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4202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docx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docx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

原文地址: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五话,灿烂的滇文化作者:

henry0311001接第二章---此篇图片较多,打开可能比较慢大家耐心看

2.3灿烂的滇文化和扶永发老师的云南说---前半部分2.3.1灿烂的滇文化

滇文化是指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从滇池到玉溪境内三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之间的狭长地带为中心的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她是遗失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无与伦比的璀璨明珠。

我为什么这样高地评价她,听我细细讲来。

兵马俑大家都知道吧?

我是18岁的时候去西安旅游参观了兵马俑,看到兵马坑的时候啥心情?

――――不是震惊,是失望。

就这么个带顶棚的几百上千平方米的大坑(后来查了资料一号坑是1万多平米,二号坑是6千多平米,三号坑是5百多平米)里面站几百个土不拉及的陶俑,这就世界第八大奇迹了?

这陶俑就个个都国宝了?

就收这么贵的门票了?

后来长大了,学了历史,才慢慢理解兵马俑的重要性在哪里。

在兵马俑被发掘之前,我们对秦的了解―――除了残留下来的秦长城和大量的秦半两钱,其他就是文字记载,有各种著述和民间故事都详细的记录了秦朝,我们知道她是虎狼之国,用武力灭了六国,使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时代,进入中央集权时代,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焚了书坑了儒,出了孟姜女,出了赵高,只传到二世就亡了。

但是文字的东西有个缺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两千年下来,难免就偏差越来越大。

我们一直强调实物的重要性,如果要想真实地反映历史上的秦帝国,那就得靠当时的人和物品。

遗憾的是,因为当年长生不老药没炼成(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卷起细软和三千童男童女跑到国外享乐去了,直接导致秦始皇郁闷地被夹在臭鲍鱼当中归葬长安,这事牵涉到大和地方倭奴国的起源,也是我一直在关注学习的地方,以后有机会另文细述),我们没法指望能有秦代的人活到今天,在秦兵马俑被发现以前,我们只有零散的物品来零散地揭露一些历史真相。

(比如说秦的青铜兵器,各地都有零星出土,出土的秦兵器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几何造型尺寸相当规范,以青铜弩机为例,秦的弩机零件几乎完全可以互换使用,而其他国家的兵器远远不能达到这一规范水平。

这说明什么喃?

标准件的生产是现代工业的标志之一,它说明秦帝国的管理能力,大规模生产能力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也就是说秦帝国的生产力已经超过六国,秦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并不是单纯依靠我们以前认为的凶残杀戮,而是国家生产力管理能力上的优势决定了战场上的优势。

)而秦兵马俑就像给我们一下子带来了几千个活着的秦朝的人一样。

要知道,每一个刚被发掘出来的秦俑是完全栩栩如生的,脸上是肉色涂料,胡须头发是黑色,盔甲片有盔甲片的颜色,连缀甲片的扁丝带多为大红色,头巾和围巾是鲜艳的色彩,盔甲内的衬领,棉袍,裤子,束绦,鞋子都施有不同色彩的涂料,完全就像个活生生的人。

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手段来保护,大量的彩绘俑一出土彩绘部分就风化剥落了,变成了我们看到的灰陶俑。

所以目前最好的保护手段是埋在地下不清理。

等到有一天我们真正掌握了保存方法(其实应该也不难,一出来赶快喷点透明漆就行,不过我没大量反复长期实践过,当我胡说吧。

),那这些个俑也许让一个不懂历史的小孩也会觉得震撼。

另外,兵马俑本身还有个缺陷,他只能反映军队和战阵,对其他秦代生活场景没有揭示。

插图,秦俑(可怜的灰俑和生动的彩俑)回到我们的正题―――滇文化,我最初是被滇文化青铜兵器和铁兵器,滇文化玛瑙和松石吸引而关注这个文化的,后来才发现,早先关注的各种各样造型奇特,而且大量引入动物或人形装饰的青铜兵器;各种小巧美丽的玛瑙松石珠子和钮扣(小小松石钮扣也有大量非常精美生动的动物造型),只是滇文化的冰山一角。

滇文化的青铜腰扣(5~8厘米大小的方的或园的小小青铜器,类似现在的皮带扣),就塑造了牛虎互搏场面,打猎场面,演乐场面……场面之生动,无与伦比。

再往后,才知道这腰扣塑造的场面算不了什么,最了不起的是滇文化贮贝器(也有的文献称为储贝器,不过“贮”字更能生动地表达内容,这些器物出土的时候里面大多装满了宝贝,所以命名为贮贝器)上塑造的场面,恢宏生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塑像的最高峰(三星堆出土的庄严祭祀人神像是另一高峰,除此之外,纵观国内青铜文明遗存,没有其他的青铜文明能望其项背,商周的青铜祭祀礼器多是浅浮雕,而且造型已经相当抽象了)。

青铜贮贝器简单地说就是存钱罐,只不过它里面装的是宝贝(作为货币的一种海贝),而且是只有大贵族才用得起的存钱罐。

滇文化青铜贮贝器上的塑像多辄上百人,少辄几个动物,不论多少,都生动的展示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社会场景―――集市,进贡,杀人祭祀,战场(活生生,动态的战场杀戮,我们仿佛能听到人马的喧嚣声,割人头时的怒吼声,垂死人绝望的叹息声,静态的秦兵马俑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会议,纺织生产,狩猎,歌舞,斗牛娱乐,牛虎豹蛇相斗……语言描述在此多余,让我们直接来看图片,我们的口号是―――实物永远高于文字

1.贵妇出巡集市场面――鼓型青铜贮贝器此贮贝器199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69号墓(滇文化大型墓葬中已知的唯一的女性(两女)合葬墓),器盖正中立有一祭祀柱,表示这里是一个文明区域的中心。

周围雕铸有35个人物(其中二人骑马)。

其中一由四人肩抬的肩舆,内中坐一通体鎏金的女性贵族,一人在其侧面双手为其执华盖,另有两个骑马的武士、还有身背袋者、肩扛木耜(音sì,最早的农具)者,有手挎提篮者,展示布帛者,或站或行,或蹲或坐,有手执酒壶,饮得酩酊大醉即将跌倒者;有头顶薪者;有身材高大、高鼻深目、身着紧身衣裤、腰佩长剑、脚蹬长靴作者,等等。

个个形象生动传神,这一切不就是古滇国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注:

此贮贝器在很多文献中被叫做“播种场面贮贝器”,原因是好像内中有两三人在播种,这名字太不准确。

2.纺织场面青铜贮贝器―――看两件典型器以上鼓型纺织场面贮贝器1955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上铸18个人物,除纺织者外,还有人向女贵族(此人物照例通体鎏金,但鎏金大部脱落了)献上物品的人,有人给女贵族撑着华盖(但是华盖遗失,仅剩支撑的姿势),除人物外地上还有一鸡一狗在跑,生活气息浓厚。

这也许是我国最原始的生产管理场景。

以上桶型纺织场面贮贝器199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69号墓,整件器物呈桶型、束腰,器身和器盖雕铸两对称的老虎作耳。

器盖之上采用圆雕手法铸有10人(皆为女性),组成整个纺织的场面。

场面正中,一女贵族通体鎏金跽坐于一铜鼓之上,有人手持食盒跪侍其左侧、有人跪其后为其撑着华盖、另一人跪其前方,似正挨训斥和责骂;另外六人,两人作绕线状,其余的正忙于穿梭、打纬。

这是典型的腰机纺织的各道工序及操作过程的生动再现。

注意坐法(很多文献踞跽不分):

有身份的人是跽(ji)坐――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上,两手放在膝盖处而身份低微的工人是踞(ju)坐――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将腿当成工作台。

刘邦就曾多次边踞床洗脚边接见宾客,观察来人对于这种傲慢的接见方式的反应,似乎成了刘邦快速面试招聘人员的法宝。

3.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以上虎耳细腰桶型贮贝器1956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雕铸人物残存127人,是目前出土贮贝器中人物最多的一件。

场景中央是一干栏式房屋,楼上一大号人物显然是主持会议活动的最高领导,除其他与会者外,楼上还放置了16面铜鼓。

在最高领导的左手侧楼下,地上置一大鼎,上横放一大勺,鼎前卧一被宰的牛,还有一人正要杀羊。

最高领导右手侧楼下,置一大镬,一匹马系于旁,有妇女在喂猪,有人操蛇,有一虎一豹系在桩上,有狗有鸡。

在领导正对的楼下,有人正在演奏乐器。

最高领导背后楼下又是另一番场面,两大铜鼓分置两边。

中间有一祭祀柱,有蛇盘在上面还正在吞噬一人,另一碑桩行刑柱上绑有一人,这堆里其他人物要么参与行刑要么围观。

这是个典型的重大会议祭祀场面,这一场面被考古学家根据《华阳国志.南中志》命名为“诅盟场面”。

附:

鼎和镬(huo)的区别,鼎有足,镬无足需要借助另外的支架架设。

注:

有文献称主持会议者是女性,但发型显然不是某些文献所称的“银锭髻”(“银锭髻”啥样?

回头看看纺织贮贝器上的女贵族就清楚了),我偏向同意另一些称其为男性的文献。

这篇文字里所有滇文化器物的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发布和翻拍出版物,初步整理的时候原以为上面这张图片也属于同一个诅盟贮贝器。

中心房屋,楼上的16面小铜鼓,楼下两面大铜鼓,密密麻麻的人,但是,慢着,楼下那匹马的位置怎么变成了一口大鼎,祭祀柱的布局也不一致,就像第一个诅盟贮贝器的反转片。

这图片来源于网上“河南博物院《国家宝藏》特展”报道,夹杂在上一个贮贝器的介绍中。

除此外,搜遍手中资料查不到进一步线索,从器物的锈色看,不是假造,应该是表现同一场景题材的另一个器物。

希望读到文章的同学能给我提供关于此器的详细来源资料。

又细细比较了大铜鼓鼓面上的铜锈,发现―――以上是一个贮贝器,色差应该是拍片光线所导致。

估计后面这张是宣传资料上用的胶片用反了。

4.杀人祭祀场面青铜贮贝器以上鼓型贮贝器1955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上有41个人物,大铜鼓,蛇缠祭祀柱,绑人行刑柱场景均与诅盟贮贝器相似,只是没有房屋会议人员。

被行刑者除已绑到柱上的,还有反缚而跪一人,左脚被锁挣扎一人,脚手皆被缚拽于地一人,负婴而跪一人。

除此外,行刑,围观,集市,过路之人各忙各的。

5,战争场面青铜贮贝器以上异(洗)型贮贝器(器身太残,这里只有盖的照片)1956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画面正中,主将通体鎏金,戴盔披甲,左手控缰,右手持矛,一人在其右前方,被其刺得仰身倒地。

马颈部还悬挂一人头。

其余人等环绕在这一人物周围,有奔跑进攻的,有慌忙逃窜的,有持盾退缩防御的,有已被砍去头颅的尸首,有一完整甲被弃置一边,有一人方扑到在地,被身后另一人脚踏其背,挣扎不得,身后者左手抓住地上人的辫子,右手正持矛类武器正要刺穿他的心窝……人马的喧嚣声,割人头时的怒吼声,垂死人绝望的叹息声,在这几千年后的静夜里,仍然充斥在我耳中,让我又有了操刀起舞的冲动。

以上为遣送战利品扣饰(可以暂时简单地理解为衣服扣子,详细解释在后面文字里),战争的目的在于争夺资源,此扣饰通体鎏金,一前一后俩戴盔披甲战士之间正是战利品―――牛羊妇孺。

后一战士腿上还挂了个人头,前以武士右手戴着“有领玉璧”。

注:

后面那个战士手持靠在肩膀上的可不是镰刀,而是最古老的武器――“斤”(很多博物馆不明白它是什么,而把它叫做“啄”)6.进贡场面贮贝器以上叠鼓型(两铜鼓重叠改制)贮贝器1956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上塑造人物牛马等21个形象,根据人物牛马的布局关系,人物的不同穿戴,发型,配刀剑等特征,大致将人物分为7组,估计来自7个不同的部族,每组人物前面为穿戴整齐,配刀剑的首领,后为牵引背负贡物的奴隶或随从。

上面第二图是第一组人物,让我们引用别人的文字描述来细细看看―――“第一组四人,前二人均挽长髻直贴于脑后,顶髻上以叠带为饰,并以窄带系于颌下。

第一人短须,着短衣长裤,左腰配剑,右手执杖;第二人长须过腹,服饰如前,也配剑拄杖;第三人短须,发式同前,唯发顶无带饰,不佩剑,背负一筐,并以带承于额际,此人的地位,低于前二人,应为随从之类;第四人挽尖长型髻于脑后,无发饰,裸体,仅以宽带系于胯下,跣足,左悬布袋以带负于右肩,左手执鞭,右手牵牛,此人似为牧奴。

”注:

第一组人物前二位的佩刀太有特色,多唠叨两句。

有明显弧度(虽然不知道是内弧还是外弧),意味着这是刀而非剑。

长柄意味着是双手刀,刀身很长,这种长刀在滇文化出土器物里是见不到的。

肩带斜跨的佩戴方式是中原文明从春秋战国到两汉都见不到的,倒是和今天的西南少数民族如傣族长刀佩戴很相似。

滇文化是从春秋战国到两汉的一个青铜文明,从这种长刀里面看不到青铜的影子,倒是有钢铁刀剑的影子,奇怪,真奇怪,这是个什么样的部族,还要向滇国进贡?

7.狩猎场面贮贝器和腰扣大量的滇文化青铜器展现狩猎场面,那是由于渔猎仍然是当时很重要的食物来源,所有的狩猎场面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贵族骑马,悠哉游哉猎鹿,没人任何危险,完全是一种高雅的娱乐2.普通猎人狩猎,对象为虎,豹,野猪,野牛,基本要出动很多人,而且代价很大,这类狩猎场景里常见的是一人被虎豹所噬,其他人乘机扑在虎豹身后侧面将猎物牢牢抱住,即便是猎牛,也常付出一人被牛角刺穿倒挂在牛角上的代价。

以上叠鼓型(两铜鼓重叠改制)贮贝器1996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71号墓,我本想找一张能详细展现贮贝器盖上狩猎场景的照片,但是遍寻网络不获,观看了“国宝档案――狩猎场面贮贝器”的视频,原想在里面截取一张照片,结果这个17分钟的节目看了让人很生气,里边居然没有一段清晰的贮贝器照片不说,其他文字讲述配图完全是胡说八道,潦潦草草。

不多说了,回到贮贝器本身,这个狩猎场面包含了两骑手,一徒步猎人,两头被猎的鹿,两条帮忙的猎犬,地上还有惊惶失措的一只兔子一只狐狸。

其中一骑手通体鎏金(估计是滇王或大贵族),执矛刺鹿的右手上照例戴了个“有领玉璧”。

以上为一骑猎鹿腰扣以上为十一人逮牛扣饰(因为图案中出现了祭祀柱,所以有的文献称其为剽牛祭祀扣饰),我认为这个场景还是表现的逮牛的艰难(有一人被牛角挑起倒挂),牛得逮活的完好的好驯化。

我们今天看到牛完全是温顺的家畜了,殊不知这是咱们老祖宗几千年捕捉驯化的结果,而且这样看来还要常常付出很大的代价。

以上为七人猎虎腰扣(仔细数数,1,2,3,4,5,6,再加上虎口内的那位,7。

除猎人外还有两只猎狗在帮忙咬老虎)

8.野兽搏斗场面青铜器物以上是牛虎铜案,非常有名的一件滇文化青铜器,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

这是个祭案,放置祭品,详细的我们在下一话祭祀相关文字起源里来讨论。

以上为二虎噬猪扣饰玄黄的主页

以上为三兽噬羊扣饰还有一件典型器是牛虎搏斗桶型贮贝器,也是1996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71号墓,实在抱歉找不到清晰大图,文字简单描述一下,在那个场景中是二牛一虎,两只公牛头上都是尖尖的犄角,那虎在搏斗中完全处于下风,乘着虎试图攻击一牛的时候,另一牛用尖角挑穿了老虎的一条后腿,老虎惊悸回头不知所措。

场景中的大树上,俩猴蹲在树梢观战,一大鸟被吓得赶紧飞离这是非之地。

9.斗牛场面扣饰

以上是两个斗牛场面扣饰,描绘的是牛刚要进入场地的场景,观众是里三层的外三层―――多。

10.八人乐舞扣饰注:

大家注意到没有,滇文化里的贵族形象(包括祭祀乐人)很多都在右手带一个很特别的镯子(估计其最初也有在狩猎战斗里护手的作用)。

这种镯子在三星堆,金沙遗址,滇文化墓葬都大量出土,而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偶有零星出土,但是出土的玉镯却被权威们无知地命名为“有领玉璧”。

玉璧是礼器,而这玉镯是实用装饰器。

嘿嘿,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马背肿”的故事―――说是有个没见过骆驼的砖家,非要将骆驼叫做“马背肿”。

少数文献称这种器物为“宽边玉镯”,这个称谓准确。

上图为金沙博物馆内陈列的“有领玉璧”,三星堆,金沙,云南各滇文化博物馆内有大量陈列。

通过滇文化青铜器实物的教育,我们在这里给她正名为---宽边玉镯。

11.执伞人物跽坐铜俑在滇文化的大墓里,几乎都有这么个执伞(或称华盖)俑,或男或女,为逝去的贵族执伞,就像贵族生前一样,此人应该是大贵族生前宠信的随从,地位并不低,估计类似五品御前带刀侍卫。

这类俑尺寸较大,可以细致地反映人物的面貌和衣饰。

以上为例,此人脖子上有珠链,手腕上有护腕,最传神的是披风,上面有蛇纹饰,估计他原本的披风上的确绣或染得有蛇纹。

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有身份的男性(男女衣服穿戴不同,女性形象很少有这个物件)人物的腹部正中,那个圆盘状中间带乳突(乳头状突起)的东西就是腰扣,也叫扣饰,圆盘带乳突是最正规最常见的形制,其他各种异形人物动物事件场景的是特殊形制腰扣,限量发行,相当于我们的普通邮票和纪念邮票。

再看个完整带伞的: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中原殷商甲骨和商周青铜器,只能靠铭文来记述战争和祭祀,而滇文化青铜器是用生动场景造像来直接表现(当然这也是没有成熟语音造成的),除了反映战争和祭祀,还反映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

滇文化青铜器蕴含着当时的人的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是商周国家里呆板地记录单纯功名利禄的铭文青铜器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我为什么花这么大的精力来展示滇文化青铜器?

那是因为我相信这一迁徙而来(突然来到云南)的青铜文明表现的恰恰是《山海经》所记录的夏代和夏之前的中心文明。

我会在后续章节里说明我的理由,展示我手里的证据。

在后续的古文字起源论述和山海经杂谈里我会大量引用滇文化青铜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