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673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ocx

《《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ocx

《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技术论文

 

第一章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住宅改革制度的深入,用户对房屋环境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常常有各种各样的投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建筑物(住宅)裂缝问题反映强烈,引起工程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尤其是住宅楼板、墙体中的裂缝)容易造成渗漏,影响建筑物的基本使用功能,还引起用户的不安全感。

有关的裂缝以及裂缝引起渗漏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本市近几年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尤其是房屋建筑。

在建筑业繁荣的背景下,建筑主管部门受到的投诉也多了起来,特别是住房混凝土的裂缝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

作为一个建筑工作者,在当前施工中如何克服混凝土裂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本文将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也有环境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施工过程的各种因素组合产生的,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人手。

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

 

1.1混凝土裂缝的分类

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病情绝大多数发生于施工阶段,其原因复杂多变,一般可分为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两大类。

1.1.1微观裂缝是指肉眼看不到的,砼内部固有的一种裂缝,它是不连贯的。

宽度一般在0.05mm以下,这种砼本身固有的微观裂缝,荷载不超过设计规定的条件下,一般视为无害。

1.1.2宏观裂缝宽度在0.05mm以上,并且认为宽度小于0.2~0.3mm的裂缝是无害的,但是这里必须有个前提,即裂缝不再扩展,为最终宽度。

1.2裂缝的危害性

楼板或房屋的墙体出现了裂缝,特别是楼板裂缝对结构的危害性是影响房屋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裂缝会引起楼面漏水,还易引起钢筋锈蚀,长而宽的裂缝会削弱板的承载能力,这不仅仅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且削弱结构的整体性,引起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的降低,房屋裂缝对结构的安全程度造成的影响,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承载力和安全的影响;

②观感质量的影响;

③对结构功能的影响;

④对耐久性的影响。

1.3裂缝的现象

1.3.1我公司在98年所承建的泉港区阳泰小区2#住宅楼(框架结构、六层)及惠安明湖小区14#住宅楼(框架结构、六层)工程,在现浇板的四周阳角处均发生了裂缝,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此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

其原因主要是混凝土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

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

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

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使用没有

影响,但在有水源等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渗漏缺陷,容易引起住户投诉,是裂缝防治的重点。

1.3.2该工程项目是由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组成,预制管桩基础,竣工后几个月,发现各层楼板均有裂缝,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楼板多在端板四角部位出现近45o的斜向裂缝;梁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进的裂缝一般与短边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裂缝宽度沿全长没有多大的变化,并且多发生在施工期间。

(2)天面板与梁交界处产生水平裂缝,甚至梁端出现斜向裂缝较深的裂缝。

(3)另外有一部分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其深度、部位和长短不一。

1.3.3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我公司在2001年泉州圣湖小区的建设中,经设计单位及业主的同意,对四周的阳角处楼面板配筋进行加强,负筋不采用分离式切断,改为沿房间全长配置,并且适当加密加粗,该房屋现浇板的各角落裂缝明显减少。

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凡采纳或按上述设计的房屋,基本上不再发生45度斜角裂缝,已能较满意地解决好楼板裂缝中数量最多的主要矛盾,效果显着。

 

第二章

2.1裂缝的原因

形成裂缝原因很多,也较复杂。

常规裂缝机理有:

干缩裂缝、地基下沉裂缝、

温度裂缝、应力集中裂缝、塑性塌落裂缝、塑性收缩裂缝、荷载引起的裂缝、两种结构体系变形不协调、水化热裂缝、钢筋锈蚀裂缝等等。

造成裂缝的因素并不由单一因素形成,其中有主要因素和影响相对较小的次要因素。

2.1.1收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

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

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

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

2.1.2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的混凝土结构中。

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oC左右甚至更高)。

而混凝土的散热性较差,内部的热量难以传导至表面散出,因此在混凝土结构表面和内部形成较大温差,从而导致混凝土开裂。

2.1.3温度变形

由于外界温度变化,混凝土产生胀缩变形。

当混凝土构件受到约束时,将在混凝土构件内产生应力,当由此产生的混凝土内部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值时,混凝土便产生温度裂缝。

另外,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很大。

当温度产生非均匀降温时,将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此时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很低,因而出现裂缝。

2.1.4施工不当引起的荷载裂缝

现浇商品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与其它材料的结构不同,它是经过原材料搅拌、运输、浇筑、振捣、成型、养护而形成的。

在这个长而复杂的施工过程中,任何工序质量控制的缺陷都可能引起混凝土结构裂缝。

该工程由于抢工期,模板刚度不足,混凝土浇筑之后尚未结硬而模板变形过大;其次支垫不当、撞击、挤压、振荡,使支撑刚度变异,拆

模时间过早;现浇混凝土楼板过早地承受施工荷载的作用.对其强度生成损害很大。

上人过多过早,浇板的第二天就进行施工放线,铁工焊接柱钢筋,有些木工开始安柱模,甚至泥工浇筑下一层柱混凝土。

楼板施工超载,下道工序的材料堆放不当,模板与钢筋堆放过于集中等等,这对于尚处与硬化期和强度增长期的混凝土极易因外力的作用和震动而产生变形,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2.1.5水灰比过大的商品混凝土的使用

泵送商品混凝土在我国应用越来越普遍,已成为混凝土的发展趋势。

泵送混凝土与现场的混凝土相比,外加剂用量和混凝土砂率相对较高,混凝土坍落度相对较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

此外,随着混凝土泵送高度的增加,混凝土的水灰比也相应提高,水灰比过大带来的问题却是浇筑的水分蒸发过快,成型后容易开裂。

2.1.6混凝土材料方面

(1)水泥凝结(时间)不正常,面积较大,混凝土凝结初期出现不规则裂缝。

   

(2)水泥不正常膨胀放射形网状裂纹。

   

(3)混凝土凝结时浮浆及下沉混凝土浇筑一、二小时后在钢筋上面及墙和楼板交接处断续发生。

   

(4)骨料中含泥,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网状干裂。

   

(5)水泥水化热,大体积混凝土浇后1~2周出现等距离规则的直线裂缝,有表面的也有贯通的。

   

(6)混凝土的硬化、干缩、浇筑两三个月后逐渐出现及发展,在窗口及梁柱端角出现斜裂纹,在细长梁、楼板、墙等处则出现等距离垂直裂纹。

   

(7)接槎处理不好,从混凝土内部爆裂,潮湿地方比较多。

   

2.1.7施工方面 

(1)搅拌时间过长,全面出现网状及长短不规则裂缝。

  

(2)泵送时增加水及水泥量,易出现网状及长短不规则裂缝。

(3)配筋踩乱,钢筋保护层减薄,沿混凝土配筋和配管表面发生。

   

(4)浇筑速度过快,浇筑1~2小时后在钢筋上面、在墙与板、梁与柱交接处部分出现裂缝。

   

(5)浇筑不均匀,不密实,易成为各种裂纹的起点。

   

(6)模板鼓起,平行于模板移动的方向部分出现裂缝。

   

(7)接槎处理不好,接槎处出现冷槎裂缝。

   

(8)硬化前受振或加荷,硬化后出现受力状态的裂缝。

   

(9)初期养护不好,过早干燥,浇筑不久表面出现不规则裂纹。

   

(10)初期受冻,微细裂纹,脱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返白,空鼓等。

   

(11)模板支柱下沉,在梁及楼板端部上面与中间部分下面出现裂纹。

   

2.1.8使用及环境条件

 

(1)温度、湿度变化,类似干缩裂纹、已出现的裂纹随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

   

 

(2)混凝土构件两面的温湿度差,在低温或低温的侧面,拐角处易发生。

   

 (3)多次冻融,表面空鼓。

   

 (4)火灾表面受热,整个表面出现龟裂状裂纹。

   

 (5)钢筋锈蚀膨胀沿钢筋出现大裂缝、甚至剥落、流出锈水等,沿钢筋出现大裂缝,甚至剥落,流出锈水等。

   

2.1.9构件及外力影响 

(1)超载、旱荷载,在梁与楼板受拉侧出现垂直裂纹。

   

(2)地震、堆积荷载、柱、梁、墙等出发生45°斜裂纹。

   

(3)断面钢筋量不足,构件受拉力出现垂直裂纹。

   

(4)结构物地基不均匀下沉,发生45°大裂缝。

2.2设计原因与重点分析

2.2.1设计原因:

①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

②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

③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

④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

⑤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

2.2.2其它原因

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②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③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

④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

⑤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土离淅、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值。

⑥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2.2.3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①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②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

③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④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对水化计算不准、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⑤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

⑥现场模板拆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

⑦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超张、偏心),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

⑧钢筋保护层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

2.2.4外界因素

①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

②使用荷载超负;

③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

④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

⑤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2.2.5材料原因与重点分析

材料原因:

①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

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②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

③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

④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

⑤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

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密度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重点分析: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商品混凝土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混凝土处掺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商品混凝土厂商的行业管理,并根据成本投入比例,相应和合理地提高商品混凝土的市场价格(特别是用于地下室和住宅楼面工程的混凝土),促使商品混凝土厂商转变观念,控制好原材料质量,选用高效优质混凝土外掺剂,改善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值,建立好控制体系,是一项改善商品混凝土质量和性能的根本性工作。

另一方面承包商在订购商品混凝土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混凝土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混凝土的品质,导致混凝土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

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混凝土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第三章

3.1裂缝的防治措施

3.1.1设计措施

设计人员必须尽可能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采取相应的合理配筋和分缝。

在设计时严格执行规范和强制性条文要求,做到既能满足结构案例,又尽可能地减少结构出现裂缝的可能。

①平面布局力求规则,尽量避免突变。

因结构或造型原因等不得已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

②现浇板的混凝土强度小于等于C30,钢筋的使用应力应满足抗裂要求。

③对现浇板中预埋管路重迭处和预留洞口处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防止板厚被缩减及降低了板的有效抗裂厚度。

④适当扩大板角的配筋率,能对混凝土收缩及裂缝扩展起一定作用。

特别是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

⑤适当增加楼板有效厚度也能起一定作用。

⑥重视屋面的隔热设计。

3.1.2材料选择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

①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②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③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

掺合料和外加剂目标已作为混凝土的第五、六大组份,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

④正确掌握好昆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

对膨胀剂应充发考虑到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

应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

⑤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3.1.3施工及现场养护措施

①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予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减少板面钢

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②在楼梯、信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信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③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④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在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应重点整修。

⑤混凝土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钢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⑥避免在雨中或大风中浇灌混凝土。

⑦对于地下结构混凝土,尽早回填土方,对对减少裂缝有利。

⑧加强混凝土表面的养护工作,特别是前两日的养护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各建设单位一直要求工程进度,往往在混凝土浇灌完毕,就进行下一层的施工放样和材料运输,这样对混凝土的抗裂非常不好,本人建议采用混凝土养护剂,即在混凝土施工初凝后,马上进行养护剂养护工作。

⑨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下料,防止水灰比过大。

3.1.4外界因素引起混凝土裂缝的防范措施

①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混凝土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般不宜≤24小时)必须获得保证。

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天一层为宜,以确保楼面混凝土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

②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的24小时以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标材料,避免冲击振动。

24小时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

第3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

③在模板安装时,吊运(或传递)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

④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第四章

4.1对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4.1.1由于裂缝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对基础底板的结构耐久性影响较大,甚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构件的承载力,对建筑的安全使用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宽度在O.3mm以上的裂缝,先把裂缝表面区域用钢丝刷清理干净,然后采取钻孔,环氧树脂灌浆的处理办法进行加固。

然后对于较细的裂缝用水泥浆进行仔细的封闭处理。

对于象基础底板等大体积的现浇混凝土构件,温度裂缝是经常出现的问题。

因此,在这些构件的施工过程中,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

同时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

(2)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

(4)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

(5)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

根据需要可以在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6)预留温度收缩缝。

(7)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减小基层对构件的约束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裂缝的产生。

(8)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

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

(9)混凝土中掺人适量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4.1.2另外,结构物发生龟裂或裂缝,给人一种不美观和不安全的感觉,结构物出现裂缝,只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为此,应重视混凝土的防裂措施。

(1)加强施工管理。

确保施工质量混凝土用的原材料必须符合要求,配合比(特别是用水量)和浇捣混凝土等必须严格执行操作工程。

确保施工质量,并避免混凝土早期受震。

此外对结构件的堆放、运输、吊装等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可靠的方案,预防施工受力裂缝的产生。

(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

混凝土早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对收缩变形很大影响。

施工中均采用草帘浇水法养护,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同时,还要注意在施工时突然刮大风,将刚浇捣完毕的混凝土表面水分迅速蒸发,而产生的干缩裂缝。

(3)改善结构物的约束条件

改善结构物的约束条件,就是让结构物在收缩应力作用下,能够在比较自由状态下完成大部分收缩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节有设置伸缩缝或现浇混凝土留设后浇带相关规定。

例如:

混凝土路面,若不设置伸缩缝,路面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开裂:

按规范规定设置伸缩缝后,情况就很好,很少出现裂缝。

规范规定的伸缩缝间距也不是绝对的,应视施工条件、气温变化情况、当地经验,可适当调整。

改善约束条件不应仅限于设置伸缩缝,而应视结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如房屋顶层因顶板产生热膨胀,对墙体产生推力,致使墙体产生裂缝。

为避免产生裂缝,一方面可加固墙体设置圈梁,另一方面可在顶板端部与墙体间设置滑动层,让顶板端部较自由活动。

(4)采用密封保水的方法

在混凝土构件成型后,表面作2~3mm的沥青涂层,不使混凝土失水,减少其收缩。

国家建筑研究院曾作过保水试验,当保水140和240再解封后,收缩值比未保水的情况分别减少28%和34%。

4.2在采取了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由于各种原因仍可能有少量的楼面裂缝发生。

当这些楼面裂缝发生后,应在楼地面和天棚粉刷之前预先作好妥善的裂缝处理工作,然后再进行装修。

根据我公司的经验,住宅楼地面上部的粉刷找平层较厚,可以通过在找

平层中增设钢丝网、钢板网或抗裂短钢筋进行加强,并且上部常被木地板等装饰层所遮盖,问题相对较小。

但板底则粉刷层较薄,并且通常无吊顶遮盖,更易暴露裂缝,影响

美观并引起投诉,所以板底更应妥善处理。

板底袭缝宜委托专业加固单位采用复合增强纤维等材料对裂缝作粘贴加强处理(注:

当遇到裂缝较宽、受力较大等特殊情况时,建议采用碳纤维粘贴加强)。

复合增强纤维的粘贴宽度以350-400毫米为宜,既能起到良好的抗拉裂补强作用,又不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果,是目前较理想的裂缝弥补措施。

 

结束语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是产生裂缝的常见原因,在施工过程中,如果能针对工程特点和施工环境,分析可能产生裂缝的不利条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预防和处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混凝土裂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在施工中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各个施工环节,按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并且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和尽量改善结构的约束条件。

这样混凝土裂缝就可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综上所述,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

随着当今我们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混凝土裂缝问题将会逐渐得以圆满地决。

参考文献:

[1]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第2-5章。

[2]张小伟,李旭峰.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第6-7章。

[3]冯乃谦.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与对策.机械工业出版社,P200-2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