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蒙金鉴清朝林之望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5011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蒙金鉴清朝林之望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养蒙金鉴清朝林之望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养蒙金鉴清朝林之望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养蒙金鉴清朝林之望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养蒙金鉴清朝林之望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蒙金鉴清朝林之望重点.docx

《养蒙金鉴清朝林之望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蒙金鉴清朝林之望重点.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蒙金鉴清朝林之望重点.docx

养蒙金鉴清朝林之望重点

养蒙金鉴  (清)林之望撰

  ●卷上

  【一岁】

  《旧唐书》曰:

白居易,字乐天。

尝与元稹书曰: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金史》曰:

王庭筠,字子端,河东人。

生未期视书识十七字。

  【二岁】

  《宋史》曰: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

父芸,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

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彬左手提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它无所视,人皆异之。

  《涌幢小品》曰:

张扆,二岁从父官上党,所过山川、道里、厩置、若城郭、廨宇、园亭久而不忘。

  【三岁】

  《北史》曰:

颜之仪,字升。

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

  《唐书》曰: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生三岁自知读书,日记数十百言。

  又曰:

权德舆,字载之。

生三岁知变四声。

  又曰:

许法慎,沧州清池人。

甫三岁已有知,时母病,不饮乳,惨惨有忧色。

或以珍饵,诡说之辄不食,还以进母。

  《宋史》曰:

徐积,字仲车,楚州淮阴人。

孝行出于天禀,三岁父死,旦旦求之,甚哀。

  《辽史》曰:

铎卢斡,字撒板。

三岁失母,哭尽哀,见者伤之。

  《元史》曰:

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

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

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

  又曰: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

性颖悟,生三岁,家人示以书帙,辄识“风”、“丁”二字。

母刘氏授以《千字文》,再过目即成诵。

  又曰: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

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

  又曰:

陈栎,字寿翁,徽之休宁人。

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辄成诵。

  《明史》曰:

西河王奇溯,定王曾孙,三岁而孤,问父所在即恸哭。

长,刻旃檀为父顺简王像祀之。

  又曰: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

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

  《十国春秋》曰:

南唐后主次子仲宣,三岁读《孝经》不遗一字,闻奏乐辄审音调。

  《文献通考》曰:

“《王氏挥麈录》曰:

‘真宗召试神童,蔡伯俙年方三岁,并赐御制诗云:

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儿自得老成资。

初能学步来朝阙,方及能言解诵诗。

更励孜孜图益进,青云千里有前期。

授校书郎春宫伴读。

’”

  《天中记》曰:

郢州别驾黄泳年三岁,书一过辄成诵。

  《稗史》曰:

东方朔三岁,秘谶一览,暗诵于口。

  《司马文正公年谱》曰:

公三岁,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

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四岁】

  《晋书》曰:

范隆,字元嵩。

年四岁丧母,哀号之声感恸行路,单孤无緦功之亲,疏族范广愍而养之。

  《梁书》曰:

刘歊,字士光,訏族兄也。

父闻慰,齐正员郎。

歊幼有识慧,四岁丧父,与群儿同处独不戏弄。

  又曰: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

祖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

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人问其故,季直曰:

“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故不取。

”愍祖益奇之。

  《周书》曰:

萧大圜,字仁显,梁简文帝之子也。

幼而聪敏,神情俊悟,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

  《旧唐书》曰: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

年四岁,处群从之中敏识过人。

尝夜宴亲宾,各举坐中物以四声呼之,诸宾未言,绾应声指铁灯树曰:

“灯盏柄曲”,众咸异之。

  又曰:

萧颖士,字茂挺,鄱阳王恢七世孙。

四岁属文。

  《唐书》曰:

权德舆,字载之,生四岁能赋诗。

  《宋史》曰:

“袁逢吉,字延之,开封鄢陵人。

四岁能诵《尔雅》、《孝经》。

  又曰: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又曰: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

年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

  又曰:

陈埙,字和仲。

大父叔平与同郡楼钥友善,死,钥哭之,埙才四岁,出揖如成人。

钥指盘中银杏使属对,埙应声曰:

“金桃”,问何所据,对以诗“鹦鹉啄金桃”。

钥然曰:

“亡友不死矣。

  又曰: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

四岁而孤,行直视端,无诳言,识者知为大器。

  又曰:

刘永年,字君锡。

生四岁授内殿崇班,许出入两宫。

仁宗使赋小山诗,有“一柱擎天”之语。

  又曰:

真德秀,字景元,浦城人。

四岁授书,过目成诵。

  《金史》曰:

常添寿,太原人。

四岁能作诗。

  《明史》曰:

蔡毅中,字宏甫,光山人。

四岁父病,吁天请代。

  又曰: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

四岁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

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

  又曰:

王稚登,字伯谷,长洲人。

四岁能属对。

  《世说注》曰:

孔融年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

“小儿当取小者。

  《浦阳人物记》曰:

吴莱四岁,其母盛氏口授《孝经》、《论语》及《谷梁传》,随能成诵。

  《稗史》曰:

洪钟四岁能作大书,宪宗召见,命书“圣寿无疆”,钟握笔久之不动,上曰。

“汝容有不识者乎?

”钟叩头曰:

“臣非不识,第此字不敢于地上书耳。

”上命内侍舁几,一挥而就。

  《涌幢小品》曰:

李世屿四岁时,贵阳马御史文卿按广东,召之,见抱膝上令写,手甚小,握甚固,作字如碗口大,挥洒甚疾,盖神童也。

  《闽书》曰:

梁怀仁四岁善草书、吟诗,子、史、经、传无不能读。

  【五岁】

  《后汉书》曰:

朱穆,字公叔,晖子也。

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及复常。

  《晋书》曰:

傅畅,字世远。

年五岁父友见而戏之,解畅衣取其金环与侍者,畅不知惜,以此赏之。

  又曰:

范乔,字伯孙。

年二岁,祖馨临终抚乔首曰:

“恨不见女成人!

”因以所用砚与之。

至五岁,祖母以告乔,乔便执砚涕泣。

  《梁书》曰:

滕昙恭,豫章南昌人也。

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

俄值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

“我有两瓜,分一相遗。

”昙恭拜谢,因捧瓜还,以荐其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

  又曰:

谢蔺,字希如,陈郡阳夏人也。

晋太保安八世孙。

父经,中郎谘议参军。

蔺五岁,每父母未饭,乳媪欲令蔺先饭,蔺曰:

“既不觉饥。

”强食终不进。

舅阮孝绪闻之,叹曰:

“此儿在家则曾子之流,事君则蔺生之匹。

”因名之曰蔺。

  又曰:

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年五岁读《孝经》,问授者:

“此书所载述?

”曰:

“论忠、孝二事。

”僧孺曰:

“若尔,尝愿读之。

  又曰:

到沆,字茂瀣,彭城武原人也。

幼聪敏,五岁时父捴于屏风钞古诗,沆请教,读一遍便能讽诵。

  《陈书》曰:

岑之敬,字思礼,南阳棘阳人也。

父善纡,梁世以经学闻。

之敬年五岁读《孝经》,每烧香正坐,亲戚咸加叹异。

  《南史》曰:

庾域,字司大,新野人也。

子子舆,字孝卿,幼而歧嶷。

五岁读《孝经》,手不释卷。

或曰:

“此书文句不多,何用自苦?

”答曰:

“孝,德之本,何谓不多?

  《魏书》曰:

宋繇,字体业,敦煌人也。

五岁丧母,事伯母张氏,以孝闻。

  《隋书》曰: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

父绰,魏度支尚书。

威少有至性,五岁丧父,哀毁有若成人。

  《唐书》曰:

令狐楚,德棻之裔也。

生五岁能为辞章。

  又曰:

苏颋,字廷硕。

五岁便措意于文,每坐卧即吟诗,未尝少辍。

  《宋史》曰:

贾黄中,字娲民,沧州南皮人。

父玭善教子。

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

  又曰:

钱勰,字穆父,彦远之子也,生五岁日诵千言。

  又曰:

元绛,字厚之,钱塘人。

生而敏悟,五岁能作诗。

  又曰: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

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

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

  又曰:

许应龙,字恭甫,福州闽县人。

五岁通经旨,坐客曰:

“小儿气食牛。

”应龙应声“丈夫才吐凤”为对,四坐嘉叹。

  又曰:

洪湛,字惟清,升州上元人。

五岁能为诗。

  《元史》曰:

吴澄,字幼清。

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

  又曰: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

生五岁父且卒,指德辉谓其家人曰:

“吾为吏,治狱不任苛刻,人蒙吾力者众,天或报之,是儿其大吾门乎”。

及卒,德辉号恸如成人。

  又曰:

陈栎,字寿翁。

五岁入小学即涉猎经史。

  《明史》曰:

黄润玉,字孟清。

年五岁,侍母疾夜不就寝。

  又曰: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又曰:

蔡毅中,字宏甫,光山人。

祖凤翘,平阳同知;父光,临洮周知。

毅中五岁通《孝经》,父问:

“读书何为?

”对曰:

“欲为圣贤耳。

”万历二十九年第进士。

  又曰: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又曰:

周蕙门人著者薛敬之,字显思,渭南人。

五岁好读书,不逐群儿戏。

  《东观汉记》曰:

汝郁,字叔异。

五岁母病不食,郁常啼不肯食。

母怜之,强为饭,欺言已愈,郁察母色,复不食。

宗亲共异之,因字曰“叔异”。

  《三国典略》曰:

赵隐,年五岁,母傅便孀居,傅谓之曰:

“家贫,儿小,何以能济?

”隐泣而言曰:

“若天矜,儿大当仰报。

  《续文献通考》曰:

明李东阳五岁以奇童举,景帝召试大书、属对,喜甚,诏入京,府学肄业。

  又曰:

谭昭实,五岁能读“五经”,知为文。

  《拾遗记》曰:

汉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闻邻中读书,日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天中记》曰:

宋王元之五岁已能诗。

因太守赏白莲,倅言于太守,召而吟一绝云:

“昨夜三更里,嫦娥堕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又云:

“佳人方素面,对镜理新妆。

”守曰:

“天授也!

  《列女传》曰:

陶子生五岁而佐禹。

  《涌幢小品》曰:

昆山张玉山,廷臣。

父宽为钱塘令时,公方五岁,署中火,觅公不得,乃自寝抱印出走矣。

  《词林人物考》曰:

王尚絅五岁读《孝经》,至立身扬名以显父母,乃谓其父曰:

“儿长当如此。

  《陶华阳谱》曰:

年五岁,常持获画灰学字。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曰:

白五岁诵六甲。

  【六岁】

  《后汉书》曰:

马援子客卿,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

外若讷而内沈敏。

援甚奇之,以为将相器,故以客卿字焉。

  《吴志》曰: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

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也。

术曰:

“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

”绩跪答曰:

“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

  《晋书》曰:

傅宣,字世宏。

年六岁丧继母,哭泣如成人,中表异之。

  又曰:

陆云:

字士龙。

年六岁能属文。

吴尚书闵鸿见之曰。

“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宋书》曰: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

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

  《梁书》曰:

王僧孺,东海剡人也。

六岁能属文。

  又曰:

江革,字休映,济南考城人也。

六岁便解属文。

  又曰:

刘歊,字士光。

六岁诵《论语》、《毛诗》,意所不解便能问难。

  《陈书》曰:

陆琼,字伯王,吴郡吴人也。

六岁为五言诗,颇有词采。

  又曰: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

六岁诵书万余言。

  《南史》曰:

王瞻,字思范,宏从孙也。

年六岁从师。

时有使经门过,同业皆出观,瞻独不视,习业如初。

从父僧达闻而异之,谓其父猷曰:

“大宗不衰,寄之此子。

  又曰: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

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

  《北齐书》曰:

李绘,字敬文。

年六岁便自求入学,家人偶以年俗忌约而弗许,遂伺其伯姊笔牍之闲而辄窃用。

未几,遂通《急就章》,内外异之,以为非常儿也。

  又曰:

杨愔,字遵彦。

年六岁学史书。

  《隋书》曰:

薛道衡,字元卿,河东汾阴人。

六岁而孤,专精好学。

  《旧唐书》曰: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年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勮、勔才藻相类。

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

“此王氏三珠树也。

  《唐书》曰:

毕构,字隆择,河南偃师人。

六岁能为文。

  又曰:

段秀实,字成公,本姑臧人,曾祖师浚仕为陇州刺史,留不归,更为汧阳人。

秀实六岁母疾病,不勺饮,至七日病间,乃肯食。

时号“孝童”。

  又曰:

李绅,字公垂,中书令敬元曾孙,世宦南方,客润州。

绅六岁而孤,哀等成人。

母卢躬授之学。

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

  《宋史》曰:

贾黄中,字娲民,年六岁举童子科。

  又曰:

韩彦直,字子温。

六岁从父世忠入见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书“皇帝万岁”四字。

帝喜之,拊其背曰:

“他日令器也。

”亲解孝宗丱角之繻傅其首,赐金器、笔砚、监书、鞍马。

  又曰:

胡沂,字周仲,绍兴余姚人。

年六岁诵“五经”皆毕,不忘一字。

  又曰: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

年六岁诵“九经”。

  又曰:

李孟传,资政殿学士光季子也。

光谪岭海,孟传才六岁,奉母居乡,刻志于学。

贺允中、徐度皆奇之,而曾几妻以其孙。

  《辽史》曰:

耶律孟简,字复易。

六岁父晨出猎,俾赋“晓天星月”诗,孟简应声而成,父大奇之。

  《明史》曰:

王稚登,字伯谷。

六岁善擘窠大字。

  又曰:

赵贞吉,字孟静,内江人。

六岁日诵书一卷。

  又曰:

夏子孝,字以忠,桐城人。

六岁失母,哀哭如成人。

  《东观汉记》曰:

张堪,年六岁受业长安治梁邱易,才美而高,京师号曰“圣童”

  《太平广记》曰:

林杰,字智周,闽人。

年六岁请举童子。

  《武宗实录》曰:

李东阳六岁召见试对偶、讲书大义,称旨,赐果及钞。

  《献征录》曰:

陆钶,号石楼。

六岁入家塾,请于母曰:

“读书后干何等事业方为至极?

”母甚喜。

  《宾退录》曰:

刘卞功,字子民,滨州安定人。

六岁误触瓮,碎。

家人更谯之,神色自若,曰:

“俟钉铰者来当全之。

”复谯其妄,曰:

“人破尚可修,矧瓮耶。

”语未绝,钉铰者至,相与料理,顷之如新。

  李邕“马公墓志铭”曰:

公讳怀素,字贞规。

六岁能诵书,一见不忘。

乡党以为必兴此宗。

  《南濠诗话》曰:

解学士缙六岁时,其族祖戏之曰:

“小儿何所爱?

”即应声作诗四绝,其一云:

“小儿何所爱?

爱者芝兰室。

更欲附飞龙,上天看红日。

”其二云:

“人道日在天,我道日在心。

不省鸡鸣时,冷然钟磐音。

”其三云:

“圣人有六经,天地有日月。

日月万古明,六经终不灭。

”其四云:

“小儿何所爱?

夜梦笔生花。

花根在何处?

丹府是吾家。

  【七岁】

  《史记》曰:

项橐七岁为孔子师。

  《后汉书》曰:

郭丹,字少卿,南阳穰人也。

七岁而孤,小心孝顺。

后母哀怜之,为鬻衣装,买产业。

  又曰:

黄琬,少失父。

蚤而辩慧。

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傍曰: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又曰: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

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

乡人号曰“张曾子”。

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

“汝小,未能也。

”霸曰:

“我饶为之。

”故字曰:

“饶”焉。

  《魏志》曰: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

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

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

邻里闻之,为罢社。

  又曰:

夏侯荣,字幼权。

幼聪慧,七岁能属文。

诵书日千言,经目辄识之。

  《晋书》曰:

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鲲之子也。

幼有至性,七岁丧兄,哀恸过礼,亲戚异之。

  又曰: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阳人。

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

  又曰: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

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

  又《载记》曰:

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雄之子也。

祖洪,奇而爱之,名曰“坚头”。

年七岁,聪敏好施,举止不逾规矩。

每侍洪侧辄量洪举措取与,不失机候。

洪每曰:

“此儿姿貌瑰伟,质性过人,非常相也。

高平徐统有知人之鉴,遇坚于路,异之,执其手曰:

“苻郎,此官街,小儿敢戏于此,不畏司隶缚耶!

”坚曰:

“司隶缚罪人,不缚小儿戏也。

”统谓左右曰:

“此儿霸王相也。

  《宋书》曰: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宏微子也。

七岁能属文,通《论语》。

  《齐书》曰:

谢瀹,字义洁,陈郡阳夏人。

年七岁,王彧见而异之,言于宋孝武,孝武召见于稠人广众之中,瀹举动闲详,应对合旨,帝甚悦。

  《梁书》曰: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

七岁能属文。

  又曰:

刘孝绰,字孝绰,彭城人,本名冉。

祖勔,宋司空忠昭公;父绘,齐大司马霸府从事中郎。

孝绰幼聪敏,七岁能属文。

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适亲友。

号曰“神童”。

融每言曰:

“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

”阿士,孝绰小字也。

  又曰:

王裒,字子汉。

七岁能属文。

外祖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

“此儿当成吾宅相。

  又曰:

王承,字安期,仆射暕子。

七岁通《周易》,选补国子生。

  又曰:

王籍,字文海,琅邪临沂人。

七岁能属文。

  又曰:

刘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也。

幼聪敏,七岁能属文。

  又曰: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

七岁出继从伯允之。

允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

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允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陈书》曰: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

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

  又曰:

傅縡,字宜事,北地灵州人也。

七岁诵古诗赋至十余万言。

  又曰:

蔡征,字希祥,侍中中抚军景历子也。

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

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征供侍益谨,初无怨色。

征本名览景,历以为有王祥之性,更名“征”,字希祥。

  又曰: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是,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魏书》曰: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人。

七岁遭丧,礼若成人。

  《北齐书》曰:

孙灵晖,长乐武强人也。

魏大儒、秘书监惠蔚,灵晖之族曾王父也。

灵晖少明敏,有器度。

惠蔚一子蚤卒,其家书籍多在焉,灵晖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唯寻讨惠蔚手录章疏。

不求师友,“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

  《周书》曰:

萧大圜,字仁显。

七岁居母丧便有成人之性。

  《隋书》曰:

李礼成,字孝谐,陇西狄道人。

年七岁与姑之子兰陵太守荥阳郑颢随魏武帝入关,颢母每谓所亲曰:

“此儿平生未尝回顾,当为重器耳。

  又曰:

卢太翼,字协昭,河间人也。

本姓章仇氏。

七岁诣学,日诵数千言,州号曰“神童”。

  又曰: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

父显周,荆州刺史。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

其父每谓所亲曰:

“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

”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

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悴不知所为。

忽于国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

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又曰:

郎茂,字蔚之,恒山新市人。

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余言。

  又曰:

王贞,字孝逸,梁郡陈留人。

少聪敏,七岁好学,善《毛诗》、《礼记》、《左氏传》、《周易》,诸子百家无不毕览。

善属文词,不治产业,每以讽读为娱。

  《北史》曰:

侯莫陈相,代人也。

父斛古提,朔州刺史、白水公。

相七岁丧父,号慕过人。

  又曰: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

侠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

  《旧唐书》曰: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

年七岁举神童,授秘书省正字。

  又曰: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

七岁解属文。

父友齐中书舍人陆乂、马元熙尝造德林宴集,有读徐陵文者云“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邪之稻”,并不知其事。

百药时侍立,进曰:

“《传》称‘鄅人藉稻’,杜预注云:

‘鄅国在琅邪开阳’”。

乂等大惊异之。

  又曰;裴敬彝,绛州闻喜人。

七岁解属文,性又端谨,宗族咸重之,号为“甘露顶”。

  又曰: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唐书》曰: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

七岁知属文。

  又曰: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徙居京兆。

七岁知为文。

帝召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弃,因使说试其能。

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

“愿闻其略。

”说因曰:

“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泌即答曰: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才;静若得意。

”说因贺得奇童。

  又曰;李贺,字长吉。

七岁能辞章。

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

二人大惊,

  又曰:

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

五岁丧母,哀毁日至。

七岁问父英曰:

“若何可以报母?

”英曰:

“扬名显亲可也。

”乃刻志从学。

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

“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

  又曰:

韦温,字宏育。

方七岁日诵书数千言。

  又曰:

王助,字子功。

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

  《宋史》曰:

赵赞,字元辅,本名美,后改焉。

七岁诵书二十七卷,应神童举。

明宗诏曰:

“都尉之子,太尉之孙,幼能诵书,弱不好弄,克彰庭训,宜锡科名,可特赐童子及第。

”仍附长兴三年礼部春榜。

  又曰:

李肃,字季雍。

七岁诵书知大义。

  又曰:

王鬷,字总之,赵州临城人。

七岁丧父,哀毁过人。

  又曰;贾黄中,字娲民。

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

父常令蔬食,曰:

“俟业成乃得食肉。

  又曰:

杨澈,字晏如,杨徽之宗人也。

世家建阳,父思进,晋天福中北渡海,因家于青州之北海,累佐使幕。

澈幼聪警,七岁读《春秋左氏传》,即晓大义。

周宰相李谷召令默诵,一无遗误,谷甚异之。

  又曰:

杨亿,字大年。

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

  又曰:

晏殊,字同叙;抚州临川人。

七岁能属文。

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宰相寇准曰:

“殊,江外人。

”帝顾曰:

“张九龄非江外人耶?

”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

“臣尝私习此赋,请试它题。

”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命直史馆。

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

  又曰:

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经目辄诵。

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旁应曰:

“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耶。

”因作《浮图灾解》,兄惊曰:

“是儿必大吾门。

”韩琦闻其名,以兄之子妻之。

  又曰: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父池,天章阁待制。

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又曰:

贾易,字明叔,无为人。

七岁而孤。

母彭以纺绩自给,日与易十钱使从学,易不忍使一钱,每浃旬辄复归之。

  又曰:

杨政,字直夫,原州临泾人。

崇宁三年,夏人举国大入,父忠战殁。

政甫七岁,哀号如成人,其母奇之,曰:

“孝于亲者必忠于君,此儿其大吾门乎!

  又曰:

彭龟年,字千寿,临江军清江人。

七岁而孤,事母尽孝。

性颖异,读书能解大义。

  又曰:

虞允文,字彬甫。

七岁能属文。

  又曰:

陆持之,知荆门军九渊之子也。

七岁能为文。

九渊授徒象山之上,学者数百人。

有未达,持之为敷绎之。

  又曰:

崔遵度,字坚白,本江陵人,后徙淄川。

纯介好学,始七岁受经于叔父宪。

尝以春秋编年史、汉纪传之例问于宪,宪曰:

“此儿他日成令名矣。

”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

  又曰:

种放,字名逸。

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

  《金史》曰:

石琚,字子美,定州人。

生七岁读书过目即成诵。

  《元史》曰:

齐履谦,字伯恒。

七岁读书过目即能记忆。

  又曰:

李孟,字道复,潞州上党人。

生而敏悟,七岁能文,倜傥有大志,博学强记,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

开门授徒,远近争从之。

一时名人商挺、王博文皆折行辈与交。

郭彦通名知人,尝语孟父唐曰:

“此儿骨相异常,宰辅之器也。

  又曰:

吴莱,字立夫,浦阳人。

七岁能属文,凡书一经目辄成诵。

尝往族父家,日易《汉书》一帙以去,族父迫扣之,莱琅然而诵,不遗一字,三易宅编皆如之,众惊以为神。

  又曰: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

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

  又曰:

许衡,字仲平。

年七岁授章句,问其师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