特点

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广泛普及和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教育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和教师素质等要求现代化;

6.通才教育和全面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目的,要求培养专业面宽、基础知识广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1.社会主义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

2.社会主义教育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精神文明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社会主义教育更好地实现了教育平等;

4.社会主义教育消除了民族和种族歧视,国家尤其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5.教育与宗教分离,不受宗教影响。

5.教育制度的含义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6.世界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世界学校教育发展趋势)

Ø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Ø普及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Ø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Ø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

Ø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各国教育制度相互靠近和接轨。

第三章

1.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制约因素

教育目的:

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与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含义: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还是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

教育目的——形式上是主观的(人提出来的),内容上是客观的(提出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

●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的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和制度的制约

(真正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内涵的还是社会,是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是必要条件,理由如下:

1.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2.将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必须考虑

3.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

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必须是教育活动的主题

2.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即主导性教育目的;

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即培养目标;

三.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各种课程和教学活动的目标。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的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每一代人都在现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从事社会实践,进行社会交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使自身得到发展。

没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就没有人的发展的更加完善,当然,人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统一的。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揭示了一条科学真理。

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4.比较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点:

(1)强调人无论是自然属性还是理性都是永恒不变的;

(2)强调人的个性价值和内在价值,要求教育要从这些人性价值出发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3)强调人自我实现的境界,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完美个性,使人获得美好精神生活的手段,而非谋生手段。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观点:

(1)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出发,强调教育目的要适应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变化,使教育更好地为人和社会发展服务;

(2)从事物的有用性和价值出发,强调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尤其是物质功利;(3)从科学技术日益显示的社会功效出发,强调学校要实现科学技术教育。

5.结合实际分析两性平等教育的实现途径

(1.忽视女子教育是古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2.现代社会,女子在入学机会上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权利。

(3.女子在教育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6.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第四章

1.现代社会的教育有哪些功能?

如何发挥这些功能?

(1)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

●加速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传递和继承人类的精神文明

●选择经验和人才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指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政治习惯和能力。

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国家公民的过程。

通过教育进行。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生态功能

生态:

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亦称生态环境。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3)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是如何制约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

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

不均衡性与差异性;现实性与潜在性

3.结合你的学习历程,分析教育的价值应该是什么?

教育如何实现这些价值?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含义:

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该满足人的个性还是社会发展需要,产生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二者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主要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

第五章

1.教师应具备的何种职业素质?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

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获得物质保障的权利4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

5获得尊重的权利6获得安全的权利7申请法律救济的权利

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的义务

3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4努力完成学业的义务

5尊重师长的义务

3.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责任是什么?

为国、法律、道德、做人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初建、深化、巩固发展

第六章

1.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

素质指个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2.素质教育应注意那些原则要求?

基础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要培养学生最基本、最普通、最一般的素质,包括基本的学识、能力等。

它既不是应试教育,为升学做准备;也不是职业教育,为就业做准备;而是为人生做准备,是最普通的公民教育。

全面性原则,是指为学生提供的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各方面充分发展。

主体性原则,是指素质教育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形成学生的主动个性。

发展性原则,是指素质教育始终是动态和发展的过程,而非某种静止的固定的结果。

3.结合实际分析创新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Ø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

Ø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应注意的问题

Ø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4.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群体组织因素

第七章

1.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中小学的教学任务,并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体力

3.试对现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多元化作简要的分析

着眼于新课改的目标,现代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不仅包括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而且应包括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Ø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Ø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Ø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Ø走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路子。

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是: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这些问题的具体落实与实施,最终需要有好的课程结构和内容,更需要有好的教师和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

4.教学过程是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的中心与基础应该是师生的互动和交往。

师生的互动和交往基本上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在。

5.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及其规律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学习环境。

规律: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辨证统一规律

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

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规律

第八章

1.教学原则是人们观察、处理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类型:

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巩固性原则;

2.教学组织形式和模式的含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

3.陈述并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课堂教学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也称班级授课制或班级教学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个别指导、小组教学、现场教学

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它是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4.陈述并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形式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把原来由教师系统讲授的部分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教材的一种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是一种强调个性发展,不仅要重视理智活动而且要通过情感的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的教学模式,主要用于以训练为目的的教学。

第九章

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基本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实习法

3.明确教学方法的分类

从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关系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将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

●以教师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

讲授、提问、论证

●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方法体系:

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

●个别化教学方法体系:

程序教学、独立学习

●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

野外旅行、实际考察

4.把握教学手段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演变:

口耳相传、文字教材、直观教具、电教工具、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网络教学

发展趋势:

Ø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

Ø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

Ø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化、综合化、网络化

Ø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更加多种多样

第十章

1.了解中外学者关于教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的争论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明确提出: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

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出“教亦多术矣。

2.教学评价的概念、明确现代教学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

原则:

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3.举例说明在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能联系实际分析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问题:

传统的教育教学实践,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侧重于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价;而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验和考试。

对策:

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评价标准非模式化原则:

评价全面性原则;评价形成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可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加大权重、自评与他评、分数与评语相结合、分层评价、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给予加分。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内容

Ø教学任务完成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

Ø教学方法的评价

Ø学生自学情况的评价

Ø教学语言的评价

Ø教学原则贯彻情况的评价

Ø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评价

第十一章

1.课程的概念及其本质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课程的表现方式(本质):

Ø课程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

Ø课程是科技文化发展和人类经验的结晶

Ø课程是社会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

Ø课程是学生在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2.了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Ø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Ø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Ø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Ø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Ø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了解主要的课程理论及其流派

经验主义课程、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社会改造主义课程、存在主义课程、后现代主义课程

流派:

以杜威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1斯宾塞:

1895年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是科学”,这是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

他讲究知识的价值,注重人的社会生活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但是他把课程仅仅看成是科学知识,则有所偏颇。

2杜威:

1902年发表《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

用动态的知识来阐释儿童现有经验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是儿童经验改组的过程的观点值得肯定。

未明确解决课程设置的目的的要求,给教材的选编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博比特:

1918年出版《课程》,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注重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但过于繁琐、具体,即忽视与排斥了社会教育总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的,也未突出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求。

4泰勒:

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揭示了课程组成的四个部分,也明确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他的课程原理被称为“目标模式”,影响巨大。

4.了解课程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元化

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文化、基本道德及其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念与意志。

课程的多元化主要是指,课程应该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的选择和诉求。

简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的多样化需求。

5.课程设计和目标

课程设计是指决定课程的过程及所依据的各种理论取向。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6.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评价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

7.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

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基础教育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

●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

●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

●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调整课程结构

●重视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

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Ø继续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

Ø继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尤其重视教育的相关性

Ø继续深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Ø继续改进和完善评估与考核办法

Ø作为终身学习的起点——基础教育的一些新重点

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

(1)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应同时并重、有机结合。

(2)应该特别理视相关性、灵活性、创新能力培养、学会学习等原则在课程改革中的融合与体现。

(3)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审视我国基础教育,探索如何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渗透到学生的培养中。

(4)在切实增加教育资金投入的同时,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内教育信息化水平,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把内地优异的教育资源、优秀教师的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实现优异资源共享,以此作为提高农村地区师资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一个手段。

新世纪课程改革将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第十二章

1.掌握道德、品德和德育的概念内涵

道德: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原则和规范。

品德:

指个体按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作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德育:

是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活动

2.知道我国德育的任务、特点和内容

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男女两性平等教育、新时期总任务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是由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决定的,主要有德育工作具有社会历史性、多开端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连续性

3.了解德育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道德体谅模式

4.掌握德育的评价

德育评价是人们按照一定的价值判断制定一系列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做出恰当的说明,以指导德育工作和教育管理活动。

其意义主要有:

1.保证德育工作的完整性和科学化2.增强德育效果,实现德育目标3.调动教师育人的积极性4.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5.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道德状况

德育效果考评的种类主要有:

效能考评与条件考评、目标考评与过程考评、基本考评与特色考评。

教育学原理试卷

一、简答题(40分)

1、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观是什么?

一、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学习与教育既有一定区别又有天然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