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考研笔记全新修正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35044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考研笔记全新修正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药学考研笔记全新修正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药学考研笔记全新修正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药学考研笔记全新修正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药学考研笔记全新修正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考研笔记全新修正版.docx

《中药学考研笔记全新修正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考研笔记全新修正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学考研笔记全新修正版.docx

中药学考研笔记全新修正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1、中药:

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本草:

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自古相沿把中药称本草。

3、中药学:

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的学科。

《神农本草经》

《本经》

东汉末年

第一部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神农本草经集注》

《本经集注》

梁朝

陶弘景

载药730种

《新修本草》

《唐本草》

唐朝

苏敬等22

第一部药典,载药844种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载药1558种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载药1892种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载药921种

《中国药学大辞典》

民国

陈存仁

《中药大辞典》

载药5767种

二、道地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1、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

2、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道地药材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地道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的研究到地道药材植化的研究、地道药材的药理生态研究及野生变家种的生态研究,动物驯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发展优质高效的地道药材生产,国家正在实施按国际科学规范管理标准(GAP)建立新的药材生产基地。

3、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1、中药炮制目的: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或毒烈性。

2.增强药物的疗效。

3.便于制剂和储藏。

4.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之纯净,便于服用。

2、主要方法:

修治(纯净、粉碎、切制)、水治(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火治(炒、炙、烫、煅、煨)、水火共治(蒸、煮、炖)、其他(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四、药性: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1、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确定依据:

①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

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

意义:

①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②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③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④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2、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确定依据:

多甘味能补虚缓急;多酸味能敛肺涩肠;多苦味能降泄燥湿;多咸味能软坚散结;多辛味能发表行散;

3、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确定依据:

①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种子、果实质重的药品多主沉降。

亦有少数例外,旋覆独降蔓荆独升。

②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气味厚者多主沉降。

③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品为阳性,多主升浮;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

④药物的效用,药品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意义:

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被动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沉降类药品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

有少数药物的作用趋向表现为“双向性”,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亦可平喘利尿。

影响因素:

每一味药品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炮制,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②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品配伍时,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制约.

五、中药毒性:

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中毒的原因:

一是剂量过大,二是误服伪品,三是炮制不当;四是制剂服法不当;五是配伍不当。

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1.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

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禁止同用,并严格毒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毒性;对某些毒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

此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说服患者不可自行服药。

医药部门要抓好药品鉴别,防止伪品混用,注意保管好剧毒中药,从不同的环节努力,确保用药安全,以避免中毒的发生。

2.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

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砒霜治疗白血病等等,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枪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中药配伍: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

目的:

既照顾到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

相使

两种以上性能功效有共性的药物合用,一为主,一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须

两种以上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其原有药效。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相杀

一种药物能清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

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是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八反,十九畏。

单行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七:

中药禁忌

1、配伍禁忌:

就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

十八反歌:

乌怕半蒌贝蔹及,草反遂芫藻大戟,本草明言十八反,诸参辛勺俱叛藜。

十九畏: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和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2、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之。

所以除了药性极为平和者无须禁忌外,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用药禁忌。

3、妊娠用药禁忌:

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而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4、服药饮食禁忌:

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指出了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黄疸胁痛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肾病水肿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此外,古代文献记载:

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柿反蟹等等,也应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

八、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①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②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③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④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九、煎煮方法:

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

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2/1。

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二次服用。

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十、服药方法:

①汤剂:

一般宜温服。

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以防格拒于外。

如出现真热假寒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则当热药冷服。

②丸剂:

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③散剂、粉剂:

可用蜂蜜加以调合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④膏剂:

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⑤冲剂、糖浆剂:

冲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服。

此外,危重病人宜少量频服;一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对于神志不清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口服时,可采用鼻饲给药法。

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得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第二部分各论

一、解表药:

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

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经、膀胱经。

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平素多汗,伤津者慎用,剂量不宜过大。

1.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辛温解表生姜葱,麻黄桂枝紫防风,荆芥香薷辛夷芷,羌活藁本细辛柽。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心悸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风寒感冒;水肿脚气

紫苏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止呕

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呕吐;解鱼蟹毒

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见表证;吐衄下血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外感表证;风疹瘙痒;破伤风证风湿痹痛;

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风寒感冒(后头痛,太阳经);风寒湿痹

白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风寒感冒(前头痛);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鼻渊;带下;疮痈肿毒

生姜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呕家圣药);肺寒咳嗽

细辛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

苍耳子

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

藁本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寒湿痹

辛夷

发散风寒,通鼻窍

风寒感冒;鼻塞,鼻渊

葱白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风寒感冒;阴盛格阳

2.发散风热药,辛苦而偏寒凉,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再卫分。

辛凉解表薄荷萍,葛根牛蒡柴胡升,桑菊豆豉蔓荆子,木贼蝉蜕水蜈蚣。

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多泪,

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胁胀痛

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

解毒消肿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凉血止血)

菊花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风实证;

目赤昏花;疮疡肿毒

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劫肝阴)

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葛根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

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蝉蜕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

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小儿夜啼)

升麻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外感表证;麻疹不透;

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

蔓荆子

疏散风寒,清利头目

风热感冒,头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淡豆豉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外感表证;热病烦闷

浮萍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风热感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尿少

二、清热药:

以解除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性寒凉,沉降入里,主治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泄痢、温毒发斑、痈肿创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多苦寒或甘寒,清气分热,主治热邪入气分之高热、口渴、烦躁甚或神昏谵语。

清热泻火生石膏,知母栀子古精草,花粉竹叶密青葙,水石决明芦枯草。

石膏

生: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

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证;胃火牙痛、头痛,

实热消渴;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知母

清热泻火,生津(滋阴)润燥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天花粉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芦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决明子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淡竹叶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密蒙花

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2.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用于湿热证。

清热燥湿三黄鲜,秦皮椿皮苦龙胆。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

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

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痈肿疥疮,目赤牙痛;消渴;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湿热泻痢,黄疸;

湿热脚气,痿证;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龙胆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

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湿热小便不利

白鲜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湿热疮毒,湿疹,疥癣;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秦皮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湿热泻痢,带下阴痒;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3.清热解毒药,性寒凉,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

      

清热解毒土茯苓,银花连翘与大青,蓝根青黛鱼腥草,射干马勃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败酱熊胆白头翁。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痈肿疔疮(內痈外痈要药);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

连翘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疮家圣药);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淋涩痛

蒲公英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肿散结

痈肿疔毒,乳痈內痈(乳痈要药);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肺痈吐脓,肺热咳嗽(肺痈要药);热毒疮痈;湿热淋证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疔疮肿毒,乳痈肠痈;毒蛇咬伤

射干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咽喉肿痛(治疗咽喉肿痛常用品):

痰盛咳喘

山豆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咽喉肿痛(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牙龈肿痛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血痢;(善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热毒血痢良药);疮痈肿毒

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

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清肝泻火,定惊

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咽痛口疮,火毒疮疡;

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贯众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蚤休(重楼)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痈肿疔疮,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惊风抽搐;跌打损伤

半边莲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疮痈肿毒,蛇虫咬伤;腹胀水肿;湿疮湿疹

土茯苓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杨梅毒疮,肢体拘挛;淋浊带下,湿疹瘙痒;痈肿疮毒

熊胆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热极生风,惊痫抽搐;热毒疮痈;目赤翳障

穿心莲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

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痈肿疮毒,蛇咬

野菊花

清热解毒

痈疽疔疖,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白蛇草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

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

大红藤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肠痈腹痛,热毒疮疡;跌打损伤,经闭痛经;风湿痹痛

马勃

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热毒血痢;热毒疮疡;崩漏,便血

鸦胆子

清热解毒,止痢,劫疟,腐蚀赘疣

热毒血痢,冷积久痢;各型疟疾;鸡眼赘疣

漏芦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乳痈肿痛,瘰疬疮毒;乳汁不下;湿痹拘挛

山慈姑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痈疽疔毒,瘰疬痰核;癥瘕痞块

金荞麦

清热解毒,排脓祛痰,健脾消食

肺痈,肺热咳嗽;瘰疬疮疖,咽喉肿痛

4.清热凉血药,性苦寒或咸寒,偏入血分以清热,多归心肝经,治疗营血分热为主的药物。

清热凉血犀角昂,水牛角粉代犀当,玄参紫草赤芍药,牡丹皮与生地黄。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清热凉血止血要药);

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玄参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

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

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痈肿疮毒

赤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疡;

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

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癫狂;

血热妄行斑疹、吐衄;痈肿疮疡,咽喉肿痛

紫草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烫伤

5.清虚热药,性寒凉,入阴分,清虚热,退骨蒸。

清虚热药银柴胡,白薇胡连蒿地骨。

青蒿

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劫疟

温邪伤阴,热夜早凉;阴虚发热,劳热骨蒸;

暑热外感,发热口渴;疟疾寒热

地骨皮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阴虚发热,盗汗骨蒸;肺热咳嗽;血热出血证

白薇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阴虚发热,产后虚热;热淋,血淋;

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阴虚外感

银柴胡

清虚热,除疳热

阴虚发热;疳积发热

胡黄连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泻痢

三、泻下药,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主归大肠经,泻下通便,排除胃肠积滞。

1.攻下药,性苦寒沉降,主入胃大肠经。

攻下通便,清热泻火。

攻下芦荟生川军,番泻叶与玄明粉。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芒硝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积滞便秘;咽痛,口疮,目赤,痈疮肿毒

番泻叶

泻下通便

热结便秘;腹水肿胀

芦荟

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热结便秘;烦躁惊痫;小儿疳积

2.润下药,味甘质润,入脾、大肠经。

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

润下松子黑芝麻,火麻郁李二仁佳。

火麻仁

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郁李仁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肠燥便秘;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松子仁

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肠燥便秘;肺燥干咳

大戟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水肿,鼓胀,胸胁停饮;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芫花

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水肿,鼓胀,胸胁停饮;咳嗽痰喘;头疮,白秃,顽癣;痈肿

甘遂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水肿,鼓胀,胸胁停饮;风痰癫痫;疮痈肿毒

巴豆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寒积便秘;腹水鼓胀;喉痹痰阻;

痈肿脓成未溃,疥癣恶疮

牵牛子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水肿,鼓胀;痰饮喘咳;虫积腹痛

商陆

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水肿,鼓胀;痈疮肿毒

3.峻下逐水药,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引起剧烈腹泻。

峻下逐水芫遂戟,牵商巴豆续随子。

四、祛风湿药,以祛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

味辛苦,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补肝肾强筋骨。

1.祛风寒湿药,辛苦温,入肝脾肾经。

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祛风胜湿有二蛇,威灵木瓜乌独活。

独活

祛风湿,止痛,解表

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少阴头痛

蕲蛇

祛风,通络,止痉,解毒

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

木瓜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风湿痹证;脚气水肿;吐泻转筋

蚕沙

祛风湿,和胃化湿

风湿痹证;风疹、湿疹;吐泻转筋

威灵仙

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风湿痹证;骨鲠咽喉

川乌

祛风湿,温经止痛

风寒湿痹;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乌梢蛇

祛风,通络,止痉

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

昆海棠

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

风湿痹证,跌打损伤,续筋接骨

海风藤

祛风湿,通络止痛

风寒湿痹,跌打损伤

2.祛风湿热药,辛苦寒,入肝脾肾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祛风胜湿清热药,秦艽防己络石藤,桑枝瓜络豨莶草,梧桐海桐穿山龙。

秦艽

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风湿痹证(风药润剂,热痹尤宜);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