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834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docx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docx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

  这是雨霖铃教学设计及设计分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供参考学习。

  柳永《雨霖铃》写作背景

  《雨霖铃》是柳永离开京城时所写。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柳永《雨霖铃》原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一作:

美景)

  柳永《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

“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这个人回答: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用红色檀木制成,于唱歌时打拍子用的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最早的琵琶不是专门用来当乐器演奏了。

而是类似战鼓那样在作战的时候激励士气的。

铁绰板估计也是金属制品,像快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

(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即开封)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

“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更曲折婉转悠扬动听。

)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本词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板书:

(1)名字:

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

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4)作品:

《乐章集》。

  三、解题:

  《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

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写与一位红颜知己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雨霖铃”属于词牌名。

一般词的题目由两部分组成,即词牌名和词题,当然也有单有词牌名作题目的,如虞美人、声声慢等。

本词属于长调、慢词。

  四、预习: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2.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

  3、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

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

别前、别时、别后。

(板书)离别前:

勾勒环境离别时:

描写情态离别后:

刻画心理

  五、朗读:

  1、师读: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

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六、赏析: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

词中哪些是实写?

哪些是虚写?

  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字词:

“寒蝉”:

透出凉凉的秋意。

“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

  对:

面对“骤雨初歇”:

一场秋雨刚刚停歇

  

(2)~~~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3)起首三句写什么?

是情?

是景?

  ——写景。

写别时景。

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地点(长亭)和事件(送别)。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

“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萧瑟)。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凄切”。

  (4)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2、“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情不好,没有兴致的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

在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

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留恋之情深,是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不难想象画面中的人物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在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却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

  这两句是写别时人:

不忍别又不能不别。

  心情:

痛苦、无奈、恋恋不舍。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无力而有意的手握在一起,无神而有情的眼互相凝视,纵有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

  这句写情态。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

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感情:

缠绵眷恋、无可奈何。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

“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词人“竟无语凝噎。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想”之意。

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离别后的情景,是他的内心独白。

离别后如何呢?

  

(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表示走得很远,越走越远。

“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

  (3)这一路去,陪伴词人的又是什么呢?

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

  “千里烟波”:

轻烟笼罩,江面浩淼空旷;是愁人的景象。

  “暮霭沉沉”:

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沉沉”不仅的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他的愁绪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

  “楚天阔”: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

  (4)~~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5)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

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小结:

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

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

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

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

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

“上船喽——,上船喽——”。

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蒙蒙雾气一片。

  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下片赏析: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多情自古”:

为“自古多情”,把自己情感赋予普遍意义。

“伤别离”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下片开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更加难以忍受!

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用对比手法,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3)“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4)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感情:

忧伤失意。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因离别而感伤,更何况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呢,更叫人难忍受了。

  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为名句。

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是作者的想象。

  

(1)“杨柳岸”:

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因为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

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

而词人的“酒醒”后偏偏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不引起离人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

  

(2)“晓风残月”都写出了别后心境的凄凉,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

“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

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

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3)~~~今夜酒醒时,将在何处?

那时(已不见心爱的人)只能呆呆地对着岸上凋零的杨柳、清凉的晓风和清冷的残月。

  (4)此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

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别后景:

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联系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

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幅深秋羁旅图。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5)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经年:

一年又一年;应是:

即使是;千种:

极言其多。

风情:

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2)~~这一去又是很长的时间,即使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即使有许多风情韵事,又能对谁倾诉呢?

  (3)“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

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4)“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

“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明确:

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

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

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

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

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

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感情:

别后情——孤寂痛苦。

  如此收束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小结: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板书:

情景交融)

  七、总结全词:

  1、内容: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实写)

  “伤离别”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实写)写临别时的情景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虚写)写别后的情景。

  2、意象:

  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感情

  寒蝉、长亭、骤雨凄切悲凉借景抒情惆怅

  烟波、暮霭、楚天苍茫落寞哀怨

  杨柳、晓风、残月凄清孤寂情景交融伤感

  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

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

总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或乐或哀、或轻松或沉闷、或高亢或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

  3、表达技巧: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铺叙白描。

  (3)虚实相生。

  作业:

1。

背诵全词

  2。

练习册

  课后记:

这三首词均皆经典之词,李煜的愁,辛弃疾的悲壮,柳永的哀婉,深深打动了学生,学生诵读兴趣较浓。

词的思想内容理解有一定难度,故词人的生活经历有必要介绍清楚。

  柳永《雨霖铃》写作背景

  《雨霖铃》是柳永离开京城时所写。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柳永《雨霖铃》原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一作:

美景)

  柳永《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

“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这个人回答: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用红色檀木制成,于唱歌时打拍子用的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最早的琵琶不是专门用来当乐器演奏了。

而是类似战鼓那样在作战的时候激励士气的。

铁绰板估计也是金属制品,像快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

(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即开封)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

“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更曲折婉转悠扬动听。

)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本词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板书:

(1)名字:

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

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4)作品:

《乐章集》。

  三、解题:

  《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

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写与一位红颜知己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雨霖铃”属于词牌名。

一般词的题目由两部分组成,即词牌名和词题,当然也有单有词牌名作题目的,如虞美人、声声慢等。

本词属于长调、慢词。

  四、预习: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2.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

  3、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

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

别前、别时、别后。

(板书)离别前:

勾勒环境离别时:

描写情态离别后:

刻画心理

  五、朗读:

  1、师读: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

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六、赏析: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

词中哪些是实写?

哪些是虚写?

  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字词:

“寒蝉”:

透出凉凉的秋意。

“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

  对:

面对“骤雨初歇”:

一场秋雨刚刚停歇

  

(2)~~~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3)起首三句写什么?

是情?

是景?

  ——写景。

写别时景。

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地点(长亭)和事件(送别)。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

“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萧瑟)。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凄切”。

  (4)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2、“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情不好,没有兴致的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

在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

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留恋之情深,是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不难想象画面中的人物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在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却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

  这两句是写别时人:

不忍别又不能不别。

  心情:

痛苦、无奈、恋恋不舍。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无力而有意的手握在一起,无神而有情的眼互相凝视,纵有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白描手法,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