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6524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4.docx

《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4.docx

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4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3带刺的朋友(第1课时)人教(部编版)

《带刺的朋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

课文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课文共12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开头: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

第二部分(第二至十自然段)详细讲述了刺猬偷枣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一、十二自然段)写了刺猬溜走后作者对刺猬的赞叹与好奇。

  本文语言很生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诡秘”“匆匆”“爬来爬去”“打了一个滚儿”“扎”等词语,将刺猬聪明伶俐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画面感:

二是“朦胧”“斑斑驳驳”等环境描写,渲染了秋夜的气氛,突出了刺猬“偷”枣的趣味;三是作者对刺猬的称呼,由“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到“小东西”,喜爱之情逐步加深,体现了对这位“朋友”的特殊情感;四是“哗哗”“哪里啪啦”“噗”等拟声词的运用,让课文有声有色。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

第一幅插图描绘了刺猬摇枣后的情景,新月斜挂,树影斑驳,刺猬“摔”下枣树,地上枣子撒了一地。

第二幅插图描绘了刺猬背上扎满了枣子走的情形。

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的可爱,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

  学情分析:

  《带刺的朋友》是第七单元“我与自然”为主题的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为“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

”。

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很符合三年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小刺猬写得灵敏可爱更是贴近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符合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在教学时,巧妙引导孩子去发现刺猬偷枣的“高明”,感受生动地语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但本篇课文的易错字较多,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

另外,有些学生对课文中提到的刺猬不太了解,可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刺猬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2.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重点: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

  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做《带刺的朋友》。

  2.齐读课题。

  3.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这位带刺的朋友是谁吗?

(小刺猬)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这位带刺的朋友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故事呢?

请同学们轻轻翻开课本94页,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第一组生字:

眼馋缓慢猜测逐个

  

(1)指名读,正音。

  

(2)小组开火车读。

  像刚才这样一个一个地读,就是哪个词语的意思?

(逐个)

  (3)齐读。

  3.出示第二组生字:

兴许散落满背扎枣子

  

(1)自由读,发现共同点(都有多音字)

  

(2)指名领读,学生跟读。

  (3)学习多音字“扎”

  你知道“扎”还有另外的读音吗?

怎么区分呢?

  出示字典:

我们把字典老师请出来。

(当表示捆、绑这个意思时,读zā,当表示刺这个意思时,读zhā)

  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请教了字典老师,你觉得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

  句1:

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句2:

小熊每天都扎一只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4)齐读句子。

  4.出示第三组词语:

带刺枣树

  

(1)齐读词语。

  

(2)“刺”和“枣”是今天要写的字,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共同部件“朿”)为什么都有“朿”呢?

  (3)微课识字

  微课内容:

瞧,这是一棵树(图片树、篆书“木”字),树上长出了刺(图片刺、篆书“朿”字

 )。

后来人们觉得不够锋利,又给它加了一把刀(篆书“刺”字

 )。

这个带刺的树还会结出红红的枣子呢!

(篆书“枣”)最初的枣字就是由两个刺组成的(棗, 

)。

后来为了方便楷书

把下面的刺简化成“两点”。

  (4)观察比较

  同一个部件在不同的位置,笔画有什么变化?

  “朿”在“刺”的左边时,捺变成点;

  “朿”在“枣”的上面时,横折钩就变成横折。

  (5)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第三笔横折钩的钩,就像一枚小小的刺。

“枣”第3笔是横折,没有钩,就像光溜溜的枣。

撇有锋,捺有脚,笔画要拉长,笔锋要展开)

  出示评价标准:

形近处笔画书写准确。

☆ 撇捺舒展一颗星。

  (4)评价反馈

  三、品味“红枣”,体会妙用

  

(一)预习检查,读好长句子。

  出示: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1)出示: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

  读一读,比一比,你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数量多、香味、动态的美感、比喻)

  (3)指名读:

连人都馋,何况是刺猬呢。

谁能把这种馋人的感觉读出来?

  (4)齐读感受

  再读句子,也再次看看红枣那诱人的颜色,闻闻它的香味。

  过渡:

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老师听着你们郎朗的读书声,仿佛闻到了阵阵枣香。

小刺猬听见你们得朗读,它也忍不住来偷枣了!

  四、聚焦动作,讲述“偷枣”

  

(一)明确“偷枣”段落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它偷枣的过程?

(2-10)

  

(二)默读圈画

  过渡:

小小的刺猬究竟是如何从高大的枣树上成功偷取红枣的呢?

我们把镜头悄悄移到后院的枣树旁,贴近墙根,来注视它的一举一动。

  1.(PPT出示)默读第2—10自然段,按照顺序用横线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读一读,并圈出偷枣的动作。

  2.指名生答,师提醒生说明出处并相机板书:

(爬、爬、停、摇晃、掉、爬来爬去、归拢、打了一个滚儿、扎、驮、跑)

  动手演示理解:

谁能上来把老师的粉笔归拢到一起?

(把分散的东西聚集到一起)

  3.关注顺序

  这些动作这样贴行不行。

小刺猬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说说这样安排顺序的理由。

  如:

老师注意到,这只小刺猬在“归拢”和“打滚”这里犹豫了一下,最终她选择了先“逐个归拢”,小刺猬,你是怎么想的呢?

  4.读句子

  别小瞧这些动作,这可都是刺猬偷枣所使出的招数啊!

把这些动词放进文中,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

  (三)借助支架,简要复述

  1.导语:

这位“带刺的朋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预设:

聪明、机灵、可爱、偷枣水平很高……

  2.作者也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小刺猬偷枣本领的看法,找一找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我暗暗钦佩:

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3.请结合板书,用“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这句话作为开头,用自己的话刺猬偷枣的过程。

可以选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

  

(1)自由练说。

月黑风高,枣树上挂满了枣子,嘘,小刺猬们,我们奇妙的旅行开始了。

把我们偷枣的过程再说一说吧!

  

(2)指名说:

(音乐起)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小刺猬想得清清楚楚的,的确不一般!

  五、小结

  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在旁边偷偷观察的我的心情也在不断变化着。

下节课就让我们当当作者,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吧!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3带刺的朋友(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

《带刺的朋友》(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2.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重点: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

  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借助板书,回顾故事

  师:

同学们还记得那只高明的刺猬吗?

夜晚的后院,在那颗枣树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谁来讲讲?

  二、聚焦细节,详细复述

  1.走进故事,再读课文

  过渡:

同学们真厉害,把这些动作的词串联起来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就说清楚了。

不过你们有没有发现和课文相比,作者把这个过程说得更生动更有趣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2.示范指导,体验生动

  那作者是怎么把小刺猬偷枣的动作写生动的呢?

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

  

(1)哪些地方将它的动作写得更加生动了?

(板贴:

缓慢地、急火火地)

  

(2)想象小刺猬的心理独白。

  导语:

采访一下小刺猬们,你们上树缓慢,跑走是急火火的,能换吗,为什么?

请学生任选一句,想象刺猬的心理活动:

  如果不慢慢爬,就会……

  如果不快点跑,就会……

  (3)跑得很快,而且心里很着急。

这就叫做——(急火火)

  (4)在学生想象、表达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个别朗读、评价读、男女生合作读……

  3.由扶到放,感受“高明”

  导语:

像“急火火地跑”、“缓慢地爬”……这样的词组还有很多。

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把小刺猬的其他动作写生动的,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贴。

  预设:

  

(1)诡秘是一种感觉,这篇文章的作者宗爷爷是音乐老师,他也常常用音乐来表达感受。

如果我们给这句话配一个音乐,你觉得选哪段音乐更合适。

请生听两段音乐,并做选择。

  

(2)说理由。

理解“诡秘”包含神秘,鬼鬼祟祟。

  (3)音乐停止,请生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

 

   (4)学着小刺猬偷偷摸摸、神神秘秘的样子,带上表情和动作读一读句子。

  

(1)自己读读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很多红枣落在地上的声音,小刺猬重重地摔在地上的声音。

  仿佛看到树枝空空如也,地上落满了红枣,小刺猬从树上快速地掉下来。

  

(2)哪里让你感受到很用力?

(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谁能用声音告诉我刺猬很用力!

谁能用动作表示?

来,你用动作,其他同学大声读。

这么大动静,不怕被发现吗?

(引导学生理解刺猬多摇些枣的意图)

  (3)这样表示声音的词都叫拟声词,找找看还有这样的词吗?

  

(1)读好拟声词“噗的一声”。

  

(2)真是个贪吃鬼,怎么回事?

快还是慢?

哪里感受到快?

“噗”怎么读这个字?

你来试试。

再大声点!

再大点!

  (3)摔得可真重啊!

地上的枣,怎么搬回家呢?

可是东边扎完跑西边,要累坏的!

有好办法吗?

(逐个归拢)好在哪里?

  你从哪体会到了它的高明?

  总结:

你看,其实不仅是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很高明,作者写得也很高明,把小刺猬的动作写生动了,偷枣的过程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4.创设情境,活用语言

  

(1)引入《带刺的朋友》一书:

我们现在读的课文只是作者写得第一个片段,在第二个片段开头作者是这么写的: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把小刺猬偷枣儿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

  

(2)情境设置:

假如现在你就是文中的作者,请你以“爸爸,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高明啦!

”说一说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记得用上刚才学习的语句,注意要把过程说得生动哦!

  

(1)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学生展示。

  (3)评一评:

你觉得他说得生动吗?

哪里让你觉得很生动?

  (4)同桌轮流说给对方听,互相提建议,让对方说得更好。

  三、关注称呼,体味情感

  我们的小作者也是在观察小刺猬偷枣的过程中深深喜欢上了它。

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三题,找一找作者对小刺猬的称呼有了什么变化?

  

(1)自由读:

说说体会

  

(2)联系实际,平时谁会叫你“小家伙”?

你感受到什么?

  (3)朗读指导

  四、推荐阅读,迁移体验

  其实在作者宗介华的笔下,还写了小刺猬好多故事呢!

这不,它又要来偷枣了!

这回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想看吗?

  1.拓展阅读宗介华《带刺的朋友》一书中《带刺朋友》章节的第三部分,完成课中导学单。

  

(1)划出描写小刺猬动作的句子,圈出偷枣的动词,填写思维导图。

  

(2)反馈思维导图。

  (3)利用思维导图,借助动作描写,以“小刺猬可真()啊!

”开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五、制作“名片”,摘录词句

  小刺猬偷枣的本领真高明!

课后,我们为它做张“高明”本领的名片吧!

设计一张小名片,摘录你觉得小刺猬最高明的词语或句子,同桌互相交流读一读,说说理由。

  六、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