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389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docx

《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docx

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

中国近代文学辅导材料

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

“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恰切概括。

近代社会的80年,是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动摇山崩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解体的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时期。

2.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动荡与危机。

近代80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危机之中,这突出地表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表现为近代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

(2)民族忧患意识与探索。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入,西方列强与封建中国的强弱之势表现得日益明显。

“天朝大国”夜郎自大的迷梦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有识之士纷纷起而探求中国的出路。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探寻民族出路的历史。

(3)从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

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由长期的封建闭关到走向开放的历史,是向西方学习的历史。

这种开放,是由不自觉、被迫走向自觉、主动的,这种学习,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明确、深化的认识过程。

3.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

致用,知识阶层的求实之风。

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宏。

4.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变化。

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语言与文字合一,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5.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以前有何不同?

中国文学本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近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使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与前不同的时代内容。

由于封建制度已进入末也,加以外国列强侵略,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所谓内不强则贼入,木朽蠹生,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相互激荡,因而,爱国主义在近代,表现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大方面:

一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末世的黑暗和腐败,呼吁社会变革,从唱出封建社会的挽歌,到写出否定封建制度的檄文。

一是揭露和抨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砺扬民族精神,呼吁抗御外侮。

而且,这两大方面,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是结合为一体,愤当朝之腐败,恨外强之欺凌,形成近代文学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堂堂正气和普遍存在的苍凉慷慨的格调。

可以说,爱国主义在近代文学中,是一个超越了文学流派界限的普遍主题。

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第二章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6.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

为什么要分这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由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期、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把近代文学分成这四个时期,便能将中国近代文学在急剧变化的大动荡时代所经历的萌芽、发展和衰微等不同发展阶段明晰地疏理出来,反映出中国封建时代文学蜕变与近代化的过程。

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八十年的文学史,我们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在参考历史发展时,既考虑政治斗争、经济变化,也考察思想,文化的演变。

在考察文学本身的发展时,也全面考察各种文学不同的发展情况,从文学思潮的嬗变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创作不平衡的状态中,找出某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所代表的整个文学发展的方向,从而确定文学史的分期。

2.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文学创作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1)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散文和揭露现实关怀时事的诗歌,张维屏、朱琦、林昌彝等反映鸦片战争表现爱国思想的诗篇,以及冯桂芬反对桐城“义法”,表达改革思想的诗文,都与鸦片战争前的文学不同,反映了近代的社会矛盾和时代精神。

(2)太平天国的革命诗文,冲破封建传统文学束缚,表现出“朴实明晓”的风貌,直接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服务。

(3)优秀的民间文学,更以歌谣和故事传说等形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

3.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从19世纪70年年初到甲午战争这一时期,是近代文学的发展期。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文学向着自觉革新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的是诗歌与散文,它们表现出时代进步思潮的方向。

诗歌创作与现实斗争结合更为紧密,写作题材与方法都出现新的因素,如黄遵宪、康有为、严复、刘光第等作家的创作。

诗歌创作的某些革新倾向,成为后来“诗界革命”的先导。

散文创作方面,一批早期维新派作家如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黎庶昌等,他们不但否定桐城派古文,而且出现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同时亦扩大了散文的题材,而且语言流畅通俗,叙事明白,说理透辟,为后来梁启超的“新文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4.近代文学的繁荣出现在什么时代,它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怎样?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

近代文学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的进一步勾结,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高涨。

在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地进行了英勇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酷爱独立、自由,反抗侵略、压迫的斗争精神。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

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首先受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使文学创作适应维新运动和民族民主革命的需要,起宣传鼓动作用。

其次,政治的改革促进了文学领域的改革,而文学对政治革新也起了重要作用。

近代文学革新运动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直接影响了近代文学的繁荣。

5.近代文学繁荣的标志。

(1)文学观念更新迅速;

(2)文学理论成就突出;(3)文学创作非常兴盛。

6.辛亥革命后,近代文学出现低潮,表现在哪些方面?

辛亥革命后,由于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倒退,尊孔复古思想大肆泛滥,在文学上随之出现了低潮。

表现在:

(1)小说创作的堕落。

黑幕小说大行其道。

(2)诗文创作出现逆流。

“同光体”统治了诗坛,“南社”逐渐解体;桐城古文与骈文沉渣泛起。

(3)戏剧走向没落。

京剧改良未获发展;脱离现实的古装戏盛行于北方。

7.为什么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的代文学发展史,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蜕变与近代化过程?

因为二千多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

但就文学思想来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所以文学思想的本质,变化不大。

从文学形式来看,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经过长期的演变,大致都形成为固定的模式,其成就已达到难以逾越的高度。

至清代《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后的文学作者,除了摹拟古人一途以外,就很难找到别的出路了。

到了鸦片战争为起点的近代,封建社会解体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面临崩溃。

随着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化,人民的需要,自文学启蒙,到文学革新,到文学鼓吹革命,自然要求文学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从僵化的古诗文中解放出来。

尽管这种解放是有限度的,不彻底的,但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方法,都有所革新,并对文学的社会功能,作了重新的估价。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转折,也标习着中国近代文学具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又不同于“五四”以后新文学的特点。

这就是封建时代文学的蜕变过程,也是中国文学近代化的过程,即是反帝反封建和爱国民族民主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和过程。

8.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这一基本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基本性质是:

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文学

这一基本性质是由这一时期进步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文学的主流及文学的基本上主题的决定的。

9.近代文学新的时代主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和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

(2)近代爱国主义显示出新特征,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反殖民主义侵略同反腐朽封建统治相结合的新特点,淡化了反侵略爱国思想中的“忠君”观念,把人民作为反侵略英雄来歌颂。

(3)有些作品萌发了很新的思想,即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4)文学创作中的爱国主义主题总是同抨击清朝投降政策和专制统治、宣传民主思想结合在一起。

10.近代爱国主义作品的新特点。

(1)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2)爱国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相结合,既反侵略也反封建。

(3)爱国主义思想与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结合,宣传维新,鼓吹革命。

11.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题材上,从空间范围来说,有海外题材,也有国内题材;从内容范围来说,出现了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

2)在文学体裁上,在传统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派诗、白话诗、译诗;新文体散文、白话散文;长、短篇白话小说、翻译小说;京剧、地方剧、话剧等新体裁。

12.近代文学的复杂性有哪些表现?

近代文学的复杂性主要是指作家作品的复杂性。

由于近代是一个急剧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异常激烈,而错综且复杂,新旧思潮回环交错,中西文化相互融合,不仅一个派别内鱼龙混杂,变化万千,就是一个作家身上或一部作品当中,都出现了十分复杂的情况。

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林纾、曾朴、章太炎和南社的早期成员等。

作家及其作品是这样,就一部作品来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洪秀全演义》等亦是如此。

总之,近代的不少作家,前期思想先进,后期则往往落后甚至反动。

在思想处于先进时期,也往往掺杂着不少落后甚至反动的成分;在思想落后甚至反动的时期,有的也能保持民族气节,或在学术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3.怎样理解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

1)在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2)在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14.中国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斗争的需要。

反殖、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主题。

2)西方文化的撞击。

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3)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

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4)旧文学的没落和翻译文学的影响。

翻译小说的兴盛在精神上给予中国近代小说家以营养。

5)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5.略述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历史地位可概括为:

(1)宝贵遗产;

(2)历史记录;(3)五四先导,即从多方面孕育着“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从“诗界革命”到新诗运动;第二,从“新文体”到现代散文;第三,从“小说界革命”到新小说的诞生;第四,从戏剧改良到话剧的产生。

近代文学所发生的划时代变化,打开了封建阶级旧文学通向资产阶级新文学的大门。

中国近代文学在创作和实践方面所提供的新东西,使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特殊地位。

重要意义可概括为:

(1)现实意义。

近代进步文学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近代史教育的宝贵材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

(2)认识意义。

中国近代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学发展的连续性和文学革命的必然性,理解新文学的发展方向意义非常重大。

(3)借鉴意义。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斗争和曲折的道路。

新旧文学的冲突,中外文学的碰撞,不同艺术见解的分歧,都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

深入考察并科学分析近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正确阐明其规律,将为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启示和借鉴。

17.“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是怎么回事?

这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提出的从整体上改革文体的理论。

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变革,强调诗文的口语化,提倡通俗文体,指出文学要为社会政治服务,主张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并进行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四大文体的改革,先后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繁荣戏曲创作的新局面,对促进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18.白话文运动有哪些主张?

提出了怎样的口号?

代表人物是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宣传需要,在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改革运动。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视白话为维新之本,并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代表人物及主要报刊有裘廷梁的《无锡白话报》、林白水的《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陈独秀的《安徽白话报》,还有《宁波白话报》、《苏州白话报》、《伊犁白话报》等不下数十种。

白话文运动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对制造革命舆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方面,起了进步作用。

第二章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及其流变

1.何谓“宋诗运动”?

“宋诗运动”(又称“宋诗派”),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

清朝乾嘉年间,翁方纲为纠正诗坛鄙薄宋诗之弊,提倡以学为诗,以扩大宋诗影响。

至首、咸年间,由朴学家程恩泽、祁隽藻等加以提倡,形成了宋诗运动。

他们崇尚以文字训诂为诗,强调博学根柢,注重读书和反对模拟盛唐的俗滥之风。

强调学习江西诗派黄庭坚,进而学杜、韩等唐宋名家,提出作诗要有“性情”、“学问”。

对扩大宋诗的影响有一定意义。

但他们又走上了以考据学问为诗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作品大多脱离生活,远离现实。

宋诗运动的理论为后来“同光体”诗派所继承。

2.宋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其理论主张如何?

这一诗派的发端人物为程恩泽,代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湜、金和也曾被认为是宋诗运动的健将。

宋诗派的理论主张是:

(1)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宗唐,反对复古。

他们总结了清初以来各家诗派兴衰演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变诗风的理论和要求

(2)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反对摹拟复古;

(3)在清代翁方纲主学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养功力说。

提出诗文创作与为人品行相联系的主张,强调学古创新,反对食古不化;

(4)他们的诗学观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在强调“立诚”、“真我”、“不俗”的同时,又强调诗歌必须恪守政教法规,这派诗人在创作大多对社会现实采取回避的态度,诗作内容比较狭窄,形式上存在刻意模仿宋诗,生涩奥衍等通病。

3.何谓湘乡派?

湘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他们的文学主张如何?

(1)湘乡派是与“宋诗运动”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

19世纪后期,曾国藩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招揽幕府才学,其中大多为桐城古文的名家,逐渐形成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桐城派的别支,因曾是湘乡人而得名为“湘乡派”。

(2)曾国藩是湘乡派的领袖,主要作家有号称“曾门四弟子”的薛福成、吴汝纶、黎庶昌、张裕钊,他们以中兴桐城派为已任。

(3)湘乡派的文学主张有:

①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倡言文章要“随时而变”。

②发展了理学家“穷理而致用”和桐城派“经济天下”的思想,明确地提出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的范畴。

③在文学创作上强调从理出情。

4.刘熙载的《艺概》由哪几部分组成?

《艺概》一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艺概》为刘熙载晚年所作,全书共分六个部分:

《文概》、《诗概》、《词曲概》、《赋概》、《书概》、《经义概》等。

除《经义概》之外,均属于有关文艺的专著,内容涉及散文、诗歌、辞赋、词曲,书法等领域。

《艺概》一书的特点:

(1)通过举此概彼、举少概多的概括描述,全书阐道析艺,言简意赅;

(2)强调创作的真实性,提出作家深入“闾阎”了解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3)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家的人品修养对创作的作用;(4)反对专事模拟,强调艺术的独创;(5)全书充满了艺术辩证法思想。

5.何谓“同光体”?

“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兴起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故名。

该诗派继承了宋诗派的文学主张,标举“开元”、“元和”、“元祐”的“三元”之说,打破分唐分宋的界线。

并崇尚以学问考据入诗,强调人格修养与诗文成家的关系,力图另辟蹊径,“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其作品多摹仿宋代江西诗派,内容大多远离现实,思想贫乏,生活空虚,常以一种曲折隐晦、生涩艰深的诗歌寄托清延衰败的颓丧情绪。

6.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其重要的诗学理论著作是什么?

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闽人陈衍。

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有:

陈衍、陈三立、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

袁昶等。

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这一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7.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颁布过哪些涉及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告?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太平天国革命中发布过《改定诗韵诏》、《钦定军次实录》、《钦定士阶条例》、《戒浮文巧言谕》等一系列文告。

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要文学思想:

(1)反对吟花咏柳、脱离社会现实的文学创作倾向,提出将作品(如《诗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

(2)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作家的思想修与文学的创作的关系,提出“文艺虽微,实关品学”,“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3)强调“文以纪实,浮文在所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主张存真去伪,去浮存实。

太平天国的文学思想,属于劳动人民的思想文化层次,代表了革命农民要求建立自己的文化思想的意愿。

9.《射鹰楼诗话》的作者是谁?

《诗话》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射鹰楼诗话》的作者林昌彝,是一位以诗论著称于世的诗论家。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

(1)作者从继往开来的精神,用“诗话”的形式,辑录了鸦片战争时期反侵略、揭露时弊的诗作,加以评点,借以表现宣传抗敌救国的爱国思想和抨击时弊的社会批判精神;

(2)在“缘情”观念的指导下,《诗话》对性的重要性作了反复阐述,认为“作诗贵情挚,情挚则可以感人”,强调“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10.龚自珍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强调情感的社会性及其对文学的制约作用,主张文学创作要“尊情”、“宥情”和畅情;

(2)在“尊情”观念的指导下,非常注意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指出时代对文学有一定制约性,什么样的时代就应有什么样的文学;

(3)龚自珍强调文学创作要有“个性”,不应陈陈相因,摹仿抄袭。

11.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提出过什么口号?

中日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呼声响彻华夏,其时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取代洋务运动而成为左右中国政坛的改革思潮。

维新派在与守旧派的政治斗争中,努力寻求新的理论、新的学术、新的文学与之相配合。

为此,从属于维新变法,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潮就在龚自珍等人反理缘情的文学思想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并迅速形成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革新运动。

梁启超是这场文学革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袖,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夏曾佑、丘逄甲、严复、裘廷梁、李伯元、吴趼人等在这场文学革机关报运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近代资产阶级在文学革新运动中,相继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口号。

12.什么叫“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派诗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1)“诗界革命”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对“诗界革命”作了理论性总结。

(2)“诗界革命”的主要内容有:

A、竭力创造和提倡新体诗,强调革命精神。

B、要求作诗要有新发现、新创造,新意境、新语句、古人之风格。

C、强调诗歌创作中“意境”的主导地位。

(3)新派诗的主要代表大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活动家,如梁启超、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蒋观云等人,经他们的提倡和创作实践,逐步发展成为晚清诗歌创作的一种思潮,一支进步的诗歌流派。

诗界革命体现了新派诗人的变革社会现实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诗歌为宣传改良主义服务要求,适应了诗歌自身发展的历史趋势,对南社革命诗歌的产生和繁荣,对“五四”新诗的出现都起了先导的作用。

14.黄遵宪诗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如果说梁启超的诗学思想体现了“诗界革命”的总体构想,那么黄遵宪的诗学思想则是诗歌革新的创作实践的总结,均对近代诗歌的革新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黄遵宪的诗学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黄遵宪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黄遵宪主张把古典诗歌的表现方法和古文的表现方法相结合,所谓“尝于胸中设一诗境:

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2)提倡把散文表现方法入诗,以利于诗歌从严格的格律化中解放出来,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3)在语言运用上,主张语文合一,年青时期就提出了“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

(4)主张融古今语言于一炉,重视语言的口语化,以及对民歌的搜集、整理,注意从民歌中吸收养料,以客家方言入诗。

15.何谓“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是19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6年以后,梁启超在《时务报》及《新民丛报》上大力提倡“文界革命”的口号,斥责桐城派古文和八股时文,要求解放文体,创造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提倡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运动,强调翻译和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促进资产阶级维机关报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的发展。

文界革命的主将是梁启超,他所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开创的“新文体”代表了文界革命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成就。

16.“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在文界革命作出贡献的还有哪些人?

文界革命着力进行散文革新,提倡语言与文字合一的新文体。

它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统治文坛的桐城派的对立面上,公开宣言反对桐城古文、反对经学古文,他们一反“代圣贤立言”的文统,从政治需要出发,“应于时势,发胸中所欲言”(梁记超:

《清代学术概论》),并逐渐形成一种以梁启超的文章为楷模的新文体(又称“新民体”)。

这种新文体,着眼于时务,“必择众人目光心力所最趋注者”选题,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性。

这种文体,不同于桐城古文,它言不中律,恣肆议论,句式骈散杂糅,奇偶并举,语言半文半白,时杂以俚语、外国语法、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

新文体很注重文章的实用,在形式上突破桐城义法的束缚,努力朝着语文合一的方向发展。

在文界革命中,除了梁启超外,还有谭嗣同、严复、裘延梁等人,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裘延梁致力于提倡白话文,曾编印过《白话丛书》、创办《无锡白话报》。

1897年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论文,正式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成为近代白话文运动中一篇带纲领性文章。

17.什么叫“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7年,严复、夏为佑在开津《国闻报》上发表了《本报馆附印说部缘起》的长篇论文,进一步纠正了视小说为“小道”的偏见。

1898年,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的发表,以欧洲各国为例,论述了小说促进政治变革的社会作用,主张翻译外国政治小说,作为宣传政治改良的工具。

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明确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说:

“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此后,大开研究小说理论和创作新小说之风。

于20世纪初在《乡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小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小说的论文,使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小说理论更加系统、完整,推动了新小说创作的繁荣。

“小说界革命”对“五四”新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