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指导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212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指导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考前指导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考前指导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考前指导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考前指导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前指导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x

《考前指导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指导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前指导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docx

考前指导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叙述:

●赋

▲描写:

●细节 ●白描 ●渲染 ●烘托 ●衬托 ●点染

▲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

▲议论:

●理趣

二、其它技巧:

▲想象 ▲对比 ▲即小见大 ▲含蓄 ▲虚实结合

三、修辞手法:

▲对仗 ▲比,兴 ▲通感 ▲象征 ▲拟人 ▲夸张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叙述

●赋

  赋是直接叙述或描写,不用明比或暗比。

用赋来写的,其中也可以夹着比喻。

如杜甫的《北征》: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诗中讲肃宗至德二年八月初一,杜甫要北去回家探亲,又写—路上他看见的景物,是用赋的手法。

赋既可以写景、叙事,也可以述志抒情。

后来赋发展成了一种文体。

▲描写技巧:

细节 白描 渲染 烘托 衬托 点染

●细节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判断细节的价值,一要看它是否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二要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看它是否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诗中通过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焦躁、期望、孤寂、失落的情感。

      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风雪逢芙蓉山主人》),诗人抓住山区之夜—个具有特征性的细节——狗叫,很生动真实地表观了夜雪归人的情景。

深夜狗叫,突然打破寂静的氛围会给人异样的感觉。

这在“白屋”中人的心里唤起的是期待和猜测,带着热乎乎的感觉:

该是主人回来了。

这点睛式的一笔,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能唤起生动具体的联想。

       如“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冥》),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这个细节,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又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是渔夫利用月光去捕鱼,这个细节,表现了渔民们淳厚、朴实的风尚。

        如杜牧的《秋夕》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里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失意宫女的苦闷心情。

        如李清照的《点绛唇》下阕: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写少女荡完秋千,怕人看见,急忙中金钗也滑脱了,也来不及穿鞋,只好让袜子贴着地,含羞逃跑。

又以门遮掩自己的娇羞之状,用青梅掩住自己的脸,只露出那双含情脉脉的眼,回头偷偷看。

词人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细节勾勒艺术形象,生动而形象地勾出了少女含情脉脉的情态。

       如杜牧的四句小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

      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唐诗别裁》说它:

“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

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沈德潜赞曰:

“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如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

●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第九到第卜二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诗人写自己家的田园居所,对这里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是墨线勾勒,不着颜色,但清晰的形象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景境氛围中住着一位从尘网中逃归的贫士,真可以说是情景相宜,神象相同。

又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淋铃》),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情人分别时的情状——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万般无奈,只能手拉着手相对流泪。

   

●渲染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

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方面形容、描绘或烘托。

如《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问。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正是有了后四句,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画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

再如欧阳修《蝶恋花》前三句: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头两个“深”字的连用,渲染了庭院的深广,是极深极深的意思。

到底“深几许(多少)”?

二三句具体描写,杨柳多得数不清,所以有烟雾笼罩的感觉,像帘幕重重数不清。

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

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

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

●烘托

  烘托属于侧面描写。

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扬。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这里没有提到少年,实际句句在写少年,从服饰、地位、声势烘托出少年;再用少妇来烘托,用少妇的得意心情,暗中点出这个豪华煊赫的人物正是她的丈夫。

又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除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

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出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二句直接写花,三四句写粉蝶嬉闹花间,娇莺枝头歌唱,更显出花的鲜艳和芬芳,正是一种“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衬托

  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的如杜甫的《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两句写秋景,有悲凉意。

后两句写悲秋多病,以哀景写哀,是陪衬的名句。

又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这种以美衬美的手法,是陪衬。

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前两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一句写山势的峭拔,衬托出了水势的汹涌奔腾咆哮;二句借水势汹涌衬托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两句起到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的作用。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金陵野录》),古诗词中不乏这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是“孤城”远大的背景,堪为千古绝唱。

“一片孤城万仞山”,次句写在这远川高山背景强烈的对比反衬之下的孤城,显得这座城堡更小,更低,更险要,更孤危,透视着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羌笛何须怨杨柳”,引入羌笛之声,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乡思离情。

反衬的如《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出征时的愁苦);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回家反衬出心情的愉快)。

”又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如若耶溪》),—噪一鸣,反显得“林逾静”、“山更幽” (以响衬静),这是反衬。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句枯藤老树陪衬昏鸦,给人以苍凉感:

二句小桥流水陪衬人家,宁静舒适让人思念家园;三句古道西风陪衬瘦马,历尽艰辛疲惫不堪。

前两句又是对第三句的陪衬。

●点染

   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二句是“点”,下三句是“染”。

又如王安石《桂枝香》上阕: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秋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采用点染法,着意描绘金陵秋色的壮丽,围绕“秋”字展开,从澄江、翠峰、星河、淡云、征帆等着意渲染,绘出了一幅“金陵秋景图”,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例一:

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首句“江南好”用的是直抒胸臆。

对江南由衷的赞叹,很自然的把读者的神思引到了对江南的忆恋之情上。

  例二: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后两句“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直接抒发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感情。

  例三:

李清照《武陵春》三四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纵笔直抒,揭示一切悲苦的原因是“物是人非”,即山河依旧,人事皆非,这深重的国难,怎不使人感到“事事休”呢?

所以词人沉痛地说:

“欲语泪先流》。

  例四: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尾联两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高度概括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它表现了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感情炽烈、悲怆,充满着人生哲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在古典诗歌中,写景就是抒发情感。

  例一: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的前六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描写的景物画面自然恬淡、幽美迷人,表现了诗人要与友人一同幽居的情思,是借景抒情。

  例二:

李白的《菩萨蛮》前四句: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山用“寒”来形容,不单说明节令是秋天,更主要的是表现女主人冷落、孤独、寂寞的心情。

碧色用“伤心”来形容,极言山色深碧,同时又是表现看山人的心情,伤心已极,山色也就具有了悲伤的色彩。

这里既写了情,又写了景,用的是融情入景。

  例三: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疏淡几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堪称精妙绝伦。

◎托物言志

  例一: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托物言志,以梅花自喻,用梅花象征了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

◎咏史抒怀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杜甫《蜀相》后四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中议论含有许多故事,具有高度概括性;能唤起读者许多联想,从三顾茅庐到隆中决策,又到扶阿斗和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头积劳病死,跟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

又如罗隐的《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首诗题目是“雪”,诗却没有咏雪,而是发表了一通雪是否是瑞兆的议论。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全诗,诗人自己的形象却鲜明可触。

元稹《菊花》后两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理趣

  用诗来说理,要通过形象,要通过具体事物,要有趣,要有诗味。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的,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又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生动的写出了—个很普遍的客观真理:

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

他告诉我们:

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的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比长方形的书,把书打开好像打开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比书中的丰富内容;“渠清如许”比书中的思想内容的澄清;“源头活水”比丰富的写作源泉。

又如: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写读书开始时很费力,后来工夫到了,读起来就很容易。

二、其它技巧:

▲想象 ▲对比 ▲即小见大 ▲含蓄 ▲虚实结合

▲想象

      如“会当凌绝顶,—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此刻诗人并未登山,这两句是诗人想象登山后见到的景象,是虚写。

又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这两句写的也是诗人想象的情景。

可以想象,到了明晨,那些红花经过春雨一夜的滋润,将会更饱满,更鲜艳,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锦官城里春意更浓,形象生动而又余味无穷。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设问想象,“剪烛”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友情的款洽。

诗人不但想到聚首、交谈,甚至连谈话的内容都设想到了,足见两人友情深挚。

再如“念去去、千里烟破,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柳永《雨淋铃》)—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所写景物是想象之中的,并非现实。

“去去”强调了远离的别情,“千里”写别后行程之远,“烟波”写舟行江上,烟波浩淼,空旷无人,极为冷寂,“暮霭”句写傍晚的时候浓浓云雾笼罩在广阔无际的南方,是那么阴晦、冷落,渲染并表达了离情别绪的凄苦。

以下一层写今晚酒醒后、残月如钩、舟停杨柳岸边时的凄清冷落;—层写此地一别、年复一年,良辰美景将再也引不起兴致,即使有千万种深情密意又对何人诉说,强调了爱情的专一深厚。

层层设想,层层深入,写尽别情的伤痛。

▲对比   

      对比可以使真者更真,假者更假,善者更善,恶者更恶,美者更美,丑者更丑,从而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全词基调是雄壮高昂,而结句(“可怜白发生”)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恼。

▲即小见大

        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景象。

因为景物小,可以写得具体;通过具体的小景物来显示大的景象,耐人寻味。

如“柳叶开时任好风”,写的是柳条上的嫩牙刚刚如眼张开舒展为新叶,从这小景中透露了春的消息,写出了春回大地的景象,是即小见大。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作者以小见大,由追忆李龟年当年出入达官贵人之家献歌作乐的往事,从侧面表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

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又荒凉冷落了。

“野花草”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

“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此惨淡?

“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

“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

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含蓄

   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

有的是就内容说的,指诗文中的含意深隐,有言外之意。

有的是就手法说的,指艺术表现时要采取含蓄的手法。

用于叙事诗,则精炼、深厚、容量大;用于抒情诗,则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站在岸上的时间有多长?

同孟浩然的感情有多深?

不说自明。

又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二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以桃花来衬托,将姑娘的美貌与美丽桃花的香艳互相映衬,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托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见到姑娘时目注神驰、神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

“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觉亲切。

“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

“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

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虚实结合

  化实为虚

  杜甫的《月夜》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

  以虚寓实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妙就妙在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而虚实相生。

后两句,化抽象的情谊(虚)为具象的的形象(实),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这一“转换”使诗别开生面,空灵有趣,余味涵包,新颖警人。

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万变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三、修辞手法

▲对仗

   律诗、绝句中常用对仗。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的格式可以由截取律诗而得到,共四种截法:

一、截取其前半;二、截取其后半;三、截取前后两联;四、截取中间两联。

常见格式是二、三两种,即对仗在上联或通首不对仗。

最少见的是第四钟,即两联都对仗的,如杜甫的《绝句(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比,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显而兴隐”,比是明比,兴是暗比。

比、兴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更鲜明。

如“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用二月花作比,就把秋天枫树叶子的“红”的颜色显现出来了。

比、兴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质直,使之委婉、含蓄、形象,有节奏感。

比、兴还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以志在千里的老马为比、兴,就把诗人晚年的雄心壮志具体而又形象的表现出来了。

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用千尺深的桃花潭水作比,就把汪伦送别时的深厚情意具体而又形象的表现出来了。

▲通感 

  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

如“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将嗅觉(香)通于视觉(暗),突出了香的清淡。

又如“众芳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暄妍”是暖和而美艳,诗人忘记了寒冷,把梅花看成了春风中的香花。

这正是从视觉联系到温暖的触觉,写出了梅花的“感动人意”。

   

▲象征

  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东风”就是象征,它意味使英雄获得成功的偶然历史机缘。

若不是生逢其时,风云际会,周瑜即便有天大本领,恐怕也只能像他杜牧—样,荒唐于“十年一觉扬州梦”中。

又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诗中严寒的自然环境,象征着严酷的政治现实,在此严寒中,居然有人迎风抗雪孤舟独钓,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以后,仍然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的斗争精神。

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淋铃》),长亭是送别的地方,也是送别、离别的象征。

▲拟人

  如杜牧《赠别二首》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两句,通过写蜡烛,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

如李贺《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琢。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像是她含泪的眼睛。

无物与爱人结同心,坟上细弱如菌的野花,也不堪剪来相赠。

萋萋绿草像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像是她的伞盖,春风是她的衣裙,流水是她的环佩。

油壁车,依然朝夕等待着她。

凄冷的绿色的如烛的磷火,白白地在那里发光。

西陵下,风凄雨冷。

此诗采用的是以景拟人的手法。

又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的三四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不说人们引水灌田,却写水好像很有情义,为了爱护秧田,携带着绿色的水波环绕这田地;不说人爱山色舍不得关门,却写两面的高山一定要把苍翠的景色推开门送给人看,甚至人想关门都关不住。

如晏殊《蝶恋花》上阕: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写庭院里的菊花笼罩在雾气里像是含愁,兰草也像在露中饮泣。

拟人手法,把菊兰写得多愁善感,突出了人的离愁别恨;写皎皎明月不知道离人愁苦的滋味,从夜晚到拂晓都明朗地照在朱漆门户之中。

这里赋予菊兰、明月以生命的人格化手法,含蓄地写出了离人彻夜未眠的情景。

▲夸张

       如“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夫人歌》)诗中对审美对象未进行具体描述,而是从它产生的巨大影响、造成的结果及难以达到的程度诸方面,作张皇铺饰,充分发挥审美主体的思维能力,唤起对理想美的遥想、追索和补充。

又如李白的《秋浦歌》前两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奇特夸张,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像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借助这一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内心的苦楚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极度抑郁的内心世界。

李白的诗善用夸张、拟人,想象奇特,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