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528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docx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docx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

(普及)性和(发展)性。

2.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5.数学课程在各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内容。

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7.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8.“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

9.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10.(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2.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3.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14.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15.(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16.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

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

17.“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18.《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9.课标中明确提出10个核心概念,它们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0.(模型思想)的建立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21.(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22.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23.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24.(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25.(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26.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7.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28.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9.数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30.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1.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2.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

33.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34.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

教材编写要努力凸显(特色),积极探索教材的(多样化)。

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

35.课标中有两类行为动词:

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

历”“体验”“探索”等。

36.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

37.数学课程资源是指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生成性资源)。

38.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9.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

40.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教育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判断题。

1.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

2.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是模仿记忆。

(×)

3.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一种。

(×)

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

5.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应力求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

6.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

7.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的知识结果。

(×)

8.《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

9.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

(√)

10.启发式教学更有利于教师讲授。

(×)

11.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性。

(×)

12.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

1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注重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

14.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

15.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

16.《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

17.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18.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

19.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

20.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

三、选择题。

(前15道为单项选择,后15道为多项选择)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C.用教材引导学生自学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的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目标C.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C)。

A.成绩B.目的C.过程

6.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7.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A)。

A.日积月累B.速做速成C.一年半载

8.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A)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9.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1.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C)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

进步的历程。

A.自我评价B.相互评价C.多样评价

12.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B)的过程。

A.单一B.富有个性C.被动

13.“用数学”的含义是(B)。

A.用数学学习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C.了解生活数学

14.《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B.四C.五

15.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B.三C.四

1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7.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18.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和改进教师的

教学,应建立(AB)的评价体系。

A.评价目标多元B.评价方法多样C.评价情感与态度

19.“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ABC)目标的载体。

A.数学思考B.问题解决C.情感态度

20.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的关系。

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1.教材编写应当体现整体性,注重(ABC)。

A.突出核心内容B.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C.体现学生学习的整体性

2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ABCD)都可以作为评价者。

A.教师B.家长C.同学D.学生本人

2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创新性

24.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数学学科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设计和实施“最有价值”的数学,即有(BCD)的知识。

A.价值性B.基础性C.发展性D.现实性

2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CD),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B.多样性C.普及性D.发展性

26.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ABC)。

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传授者

27.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ABC)。

A.动手实践B.自主探索C.合作交流D.模仿与交流

28.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中要关注(CD)。

A.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B.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C.学习的结果

D.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29.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A.建立数感B.符号意识

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ABD)地发展。

A.全面B.持续C.有针对性D.和谐

四、简答题。

1.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使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10个核心概念分别指的是什么?

课标中明确提出10个核心概念,它们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3.课程目标中的“数学思考”包括哪些内容?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4.在第一学段“数的运算”包括哪些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6、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5.“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

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

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6.教师如何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以来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7.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等等。

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

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

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学会分类,可以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8.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哪四个关系?

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五、论述题。

1.课标指出:

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

谈谈你的理解。

答:

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数学的教学始终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能力;抽象观察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迁移类推能力等。

同时把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放在极为显著的位置,这些以为人共知。

2.举例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第一、从教学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我们每位老师都熟知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只有真正做到,学生才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实际经验中经历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例如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在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内摆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在共同操作中发现:

每边都刚好能摆5个面积单位,一共是25个面积单位,正方形内所包含的面积单位数恰好等于两个边长所含的厘米数的积,再抽象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第二、在强烈的问题意识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学生更多需要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责任,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给他们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

北师大版四年级《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怎么让他们认识负数,理解负数,运用负数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北京市气象台的消息称,今天全市仍有四级左右偏北风,早晨最低气温0℃,明天早晨最低气温将-2℃,全市范围内将出现冰冻。

由于本周是京城由秋入冬的“拐点”,北京市将再次受到冷空气影响,11月9日还有一次冷空气袭击北京,

将带来5级左右偏北风,之后白天最高气温跌破10℃,夜间最低也降至-2℃。

预计本周平均气温只有5至6℃,已接近常年同期平均温度(30年平均温)。

学生们都听得入神,却也露出疑惑的表情,我还故意卖关子说:

同学们老师的天气预报准确吗?

终于一位同学按捺不住问我:

“老师,你肯定是让我们从中发现什么不一样的问题了吧?

”“我们知道老师的用意了”

我也适时地鼓励他们看看谁能很快找到老师要的答案,这节课的探索就在孩子们积极的问题意识中开始了。

最后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发现就是把实际的问题进行了数学

模型化。

第三,建立符号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

《符号标准》中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建立‘符号意识’

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而这里所提到的“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其最终的呈现方式就是我们所指的数学模型。

所以,《标准》也明确指出:

“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模型思想的发展成为一种可能。

在我们的数学中有很多用符号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例子。

例如:

爸爸比我大30岁,如何用数来表是爸爸和我的年龄关系?

这个问题的解决就要用到符号。

如果我的年龄用a来表示,那么爸爸的年龄就是a+30.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

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

但数学思想方法又蕴含与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是实现和学生双赢的很有效的方法。

3.在数学课堂上,你是如何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

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既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在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突出。

出现差异是客观事实,那么如何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呢?

1、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共享差异

首先,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

因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倾向,如果他们都变成一个人,这个世界也挺可怕的。

所以首先我们要尊重他、信任他、欣赏他。

就像我们常说的善待他、等待他、期待他。

其次,我们还要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尊重差异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为学生策略多样化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关注差异还要允许学生经历一定过程来学习数学,如在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教学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要求,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分层次来达到。

2、关注共性的形成

为了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就差异论差异,一定要关注共性的形成,一是我们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尽可能贴近大多数学生的经验,最好设计的情境有一定的开放性,也就是低起点。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适当的提炼,找到各种不同差异之间共性的方面,包括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好的数学上的学习习惯等,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跟别人分享。

3、关注整体课堂学习效率

关注共性和个性的时候,还可以从课堂整体的效率来考量。

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当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或者那样的问题的时候,老师要有一个考量,首先判断他出现的错误是不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对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价值?

如果是共性的问题,那肯定要大家一起来进行处理,如果是个别的问题,老师可课下单独和这个孩子一起来处理这样的问题。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只要能爱护和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举例说明新课程如何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答: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

例如,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等)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小结在班级展示交流,通过这种形式总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经验。

条件允许时,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等。

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

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态度,从作业中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从探究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

5.结合教学实际说一说,你认为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