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docx
《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曹爱红,王来华,代世勋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
学校教学对于培养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了目前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课程组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4年山东省教育厅课题“高职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编号:
J14WH62),主持人:
曹爱红;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理实相承、虚实结合’的《低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改革与研究”(编号:
2014zcj029),主持人:
李丽
作者简介:
曹爱红(1977-),女(汉族),山东莒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的教学与研究;王来华(1978-),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的教学与研究;代世勋(1980-),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任务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动作技能的专门人才。
这种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创新,而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学科,那么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会落入空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融理论、实践与操作为一体的学科,不仅是工科各专业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课程组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谈一谈肤浅的认识。
一、电工电子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
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教学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个人权威,教师灌输过多,而学生参与较少,这虽然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其次是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在上课过程中更多地是给学生下定论,不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造成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学生更愿意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其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足。
再次是一本教材、一份教案的教学方式仍很普遍,教学局限于教材,教材中的某些知识已很陈旧,缺乏创新,并且教材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知识过多,实践训练过少,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不相符的。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达不到高等学校分数线的学生和职高毕业生。
大多数高职学生会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在心理上产生落差,主要表现有自卑、恐惧、怀疑等,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迷茫、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稍作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缺乏自信而轻易放弃,处于盲目徘徊状态。
有时对于老师的表扬认可他们更愿意认为是偶然的,并不相信他们自己真的表现很好。
此外,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高考的压力,学习也轻松了,进取心和学习动力迅减。
许多同学就放松了自我,久而久之懒散惯了,想学习也静不下心来。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1.教师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要想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要求电工电子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怎样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首先是要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的积极性。
其次是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及时了解社会行业的需要和市场动向,把握生产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地把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再次是积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可以通过让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思路开阔,找出生产实践与教学的差距,及时把握生产技术的发展动态。
也可以吸纳企业精英来担任专业教师或是定期给学生做报告,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另外,还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参加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实现工学结合。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陈旧的教学方法会抑制甚至会扼杀人的创新能力,因此电工电子教师除了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外,还必须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其教学达到准确且富有启发性,前面已经提及当前的教学过于陈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方法:
一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学生创新思维一定要加以保护并鼓励学生学会变通思考,不要墨守成规,克服看待事物的固定模式,努力形成创新意识。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三是加强课内外实践。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必须加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到电气实训车间进行实训,或者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管理与教学形式,这样学生就可以亲临实践第一线,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做”中开拓创新。
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活动起于创新意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自主地开展创新活动,因而在电工电子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要教育学生克服害怕失败的心理,不能认为失败是丢人的,正确认识创新活动中的失败,树立起自信心。
像在电工电子发展历程中,科学家们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及失败才得到了现在课本上所介绍的理论,可以通过具体某个科学家的事迹阐述给学生,给学生以直接的鼓舞。
第二,应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发散思维等来帮助学生学会变通思考,不墨守成规,克服看待事物的固定模式、习惯走老路的心理及克服对权威的过分信赖。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情商及对挫折的控制和超越能力,不断完善其人格。
第三,教学中要善于重新组织、丰富教学内容,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接受知识,探索未知,学会用已知解决未知,成为创新能力提高的动机和驱动力。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科创项目。
丰富的课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广泛性和多样性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调节学习情绪,能够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优良的环境。
教师可将正在研究的课题带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新的想法,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中,以兴趣为动力,实现对知识的应用和追求,增强了创新意识。
3.改革考核评价体制。
科学的考核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我们必须精心地设计、组织考核。
第一,改变观念,不能完全以分数或循规蹈矩来作为对学生或教师的评价标准。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让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因此,要把考核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要把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融入考核的全过程,形成一个将知识理解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融为一体的科学的考核体制。
第二,改革考核方式。
首先改革传统的期末考核形式和阅卷方法。
将平时考核即提问、讨论、论文、小制作、实验操作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综合的评价计入期末考核。
教师在阅卷时不能只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对于有创新性思想的答案要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
其次完善试题内容,减少客观性试题及死记硬背题目的比例,增加分析、综合试题的比例,甚至是出一些能让学生自由发挥无标准答案的题目。
另外增设附加分环节,附加分数的高低可以视其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及在探索创新方面的表现给出。
第三,加强反馈功能,每一次考核过后,都应进行认真总结,从中发现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虚心地听一听学生对这一门课的教学及考核意见,这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叶山岭。
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55-56.
[2]王雅静。
大学生创新团队育人机制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
20-21.
[3]任喜峰。
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79-80.
[4]黄河。
融合多元智力理论,创新高职课堂教学[J].职教论坛,2013,(26):
17-19.
[5]金泽龙。
高职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创新动因与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6):
34-36.
[6]韩建华,陈欣。
论大学考试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J].南昌高专学报,2007,(6):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