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丝绸之路与中亚的地缘政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35674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新丝绸之路与中亚的地缘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当代新丝绸之路与中亚的地缘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当代新丝绸之路与中亚的地缘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当代新丝绸之路与中亚的地缘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当代新丝绸之路与中亚的地缘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新丝绸之路与中亚的地缘政治.docx

《当代新丝绸之路与中亚的地缘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新丝绸之路与中亚的地缘政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新丝绸之路与中亚的地缘政治.docx

当代新丝绸之路与中亚的地缘政治

新丝绸之路与当代中亚的地缘政治

柳丰华来源:

《国际论坛》2007年第6期

 

   [摘要] 通过概述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由来和新“丝绸之路”的路线,论述中亚各国在构筑新“丝绸之路”方面的进展,分析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等国际力量在中亚新“丝绸之路”外交中的作用,文认为:

新“本丝绸之路”改善了中亚各国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亚各国的对外经贸联系,也促进了中亚国家间的一体化及其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

美欧通过构筑新“丝绸之路”削弱了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的控制,巩固了中亚地缘政治多元化的现实。

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国际力量在新“丝绸之路”等领域展开的外交争夺,增加了中亚地缘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

新“丝绸之路”加速了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建。

  [关键词] 新“丝绸之路”;中亚国家;地缘政治;美国;中国

  [中图分类号] D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55(2007)06-0066-71

  古代“丝绸之路”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和文化联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末,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阻碍东西方交流的冷战的结束,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多条铁路、公路及管道相继投入运营或建设,这些新的“丝绸之路”在促进沿途国家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对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中亚[1]地区新独立国家是复兴“丝绸之路”计划重点资助的对象,也是内政发展方向和地缘政治取向尚不明确的国家,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新“丝绸之路”在中亚的建构状况,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等国际力量在中亚新“丝绸之路”外交中的作用以及新“丝绸之路”对中亚地缘政治的影响。

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提出

  联合国是最早提出并推动实施复兴“丝绸之路”计划的国际组织。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综合研究丝绸之路——对话之路”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改善欧亚大陆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围绕“丝绸之路”问题举办的众多活动,诸如科学考察、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关文物展览会、“丝绸之路”旅游推介会等等,激发了国际社会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份由欧盟提出的文件,名为“没有出海口的中亚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及其邻国的过境运输体系:

现状和未来行动方案”,该文件旨在帮助中亚和南高加索新独立国家获得除过境俄罗斯领土之外的更多的出海口,以便其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

这份文件就是欧洲—高加索—亚洲交通走廊(TransportCor-ridorEurope-Caucasus-Asia,以下简称TRACECA)项目的最初蓝本。

  1998年,复兴“丝绸之路”国际会议在巴库召开,会上签署了关于发展TRACECA国际运输的基本多边协议。

32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协议,并成立了政府间TRACECA委员会。

TRACECA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造和修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黑海—欧洲的铁路和公路;改造里海的阿克套、巴库、土库曼巴什和黑海的波季、巴统等港口;修建支线道路基础设施;培训高水平的国际运输业人才;制订统一的关税和税率规则,促使项目参与国加入有关国际公约和协定。

[2]该项目主要由欧盟资助实施,其余赞助商包括欧洲复兴与发展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伊斯兰开发银行等。

  TRACECA只是狭义的新“丝绸之路”,广义的新“丝绸之路”是指通过铁路、公路和管道等现代交通设施连接的,横贯亚洲抵达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

  就铁路和公路而言,它可以分成北线、中线和南线三大路线。

(1)北线:

始于中国乌鲁木齐市,向西经过中哈边界德鲁日巴、阿拉木图,到达希姆肯特,从这里分成两条支线:

一条经过阿克纠宾斯克和乌拉尔斯克,从北面绕过里海,与俄罗斯的交通线连接;另一条支线与中线连接,经过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撒马尔罕、乌奇库杜克、努库斯,再经过哈萨克斯坦的别伊涅乌,到达里海东岸的阿克套港,通过轮渡到阿塞拜疆的巴库,再通过南高加索铁路或与之平行的公路抵达格鲁吉亚的黑海港口波季和巴统。

这条路线在1992年已经开始运行,其运输能力为每年1000万吨货物。

(2)中线:

始于中国喀什市,在吐尔尕特附近越过中吉边界,从这里分成两条支线:

一条经过比什凯克同北线连接;另一条支线沿着纳伦河谷地到达贾拉拉巴德,再经过费尔干纳盆地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或撒马尔罕,再往西到达黑海港口波季和巴统。

这条路线就是TRACE-CA,其中很长一段目前只通公路,铁路还在规划建设当中。

(3)南线:

始于中国喀什市,越过中吉边界,到达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梅兹,通往阿富汗、伊朗波斯湾和土耳其;或者经过新疆的喀喇昆仑公路到达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

这条路线是公路,其中阿富汗的公路或者遭到破坏,或者荒废,难以通行。

[3]

  新“丝绸之路”日益成为世界性的“能源之路”。

中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截至2005年初,中亚国家石油探明储量为40—60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为5万亿—6万亿立方米。

[4]随着中亚—里海地区油气开采量的快速增长,该地区油气出口管道也不断多元化,已由苏联解体初期惟一的北线发展成现在东、西、南、北四线并举的格局。

中亚地区已经运营的“能源丝绸之路”主要包括:

(1)北线:

阿特劳(哈)—萨马拉(俄)石油管道、希姆肯特(哈)—鄂木斯克(俄)石油管道;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布哈拉(乌)—乌拉尔(俄)天然气管道。

(2)西线:

田吉兹(哈)—新罗西斯克(俄)石油管道、巴库(阿塞拜疆)—马哈奇卡拉(俄)—新罗西斯克(俄)石油管道、巴库(阿塞拜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杰伊汉(土耳其)石油管道;巴库(阿塞拜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埃尔祖鲁姆(土耳其)天然气管道。

(3)东线:

阿塔苏(哈)—独山子(中)石油管道。

(4)南线:

科尔片杰(土库曼斯坦)—库尔特—库伊(伊朗)天然气管道。

此外,中近期计划修建的大型管道项目包括:

土库曼斯坦—中国天然气管道和多夫列塔巴德(土库曼斯坦)—新德里(印)天然气管道等。

  新“丝绸之路”是古“丝绸之路”在当代的复兴,它以建设交通走廊,发展地区合作为宗旨,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适应了冷战后欧亚大陆不断增长的国际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需求,因而受到了欧亚各国的普遍欢迎和广泛支持。

中亚国家构筑新“丝绸之路”

  中亚各国的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根本不能满足对外经贸合作的需求。

苏联时期,中亚地区的交通线主要是为了保障中亚各加盟共和国同俄罗斯的联系而建立的,因此经由俄罗斯领土出入波罗的海和黑海,成为中亚国家通往世界市场的惟一途径。

此外,除了哈萨克斯坦之外,中亚其他四国都没有本国统一的铁路运输网络,它们的部分国内铁路线还要过境邻国领土,很不利于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

苏联解体后,原有的对外交通渠道不仅不能满足中亚各国之间的贸易需求,而且不便于中亚国家发展同外部世界的经贸关系,同时也不利于中亚国家维护本国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安全。

  新“丝绸之路”计划在中亚各国获得了积极的支持和实施。

新“丝绸之路”带给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中亚国家选择居于北线和南线之间的新“丝绸之路”进出口商品,既缩短了路程,又降低了运输成本;中亚国家作为过境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实惠;新“丝绸之路”降低了中亚国家外贸对俄罗斯交通运输线的依赖,从而也就降低了俄罗斯利用过境运输这个传统的地缘政治杠杆向中亚国家施加压力的效用;新“丝绸之路”加强了沿途国家间的经济和人文合作,促进了地区一体化。

因此,中亚国家积极利用TRACECA项目资金、国外投资和贷款改造和修建铁路、公路和管道,改造里海港口,期望借助于构筑新“丝绸之路”来恢复中亚历史上曾经扮演的东西方纽带的角色,促进本国的发展与繁荣。

  哈萨克斯坦积极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争当欧亚大陆桥梁。

哈萨克斯坦面积占中亚地区的2/3,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哈境内有俄罗斯—中亚、俄罗斯—中国、欧洲—高加索—中国等三条国际铁路通过,有东西向的欧亚大陆国际公路交通干线E-40、连云港—塔什干和南北向的伊朗—俄罗斯等多条国际公路通过。

  1996年哈萨克斯坦开通经土库曼斯坦到伊朗和土耳其的铁路,从而拥有了通向波斯湾和地中海的出海口。

  哈在TRACECA项目下改造希姆肯特—马卡特—阿克套等铁路,更新多条公路,扩建阿克套港口。

哈萨克斯坦管道运输系统比较发达,由于在油气出口方面长期受到惟一过境国俄罗斯的运输配额限制,哈一直在寻求油气出口管道多元化。

1996年哈萨克斯坦与伊朗签署原油互换协议,哈经里海用油轮向伊朗北部炼油厂供给原油,而从伊朗波斯湾地区得到相同数量的石油直接出口。

2001年田吉兹—新罗西斯克石油管道建成,为哈萨克斯坦过境俄罗斯出口石油增加了一条重要的渠道。

近年来,由美国和欧洲国家共同出资修建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BTC)和巴库—第比利斯—埃尔祖鲁姆天然气管道(BTE),由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同修建的中哈原油管道相继竣工并投入运营,哈萨克斯坦已经实现了石油出口管线多元化的目标。

  乌兹别克斯坦致力于建设本国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并借助于新“丝绸之路”寻求对外交通渠道多元化。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乌兹别克斯坦则位于中亚的腹地,对外交通联系比中亚其他国家更加不便。

独立以来,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利用国外投资和贷款,修建了多条铁路和铁路支线,实现了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铁路在本国领土上的连接,基本上建立起本国统一的铁路系统。

乌兹别克斯坦在TRACECA项目下修建了纳沃伊—乌奇库杜克—努库斯铁路和第二条到土库曼斯坦边界的铁路,完成了多段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并计划铺设经费尔干纳盆地和吉尔吉斯斯坦到中国的铁路。

乌积极利用土库曼斯坦—伊朗铁路进出口货物,乌伊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两国正在研究实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出海口项目。

乌兹别克斯坦公路运输业比较发达,连云港—塔什干、伊朗—俄罗斯等多条国际公路通过乌领土,近年来乌在TRACECA项目下开始修建安集延—塔什干—孔格拉德国际高速公路和安集延—奥什—喀什公路,改造布哈拉—土库曼纳巴德等多条公路。

乌兹别克斯坦主要通过布哈拉—乌拉尔和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向俄罗斯出口天然气,并通过中亚地区的天然气管道向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供应天然气。

  土库曼斯坦虽然奉行中立外交政策,但却是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积极支持者。

土库曼斯坦已同十多个国家签署了交通合作协议,并在TRACECA项目下实施对土库曼巴什—土库曼纳巴德铁路和土库曼巴什港口的改造。

1996年土库曼斯坦和伊朗开通捷詹—谢拉赫斯—马斯哈德铁路后,中亚五国因此获得了经过伊朗抵达波斯湾的出海口,土也因此巩固了自身作为新“丝绸之路”重要联系环节的地位。

土库曼斯坦还计划参与修建连接伊朗并沿里海东岸经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的“南—北”铁路干线和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铁路。

由于土天然气出口受过境国俄罗斯的运输配额限制、俄罗斯低价收购并高价转卖土天然气,土库曼斯坦一直在寻求天然气出口管道多元化。

2002年土库曼斯坦曾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研究修建土—阿—巴天然气管道的可行性,2006年又同中国签署关于实施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和土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协议,但是这些管道项目还只是处于研究阶段,落实起来尚待时日。

  吉尔吉斯斯坦积极推行“丝绸之路外交”,发展国际交通和经济合作。

吉尔吉斯斯坦是内陆高山国家,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阿莱山脉将国土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该国至今没有贯穿南北的铁路,也没有完整的铁路系统,全国绝大部分的货运量是由公路运输完成的。

经过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到俄罗斯,在很长时间内是吉尔吉斯斯坦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惟一渠道。

为改变本国对外交通的封闭性,扩大对外经济联系,1998年吉尔吉斯斯坦正式提出“丝绸之路外交”学说。

该学说主张,吉尔吉斯斯坦基于平等伙伴关系、友谊与合作,互相依存性,互利,长远性以及国际合作发展的多维性等五项原则,以参与TRACECA项目为契机,致力于发展与“丝绸之路”地区国家的交通、经贸和人文合作,以期发挥东西方、南北方国家之间真正的友谊与合作桥梁的作用。

[5]吉尔吉斯斯坦在TRACECA项目下修建了中吉乌公路和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欧洲国际公路在本国境内的路段,推动实施中吉乌铁路工程。

  中吉乌铁路一旦建成,吉北部和南部地区就可直接往来,而不必绕道塔什干了。

  处于新“丝绸之路”南线边缘的塔吉克斯坦对发展对外交通线路表现出日益增长的兴趣。

塔吉克斯坦也是内陆高山国家,由于北有高山阻隔,东有帕米尔高原横亘,南与动乱不定的阿富汗相邻,加上独立后五年内战致使经济凋敝,该国没有完整的铁路系统,公路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而向西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是其惟一的对外交通路线。

近年来,借助于国际援助和贷款,利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交通合作,塔吉克斯坦建设了多个桥梁和隧道,改造了杜尚别—霍罗格—穆尔加布等多条公路,特别是2004年修建了从穆尔加布到中塔边界的阔勒买口岸的公路,从而获得了到中国以及通过新疆境内的喀喇昆仑公路抵达巴基斯坦阿拉伯海的通道。

塔吉克斯坦还计划修建从杜尚别经帕米尔高原到北部经济中心苦盏的铁路。

由于高山地形、气候条件、高建设和保养成本以及经费短缺等状况,塔吉克斯坦要想根本改变内外交通条件,还存在不少困难。

  总之,通过实施新“丝绸之路”计划、发展与周边国家的交通合作等措施,中亚国家基本实现了对外交通渠道多元化的目标,除了原有的向北到俄罗斯和欧洲的途径之外,获得了向南经伊朗到波斯湾,经巴基斯坦到阿拉伯海的出海口,向西经土耳其到地中海的通道,向东经中国到太平洋的出路。

对外交通联系的多样化不仅使中亚国家摆脱了对俄罗斯交通线的依赖,而且促进了中亚国家地缘政治取向的多元化。

外部力量与中亚地区新“丝绸之路”

  苏联解体后,因中亚国家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和油气资源的丰饶高产等因素,中亚地区逐渐成为俄美中等大国及土耳其、伊朗等地区强国竞相拓展外交影响的舞台。

与中亚国家地理上的远近、交通上的便利与否,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到各种外部力量在中亚地区的存在,确切地说,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是美欧等“远道后来者”介入中亚地缘政治的制约因素,却是俄罗斯、中国、伊朗和土耳其等邻近国家参与中亚事务的优势所在。

中亚地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地缘政治色彩,随着它的实施,其地缘政治影响也日益显示出来。

  美国支持实施复兴“丝绸之路”计划,并借此追求主导中亚—里海能源出口,巩固中亚国家独立和主权,削弱中亚国家对过境俄罗斯运输通道的依赖性,以及孤立伊朗等战略目标。

苏联解体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忙于“消化”冷战胜利后东欧的果实,不愿意介入塔吉克斯坦内战等原因,美国并没有重视中亚。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加入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开采的热潮,美国意识到油气资源储量丰富的中亚—里海地区未来可以充当本国能源进口来源地。

同时,美国也认识到,中亚国家在包括管道运输在内的所有对外交通渠道方面对俄罗斯的依赖,不仅有损于中亚国家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安全,而且也不利于美国更大规模地参与中亚—里海的能源开采。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丝绸之路战略法案”,该法案的宗旨包括:

支持中亚和南高加索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独立;恢复连接这些国家及欧亚大陆东西部地区的古“丝绸之路”;促进中亚国家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形成;促进这些国家同美国的合作;向中亚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促进这些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采,以降低美国对不稳定的波斯湾地区能源的依赖性。

[6]同年美国促使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四国签署了修建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BTC)协议,并资助它们将这个耗资巨大的工程付诸实施。

BTC石油管道和由美欧支持修建的巴库—第比利斯—埃尔祖鲁姆天然气管道(BTE)相继于2005年和2007年完工,这两条管道的运营打破了俄罗斯对中亚油气外运权的垄断,扩大了美国在中亚地缘政治中的影响。

美国长期实行封锁伊朗的政策,在构筑新“丝绸之路”的问题上持排挤伊朗的立场,反对伊朗承担新“丝绸之路”的货流量。

由于美国的反对,1993年伊朗和土耳其提出的经各自领土向欧洲输送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项目告吹,中亚国家一直期望修建的到伊朗的油气管道项目始终不能实施,伊朗至今没有加入TRACECA项目。

  欧盟是TRACECA项目的设计者和主要赞助者。

欧盟在中亚的主要战略目标如下:

支持中亚国家的独立;发展中亚国家之间的及其同欧盟的合作;使中亚国家获得替代性的通往欧洲和亚洲市场的通道;通过完善交通体系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促进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保障中亚—里海国家能源可靠地供应欧洲。

欧盟认为,帮助中亚国家修建可替代经俄罗斯领土的对外交通渠道有利于维护这些国家的独立,也有利于欧洲能源进口来源的多元化。

欧盟每年向TRACECA项目参与国提供1000万至1500万欧元建设经费。

从该项目启动至今,欧盟共资助了53个子项目,资助总金额已超过1亿欧元。

[7]欧洲国家参与资助了BTC石油管道和BTE天然气管道的建设。

在中亚地缘政治中,欧盟更多的是充当美国的盟友,同美国一道排挤俄罗斯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影响,推进中亚各国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改革等。

  作为中亚与外部世界之间传统的桥梁,特别是中亚国家油气出口运输的惟一过境国,俄罗斯并不乐见中亚国家对外联系渠道多元化的局面,只能理性地面对中亚国家和国际社会共建新“丝绸之路”的现实,尽可能地维护自身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

尽管新“丝绸之路”的北部支线的相当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但是经过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平行铁路日益明显地对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构成竞争。

为了增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吸引力,俄罗斯提高了火车的时速,缩短了集装箱列车和集装箱船的换载时间以及办理手续的时间。

俄罗斯对美欧实施中亚油气出口管道多元化,主导该地区能源出口和开采,进而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地缘政治影响的政策意图很清楚,在通过增修田吉兹—新罗西斯克石油管道等技术手段和外交手段仍旧没能阻止美欧修建BTC石油管道的情况下,俄罗斯采取了由俄卢克石油公司加入BTC,利用参与决策等方式来维护俄罗斯的利益。

2007年5月,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就共同改造现有的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问题达成共识。

同时,俄罗斯与哈、土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三国将共同铺设新的沿里海天然气管道,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经过哈萨克斯坦输往俄罗斯。

新管道将于2008年中期开始建设,2012年以后每年将运输200亿立方米天然气,其最终运输能力为每年300亿立方米,加上进行改造的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整个天然气管道系统的运输能力将达到每年900亿立方米。

俄罗斯投资中亚天然气运输项目,不仅将加强俄罗斯在与西方进行的中亚能源出口设施竞争中的地位,而且将对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强化中亚国家对于俄罗斯的向心力。

  土耳其极力促进“丝绸之路”的复兴,并借此扩大在中亚国家的影响。

土耳其与塔吉克斯坦以外的中亚四国同属突厥语系,在民族、文化和宗教等方面有较深厚的联系。

中亚国家的独立激起了土耳其返回中亚,重温大国梦的历史抱负。

由于美国阻遏原教旨主义的伊朗向中亚的渗透,支持土耳其与中亚国家发展密切的关系,鼓励中亚国家选择世俗化的“土耳其模式”等有利条件,土耳其积极在中亚地区扩大影响,力图建立土耳其主导的突厥国家联盟,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利用新“丝绸之路”发展与中亚国家的交通运输和经贸合作,是土耳其加强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土耳其的铁路和公路同伊朗和格鲁吉亚连接之后,新“丝绸之路”的相当一部分穿过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

为了创造良好的过境运输条件,土耳其扩建了地中海港口,改造了多条铁路和公路,计划改造凡湖岸边的铁路和增修两条到达土伊(朗)边界的铁路。

  苏联解体后伊朗积极建设本国的交通运输网络,谋求成为中亚国家与世界市场之间的交通纽带。

伊朗在历史上曾经长期统治中亚地区,至今仍对中亚国家的文化和宗教等领域拥有一定的影响,伊朗人和塔吉克人具有民族和语言的共同性,这些传统联系促使伊朗与中亚新独立国家发展关系,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

伊朗改造铁路、公路和港口,将本国的交通网络与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相连,开通与俄罗斯靠近里海的阿斯特拉罕市的航线,从而获得了通向北方、东方和西方的出路,吸引了来自中亚、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部分货流量。

2001年伊朗和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开通了运输乌商品的塔什干—德黑兰—伊斯坦布尔集装箱列车。

自从连接土库曼斯坦和伊朗的捷詹—谢拉赫斯—马斯哈德铁路开通后,伊朗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和过境运输合作不断扩大,地缘政治影响有所加强。

阻碍伊朗加入新“丝绸之路”计划并发挥交通纽带作用的因素是美国,自1979年伊美冲突以来,美国一直奉行孤立伊朗的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挠,多个过境伊朗的油气管道建设项目被迫取消,伊朗建成的惟一跨国管道是一条140公里长的从土库曼斯坦向本国北部地区供应天然气的管道。

  中国是古“丝绸之路”的发起国,也是新“丝绸之路”的倡导国之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运输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同时为新“丝绸之路”的兴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2年中国建成北疆铁路,新欧亚大陆桥——连云港—鹿特丹铁路的中国境内路段全线贯通。

1994年李鹏总理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就表达了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新“丝绸之路”的愿望。

[8]此后中国先后完成了连云港—阿拉山口铁路的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使这条铁路具备了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竞争的技术水平。

随着2000年中国南疆铁路的建成,中吉乌铁路项目提上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合作的议程。

从1991年开始中国就与中亚国家开始了公路运输合作。

中国修建了两条东西方向的被认为是新“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公路干线,即连云港—霍尔果斯口岸高速公路和上海—西安—霍尔果斯口岸公路,修建了喀什—伊尔克什坦口岸公路,该公路与伊尔克什坦—奥什—安集延公路连接,从而形成中吉乌公路。

中吉乌公路是中国与大部分中亚国家之间距离最短的道路。

中国还与中亚国家修建了喀什—吐尔尕特—比什凯克—哈萨克斯坦公路。

2004年中塔边境卡拉苏—阔勒买口岸开通,穆尔加布—阔勒买—喀喇昆仑公路正式投入运营,从而为中塔贸易开辟了一条直接的通道,也为中亚国家打通了一条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

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管道运输合作也取得重大突破。

2005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建成阿塔苏—独山子石油管道,2006年该管道投入运营。

2006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签署协议,计划修建中土天然气管道。

新“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发展合作的重要领域。

  中亚地区的新“丝绸之路”,既是美欧等外部力量进入中亚的必要渠道,也是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国际力量在中亚进行地缘政治角逐的重要领域。

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只有在一个油气管道和交通运输网络通过地中海和阿拉伯海以及陆地把这个(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直接与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连接起来的时候,地缘政治的多元化才能变成一个持久的现实。

”〔9〕美欧通过构筑新“丝绸之路”加强了中亚新独立国家的意志和能力,将中亚这个被俄罗斯控制了对外联系渠道且长期为俄所特有的地缘政治空间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使中亚实现了真正的地缘政治多元化。

在美欧通过新“丝绸之路”更深地介入中亚事务以后,世界和地区大国在中亚的地缘政治角逐更趋激烈,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更趋复杂。

结  语

  新“丝绸之路”改善了中亚各国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亚各国的对外经贸联系,也促进了中亚国家间的一体化及其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

美欧通过构筑新“丝绸之路”削弱了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的控制,巩固了中亚地缘政治多元化的现实。

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国际力量在新“丝绸之路”等领域展开的外交争夺,增加了中亚地缘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

  发展中亚地区新“丝绸之路”的有利因素包括:

过境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