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3235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docx

《2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docx

2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1.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密切联系的

国际分工既是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的基础,又是它们的产物,国际分工属于生产领域,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属于流通领域。

从生产与流通角度看:

分工:

部落分工---地区分工---国内分工---国际分工

贸易:

集市贸易---贩运贸易---国内贸易---国际贸易

市场:

集市中心---地区中心---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3.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国际分工的制约。

⑴国际分工发展较快时期,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也较快。

⑵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

⑶国际分工制约各国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

分工越密切,贸易关系也越密切。

⑷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

⑸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不断提高。

(二)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国际分工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制约,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展、自然条件、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所执行的政策等。

1、社会生产力使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蒸汽动力发明,应用于生产,机器大工业100年超过此前人类创造的财富。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发明与应用,10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0倍。

(2)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新的部门和领域

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发展

(3)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主导----从属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内容与形式。

形式:

新的形式不断出现,部门分工向企业内部、工种、工艺间的分工发展

垂直分工向水平型和混合型分工发展

内容(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中间产品、技术贸易、劳务贸易日益成为重要内容。

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资源、气候、土壤、地理环境、国土面积大小等)

(1)自然条件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国际分工的基础。

离开自然条件,任何生产都难以进行。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

(2)自然条件提供了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例如石油、煤炭开采),重要性小于生产力。

把可能变为现实必须依靠生产力发展程度。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科技进步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人工合成材料和替代品的大量出现,使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重要作用在下降。

3、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结合

使国际分工固定化和组织化

4、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二、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和16、17世纪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这个时期里,西欧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经济落后地区开发矿山,建立经济作物种植园,为本国生产和提供农作物原料,扩大本国工业品生产和出口,从而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2.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

在这个时期中,英国等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建立起机器大工业。

大工业使各国社会分工获得空前发展,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1)机器大工业对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表现如下:

①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民族的封闭性被打破,一系列国家和地区被纳入国际分工的轨道;

②机器大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和规模,使其产品销售及原材料供应必须寻求国外市场。

机器大工业所生产的大批商品,已使国内市场饱和,必须寻找国外市场;机器大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需要大批原材料,也迫使它需要国外的原材料供应。

这样,机器大工业就把销售工业品和输出原料、食品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国家,都卷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

③机器大工业为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机器大工业巨大的生产规模和速度,使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建造成为可能。

④机器大工业成为开拓市场的重炮。

(2)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是以英国为中心的。

“世界工厂、世界农业”,80%棉织品外销,100%棉花进口。

“实际上,现在世界的1/5的土地是我们英国的自愿进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世界各地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加拿大和波罗的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白银送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为我们提供黄金,中国为我们种茶,西印度把咖啡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葡萄种植园,地中海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从英联邦和其他国家获得棉花。

马克思认为:

“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绕着它运行。

(3)世界市场交换的商品已由仅满足贵族和商人需要的奢侈品转为大宗商品,如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木材

 

3.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新的生产力,如蒸汽涡轮机、内燃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推广使用,新兴的电力、电器、石油、汽车等工业部门的建立,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商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也就形成了。

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特征。

(1)亚非拉国家经济变为畸形的、单一的、片面的经济。

①经济生活上依赖少数凡种产品②高度依赖世界市场

(2)中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

他们之间以部门为主的国际分工关系形成(国际生产专业化倾向加强)

(3)各国的相互依赖加强。

每国都有许多部门是为世界而生产的。

(4)新的运输和通讯方式更密切的把世界联系起来。

4.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二次大战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各殖民地纷纷开始独立,以发展本国经济为主要任务,使他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国际分工的发展进入深化阶段。

这个时期,国际分工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1)世界工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已削弱,工业国之间的分工成为主导形式。

科技发展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2)各国之间工业部门中内部分工有日益增强的趋势

①工业专业化,即把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工序根据各国的条件和技术水平配置

在有关国家的协作厂美国开采,苏联进行铀的提炼加工

②零部件专业化:

波音飞机、福特汽车

③产品专业化:

跨国公司影响,内部分工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任务》一书中说:

“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从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一辆庞蒂克勒曼库汽车时,其中3000美元是支付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零件制造商,700美元是西德设计师的报酬,400美元是用来购买台湾、新加坡的零部件,250美元付给英国的广告商,余下不到4000美元才能供底特律的通用汽车公司以及纽约的银行、保险公司分享。

再比如:

全球闻名的“耐克”球鞋年产9000万双,每年都推出100多种新产品和新款式,但是,美国“耐克”公司7800多名职工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和销售,而生产却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

又如:

日本生产的袖珍计算器,其微处理器芯片来自美国,外壳由印度生产,一部分零件从韩国采购,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或阿尔及利亚装配,然后贴上“日本制造”的商标,最后销往世界各地。

(3)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和作用

(一)类型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性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试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杨曦宇《经济师》2001年第2期)

a垂直型国际分工

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成为“新经济”的引擎和火车头,技术水平的差异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中的发展不平衡,并由此造成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

形成经济全球化由所谓的中心地带向中间地带、外围和边缘地带逐步扩散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一体化程度不同的梯级状态。

技术水平的差异和经济结构的差异还使得世界各国就有了“头脑国家”和“躯干国家”的说法。

谁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获得了当今知识经济革命的主动权。

产业内垂直分工就是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过程中,按照价值链的比较优势,从生产组织上把技术密集工序与劳动密集工序在空间地域上分开的分工体系。

跨国公司大都在母公司、投资国控制着产品开发及设备、零部件的生产,技术产权完全为发达国家所垄断,产品设计、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都严格地限制在发达国家生产,大量固化在设备和零件当中的技术代替了能工巧匠的作用,留给人的一些接插、焊接、安装、操作等工作只需要非熟练劳动力就可完成。

于是就把组装工序扩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产业内非熟练劳动与技术交换的分工形式,即产业内的垂直分工。

对于产业发展更为关键的另一类技术,即产业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则严密封锁,采取多种措施来防范专有技术的扩散。

在高科技时代,象半导体材料就已经成为一种“原料”和初级产品,完全受到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左右,美国让日本、韩国等国去生产这种投资大、产品率低的“原料”,而自己集中全力去发展软件产业、网络产业和电子商务。

日本则把零部件、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技术设备转移到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去组装加工,美国同时又居高临下地控制着东南亚各国的产成品的最后实现。

美国早在1946年就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而现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计算机几乎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但是计算机的核心技术———中央处理器(CPU)几乎都是Intel或AMD的产品,软件用的大都是Microsoft的产品。

这样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之间构成一种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梯级结构。

b.国际水平分工

跨国公司主导的,以控制所有权为特征的国际直接投资才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还通过股权式并购和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这两种主要形式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股权式并购和非股权联系的企业战略联盟,促进了国际水平分工的发展。

国际水平分工更多地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由于技术水平、经济结构层次大体相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更多地体现出专业化生产,横向经济协作的特点。

股权式并购

跨国企业并购和合并则成为目前跨国公司不断扩张的更为重要的形式,成为当今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

优势互补型的跨国企业兼并和合并明显具有从对方获取某些自身不具备的优势,以削减成本,进行技术创新,缩短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周期,巩固、扩大现有市场占有率,抓住市场竞争的有利时机,进入新市场,以及出于对股市行情考虑的战略动机,随着全球企业兼并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水平分工得以进一步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企业内国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使国际间的分工协作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协作,从而扩大了企业内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流量和存量。

这种“交易内部化”的国际贸易结构,更体现了中间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国际贸易的特点。

(二)非股权式的战略联盟

在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产品周期日益缩短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本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花费昂贵且困难重重的事情。

于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战略联盟便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其他组织,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战略联盟由产品联盟发展到技术联盟和知识联盟,目前还出现另一种形式的联盟,即动态联盟。

战略联盟中的合伙各方规模和实力相当,目标一致,资产互补,它们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开展横向经济协作,实现技术转移和知识创新,培育、发展企业核心能力。

战略联盟也存在着大伙伴与有实力的小伙伴结盟的情况。

(二)作用

1.积极作用

(1)各国可通过分工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

(2)可以节约全世界的劳动时间,提高社会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

(3)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2.消极作用

(1)国际分工使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的单一化和依附性

(2)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剥削和控制

三、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

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各有优势和劣势。

为了更快的发展自己,各国都必须扬长避短,在生产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达到节约本国社会劳动,获得较好效益的目的。

(一)、新技术的推广是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进一步削弱

1、从分工的格局上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化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形成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的国际分工格局

2、从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分工上,原来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逐步削弱,某些工业品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农业技术革命(生物技术、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使发达国家成为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二)、各国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互依赖正进一步加深

由原来各工业国之间不同部门的分工转为国际间工业部门的分工

各国产业结构上的互相补充和互相依赖日益加强

产业形态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转移的特点

(三)、地质性自由贸易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合作日趋紧密

下章专门介绍

(四)、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1、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2、发达国家技术转让战略的要求

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

劳动成本上升,产业升级需要

(五)、服务贸易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1、知识(科学和技术)将成为影响国际分工的关键因素

在知识经济中,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是资本、土地和一般劳动力,而是知识,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有价值的信息等

知识资源可以低成本的不断复制和可以递增报酬的事实,使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资源依赖型的。

同时这不仅是长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而且也是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因此在知识经济中,土地等自然资源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制约影响将越来越小,而知识资源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将日趋明显。

而从今后的产业制造模式来看,与知识密集产品(计算机、医药、飞机等)伴随而来的是柔性制造系统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的竞争中劳动力成本的作用日益降低,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从投资流向上看,一个重要特征是投资大量流向高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

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无形资产投资,如劳动力的培训、计算机软件和专门技术也日显重要。

2、混合型分工将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

知识经济的到来标志着世界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世界生产力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改变了以世界性工农业经济对立而表现出的垂直国际分工和大工业时代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水平分工体系,科学技术进步为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来,他们中间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接近、经济结构相类似的国家间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分工,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

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可以充分的利用彼此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发挥各国不同技术素质的优势。

而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使某些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通过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

在知识经济初级阶段,惟有通过这种混合型分工体系,才能在较n大限度上发挥各国各种不同的技术素质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实现各国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经济化和最优化。

3、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知识经济一方面将导致新兴产业的兴起,如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电子贸易等;另一方面,又对传统产业发起猛烈的冲击,使传统产业越来越知识化,并对产业的变化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使过去依赖于自然垄断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方式难以为继,使知识在短时间内成为区域及世界性的商品。

从国际分工的广度来讲,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发达国际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技术集约程度高的工业部门,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展这些技术密集程度高的部门,往往需要巨额资本、很高的科研费用、庞大的生产规模和高精尖的技术设备。

这一切已日益超出了一国单独发展的能力,要求跨越国界的组织经济。

第二节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1.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

15世纪-18世纪中叶,其基本观点是“零和”理论。

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大卫。

休谟指出其明显缺陷,贵金属会随着各国贸易收支的变化成反相移动,将在各国间流动。

亚当。

斯密指出另一缺陷,各国贸易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贵金属,而是为了获得物质财富。

2.比较利益与自由贸易

大卫。

李嘉图,亚当。

斯密里昂剔夫之谜

3.现代国际经济理论

政府干预,或者一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和政府的支持采取某种对策是一国贸易政策的最佳选择。

第一节绝对成本说(绝对技术差异论)

亚当。

斯密

一个单位劳动力一年时间:

布(单位)

小麦(单位)

国内价格

英国

40

20

1:

2

葡萄牙

20

40

2:

1

无贸易时,每国要生产两种产品

0.5个劳动力生产布,0.5个生产酒

布(单位)

小麦(单位)

国内价格

英国

20

10

1:

2

葡萄牙

10

20

2:

1

总计

30

30

有贸易时:

布(单位)

小麦(单位)

国内价格

英国

40

0

1:

2

葡萄牙

0

40

2:

1

总计

40

40

交换价格1:

1,

布(单位)

小麦(单位)

世界价格

英国

20

20

多消费10个单位

1:

1

葡萄牙

20

多消费10个单位

20

1:

1

总计

40

40

假如

布(单位)

小麦(单位)

国内价格

英国

15

20

葡萄牙

20

40

总计

第二节比较成本说(相对技术差异论)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大卫。

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模型:

生产可能性由单一要素――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情况所决定

一、比较优势概念

美国生产1000万玫瑰的资源可以生产10万计算机。

南美生产1000万玫瑰的资源可以生产3万计算机

万支玫瑰

万台计算机

美国

-1000

+10

南美

+1000

-3

合计

0

+7

二、单一要素经济

假设只存在一个生产要素。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它们的相对产品劳动投入。

劳动生产率

1、没有发生国际贸易时:

1单位劳动力每小时产出:

布(单位)

酒(单位)

国内价格P布:

P酒

葡萄牙

1

2

2:

1

英国

6

3

3:

6

葡萄牙:

相对于酒,布的机会成本为(多生产1单位的布而放弃的少生产酒的数量)2:

1=2

P布:

P酒=2:

1=2

英国:

相对于酒,布的机会成本为(多生产1单位的布而放弃的少生产酒的数量)3:

6=0.5

P‘布:

P’酒=3:

6=0.5

2、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的确定:

布的相对价格

3

2

2

1

0.5

A布的相对产量

A点为,英国全部生产布,而葡萄牙全部生产酒

1段:

国际市场价格=英国国内价格P布:

P酒=0.5

英国生产者可自由生产布和酒,收益一样。

2段:

英国国内布的相对价格<国际市场布的相对价格<葡萄牙国内布的相对价格

英国工人生产布收益更大,葡萄牙工人生产酒收益更大。

两国绝对分工生产

3段:

国际市场价格=葡萄牙国内价格P布:

P酒=2

葡萄牙生产者可自由生产布和酒,收益一样。

3、有国际贸易时:

假定世界价格:

P布:

P酒=1:

1

英国生产布,葡萄牙生产酒

6

3酒

1

2酒

消费预算线(世界产品价格)P布:

P酒=1:

1,线上任意一点的消费金额都相同。

斜率表示两种产品得价格之比。

P布

1

1P酒

相对工资

工资差别:

墨西哥工资2美元/小时,美国15美元/小时

葡萄牙工人每小时生产2单位酒,英国工人每小时生产6单位布

如世界价格:

P布:

P酒=1:

1=1美元

英国工人每小时6美元,葡萄牙工人每小时2美元,工资比为3

布(单位)

酒(单位)

英国

6

3

葡萄牙

1

2

劳动生产率之比

6:

1=6

3:

2=1.5

工资之比

3

英国具有生产率优势,葡萄牙具有工资优势(工资低)

第三节关于比较优势的谬误

一、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谬误一,只有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二、贫民劳动论

谬误二,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三、剥削

谬误三,如果一个国家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那么贸易使这个国家受到了剥削并使福利恶化。

第四节多种产品模型中的比较优势

一、建立模型

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

每个国家都能消费和生产多种产品(假设有N种)

二、相对工资和专业分工

产品

本国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外国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本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优势

苹果

1

10

10

香蕉

5

40

8

3

12

4

6

12

2

烤饼

12

9

0.75

哪个国家生产哪种产品取决于两国的工资率之比。

三、多种产品的相对工资的确定

第五节运输费用和非贸易品

在实际国际经济中,专业分工不是这么极端,原因三个:

1.生产中多种要素的存在减弱了专业分工的趋势、

2.有时国家要针对外来竞争保护民族产业。

3.产品和服务的运输成本费用昂贵,以至于有时运输费过高,使一些国家和部门不得不再某些产业部门实行自给自足。

某些情况,运输不可能的,比如服务性产品,理发气修等,还有一些低价大宗商品,土石等等。

不值得长途运输。

第六节对李嘉图模型的实证分析

李嘉图的国家贸易模型对于研究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对各国福利的影响非常有用。

但是这个模型是否反应现实世界的情况,李嘉图模型对于实际国际贸易流向的预见是否正确?

但有很多地方李嘉图模型导致了错误。

1如前面讨论的非贸易品,简单的李嘉图模型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分工,在现实中根本看不到。

2李嘉图模型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的分配的影响,并据此认为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是始终能够从贸易中获利的。

3还忽略了各国资源的不同也是产生贸易的一个原因,因此漏掉了贸易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4李嘉图贸易模型忽视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国际贸易的起因,这使它无法解释明显相似国家间的大量贸易往来。

研究表明:

1990年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的低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