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名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6903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湖名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太湖名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太湖名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太湖名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太湖名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湖名石.docx

《太湖名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湖名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湖名石.docx

太湖名石

太湖名石

北京中山公园名石青莲朵

 

青莲朵是圆明园内长春园茜园之旧物,现“青莲朵”石在中山公园社稷坛西门外。

  在西坛门外小土山前,有一块800多年历史的太湖石,高1.7米,周围3米,石上沟壑遍布,质地细密,上刻乾隆御笔“青莲朵”三字。

据考证,这座太湖石原系南宋临安(今杭州)德寿宫中故物,原名“芙蓉”。

乾隆十六年(1751)奉皇太后第一次南巡时,在杭州吴山的宗阳宫游览,发现此奇石,十分喜爱,并与此石结缘,传为佳话。

北京中山公园太湖石峰绘月古石的断代,除了石头本身的刻铭记载或是相关文献资料以外,一般多以其原配底座为主要根据。

这方现在供置于北京中山公园四宜轩前的太湖石峰“绘月”,上有清高宗的御题“绘月”,石座亦清代中期所制。

,“绘月”高约200厘米、宽140厘米、厚50厘米。

配有体量较大的长方形须弥座,座高100厘米。

故宫宁寿宫清代太湖石

 

传统赏石中,有不少是经过雕凿加工的。

这是北京故宫宁寿宫花园内供置的一方清代太湖石(高170cm),右侧和背部留有明显的加工痕迹。

 搴芝石搴芝石为长春园含经堂旧物,现在中山公园社稷坛西门外南侧和水榭北侧。

搴芝”高约180厘米、宽120厘米、厚50厘米,配有体量较大的长方形须弥座,座高100厘米。

绮春园仙人承露台圆形石雕须弥座,即绮春园露水神台,寓意承接天降甘露,现圆形石雕须弥座倒扑在中山公园,青云片石之北侧。

青云片

 

青云片石为圆明园文物,圆明园被毁后,该石被弃于荒野,1925年,才被人们从废墟中挖出,移置于今天中山公园内,遂成为公园中的一景。

青云片石原放置于秀清村(即别有洞天)河北岸西端时赏斋前,现存中山公园南门内东北,原今雨轩正南。

  石高3米,长3.2米,周围7米。

色青奇特,玲珑剔透,姿态优美。

原为圆明园时赏斋遗物,上刻有乾隆题“青云片”三字,又诗八首,实为七首。

  青云片石与万寿山的青芝岫石系姊妹石,同为明代米万钟从大房山采得之奇石,“欲置勺园力未就”,弃之良乡。

乾隆年间,先运其大者至清漪园乐寿堂,名曰“青芝岫”;后运此石至圆明园,赐名“青云片”。

二石合称“大青小青”,大青以“突兀”著称,小青则以玲珑通透见长。

青芝岫

 

在中国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漂亮的大石头,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字:

“青芝岫”。

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当院的一面屏风。

这块山石原来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里。

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陈列着许多怪石。

他发现这块大青石后,非常喜欢,决心运回勺园。

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

有人给他献策:

秦始皇修长城时,不是用修水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的吗?

米万钟觉得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於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

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

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

今天,在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女呢!

  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的财力也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

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堆秀山

 

堆秀山,明曰堆绣山,清乾隆年间改名堆秀山,位于故宫御花园中东北部、钦安殿后东北侧,背靠着高大的宫墙,腾空而立,十分精巧秀雅。

堆秀山为一座人工假山,整座山完全是由奇形怪状的石块堆砌而成,堆山匠师们称这种手法为“堆秀式”,因此得名。

养心殿前太湖石

江南三大名石

苏州留园冠云峰

 

冠云峰据说是宋代未来得及运走的“花石纲”的遗物,是太湖石中的珍品。

重5吨,高6.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假山。

此峰有“鹰头龟”的形态,雄鹰在顶,飞翔上扬,灵龟在下,气定神闲,一动一静,意味深长,十分有趣(龟首与鹰首俱东向,峰顶为鹰翅,须细详揣摩,以意为之)。

园主人得到此石后,又觅两巨峰,西名岫云峰,东名瑞云峰(以纪念旧物之意),分置冠云峰左右。

形成一主两副、左右对称、突出中间的布局。

冠云峰前又掘地为池,叫“浣云沼”,这种手法俗称“照镜子”,让人可以观赏此峰在水中的倒影,但见蓝天为底,白云朵朵,峰影绰约,别有风姿。

西:

岫云峰

 

东:

瑞云峰

杭州西湖皱云峰

 

位于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中的清代英石“绉云峰”,原置于西湖花圃盆景室外的草坪上,后被移至岳王庙对面新落成的“江南名石苑”中。

此石高2.6米,狭腰处仅0.4米,全身褶皱特多,体态秀润,玲珑多窍,有“形同云立,纹比波摇”的天趣,石上刻有“皱云峰”三字,十分引人注目,有西湖奇石之称。

上海豫园“玉玲珑”

置于豫园玉华堂前的草坪上,高约四米,俏丽精致,玲珑剔透,其迎风玉立之势,与元代铁狮、清代紫藤、明代银杏合称为“豫园四古”。

据说此块秀石原来是隋唐遗物,宋徽宗想得到这块玉玲珑,遂把它编人“花石纲”,不料此石在运送东京城途中丢失。

千百年来,俏石玉玲珑几易其主,历尽风雨沧桑,最终在豫园定居下来,成为沪上一大景观。

此石上有72个孔穴,自上浇水,洞洞流滴;自下烧烟,穴穴冒气,实乃鬼斧神工的天然之作,颇具奇趣。

苏州狮子林太湖石峰

 

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中的一方太湖石峰,其貌奇丑无比。

九狮峰九狮峰位于小方厅北亭院内。

院内花坛内,有一座高大的太湖石峰。

石峰多孔的巨峰,形态俯仰多变,气势雄伟。

仔细端详依稀可见九头不同姿态的狮子,故名“九狮峰”。

此峰用若干块湖石镶嵌接叠,而无斧凿痕迹,叠石技艺相当高超。

江苏常州天宁禅寺内的太湖石“飞龙”

此石高280厘米、长230厘米、厚100厘米,重达8吨。

苍天造化,形肖神似。

其造型极具传统石瘦皱透漏。

九狮石

九狮石,石高3米多,孤峰矗立,满岫烟云,通体岨峿,依势象形,犹如九狮盘踞,故名,现置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小瀛洲内开网亭于亭亭亭之间的石桥旁。

五老峰

 

五老峰。

是五座貌似老人的峰石,均高约4米,外形以“皱”为主,兼备“漏、透、瘦”的特点。

根据各峰的形状,分别称为迎客、送客、瘦、高、矮老人。

美女峰

美女峰在上海松江方塔园,美女峰就是二块纯天然石头,座落于其昌廊东侧、读锦鳞北面。

这两块太湖石从明代画家孙克弘私宅和梅花庵中迁来,玲珑剔透是主要特征,追求的也是神似的想象。

因其体态苗条,形象逼真,宛如亭亭玉立的女子,而得“美女峰”之名。

观赏者如借助光与影,效果最佳。

在朝阳映照下,美女发髻高耸,长裙曳地;在余晖投射下,美女体态娉婷,婀娜多姿。

而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又会感受到不同的韵味:

西面看,美女似“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东面看,则“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实有步移景异的观赏之妙。

美女峰是奇石中的极品,方塔园的镇园之宝。

玉女峰:

绿荫轩西则墙处一峰湖石,从明瑟楼登高观望,玉女峰体态瘦削,微微前倾,婷婷玉立,如一美人

一云峰:

恰航轩、明瑟楼南假山中,今石上镌有“一梯云”三字,峰高丈余,屹立于假山石径旁。

印月峰:

在濠濮亭旁,峰石中有一天然涡孔,印月临水,石中有一天然涡孔,其倒影落在池中如一轮明月,石高不过丈

 

青芝峰:

从曲溪楼北侧花窗望去,其顶上横加了一块湖石,有点象豹头,石高不过丈

鸡冠峰:

从曲溪楼北侧花窗望去,石像象鼻的是鸡冠峰。

奎宿峰:

在曲溪楼前、濠濮亭东北隔水漏窗下,石高二米余。

在河滩踏步旁,有一体态粗硕的湖石峰。

猕猴峰:

在五峰仙馆北面庭院花径之上,偏西,石高二米左右。

从五峰仙馆内朝北望之,峰如一老猿,抓首弄耳蹲立于白皮松下。

 

仙掌峰:

在五峰仙馆北面庭院花径之上,居中,石高二米左右,,仙掌则像人之手掌伸向太空,仿佛仙人五指排空。

累黍峰:

在五峰仙馆北,还读我书斋之西,当窗而立,高丈余。

石上布满黄色结晶颗粒。

拂袖峰:

在东园中部,卵石小径旁,石高约丈,其身拂出一角如古人袍袖

箬帽峰:

在冠云峰东侧有一湖石高不过丈,石之上部形如箬帽。

大明湖太湖石太湖石上的两句诗为“精神欺竹树,气色压亭台。

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

大明湖景区天香园这块太湖石原在遐园,从那至今在大明湖畔沉寂了近100年,1997年因为明湖居拆迁移到现址。

此前有人注意过石上有字,但因为字迹模糊,难以辨别,就没当回事。

由于这块太湖石有底座,而有底座的太湖石很罕见,当时就意识到石头的来历不一般。

现在石上的诗句弄清后,再对照石的外形、特点以及遐园的历史等因素综合判断,联系到目前下落不明的张养浩家藏的“麟石”,认为有可能就是张养浩家藏四大灵石“龙、凤、龟、麟”中的“麟石”。

苍云石

苍云石是一自然形成的巨型太湖石,高5米多,最大腰围5米,阴面镌“苍云”二字,因以为名。

落款为“霁宇书”(霁宇是兵部尚书新城王象乾的号)。

苍云石整体上宽下窄,石质平滑细腻,漏、透、瘦极佳,活象一朵直立的仙云,挺拔秀丽,极富观赏价值。

正面右下方有一削平处,刻有张养浩的一首词(词名《江城子》)。

词曰:

“何年仙斧断云根?

玉无痕,翠生春。

磅礴空庭,太华入平分。

百窍暗通元气漏,无一窍,不氤氲,想当丘壑闷献真,泣波臣,走山君,一笑移来,造物不吾嗔。

目击烟霞心已了,谁再梦,上星辰。

”下款为“元泰定元年暮春七日张养浩书。

”据查,元代济南张养浩,辞官八年,在济南以北置云庄别墅。

张养浩一生爱奇石,搜罗天下十块奇石为“十友”,“苍云”石为“十友”之首,在云庄别墅内,此石不叫“苍云”,叫做“玉云”石。

据有关园林专家考证,苍云石的规模之大,形状之奇,造型之美,实属全国罕见。

苍云石原存明代兵部尚书王象乾的司马园内。

现保存完整,1990年移至忠勤祠石刻园内。

山东青州偶园四奇石

 

“福、寿、康、宁”四大奇石。

据说,偶园中的这四块奇石是明衡王府的遗物。

各个玲珑剔透,气度不凡。

“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蕴涵着书法篆刻的神韵,素有“一两石头,一两银”的传说,可见四石价之高。

寓意为“福”字石,立于牡丹园中一草亭南侧,高2.4米,宽1.63米,玲珑剔透,周身多孔,若在石下生烟,则紫烟穿入各孔,缭绕而升,甚为奇观。

寓意为“康”字石,竖立松风阁的西面,此石高3.7米,宽1.2米,观之瘦而多透,形同鹤立,婀娜多姿,挺拔秀丽。

寓意为“寿”字石,置于偶园一草亭西侧,此石高2.4米,宽1.7米,其正面朝北,石的周身也是多孔,漏透兼备,玩童穿往自如,观之体态变化多端,耐人寻味。

寓意为“宁”字石,安于入偶园通道南侧,此石高2.3米,宽1.2米,绉、丑、漏、瘦皆备,玲珑剔透,气度不凡,为园中奇石之冠,“宁”石使人观之不尽,思之不透,实为极品。

猛虎回头

猛虎回头石位于广州市海幢公园南门内水池中央,太湖石质,高可及丈,“云头雨脚”,上大下小,上飘下逸,是为石中珍品,因其嶙峋疏透,形态雄奇,酷似猛虎回头,张口吼斗而得名。

此石原为清代广州四大富族之一,卜居河南伍氏所藏,珍藏于其别墅“万松园”之小园“藏春深处”,并有宋代书画大家米芾题名,此奇石历尽沧桑,虽劫犹存。

济南第一石------龟石

龟石坐落在趵突泉公园东门西北侧广场西端的绿竹丛中,四周山峦起伏,松竹环绕,山环水抱,景区开阔。

龟石是一块形状奇特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

此时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石品中的“皱、瘦、透、秀”的特点,堪称济南第一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龟石最初为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

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历城县人,元代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

其在仕宦期间,曾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中途弃职归隐济南故居云庄,著有散曲集《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及《归田类稿》。

张养浩归田后酷爱园林,与山猿、野鹤、山石为友。

他收集了10块名石,其中4块按其形状分别命名为龙、凤、龟、麟。

现龙石下落不明,凤、麟二石早已损坏,只剩下这块龟石。

龟石原放在文庙,后将其由文庙移入公园,供游人观赏。

据传,在龟石前照相有健康长寿之说。

 

石丈亭里的石丈高近4米,宽1.5米,石体完整,石色青润,宛转百曲,逶空崎峭,厚重饱满,四面皆可赏玩。

静观此石,犹如一位老丈,慈眉善目,傲然挺立,堪称京城名石之冠。

石下衬圆形纹饰石座,雕饰精巧,细腻,极具帝王风范。

清“层峰叠嶂”太湖供石高58cm此供石表面覆盖浓厚的包浆而显为十分光滑,富有润泽,为赏石增加了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

其以造型取胜,具有“瘦、皱、漏、透”是其主要特徵,有玲珑剔透、重峦迭嶂之姿。

其灵秀飘逸,浑穆古朴,质地坚硬、色泽艳丽可与灵璧石媲美。

太湖石以神韵恢弘为特点,此件即有小中见大之韵,久赏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

明代王世贞有诗赞云:

“有石高仅尺,宛而巫山同。

许借从吾弟,移来仗小童。

雨垂青欲滴,云过碧争雄。

安得壶公引,轻身往此中”。

清“青岫琼英”太湖供石高40cm此石上大下小,略呈火炬形,然石体底部收缩为柱状,而与其相连的上小下大,因此二者相合构成一种束腰状的结构,显得十分和谐。

石表面变布满壑和涡限,石质细密。

其天然大气,穷穴遍布,上有峰峦似朵云追随而出岫,美不胜收。

清·康熙宋犖铭“青嵯峨”太湖石供高51cm20in宽55cm此石质地细腻,造型神似卧驼,中部有一穿孔,前后贯通,还有些许窝孔等形状,奇特竣削。

明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

“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

”此供石被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可谓“夺天工之斧凿,不能成其形”。

古人云:

“错落复崔巍,苍然玉一堆。

峰骈仙掌出,罅拆剑门开”。

把我们引入这种千古名石营造的意境之中。

又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

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

体现出古时赏石、藏石在封建帝王将相、士大夫文人中的地位。

正所谓“千金易得,一石难求”。

无怪清代金石收藏大家宋荦在得此石时,在石上欣然刻下唐代诗人姚合的名篇《买太湖石》,全文如下:

“我尝游太湖,爱石青嵯峨。

波澜取不得,自后长咨嗟。

奇哉卖石翁,不傍豪贵家。

负石听苦吟,虽贫亦来过。

贵我辨识精,取价复不多。

比之昔所见,珍怪颇更加。

背面淙注痕,孔隙若琢磨。

水称至柔物,湖乃生壮波。

或云此天生,嵌空亦非他。

气质偶不合,如地生江河。

置之书房前,晓雾常纷罗。

碧光入四邻,墙壁难蔽遮。

客来谓我宅,忽若岩之阿”。

其字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名石、名人、名文,三者集于一身,实可遇而不可求,石中之宝也。

宋荦(1634-1713),清国史院大学士宋权之子。

字牧仲,号漫堂,又号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

河南商丘人,以荫仕至吏部尚书。

商丘雪苑六子之一,著名诗人,书画家、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

博学嗜古,工诗词古文,精鉴赏,富收藏,与王士桢齐名。

“藏书纪事诗”中录之。

著有《怪石赞》,为清代品石赏石之名著。

青白石复合式底座太湖石立峰厚56cm;宽36cm;高114cm

此石上部略尖而下部圆阔,形成上小下大之势,表面孔洞多呈上下竖立的扁圆形,分布疏落有致。

孔洞的断裂和破损使石体左侧及上部略成犬牙交错状。

整体风格十分拘谨、收敛、端庄。

值得一提的是,除天然断裂外,本石石体无明显修治痕迹。

此石底座由圆盆和圆须弥座两部分组成。

圆盆无唇,直壁,阴线,圆足,形制与紫禁城御花园澄瑞亭旁者相同(参阅《御苑赏石》第241页,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盆下圆须弥座形制十分规整,雕饰极为细腻,以压地隐起的方式,上枋刻流云,下枋刻蕃草,巴达马较扁平,莲瓣外围沟槽较窄,沟槽前端起翘较低,并未侵入莲瓣顶端。

束腰雕饰云纹,十分少见。

圈足阴刻二条折曲线组成的卷云纹。

此外,市井所见复合式底座,大都以实心、平顶须弥座与盆配合而成,此件青白石复合式底座太湖石立峰中的圆须弥座则中空贯通,显然是石匠为减轻运输负担而采取的减重措施,也显然是专为赏石定制的原配底座而非由柱础、柱座等他物改作。

在中国古代,有远途定制花园石雕之力者恐非皇家莫属。

从御苑赏石角度分析,盆加座的复合方式为明代早中期所流行,而该底座的雕饰风格也明显具有明代中期特征。

尺寸:

太湖石厚56cm、宽36cm、高114cm;复合式底座圆盆直径82cm、高39cm,圆须弥座直径70cm、高53cm,总计底座高92cm

莲花座太湖石立峰厚62cm;宽33cm;高87cm

此石整体造型玲珑嵌空,工整端庄,石表嶙峋光洁,石质坚密清润。

石体遍布不规则的块状凸隆和通透洞穴。

孔洞钩连贯通,叠压交错,脊棱锋利流畅,纯然天成,不仅令人联想到水流的冲击和激荡,也使人感受到水流作用下顽石从中央向四周的缓慢溶解。

范成大《太湖石志》所谓“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是也。

此外,敲击石壁,铿锵有声。

《云林石谱》、《洞天清禄集》、《太湖石志》等文献皆记载宋代太湖石“性坚而润”、“击之有声”,然幸存太湖石有声者极为罕见。

莲花座多见于明代绘画而未见实物遗存。

明代绘画所见莲花座,上部石盆环以外翻莲花瓣,中部束腰多中空扁圆,下部圭脚部分多为穹隆状,结构与造型均较为复杂。

此件青白石莲花座,石质温润细腻,特别是底部呈现半透明的玉质感。

座上部椭圆形石盆,葵口,直壁,有唇,莲瓣外围沟槽较宽,沟槽前端起翘较高并深入莲瓣顶部,圈足雕饰如意云纹。

该莲花座整体造型和风格与明代绘画所见截然不同,也与中国传统石雕盆座的装饰风格迥然有别,其上部和中部极为平素的装饰手法反映出欧洲巴洛克式建筑中基座装饰简化的趋势,也与圆明园建筑石雕中台基装饰图案简约的风格一致,例如远瀛观石柱底座的素线脚,而其流畅的圆曲线条同样可以在大水法石雕上找到踪迹。

此外,盆与座“一石连作”的做法在中国的石雕饰件中也极为罕见。

此件青白石莲花座太湖石立峰,太湖石有宋明遗风,莲花座显然为清代所制。

石比座年代早的现象在御苑赏石中极为普通。

太湖石厚62cm、宽33cm、高87cm;莲花座厚57cm、宽89cm、高86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