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软体动物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252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 软体动物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7 软体动物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7 软体动物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7 软体动物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7 软体动物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 软体动物门.docx

《7 软体动物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 软体动物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 软体动物门.docx

7软体动物门

7软体动物门

进化地位

•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的亲缘关系很近。

起源于共同祖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营不同生活方式,形成体形结构不同的类群。

•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115,000多种,仅次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包括常见的蛤蜊、螺、乌贼、章鱼等。

广泛分布于湖泊、沼泽、海洋、山地等各种环境中,适应于不同的生境。

还有数万化石种类。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区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器官

⏹排泄器官

⏹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和发育

●身体分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四部分。

体外常具分泌的贝壳

•1.头部:

位于身体的前端,是觅食、感觉中心。

•结构因生活方式不同而不同:

运动敏捷的种类分化明显,其上具眼、触手等感官,如蜗牛、乌贼等;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不发达,如石鳖、角贝、河蚌等;;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

•2.足:

运动器官,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具发达的肌肉。

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发达程度不同,形态各异。

•有的发达,呈叶状、斧状、或柱状,可爬行或掘泥沙;

•有的退化,失去运动功能;

•固着生活的种类则无足;

•有的特化成腕,生于头部,为捕食器官。

•3.内脏团:

内脏器官所在部分,常位于足的背侧,为代谢、生殖中心。

•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形,如螺类的内脏团。

•4.外套膜:

•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

在胚胎发育中,内脏团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像外衣一样包在内脏团外面。

•左右2片套膜在后缘处常有一、二处愈合,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

有的种类延长成出水管和入水管。

•功能: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

•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

•外套膜还能保护躯体、辅助呼吸、形成外套腔。

•外套腔:

•位于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腔,与外界相通。

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

•所以软体动物的排泄、生殖、呼吸等生理活动均与外套腔内的水流有关。

●5.贝壳

•体外具贝壳为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称贝类学。

•大多数软体动物都具有一个或多个贝壳,形态各不相同。

•除极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都有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贝壳,通常位于身体的最外面,为保护器官。

•随着个体的生长,外套膜不断分泌,贝壳也不断的加大加厚。

•外套膜分泌旺盛时,贝壳生长也快,反之生长减慢,于是在贝壳表面形成了疏、密的生长纹,可作为生长情况和年龄测定的依据。

•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特点。

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状、螺旋状等各种形状。

•整个贝壳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占90%-98%;贝壳素约占5%,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

•结构:

•角质层:

外层,由贝壳素构成,有多种颜色,由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用来保护构成贝壳的钙质不被碳酸溶解;

•棱柱层:

中间一层,较厚、质地疏松、占贝壳的大部分,由柱状的碳酸钙晶体构成,呈方解石结构,又称壳层;由外套膜边缘背面表皮细胞分泌而成,可随动物的生长逐渐加大;

•珍珠层:

内层,富光泽,由片状的碳酸钙构成,由外套膜的整个外表皮细胞分泌形成,可随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厚度。

•珍珠的形成:

•由珍珠质层形成。

•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由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

人工养殖珍珠:

•一般选用3龄左右个体,施行插核手术,有意识地放入砂粒,让外套膜感觉不适而分泌许多珍珠质来包被这些进入的砂粒,因而形成了人工珍珠,甚至人为地将投入物作成各种形状,结果所得的养珠也是各式各样的。

二、消化系统

•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达,消化道由前肠(口、口腔、咽、食道)、中肠(胃、盲囊、肠)和后肠(直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消化盲囊(也称肝、胰)等。

软体动物的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退化。

多数种类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口腔底部有齿舌囊,内有齿舌。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由横列的角质齿构成,锉刀状,摄食时可前后伸缩,刮取食物。

三、体腔和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和假体腔同时存在。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存于围心腔、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内腔,而体内广阔的体腔是假体腔。

初生体腔:

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故名血窦或血腔。

•循环系统:

由心脏、血管、血窦组成。

•心脏:

心室1个,壁厚能搏动;心耳1个或2个,常与鳃的数目一致;心耳与心室间有瓣膜;

•血管:

分化为动脉和静脉;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

•循环系统是开管式的:

血液从心耳进入心室,由动脉流入组织间不规则的血窦,再从血窦回到心耳。

•开管式循环血液携带氧气和输送营养的效率不如闭管式循环高,因此开管式循环不能满足快速运动种类的需要,在软体动物门中头足类的循环系统是闭管式的,体腔也发达得多,以适应它们在水中快速捕食和躲避敌害。

•开放式循环:

腹足类,双壳类等。

•闭管式循环:

头足类。

•血液无色,但有些种类因血中含血红蛋白或血青蛋白而为红色或青色。

四、呼吸器官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以肺呼吸。

•鳃的发生:

外套腔内的上皮伸展形成。

•鳃的形态:

•楯鳃:

鳃轴两边均生有鳃丝,呈羽状;

•栉鳃:

鳃轴一侧生有鳃丝,呈栉状;

•瓣鳃:

鳃成瓣状;

•丝鳃:

鳃延长成丝状。

•陆生种类无鳃,外套腔内一定区域的微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气。

•软体动物靠鳃、外套膜或外套膜形成的¡°肺¡±呼吸。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以肺呼吸。

•鳃:

外套腔中体壁的突起,里面有血液流动。

•水流通过外套膜内壁和鳃丝上面的纤毛打动,从外界按一定方向流经鳃,与鳃内血液方向相反,从而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肺¡±:

陆生或淡水种类(椎实螺、大蜗牛、蛞蝓)无鳃,外套腔内一定区域的微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

,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气。

五、排泄器官:

后肾管

•排泄器官基本为后肾管,其数目一般与鳃的数目一致,只有少数种类的幼体为原肾管。

•组成:

•1.腺质部分:

富血管,肾口具纤毛,开口于围心腔。

•2.管状部分:

薄壁管,内壁具纤毛。

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围心腔腺可排除代谢产物于围心腔,由后肾管排出。

六、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不同种类差异大:

•1.原始种类:

无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及向后伸出的一对足神经索和一对侧神经索;

•2.较高等种类:

4对神经节和神经索。

•3.高等种类:

具发达的神经系统,如头足纲有发达的脑。

在头足类动物中,主要的神经节集中在食道的周围,形成脑并有软骨包围成为无脊椎动物高级的中枢神经系统。

•四对主要神经节:

•脑神经节:

位于食道背侧,发出神经到头部及身体的前端,司感觉。

•足神经节:

位于足的前部,它发出神经至足部,支配足的运动和感觉。

•侧神经节:

发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

•脏神经节:

发出神经到消化管和其它内脏器官。

•感觉器官:

软体动物已分化出触角、眼、嗅检器及平衡囊等感觉器官,感觉灵敏。

•雌雄异体或同体。

•个体发育除了头足类和某些腹足类为直接发育外,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个幼虫阶段,某些淡水种类有钩介幼虫。

第二节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分纲依据:

体制是否对称、贝壳、鳃、外套膜以及神经等方面。

•1.单板纲:

几种;

•2.无板纲:

约200种;

•3.多板纲:

1000种;

•4.腹足纲:

10万以上;

•5.掘足纲:

300种;

•6.瓣鳃纲:

2万种;

•7.头足纲:

700种,化石10,000种以上。

一、单板纲

•为原始的贝类,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鳃的位置和结构等,都与多板纲相似。

有些器官有较明显的假分节现象,这与腹足纲或多板纲都不相同,所以单独列为一纲。

•特点:

•两侧对称,腹部有足,只有1个帽状贝壳,内部器官分节排列,两对心耳5对鳃,5对肾脏,8对缩足肌,10对足神经,2对生殖腺。

•代表动物:

新蝶贝(活化石)

•以往只发现有这纲的化石种,直到1952年丹麦¡°海神¡±号(GalatheaExpedition)调查船,在太平洋哥斯达黎加(CostaRica)西方3570m深海才发现了现在生活的种。

•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深海陆续发现了8种,如新蝶贝。

这类¡°活化石¡±的发现,对探讨贝类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Typicalanimal:

•Neopilinagalathea新碟贝

二、无板纲

•世界上总共约有100种,全部生活在海里。

•代表动物:

龙女簪,新月贝。

•特点:

•形似蠕虫,没有贝壳,故称¡°无板类¡±;腹面中央通常有一沟,故又称¡°沟腹纲¡±。

•外套膜极发达,表面生有角质层和各种石灰质的骨针;无鳃;齿舌有或五,有则具许多齿;心脏为一心室一心耳,血管系统退化;雌雄同体或异体,无阴茎,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期;神经系统由围绕食道的一个神经环和它向后延伸的2对神经索组成,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节;无触角、眼等感觉器官;

三、多板纲

•特征:

•生有由8块石灰质的板构成的贝壳,故称¡°多板类¡±。

•多板类的贝壳不能覆盖整个身体,在贝壳与外套膜边缘之间裸露的部分叫¡°环带¡±。

环带的表面有角质层或生有石灰质的鳞片、骨针或角质毛等;体呈椭圆形,左右对称,口及肛门位于身体的前后端;

•足肥大;鳃位于足部周围的外套沟中,数目多;肾脏1对;雌雄异体;神经系统由围绕食道的环状神经中枢和向后派生的2对神经索组成,头部无触手和眼等附属器官,这也是贝类中原始型的表现。

毛肤石鳖

Acanthochitonsp.

•TheWestIndianchiton,Chitonolivaceous.Thelateralexposedpartsofthemantleiscoveredwithcalcareousscales.

四、腹足纲

•软体动物种类最多的一纲,已发现有8万多种。

海洋、淡水和陆地都有分布,遍及全世界。

•代表动物:

鲍、田螺、蜗牛等。

•一般具有一个贝壳,可分螺旋部和体螺层两部分。

•螺旋部是动物内脏盘曲之处,一般分为许多层;

•体螺层是贝壳最后一层,一般较大;容纳动物头部和足部。

(一)特征

•身体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亦称¡°单壳类¡±或¡°螺类¡±。

•头部发达,有口、眼及一对或2对触角;

•有些种类的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

•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雌雄同体或异体,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二)代表动物:

中国圆田螺

•生态:

生活于湖泊、河流、水田等地,以水生植物的叶子为食。

身体不对称的起源

•1.头部和足部左右对称,内脏团螺旋形,不对称;

•2.祖先种类左右对称;

•3.胚胎发生早期左右对称,面盘幼虫后期发生扭转;

•4.适应运动的需要,高耸的贝壳向后倾倒,克服爬行中的阻力,但外套腔口受压,影响水循环,阻碍了各内脏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于是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身体内脏团部分沿纵轴发生180°扭转。

(三)腹足类分类

•约10万种以上,分为3亚纲。

•分类依据:

贝壳的形态;

足的形态;

厣的有无及形态;

鳃与心室的关系。

1.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

•具外壳;

•头部具1对触角;

•具厣;

•鳃和心耳位于心室的前方;

•侧脏神经连索左右交叉成“8”字形。

2.后鳃亚纲(Opistobranchia)

•鳃在心后方,壳小,甚至退化。

•被鳃目:

具内壳和外壳。

海兔、舌蝓。

•裸鳃目:

无壳,无鳃。

蓑海牛。

3.肺螺亚纲(Pulmonata)

•无鳃;有肺;心耳1个;肾1个。

•基眼目:

眼位于触角基部。

椎实螺。

•柄眼目:

眼位后触角顶端。

蜗牛、蛞蝓、石磺。

五、掘足纲

•海产底栖的贝类。

足部发达成圆柱状,用来挖掘泥沙,故名“掘足类”。

贝壳两端开口,呈牛角状或象牙状,故又称“管壳纲”。

•掘足类的头部退化成身体前端的一个突起,神经系统主要由脑、侧、脏和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所组成,结构仍较简单。

无鳃,无围心腔和血管。

海产,全世界约有200种,如角贝。

六、瓣鳃纲

(一)特征:

•身体由内脏团、足和外套膜三部分组成,头部退化,故又称无头类。

•体型左右扁平,两侧对称,具两片外套膜和两片贝壳,故名双壳类。

壳的背缘以韧带相连,两壳间以闭壳肌相连,依靠它们的缩张作用开关贝壳。

•外套腔发达,内有瓣状鳃,故名瓣鳃类。

•足位于身体的腹侧,通常侧扁呈斧状,所以又称为斧足类。

•无口球、齿舌、腭片和唾液腺;

•心脏由一心室、二心耳构成,心室常被直肠穿过;

•肾脏一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神经系统由三对神经节组成(即脑神经节、脏神经节、足神经节)。

感觉器官不发达;

•大多数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一对,开口于外套腔中。

发生期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很少有直接发生;

•全为水产,海产占大多。

(二)代表动物:

无齿蚌

•生态:

栖息在江河、湖泊、水田底部,从流水中滤取食物,进行呼吸。

•外形:

体型侧扁,具有两片外套膜,斧状足;两片贝壳,壳的前端钝园,后端较尖,壳顶隆起,壳面有生长线;壳后缘上面为出水管,下面是进水管;瓣状鳃;头部退化,感官不发达,神经系统由三对神经节及它们之间的神经索组成。

(三)瓣鳃纲分类

•约20,000多种。

根据贝壳、铰合齿、闭壳肌、鳃的结构等,分为三个亚纲:

•原鳃亚纲Protobranchia

•瓣鳃亚纲Lamellibranchia

•隔鳃亚纲Septibranchia

•珍珠贝(Pteria)左右壳大小不等,无绞会齿,为生产珍珠的母贝。

•牡蛎(Ostrea)左壳大,略凹,固着外物,右壳小平。

无绞合齿;壳面有放射肋和鳞片层。

为海产贝类中主要养殖种类,我国沿海有20多种。

•密鳞牡蛎(O.denselamellosa)壳近圆形,鳞片层较密,全国沿海均有分布。

•增帽牡蛎(O.cucullata)壳小,三角形,为东南沿海重要养殖种类。

库氏砗磲Tridacna  gigas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海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鳞砗磲Tridacna  squamosa

•贝壳极厚,呈杯碗形扇状。

就体形比例而言,是砗磲中最重的,但其尺寸和重量远不及巨砗磲。

•分布区域:

东非至南太平洋。

•栖息地:

珊瑚礁。

番红砗磲Tridacnacrocea

•车磲贝中最鲜艳美丽的是番红砗磲,最大长度在15~20公分,砗磲是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最大的壳长可达1.8米,重量可达500公斤。

无鳞砗磲Tridacnaderasa

•也叫扇砗磲,贝壳上缺少肋及鳞片,厚贝壳很光滑,有六、七条垂直的褶皱,与大砗磲(Tridacnagigas)有区别。

大砗磲更大,不如它的贝壳光滑,有四、五条褶皱。

•文蛤(Mertrixmertrix)壳近三角形,壳质厚,表面光滑具花纹,肉可食,壳可作面油容器。

青蛤(Cyclinasinensis)壳薄,近圆形,生活于浅泥滩,为食用蛤,肉鲜美。

•海笋(Martesia)壳质薄,背缘反折在壳顶上;绞合部无齿。

凿石而居,危害海港岩石建筑,我国沿海分布的吉村马特海笋(M.yoshimurai)繁殖力强,危害甚大。

有的海笋(M.striata)穴居木材中。

七、头足纲

(一)头足纲的特征

•体制左右对称。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足三部分。

头部和躯干部都很发达,头部两侧各有一个发达的眼睛。

足部分化成二部分,一部分环列于口的周围形成腕,另一部分特化为漏斗。

•原始种类具有一个螺旋形分室的外壳,进化的种类形成内壳或退化;

•口腔中有发达的腭片和齿舌;

•鳃数目为2个或4个,肾脏数目也为2个或4个;

•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具有心耳2个或4个;

•神经系统高度发达,有构造复杂的脑,通常为头软骨保护;

•多数在内脏腹侧有墨囊;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完全海产。

(二)头足纲的分类

•化石种在一万种以上,现仅存786种,主要是各类乌贼和章鱼。

•主要根据鳃和腕的数目分为2亚纲4个目。

1.四鳃亚纲

•具外壳,腕数十个,无吸盘;漏斗为左右两对组成,2对鳃,2对心耳,2对肾。

•代表动物:

鹦鹉螺。

2.二鳃亚纲

•内壳或无壳,腕8~10个,具吸盘,漏斗完整,2鳃,2心耳,2肾。

(1)十腕目:

5对腕,吸盘有柄。

代表动物:

乌贼、柔鱼。

(2)八腕目:

4对腕,吸盘无柄。

代表动物:

章鱼。

柔鱼Ommatostrephessp.

主要纲的分类鉴别特征比较

体制贝壳头部足鳃代表动物

多板纲两侧对称8片不明显柱状6-数十对各种石鳖

腹足纲不对称1个明显块状1对田螺、鲍鱼、宝贝

掘足纲两侧对称1个不明显柱状无角贝

瓣鳃纲两侧对称2片退化斧状2对珠蚌、扇

贝、蛏、牡蛎

头足纲两侧对称发达腕状

有壳亚纲1无吸盘2对鹦鹉螺

无壳亚纲无或有内壳有吸盘1对

第三节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起源:

环节动物

一种软体动物起源假说:

头足纲

腹足纲瓣鳃纲

掘足纲

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

环节动物

•1、名词解释:

外套膜;贝壳;开管式循环系统;血窦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软体动物分为几个纲?

有何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