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5469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docx

《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docx

15蟋蟀的住宅一教学要求

15蟋蟀的住宅一、教学要求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叙述的方法。

  3.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练习抓住特点写一种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加以叙述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挂图。

  2.写有“思考·练习”第二题中两句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

  鲸捕获前肢哺乳动物胎生用肺呼吸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有写错的课后订正。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蟋蟀吗?

知道它的俗名吗?

(也叫蛐蛐。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蟋蟀也有自己的家,有家就要有住宅。

今天我们学习的《蟋蟀的住宅》,就是讲蟋蟀的住处的。

板书:

15蟋蟀的住宅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着重纠正字音和读破句的地方。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生字的音。

注意“宅”“慎”“址”“骤”是翘舌音,“择”是平舌音。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2.讨论分段。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讨论。

  

(1)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

如果把第二句话改为“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

”行不行?

为什么?

(帮助学生体会到:

如果用“不光……还……”写句子时,“还”后面的内容应该是强调的重点。

课文中的这句话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蟋蟀住宅的话题。

  

(2)蟋蟀的住宅和其他昆虫的住宅有哪几点不同之处?

结合课文具体说一说。

(课文中强调了两点,一是慎重选址,二是自己挖掘。

  3.齐读第一段。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讨论。

(1)人们为什么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2)“柔弱”是什么意思?

根据你对蟋蟀的观察,说说蟋蟀的挖掘工具怎么样。

  3.把第一、第二段连起来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朗读第三、四段,想想第三、四段讲的是什么,这两段与第一、二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上节课我们对蟋蟀的住宅有了些简单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具体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二、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讨论。

  

(1)课文是从哪两方面讲蟋蟀住宅的样子的?

(住宅的外部和内部。

  

(2)结合课文,说说蟋蟀的住宅从外部到内部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到以下几点。

  温暖干燥(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

  安全(草丛中弯弯曲曲一丛草半掩着)

  卫生(仔细耙扫门口,平坦,墙壁光滑)

  简朴(没有什么布置)

  (3)用投影片出示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

思考后讨论: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再想一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用赞叹的语气朗读第三段课文。

  三、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思考后讨论:

第四段是从哪几方面讲蟋蟀建造住宅的?

(坚持不懈地挖掘,长时间的整修。

  3.出示写有第四段第一自然段内容的投影片,分别在“扒”“搬”“踏”“推”等词下面加点,引导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体会蟋蟀建造住宅时全身使劲,很吃苦耐劳。

  4.“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蟋蟀连续几个小时不停地干,很有耐心。

  四、小结全文。

  1.“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

用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2.用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蟋蟀筑巢的。

  五、指导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朗读。

  二、识记字形。

  1.指名说说自己记住生字字形的方法。

注意“宅”与“它”,“择”与“泽”,“址”与“止”的区别。

  2.重点指导“骤”字间架结构和右边的笔顺。

  3.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三、练笔:

根据平时观察,抓住一种小动物的特点,写一篇短文。

  四、指名读读自己的短文,酌情表扬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对“练笔”进行修改。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15蟋蟀的住宅一、教学要求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8*三克镭(3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三克镭的各自来历、用途,并从中体会科学家的伟大人格。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想开去。

教学重点

  从三克镭的来历、用途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想开去。

教学过程

   一、资料的交流

    课前,同学们或从影视或从报刊上对居里夫人已多少有些了解,因此,课的导入可从资料的交流开始,比如老师可以这样说,居里夫人是个伟大科学家,同学们对她一定有不少的了解,请用一两句把你印象最深的说一说。

    (学生对居里夫人的了解,可能有: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家,还十分敬重小学的启蒙老师等等。

  二、快速地阅读

    通过资料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应要求学生自己快速地阅读,找出三克镭的来历和各自的用途,然后小组内交流。

    (第一克镭 自己提炼 毫无保留公布提炼方法

    第二克镭 美国公众的捐献 用于继续研究

    第三克镭 美国公众的捐献 用于治疗癌症)

  三、深入地讨论

    当学生概括出三克镭的来历和用途后,应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为什么说这三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

讨论前老师可稍作提示:

可以从每克镭的来历、用途去想,比如:

第一克镭是世界上第一个提炼成功,又毫无保留公布提炼方法,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精神?

第二克镭?

第三克镭?

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想想居里夫人做了什么,为什么要那么做,她自己怎么说的,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第一克镭 创新精神 无私奉献

    第二克镭 献身科学

    第三克镭 关爱全人类)

    (居里夫人的话:

     

(1)“没有人应该因为镭面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2)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体会到什么:

     伟大的人格,献身科学,大公无私。

  四、尽情地表达

    在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后,应引导学生从居里夫人的自传里的一段话想开去,尽情地表达。

   1、体会居里夫人自传里的一段话。

    要求学生把这段话读几遍,再想想这段话表达了几个意思,居里夫人最想说的是什么。

    (这段话表达两个意思:

一是肯定获得专利的合理性;二是赞赏不要专利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把大公无私、献身科学作为最高的追求。

   2、从这段话想开去。

    对学生的想开去,要稍加引导,开拓思路,比如,有了发明创造,怎么做既能服务社会,又能保障个人利益?

比如还有哪些科学家像居里夫人那样具有伟大的人格?

    (学生联系的科学家,可能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全人类都获益;华罗庚的优选法,为数学方法的普及花费后半生的大半精力等;还有霍金、纳会等伟大科学家的事迹。

    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开去的内容尽情表达出来。

  五、适当地延伸

    最后,可向学生朗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全文或重要语段),使学生对居里夫人有更深入的认识。

  附: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

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

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语文教案-三克镭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

诵读与友情有关的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

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

(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1、理解“绝”的意思

  2、理解课题的意思。

  (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了。

  3、读题。

(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这是一篇文言文。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

  3、指导读好语气词。

  4、再指名读,注意停顿。

  5、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善”“志”、“念”的意思

  6、再读全文,把握好停顿。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

(板书:

知音)什么叫知音?

  (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2、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

(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俞伯牙钟子期

  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国籍晋国楚国

  身份上大夫樵夫

  质疑:

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

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

  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指导朗读。

  3、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

(生默读、勾画)交流。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说说意思。

  ②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

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

(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③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旁若无人地赞叹。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④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指导朗读。

  4、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大家自由读一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

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

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

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文学家、艺术家擅长寄情山水,伯牙鼓琴,念在大海,透过大海,他还想表达什么?

  (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5、可是,多少年啊,伯牙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演奏,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

(生:

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

(生:

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

(生:

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

(生:

没有)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抱负、他的心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理解——(生: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这美妙的意境。

(师生分角色读)

  琴瑟相和,心心相惜。

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再一次在一拨一应中感受这奇丽的境界。

(男女生分角色读)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1、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

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传来子期因病去世的消息,(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你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你会是什么心情?

(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音乐是他的生命,琴是他的至爱,他为什么这么做?

  是呀,知音不再,留琴何用?

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谁再读?

(一生读)

  古人云:

“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

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

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峨峨”“洋洋”“谓”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伯牙绝弦》,一起读课题。

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

(教师板书:

伯牙钟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指两人交流)

  二、把握节奏,层层训练。

  1、正音

  出示容易读错的字。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

大屏幕出示:

  2、把握节奏,练习朗读。

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

大屏幕依次出示:

  (学生试读)

  红色的斜线是停顿符号,“哉”“兮”字都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第三句“谓”“世”一字一顿,看老师手势读。

  3、自读练习。

  4、师生合作读。

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读准了难读的字词句,下面请大家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

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

  5、竹简样式读。

春秋时期的文字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叫竹简或木简。

这篇文言文在竹简上应该是这样的。

文字是从右往左竖排列,没有逗号句号,试着读一读,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在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竹简形式出示文言文,既让学生感受竹简这一古文呈现形式的特点,又提高朗读的难度,提升了朗读水平,为内容的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体会文言与现代文的不同。

读了几遍课文,同学们感觉还是似懂非懂,这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

并且有些词语意思变化很大。

以第一句为例。

  “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这个词现在还在使用。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

  琴指的是古琴,(预设:

体会古筝与古琴的区别。

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师小结:

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伯牙善鼓琴”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提示方法,理解课文。

这是小学期间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我们已经有了学习《杨氏之子》的基础,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同桌合作,再读全文。

看能读懂那个字,那个词?

等会交流。

  3、学生交流收获,教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

  4、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①哪个字、哪个词读不懂,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组长记录下来,一会儿班内流。

  ②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预设1:

峨峨兮若泰山。

  直译就是高啊像泰山一样,伯牙想到高山,琴声就表现出高山的巍峨,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巍峨的高山,”。

既然峨峨就是高的意思,洋洋是广大的意思,这样说行吗?

  教师小结:

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节奏感,又使作家诗人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

这个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钟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峨峨洋洋”后来成了一个成语,它就是来形容这个欢乐的心态,把这种形象、这种内心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设计意图:

教学由“不能理解的问题”入手,通过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但叠字的运用及表达效果,是学生所不知的难点。

教师顺势而导,通过句子比较,既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峻”和“水的广阔”,体会到子期的内心的情感,又体会到此处用词的精妙】

  预设2:

谓字比较难理解。

老师查了字典,字典中有三种解释释,你认为选哪一种?

  预设3:

“善”,文中出现了四次?

意思一样吗?

  教师小结:

前两个“善”字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字是”好、妙”的意思。

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4: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教师小结:

“必得之”是伯牙琴声中所表达的心意。

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能用一个关联词来说吗?

(“无论……都”)。

无论伯牙在琴声中表达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伯牙的心意。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班内展示。

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

  1、教师神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

伯牙子期洒泪而别。

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

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一起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①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②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③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子期死。

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大屏幕出示。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

知音难觅。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六、再读课文,领悟表达。

  伯牙与子期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相遇相知,文中哪里写到伯牙善鼓琴呢?

(学生读文,交流)

  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

但是我们却能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