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共5套.docx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共5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共5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共5套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共5套)
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使学生认识物态变化。
.学生认识温度的含义,了解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规定。
.使学生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并会使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了解体温计的特点,会使用体温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规定,掌握物理量的一种规定方法。
.通过使用温度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难点如何规定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
【教学环节安排】
环
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最佳解决方案
创
设
情
境教师利用展现云、雨、雾、露、霜、雪、雹的图片,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教师提出问题:
它们都是有什么物质组成的?
教师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水”字,并借机引出章节课题: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节温度与温度计
认真观看,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从无意注意走向有意注意。
并板书课题。
自
主
学
习自主学习题
自主学习题答案:
固态液态气态冰、霜、雪雾、露水蒸气
冷热程度摄氏度
冰水混合物沸水
37℃零下39摄氏度
液体的热胀冷缩量程玻璃泡容器底容器壁液柱的液面相平
细弯管35℃至42℃0.1℃
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题.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投出答案,学生自我更正。
合
作
共
建智
能
应
用知识点一:
水的物态变化
问题1:
雨是如何形成的?
小结:
雨的形成过程是水不同状态相互转化的结果。
问题2:
什么称为物态变化?
小结:
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水的物态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
知识点二:
温度
问题1:
温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小结: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问题2:
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它的单位叫什么?
小结:
把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问题3:
阅读课本P4图12-8:
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物体温度?
小结:
会读、会记、会估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温度。
问题4:
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
例1:
【解析】由于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0℃的水与0℃的冰块冷热程度相同,所以温度应该相同,正确的答案应选c.
变式练习1:
【解析】学生通过测量、体验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才能估测准确。
答案为A。
知识点二:
温度计及其使用
问题1:
常用液体温度计有哪些?
还有哪些其他温度计?
小结:
三种常用液体温度计分别为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其它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双金属片温度计、彩色温度计等.
问题2:
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结构如何?
它们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小结:
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结构有:
玻璃管、玻璃泡和测温物质。
它们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问题3:
使用实验用温度计应注意哪些事项?
小结:
被测温度不能超出温度计的量程;
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侧壁;
读数时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
问题4:
体温计为什么能够离开人体读数?
它有哪些特点?
小结:
为了能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在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设计了一段细弯管。
体温计的特点有:
⑴测温范围小:
35℃~42℃;⑵精确度高:
每小格为0.1℃;⑶使用前应握紧体温计玻璃管段用力下甩。
问题5:
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
例2:
【解析】使用温度计时注意:
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适当量程的温度计;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液体内部,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壁;要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液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答案:
A: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
B:
使用方法正确
c: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D:
读数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取出了被测液体
变式练习2:
【解析】进一步加深对温度计使用的理解。
教师展示雨形成的图片,并演示“人造雨”实验。
学生观察、总结。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学生勾画“物态变化”的定义。
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感知冷热的不同,引出“温度”。
教师借助讲解物理上对“0℃”和“100℃”的规定,再采用等分法得出对“摄氏度”的规定。
学生认真听讲,记住对“0℃”和“100℃”的规定,并讨论、理解对“摄氏度”的规定,会读物体的温度。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物体温度,培养学生对温度的估计能力。
教师出示例1,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答案:
c
借鉴例1学生解决变式练习1.
答案:
A
教师把各种温度计分别递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并投出其他一些温度计的图片,鼓励学生主动站起来说出其它温度计的名字.了解温度计的分类。
学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说出它们的结构,教师利用规范结构名称。
学生讨论能测量温度的原理,最后教师总结得出: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图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到各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并给与必要帮助.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说出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教师补充、完善,总结得出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教师利用剖析体温计的结构,分析得出:
为了能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在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设计了一段细弯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体温计的特点。
教师出示例2,学生分析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答案:
A: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B:
使用方法正确;c: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D:
读数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取出了被测液体。
借鉴例2学生解决变式练习2.
答案:
c
诊断评价
做当堂达标题
教师出示当堂达标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我批改.教师搜集学生做题信息,查漏补缺。
作业设计课后作业:
4、5两题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熔化、凝固现象,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会查熔点表。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规律,并会用图像表示。
.能利用熔化、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固体熔化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会用对比法学习凝固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用图像表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规律,使学生感知图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优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了固体熔化时的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
【教学环节安排】
环
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最佳解决方案
创设情境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冬天到了天寒地冻。
冰融化为水,水结成冰,在自然界中其他物质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这两种变化。
教师趁机引出课题: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教师展示图片,并说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趁机引出课题.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题
自主学习题答案:
固液吸液固放
晶体非晶体晶体非晶体
熔点凝固点相同
吸不变吸升高放不变放降低
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题.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投出答案,学生自我更正。
合
作
共
建智
能
应
用
知识点1:
熔化
问题1:
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小结: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问题2:
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过程:
提出问题:
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
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是否相同?
猜想假设:
可能需要一定温度;可能温度变化不同。
设计实验:
组装实验装置;
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冰的变化情况,仔细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待冰的温度变化时,每隔1分钟记录1次,把温度值填在表格中;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出它们的熔化图像;
分析作出的图像,得出结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或实验现象.
用描点法做出冰的熔化图像
分析与论证:
冰和石蜡熔化时都需要吸热;
冰熔化时温度不变,石蜡熔化时温度升高;
冰熔化的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交流与合作:
每一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描绘的实验图像和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加深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
问题3:
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
例1:
【解析】把数据表中的时间和温度的对应点在坐标纸中一一标出,再连接成平滑的曲线.由数据表分析可知此物质熔化时温度在48℃不变,所以它是晶体,熔点是48℃。
【变式练习】1:
【解析】由图知:
该物质的熔点在210℃左右,故A错误;在cD段时,物质已熔化成液态,是液体,故B错误;由图知:
物质的熔化过程属于Bc段,共用6in,故c错误;由于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呈固液共存态,因此,Bc段该物质是固液共存态,故D正确。
知识点2:
熔点
问题1:
什么叫晶体、非晶体?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小结:
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晶体,如:
冰、食盐、海波、金属等;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非晶体,如:
玻璃、塑料、松香、石蜡、沥青等。
问题2:
什么叫熔点?
了解常见晶体的熔点。
小结:
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冰的熔点为0℃。
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
问题3:
画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大致图像,你能从图像中知道哪些信息?
小结:
甲乙
甲图是晶体熔化时的图像,它告诉我们:
晶体熔化需要吸热,温度不变;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熔化的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乙图是非晶体熔化时的图像,它告诉我们:
非晶体熔化需要吸热,温度升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问题4:
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
例2:
【解析】白炽灯的灯丝要耐高温,才不易熔化,所以要求灯丝的熔点要高,选用钨丝作为灯丝,就是因为钨的熔点高于灯丝发光时的温度。
【变式练习】2:
【解析】由图知:
该物质在熔化过程时,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加热到10in时,该物质正在熔化,所以呈固液共存态。
知识点3:
凝固
问题1:
对比熔化,学习凝固的规律和条件。
小结:
凝固是放热过程,晶体形成时温度不变,非晶体形成时温度降低;晶体形成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它与同物质的熔点相同;晶体形成时的条件是: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问题2: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小结:
用冰降温,冬天北方菜窖放几桶水等。
问题3:
处理例题3及变式练习3
例3:
【解析】A为干冰升华吸热降温;B为水蒸发吸热降温;c为酒精蒸发吸热降温;D为冰块熔化吸热降温。
所以选D。
【变式练习】3:
【解析】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直至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桔子。
教师引课时,抛出问题,引起学生好奇,教师自问自答,给出熔化、凝固的定义。
学生听讲、记忆。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思考、猜想,
引出对熔化过程的探究。
师生互动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
讨论:
为了使冰受热均匀,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
加热碎冰,
水浴加热。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把数据填在表格中,绘出熔化图像。
结合数据和图像,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表述。
组内、组际之间交流。
教师出示例1,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答案:
图像如下:
不变48℃
借鉴例1,学生解决变式练习1.
答案:
D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晶体、非晶体的定义。
教师投影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并让学生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自学,回答.
学生观察熔点表,师生反馈交流,总结规律,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完善,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例2,学生分析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答案:
钨钨的熔点高于灯丝的发光温度
借鉴例2学生解决变式练习2。
答案:
晶体固液共存态
教师展示熔化的规律和条件,学生通过自学,学会凝固的规律和条件。
教师完善学习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举例。
教师出示例3,学生分析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答案:
D
借鉴例3学生解决变式练习3。
答案:
见左栏。
诊断评价
做当堂达标题。
教师出示当堂达标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我批改.教师搜集学生做题信息,查漏补缺。
作业设计课后作业1、4两题教师布置,
学生课下完成书面作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