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三编 封建社会之教育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36180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第三编 封建社会之教育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选第三编 封建社会之教育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选第三编 封建社会之教育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选第三编 封建社会之教育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选第三编 封建社会之教育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第三编 封建社会之教育下.docx

《精选第三编 封建社会之教育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第三编 封建社会之教育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第三编 封建社会之教育下.docx

精选第三编封建社会之教育下

第三编封建社会之教育(下)

五、明代之教育

(一)明代的文教政策

统治者意识到教育在安邦治国中的重要作用,确立“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表现在:

1.广设学校以培育人才

2.重科举以选拔人才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1)推崇程朱,删节《孟子》

朱元璋即为之初,即“宗朱氏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同时对《孟子》一书加以删改,重刊成书,颁示天下。

2)颁禁例于天下学校

对国子监制定严格的监规:

“在学生员,当以孝悌忠信礼义为本,必须隆师亲友,养成忠厚之心,以为他日之用。

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

为此设“绳愆厅”以强化管理。

对地方学校则颁禁例12条,镌刻卧碑,立于学宫大门,不遵者以违惩治。

卧碑部分内容:

“府州县生员有大事干己者,许父见陈诉。

非大事,毋轻至公门”,“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惟生员不许建言;”“生员听师讲说,毋持己长,妄行辩难,或置之不问。

3)大兴文字狱

因文字所引起的狱案,故为文字狱,是思想控制的重要手段。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为朱元璋作贺表: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人作谢恩表:

“作则垂宪”。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人写贺表:

“睿性生知”。

孔日恭、吴情等因一字之差降为第三名。

(二)明代的官学教育

1.国子监

1)设置

明代设置两处国子监:

一是明太祖建都南京时设于应天府;二是明成祖迁都后设于北京。

有南、北监之别。

2)入学资格

国子监学生统称为监生,其资格分为四类:

一是举监:

落第举人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肄业。

二是贡监:

从各地方学校生员中选送到国子监肄业的,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之别。

三是荫监:

三品官以上子弟及勋戚子弟入监肄业,有官生、功生和恩生之别。

四是例监:

普通子弟纳资入监肄业的,称为民生。

除外还有外国留学生“夷生”,年少脱颖而出的“幼勋生”。

3)教学机制

教学管理机构及人员:

国子监长官为祭酒,副长官为司业,在彝伦堂办公。

还设置“五厅”,为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设有监丞、博士、典籍、典簿和掌馔等职。

教学机构:

设有“六堂”,为学生编制及学习场所,率性为高级班,修道、诚心为中级班,正义、崇志和广业为初级班。

课程安排:

除四书五经外,还要习字与习射,习字日二百余,以二王、柳公权、颜真卿为蓝本,习射在每月朔望日举行。

每日分辰、午两课,辰课由祭酒主持,午课主要是背书、复讲、论课及会讲。

考核与升级:

实行升堂积分制,通四书未通五经者入初级班,在低级班一年半以后,文理通者升中级班,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高级班。

在高级班采用“积分制”,按月考试,一年积满8分为及格,可以待补为官,不及格仍坐监肄业。

监生历事制度:

明洪武五年(1372)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之需而创监生历事之制。

历事即“历练政事”,系实习官吏的制度。

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3个月,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

表现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取消历练资格,送还国子监读书。

4)管理与待遇

管理严格:

制定有监规,诸如晚上不许外宿,犯过之后分别给与记过、五大板、十大板和发遣的处罚。

免费膳食:

实行会馔制度,不会馔则发给相应的钱物,家属也有一份。

发放物品:

按时发给冬夏服装、文具纸张及生活用品。

公费医疗:

有病由官府给予医治。

另外,节假日有赏给,提供回家路费,厚待仆从等。

2.儒学

儒学设置:

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州、县学皆称为儒学。

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1人,副职统称训导。

儒学生统称生员,即秀才,规定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

生员分类:

一是廪生:

初入学者,享受廪米待遇,为正牌生。

二是增生:

系扩招生员,于额外加取一倍,无廪米待遇。

三是附生:

于额外增加若干。

生员选拔:

初入学者为附生,需岁、科两次考试。

岁试由提学官主持,按成绩分为六等:

一等为候补廪生、二等为候补增生、三等为附生、四等挞责、五等廪增附生各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的开除。

此为著名的“六等黜陟法”。

科考在乡试前进行,主要选拔应试人员,凡列一二等的均取得乡试资格。

奖惩:

优者可一次升补,可通过贡监入国子监肄业。

若在学十年无成,或有大过,则罚充吏役,追还廪米。

(三)明代的书院教育

书院发展到明代,先后经历一个从沉寂、勃兴到禁毁的过程。

1.书院沉寂

明初几代皇帝极力兴学和科举取士,造成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近150年。

2.书院勃兴

自正德之后开始兴盛起来,嘉靖时达到极盛。

原因主要有:

一是统治者内部矛盾激化,宦官专权,排斥异己,在野士大夫纷纷设立书院,讲学之余讽议朝政;二是王守仁和湛若水等名师的倡导和推动。

3.书院遭禁毁

明代中后期接连出现四次大毁书院之举:

第一次是在嘉靖十六年(1537),与湛若水讲学有关。

御史游居敬上书:

“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乞戒谕以正人心。

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1538),吏部尚书许赞上书,称地方官员置官学失修于不顾,反别创书院与官学争师,请求毁之。

第三次是在万历七年(1579),内阁大臣张居正以书院劳民伤财为借口,请求毁之。

第四次是在天启五年(1625),与东林书院讲学有关。

顾宪成罢官返乡后,与高攀龙讲学其中,推崇程朱,讽议朝政得失,名声大震,招致当权者和心学派的忌恨。

魏忠贤为铲除异己,把所有反对他的人都视为东林党人,对309人大加陷害,同时下令毁东林书院及天下所有书院。

4.书院特点

一是官学化;

二是科举化。

明后期规定书院考课制度、实行月课月考,内容与科举吻合。

明末实行“洞学科举”,系地方官李应升主持白鹿洞书院时提出来的,要求把科举名额下达到书院,规定书院推荐参加乡试的人数。

(四)明代的科举制度

1.确立三年大比制度:

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

每逢子、卯、午、酉年的秋季在省会举办乡试,亦称“秋闱”,中试者为举人;逢丑、辰、未、戌年的春季在京师由礼部主持会试,亦称“春闱”,或省试;逢寅、巳、申、亥年由皇帝主持廷试,亦称殿试,中者为进士。

分为一二三甲:

一甲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2.考试科目:

只设进士一科

3.考试内容:

永乐年间颁布的《四书大全》和《五经大全》为唯一教本,考题均出自该书。

4.考试文体:

八股文,又称八比文、时文、制义、制艺、四书文,为朱元璋和大臣刘基首创的一种文体,要求:

一是考题出自四书五经;二是“代圣人立言”;三是采用排偶对比的格式写作,全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每一大股必须用两句排偶对比文字说出,叫两小股,合为八股。

5.南北卷之争

明初会试录取名额并无南北之分。

洪武三十年(1397)会试时,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中的五十二名贡士都是南方人。

朱元璋又令侍读张信等十二人重新审阅会试的全部答卷,结果仍不令朱元璋满意,于是将刘三吾革职充军,张信、白信蹈等人论死。

随后,朱元璋亲自审阅会试答卷,选取北方人任伯安为第一。

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状元,所取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

这一事件,时称为“南北榜之争”。

  洪熙元年(1425),大学士杨士奇建议“试卷依例糊名,但在外面写上‘南’或‘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取南方人六十名,北方人四十名”,得到仁宗的赞同。

宣宗宣德二年(1427)会试时分南北卷取士。

不久将南北卷细分为南、北、中三卷,如果会试取中一百人,则南卷占五十五名,北卷占三十五名,中卷占十名。

南卷包括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和广东等地,北卷包括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

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成为有明一代科举取士的定例。

(五)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472-1529.浙江余姚人,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称其为阳明先生,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28岁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多年仕途磨练感慨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为破“山中贼”,统帅军队多次镇压农民及少数民族起义。

为破“心中贼”,每为官一处必兴学教化,在讲学过程中形成“心即理”、“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王学),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甚大。

《王文成公全书》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1.论教育作用

王守仁用“心学”观点来论述教育作用。

心即理:

理在心中,故心即理。

致良知:

“良知即是天理”,是指伦理道德。

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良知”会受物欲所染而导致“昏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良知的昏蔽,以“明其心”。

称:

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

2.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目的:

旨在“明人伦”。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

是故明伦之外无学矣。

外此而学者谓之异端,非此而论者谓之邪说,假此而行者谓之霸术,饰此而言者谓之文辞,背此而驰者谓之功利之徒、乱世之政。

道德教育内容:

主要是“五伦”,据此拟订《训蒙教约》,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目。

道德修养方法:

立定志向:

“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凡学之不勤,必志之未笃也”。

静处体悟:

皆在“去蔽明心”。

事上磨练:

皆在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省察克制:

以存天理、去人欲。

贵于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能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故不贵於无过,而贵於能改过。

3.论儿童教育

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集中论及儿童教育问题。

1)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2)新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

他说: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3)教育内容为歌诗、习礼和读书

教学安排为:

上午学童背书诵书,然后习礼。

下午诵书讲书,然后歌诗。

歌诗安排:

“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

每日轮流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

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

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4)教育方法要“随人分限所及”

分限,即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人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故要“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

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恶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六、清中叶之前的教育

(一)清代的文教政策

清代文教政策的特点是压制与笼络兼施,主要体现在:

1.尊孔读经

多尔衮遣官祭祀孔子,封孔子65代孙孔允植为“衍圣公”。

顺治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视六经为“帝王修身治人之道”,“天德王道备载于书,其万世不易之理也。

”康熙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各地孔庙。

乾隆九次亲临曲阜祭拜孔子。

2.提倡程朱理学

顺治时召朱熹十五世孙朱煌为翰林院五经博士。

康熙时召朱熹十六世孙朱坤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亲书“大儒世泽”悬于考亭书院;将朱熹升配孔庙,列为十哲之次;命熊赐履、李光地等人编写《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理学书籍。

为《朱子全书》作序称:

“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王之道不可为”,“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

3.兴学校,严订学规

在中央及地方广立学校,同时加强管理,最有名的学规为:

1)《卧碑文》:

顺治九年(1652)颁布,亦称《训士卧碑文》,内容有八条:

世祖章皇帝钦定卧碑文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

各衙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

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条开列于后: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知者,子当受教。

父母愚鲁或有为非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二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

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便民之事,更宜留心。

三生员居心,忠厚正直。

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

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

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

四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

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五生员当爱身忍性。

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

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

不许干预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六为学当尊敬先生。

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

如有未明,从容再问,勿妄行辨难。

为师长者,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七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

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八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

所作字文,不许妄行刊刻。

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顺治九年二月初九日

2)《圣谕十六条》:

康熙三十九年(1700)公布,每朔望日向学生宣读。

内容为:

①敦孝弟以重人伦;

②笃宗族以昭雍睦;

③和乡党以息争讼;

④重农桑以足衣食;

⑤尚书俭以惜财用;

⑥隆学校以端士习;

⑦黜异端以崇正学;

⑧讲法律以儆顽愚;

⑨明礼让以厚风俗;

⑩务本业以定民志;

(11)训子弟以禁非为;

(12)息诬告以全良善;

(13)戒窝逃以免株连;

(14)完钱粮以省催科;

(15)联保甲以弭盗贼;

(16)解仇忿以重生命。

3)《圣谕广训》:

雍正二年(1724)就《圣谕十六条》改订。

4.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

顺治十四年(1657)谕令:

“不许大小各官投拜门生”。

顺治十七年(1660)规定:

“士习不端,结社订盟……著严行禁止,以后再有此等恶习,各该学臣即行黜参奏。

如学臣徇隐者,事发,一体治罪。

从康熙到乾隆133年内,文字狱多达108起,著名的有:

1)庄廷龙的《明史》案:

浙江湖州富家子弟庄廷龙自幼双目失明,想学左丘明著《国语》而流芳千古。

从邻居朱国桢处得一手稿,请江南名流编修,增加天启、崇祯部分,使用南明年号,顺治十三年(1656)成书后定名为《明史辑略》。

康熙二年(1663)被告发,辅政大臣鳌拜力办此事,被抓2000余人,被杀70余人,其余判刑、流放、充军。

2)戴名世的《南山集》案:

康熙五十二年(1712),戴名世著《南山集》,叙述南明抗清事实,引用南明年号,被告发,受牵连数百人。

3)查嗣庭案:

雍正四年(1726),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西主持乡试,因考题“维民所止”(出自《诗经》)被诬告。

4)吕留良、曾静之狱:

吕留良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民之间应该象朋友一样相处。

曾静不仅接受这些思想,还于雍正七年(1729)派弟子联络川陕总督岳钟琪,让其继承先祖岳飞遗志起兵反清,岳告发。

5)胡中藻之狱

乾隆时,因其《坚磨生诗钞》中有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而被凌迟处死。

6)徐骏之狱

因“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被斩首。

(二)清代的官学教育

1.国子监

亦称国学或太学,创设于顺治元年(1644),具有双重性质。

1)监生资格

监生的成分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两类:

贡生和监生。

贡生来自地方学校,分为六种情况:

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

监生来自特殊阶层,分为四种情况:

恩监、荫监、优监和例监。

2)教学机制

国子监设六堂三级:

率性、修道为高级,诚心、正义为中级,崇志、广业为初级。

课程设置:

一是经义课,以钦定四书为教材;二是治事课,涉及兵刑、河渠、乐律等。

学业考核:

一是月考,国子司业主持,列一等给1分,二等给0.5分,一年内积够8分为及格,可直接录用;二是季考,祭酒主持。

监生拨历:

监生坐监期满,即拨历各部院衙门实习吏事,每三个月考核一次,一年期满后送朝廷考察授官。

康熙以后停止拨历。

2.俄罗斯学馆

雍正六年(1728)为俄国留学生创办,学习满汉语文和经史典籍。

乾隆六年(1741)在理藩院设置俄罗斯学堂,选满汉子弟学习俄文。

3.儒学

依据地方行政区划设置的府、州、县学及卫学,皆称儒学。

儒学由专职提学官来管理,即提学道,或称提学御史、提督学政、督学、学政等。

儒学设施很有讲究,孔庙与“学宫”并立,棂星门是学宫外的标志性建筑,泮池则是学宫内特有的设施,学宫的主建筑为明伦堂。

生员学习之地称为“斋”,一般是府学四斋、州学三斋、县学两斋。

(三)明清的私学教育

1.私学类型

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家塾,或称教馆、坐馆;二是私塾,或称学馆;三是村塾,或称义学、义塾。

2.私学教学内容

一是识字:

多先集中识字,有指物识字、卡片识字、书本识字、对比识字等几种方法。

日教10字,以1000字为限。

二是写字:

又称习字,有字帖,先从研墨、润墨、持笔、运笔等基础练习起。

开始习字时,让儿童在用红边勾出字体轮廓的字帖上描画,俗称“描红”。

接着是照着字帖临摹,也可以脱离字帖,上格字为教师所写,下格为空格,让学生依上面的字去仿写,是为“跳格”。

三是读书:

先从《三字经》、《百家姓》或《小学》读起,然后读《四书》。

读书方法,先是教师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

然后教师大声念,学生同时小声念。

再就是学生自己读,教师给予必要指正。

同时注意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强调“心到、眼到、口到”。

四是作对:

古代文体注重对仗和工整,故私塾普遍重视“属对”训练,即对给出的字词句配上与其对仗的字词句。

一般从“一字对”练起,进而到“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以至“长句对”。

如《声律启蒙》所载: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五是习文。

在广泛涉猎经史之作、诸子百家、历代诗文的基础上练习作诗写文章,大多运用“先放后收”原则,即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以增强其兴趣和自信心。

有一定基础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3.私学教材

私学教材已相当完备,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

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二是伦理道德教材。

主要有宋代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

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的《小儿语》、《续小儿语》,吸取流行的格言、谚语编成,分四言、六言、杂言,如“一切言动,都要安祥;一差九错,只为慌张”,“自家过失,不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等。

三是综合知识类教材。

唐代李翰的《蒙求》,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明代萧良有的《龙文鞭影》、赵南星的《史韵》、程登吉的《幼学须知》,清代邹圣脉增订的《幼学琼林》等。

四是诗歌类教材。

以《千家诗》、《神童诗》以及《唐诗三百首》为代表。

(四)清代的书院教育

与明代书院相比而言,有以下特点

1.教育内容:

明代传习陆王心学,清代侧重汉学,即考证训诂之学。

2.空间分布:

明代以长江以南为多,多在山区,清代比较均衡,新建书院多在城镇。

3.类型划分:

明代有会讲、考课两种,清代发展为四种类型:

一是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二是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如1800年阮元创办的杭州诂经精舍和1824创办的广东学海堂;三是考课式书院,设置最为普遍;四是着重“经世致用”之学的书院,如颜元的漳南书院。

(五)清代的科举制度

1.分为初试和正试两种

1)初试

正试科考之前的考试,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为童试:

应试者称童生或文童。

先进行县试,四场淘汰制,合格者参加府试;府试合格者参加院试;院试由省督学院主持,合格者称为秀才,可入府州县学为生员,这是清代的首创。

第二步为岁试:

提学官检查生员的学习情况。

第三步为科试:

选拔乡试人员,经正试和复试,凡廪生列一二等及三等前三名者可取得应试资格。

2)正试

为科举考试,分三场进行:

第一场为乡试:

8月在省城举行,中者为举人,是为正科。

遇大典加开恩科。

武科在10月举行。

第二场为会试:

次年3月在京城举行,各省举人参加,中者称贡士,各省名额依据考生人数、省之大小、人口多寡而定出比例。

武科在9月举行。

第三场为殿试:

贡士参加,先复试,再由皇帝在保和殿主持正试考试,内容为时务策一道,分三甲列榜,同明制。

2.文体使用八股文和制策

八股文:

由破题、承题、起讲、领题、提比、出题、中比、后比和束比九个部分。

命题形式有通章题、通节题、单句题、双扇题、三扇题、四扇题、截搭题等。

制策:

有定制,起首必书“臣对”、“臣闻”等。

“钦惟皇帝陛下”,“钦惟”必须书写到底,“皇帝陛下”必须顶头双写两行。

着重格式和书法。

3.对八旗及满蒙子弟的考试

每三年考取秀才两次、举人和进士各一次。

秀才考试:

满洲人初试马步和射箭,正试则翻译四书300字为满文;蒙古人只将四书满文翻译成300字的蒙文。

乡试及会试:

翻译成满文和蒙文,同一考场,同一榜上张贴。

(六)清代的教育思想

1.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1610-1695.浙江余姚人,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家。

自幼随父读书,厌弃举业,致力于讲学和著书立说。

教育活动:

一是康熙七年(1668)在宁波创办证人书院,讲学十年,奠定清代浙东学派的基础;二是康熙十五年(1676)应学者、海宁知县许三礼之邀,主讲正学书院和黄冈书院,历时五年,对浙西学术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

学术活动:

著作达112种,约1300卷,2000多万字。

其中《明夷待访录》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集中阐发民主启蒙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

《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开史学编辑“学案体”的先例。

1)民主教育论

他认为,学校应该行使议政职能,即“公其是非于学校”。

一是将各地寺观庵堂改为书院或小学,使人人都受教育;

二是太学每朔望讲学,天子、大臣皆应去听讲,执弟子礼。

朝政得失,祭酒可直言不讳;

三是地方官学每朔望日讲学,士绅皆应听讲,无故缺席者罚。

2)取士制度论

《明夷待访录》置“取士”上下两篇,集中探讨取士问题。

首先揭露科举制度的三大危害:

一是科举盛而学术衰;二是“举一先生而废百”;三是“陷溺人心”,败坏学风和社风。

提出“取士八法”:

一为科举之法:

考试分为经、史、子、时务策四场;

二为荐举之法:

各郡推荐人员,宰相主持面试,量材授官;

三为太学之法:

太学生分为三等,上等同进士,中等可直接参加礼部会试,下等罢归;

四为任子之法:

六品官子弟15岁入州县学,三品官子弟15岁入太学,肄业15年学无成就者退学;

五为郡县佐之法:

各郡县设置户、礼、兵、工、刑、吏六曹,选郡学生员优异者担任六曹职务,三次考核合格,可贡入太学肄业,优者直补六部衙门。

六为辟召之法:

宰相、六部及各省巡抚,可自辟属吏,试以职事,能者重用;

七为绝学之法:

在历算、乐律、占候、火器、水利等方面有特长的可以上报委任。

八为上书之法:

危难之时敢于上书直言者,或所撰书籍可以传业者,予以重用。

3)科学教育论

为培养实学人才,主张实用知识及自然科学教育。

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曾撰写天文著作10种、数学6种、地理类5种以及乐律1种等。

4)教师论

教师的作用:

“古今学有大小,盖未有无师而成者也”。

教师的地位:

《明夷待访录》中置有“学校篇”,提出国子祭酒当与宰相等位,甚至宰相退其次。

郡县学官当与地方官员等位。

教师的任务:

除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从事“清议”。

教师的任用:

应该由“郡县公议”产生,不应拘泥于“已仕未仕”。

2.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1619-1692.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石船山,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自幼勤奋好学,有“神童”之称。

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曾投靠南明政权,举兵反清。

晚年专以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

一生著作有100余种,400多卷,800多万字。

1)教育作用论

首重教育的社会作用,“王者之治天下,不外政教之二端。

语其本末,则教本也,政末也。

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于“日生日成”。

“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

2)教学论

首先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