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口算检测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3499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 口算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三年级 口算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三年级 口算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三年级 口算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三年级 口算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 口算检测题.docx

《三年级 口算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 口算检测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 口算检测题.docx

三年级口算检测题

《动物趣闻—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信

息窗一的知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5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也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重要基础。

教材通过呈现同学们一起阅读动物趣闻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关克、千克的问题,教学过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实际资源,结合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公斤和斤,有初步的经验积累。

但对千克与克着两个概念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我会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教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质量概念。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操作活动,感受1克和1千克有多重;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能推断出物体的质量,提高估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操作,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要灵活运用教学资源,放手引领学生充分体验秤物品的全过程。

体现启发性原则,运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教学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时体验到估测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并获得成功的愉悦。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究和追求知识的动力。

上课前,我用多媒体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动物趣闻”,让学生在情境中收集关于动物体重的数据,提出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本环节我先播放微视频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秤,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学会读电子秤和盘秤,会用天平称出比较轻的物品。

随后出示一分硬币,让学生猜一猜,可以用哪种秤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积极大胆的猜测,这是,我会相机继续播放微视频介绍天平的作用和用法,在师生共同操作天平称重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质量单位“克”,体验1克的物品的重量,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克,进一步认识“克”。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发现问题”的认知过程,放手让学生尝试去“做数学”,为建立质量观念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本环节我先让学生估一估一袋盐的重量,然后计算出两袋盐的重量是1000克,再称出两袋盐的重量是1千克,让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得出结论:

1000克=1千克,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

我还设计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千克的认识,一段资料的呈现又让学生理解千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样几个层次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巩固练习是学生深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

本环节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

    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和读出物体的质量

这两道题是基础练习,是对红点教学的进一步巩固,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提高练习

我设计了让学生读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算出几包重1千克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分析数据,学生既巩固了克与千克的关系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综合练习

    通过修改一篇有问题的数学日记,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

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提高练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孕伏。

(四)回顾反思

我提问: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我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并在果篮外增加了3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我还提出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下。

四、板书设计

《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说课稿

珠海路小学樊荣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 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5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奠定基础,更是以后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扩展创造条件。

教材通过呈现体育大课间学生跳课间舞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乘法问题,展开对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并交流算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开启课,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借助意义摆学具,借助学具操作理清算理、提升算法”的过程。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对口算方法的总结、归纳并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有效的突破难点,为形成技能奠定基础。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为: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法过程,明确算理,学会正确地、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经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感受、理解计算的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倾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整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二、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是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大课间的生动场景,引入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探究。

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二是直观教学法。

“以直观操作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学探究”、“做数学”的环境。

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来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将这节课整体分为以下四大环节: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2、算法交流,提升优化。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4、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在本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层次去展开教学:

1.第一个层次:

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兴趣的大课间情境,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搜集信息,然后根据相关联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这些丰富直观的信息,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

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首先帮助学生激活潜意识中表内乘法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

2.第二个层次:

理解意义,揭示课题

让学生根据“三

(1)班跳舞的有多少人?

”选择需要的信息,独立列式,通过不同列式的交流,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与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进行比较,自然的揭示课题。

3.第三个层次:

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即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因此在本环节中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操作活动当中,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自主探究算法并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去理解算理。

(二)交流算法,提升优化

新课标强调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

因此,本环节在引导学生交流三种不同的方法后,对它们进行比较。

采用数形结合,结合摆学具的具体过程理解20×2的意义。

我将引导学生按照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分三个层次摆小棒、根据乘法的意义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和根据算理进行提升算法这三种计算方法进行展示交流。

1.第一个层次:

交流摆小棒,初步理解算理

首先让学生借助实物展台边摆边讲展示20×2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重点交流20×2表示什么?

然后借助电脑动态演示摆小棒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的过程再次质疑:

20×2表示什么?

一份是多少?

为什么摆两份?

最后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摆小棒的操作过程,梳理口算方法。

本环节的意图是通过操作学具,让所有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表象认识。

交流时紧扣“20×2”表示2个20是多少,2捆小棒共20根,摆这样的2份就是2个20相加,一共是40根。

同时借助电脑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口算过程。

2.第二个层次:

根据乘法的意义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进行交流,得出20×2表示2个20相加,随机板书:

20+20=40。

3.第三个层次:

根据算理进行提升

把20看作2个十,2个十乘2得4个十,4个十就是40.

交流时再次质疑:

为什么先算2×2=4?

第一个2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

让学生在交流中慢慢提升,真正理解算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三种口算方法比较相同之处,渗透“转化”思想。

之后出示“仿例练习”,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之处?

进而总结出:

整十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数前面的数乘一位数,再在末尾添加一个0就可以了。

这一交流过程让学生经历摆小棒的操作过程,鼓励学生以旧引新,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帮助掌握新知。

让学生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巩固练习是学生深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

本课我遵循由数学到生活的原则,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一是表内乘法与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对比练习,通过每一组的比较,沟通表内乘法与整十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之间的联系。

二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每个数据的意义独立解决,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表格下方的问题,发现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扩大而扩大,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有效的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在本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回顾总结知识。

知识层面: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能力层面:

学会了用“迁移”解决新的问题。

情感层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到乘法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很有趣。

通过三方面的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提升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简单明了,又重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不进位)》说课稿

黄岛区袁家村小学    张秀芳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继续,是在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基础上教学的。

这部分知识是以后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信息窗呈现的是渔民们出海打鱼归来的热闹场面,呈现了停泊的船只,鱼、虾、蟹的质量以及水产交易的信息,由此引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入对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和笔算的学习。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的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理解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及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能够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不进位)方法,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感受、理解计算的算理。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笔算的算理,发现口算和笔算的联系。

二、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教材特点,根据教学要求,整堂课我主要以情境串教学法为主。

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自主探求、独立思考。

在算法和算理的讲授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让学生自己再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比一比、算一算的探究情境,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体验,从而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注重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不同的算法,体会口算的多样性,发现最优化、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出示渔民们出海打鱼归来的热闹场面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究和追求知识的动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信息,提出“①买两筐蟹子需要多少钱?

②买扇贝一共需要多少元?

”,这两个问题。

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定向质疑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根据教材知识结构,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本环节分为了三步:

1.通过解决问题一:

“买两筐蟹子需要多少钱?

”探索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细化为四个层次:

1.列算式,说意义,探索计算方法。

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400×2或2×400,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从而加深乘法意义的理解。

2.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进行交流。

3.展示交流,理解算理

在组织交流时,主要从三种方法上来展示交流。

方法1:

根据乘法的意义想:

用2个400相加得800。

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画图交流计算的过程。

然后借助电脑回放用计数器演示2个400相加的过程,梳理学生的思维。

方法2:

根据数的意义400即4个百来想,4个百乘2等于8个百,是800。

引导学生思考方法1和方法2有什么联系,为沟通算法打下基础。

方法3:

根据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类比推想。

在这里可拓展延伸把如果把400变成4000,那么4000×2你会算吗?

4.观察比较,优化方法

让学生结合板书,观察这几种算法,比较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

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发现:

用方法2最快、最方便。

接下来,通过几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让学生来进一步感受第2种方法的便捷性和优越性。

(二)通过解决“买扇贝一共需要多少元?

”这个问题来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也细化为了三个教学层次:

1.列算式,说意义,探索计算方法。

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312×3或3×312,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从而加深乘法意义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利前面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用知识的迁移自主计算,探索方法。

2.第二个层次:

全班交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算法。

先借助电脑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其他学生质疑:

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适时抛出关键问题:

“积个位上的6、十位上的3、百位上的9是怎样得出来的?

3  1 2

×      3   

9 3 6

3.类比沟通,总结算法

引导学生对照前面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今天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做比较,梳理计算过程,把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本环节中让全体学生自主探索口算的方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解决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现出算法的多样化,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

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从说算式的意义开始,逐步细化,在相互交流和质疑的过程中明白算理。

因为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笔算环节中,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质疑互动,突出算理的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算法并进行沟通,领悟思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渗透迁移的思想。

(三)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巩固练习是学生深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

本课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

1.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算三组练习题,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在竖着比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关注计算过程的相似之处。

2.根据信息解决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独立解决问题,既可以检验竖式的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看已知的几个数中存在着怎样的规律,然后再根据规律完成后面的填空。

这三个层次的练习,不仅对知识进行巩固,而且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带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知识全面回顾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了新的提升。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板书设计:

 

                                     

 

 

《方位》说课稿

莱西市香港路小学  徐春霞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平面图的基础上学习的。

同时又将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用方向确定位置的基础。

因此,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借助同学们去参观新农村的情境,通过一个同学向另一个同学介绍凤凰村的位置,引入对方位的学习。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善于借助直观理解学习知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生活中和平面图上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不同的方向,并能运用准确的方位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方位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要充分体现以学定教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借助现实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现实活动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唤起对生活经验的联想,从而掌握新知。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究和追求知识的动力。

上课开始,我利用学生喜欢旅游展开谈话,引出教材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领学生观察平面图,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村里有老年公寓、文化中心……,有的学生可能读一读图中的信息:

住宅区在牡丹亭的北面。

抓住同学们知道了住宅区在牡丹亭的北面。

追问:

你还想知道哪两个景点的位置?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解决红点问题,凤凰山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为学生提供了凤凰村的实景图,先让独立观察,借助以前的知识描述凤凰村的位置。

当学生用以前的知识不能准确描述位置、产生冲突时,引入对新的方位的认识。

接着引出方向板,借助方向板向学生介绍新的四个方位。

然后让学生用方位再次描述:

凤凰山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东北方向。

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了原来的4个方向已经不能准确描述,从而引出对新方位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必要性。

借助方向板认识新的方位,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方向观念。

第二个环节:

.解决绿点问题:

文化中心、柳编工艺厂、老年公寓分别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

巩固用学习的四个方位描述位置。

我引领学生经历了两个层次。

首先,我提出问题:

文化中心、柳编工艺厂、老年公寓分别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

引领学生先自己看一看、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组长负责分工,每人说一个景点的位置,同时说清楚是以谁为中心观察的,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的时候重点关注学生能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达,以及观察的方法,即先确定观测中心,在以观测点为中心,画出方向板,确定方向。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本环节的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了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巩固练习是学生深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

本课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辨别方向。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找观测中心的方法,辨别方向。

这道题是基础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提升了判断的方法。

2.拓展练习

请你当导游。

变换不同的观测中心,练习辨别方向。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并适时提升方法。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