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教师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3230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教师版.docx

《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教师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教师版.docx

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专题文言文二教师版

2021高三二模专题:

文言文二

(21二模·静安区)

炙背轩记(明)贝琼①

①陇右邾君仲义,主华亭之邵氏义塾,题所居之南荣曰“炙背轩”②,以书抵琼曰:

“袭③狐貉者不知有炙背之快,有炙背之快者不知狐貉之至美。

当穷阴苦寒,吾身犹蛇之纠而不得伸也,吾口犹蝉之喑而不得鸣也。

海日自东方出,乃席而坐其隅,光气所及,倏焉外融而内畅,不啻醪之沃,火之铄,温风之嘘,耳聪目明,百体潜苏,欣然高歌,作金石声,莫知其所以然者,则天下有快于此?

然大明无私,吾恶④得而私哉!

天下固同此快也。

彼袭狐貉者,惴惴不敢出闱闼,假之醪而饮焉,假之火而附焉,曰‘是美至足矣’,又恶知炙背之为快。

由是宋人欲献至尊而希其赏,嵇康乃云:

‘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⑤迨未之知也。

惟先生记之,以成吾懒。

②余乃为之叹曰:

“溺于物者,有无穷之欲;得于己者,有无穷之乐。

方海内兵争,智勇之士各欲自炫,以徼⑥取一时之贵富,朝暮奔走于形势之途,触风埃,覆冰雪,而未暇炙背如田夫野老者也。

仲义独超然高蹈,虽王公子尊,不能屈而致之,且与田夫野老以炙背自适,则其不溺于物而有得于己,可知矣。

昔杜少陵在夔州西阁曝日,见之于诗者,可谓极其形容矣。

今仲义之居,亦少陵之西阁,则炙背之快,无适而不在焉,余亦将从之相与坐谈兹轩之下,而与天地间万物同被爱日之光,岂非幸欤?

③是为记。

④仲义通经术,善持论,有司尝荐之春官⑦。

赋诗清丽有法,世多传诵云。

至正二十有四年,岁在甲辰,春二月既望,檇奔贝琼记。

[注]①贝琼(1314—1378),元明之际诗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本文写于元末动乱之季。

②南荣:

房子南楼。

炙背:

太阳晒背部。

③袭:

穿。

④恶:

何,怎么。

⑤“宋人”语出《列子·杨朱》,宋国农夫献负暄(晒太阳)之乐与君,以期厚赏。

嵇康句语出《与山巨源绝交书》,意思是“虽有赤诚之意,但未免不切合实际”。

⑥徼:

谋求。

⑦春官:

指礼部。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1分)

A.乎B.哉C.也D.焉

22.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松江是朱元璋对手张士诚故地,邾仲义作为元末遗民流寓华亭,历尽沧桑。

B.邾仲义处乱世而能独善其身,淡泊名利,高蹈遗世,超然豁达,博学多智。

C.邾仲义致信贝琼,夺耀太阳晒背能“百体潜苏”,暗含对新朝政治的期许。

D.贝琼称邾仲义“通经术,善持论”“赋诗清丽”,说明贝了解其性情才艺。

23.赏析第①段邾仲义来信中有关“炙背之快”的描写。

(4分)

24.本文前两段都在说“炙背之快”,第②段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4分)

答案:

21.(1分)A22.(2分)C

23.(4分)①对比。

以穿狐貉之美与炙背之快作比,以穷阴苦寒与东方海日作比,突显太阳晒背的温暖。

②比喻、排比。

以蛇的蜷缩、蝉的喑哑比喻寒冷中的人;以醪的香甜、火的熔化、暖风轻吹描述晒背之快。

③化用典故。

宋人和嵇康的典故意在嘲笑炙背之快,邾仲义反其意而用之,认为晒背之快远大于穿狐貉者靠饮酒、烤火取暖的乐趣。

(一点2分,答出两点击可)

24.(4分)①由身而心,深入一层:

邾仲义来信描写“炙背”身体之快,第②段作者阐释“炙背”心理之快。

(2分)②从形象到抽象,更进一层:

沉溺外物就有无穷欲望,求诸内心才能有无穷乐趣;其时“海内兵争”,大家为富贵朝暮奔走,只有仲义超然高蹈,追求田夫野老的“炙背之快”,在“有得于己”中获得乐趣。

(2分)

(21二模·黄浦区)

赠新兴贺知州

(明)丘浚

朝廷以滇南地僻远,恒慎择其长吏,非其人不轻予之所,予者,必通经史、知理道、达政治者也。

天顺壬午冬十月,天官卿群士子之需选者而铨试之,首擢长沙贺恕近仁为云南新兴知州。

循故事乘传将之治所,其乡友某谒予文以为近仁之官赠。

予闻地有遐迩,而人情之好恶,则不遐迩异也,均好生而恶死,均好善而恶恶,均好逸而恶劳,均好聚而恶散,均好取而恶予,均好利而恶害。

善于治者,顺其性而导迪之,置之生全休息之地,而不拂其情,斯相安矣。

彼昧者,乃荒远其地,鄙夷其人,畜视而渔食之,使之失其所以为生者,一旦至于启事造衅,非惟彼不得以安其生而已,亦不能安其位矣,岂不两有所失哉?

考之前志,古人之治于斯者,若张乔除去奸猾,而二十六郡尽降,张处陀以淫虐致乱,祸延二十余万人,梁毗不取一金,酋长感悦,史万岁贪其贿赂,随服随叛。

则人情好恶大略可见矣,岂以古今而异哉?

且顺其情则服,逆其情则去,虽齐鲁吴越之民莫不皆然,荒服之外乎?

是尤不可不加之意也。

贺君湖湘故家子,曾大父以下,世为显官,得家庭之传有素,发身贤科,卒业太学,遍交当世知名之士,所谓通经史、知理道、达政治者,非其人耶?

天官卿首擢斯任,诚真知人。

予知其必能顺民之情以导迪之,克副圣天子轸念远人之意必矣。

异时政声彰闻,其名位殆不止此也。

于是乎书。

——选自《丘文庄公集》

21.小明发现标题中表示文体的一个字被墨迹遮盖看不清了,他猜了几种,请根据第

段文意,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序B.书C.记D.志

22.对第

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靠近京畿地区风俗醇厚,越是偏远的地区民风越是败坏。

B.人的天性就是好逸恶劳,趋利避害,所以无法引导管辖。

C.善于治理的人都会顺应人的天性,不拂逆人情。

D.愚昧的官员却会荒废了肥沃的土地,鱼肉百姓。

23.可填入第

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而B.盖C.抑D.况

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答案:

21.(1分)A22.(2分)C23.(3分)D

24.(4分)祝贺贺恕被朝廷选为云南新兴知州;告诫他在管理这一偏远地区的时候要顺应百姓的天性来引导他们,让百姓休养生息,不可拂逆人情;赞赏他的家世和才干;激励他有好前途。

参考译文:

朝延因为滇南处于偏僻遥远的位置,一直谨慎地选择掌管该地的官员,如果不是合适的人选就不会轻易地任命那个地方的官职,得到任命的人,必须精通经吏,知晓理政之道,通达管理众人之事。

天顺壬午年冬十月,天官卿在等待遴选的众多士人中通过考试进行选拔,首先提升长沙贺恕近仁为云南新兴知州。

按照旧时的制度,贺恕将要乘传车到他所管理的地方去了,他的同乡某人拜访我让我写一篇文章来作为贺恕赴任的赠序。

我听说地有远近,但是人情厚薄却不因为远近而有所区别,都是贪生怕死,都是喜欢好的人,厌恶恶人,都是好逸恶劳,都是喜欢聚不喜欢散,都是喜欢获取而不喜欢给予,都是趋利避害的。

善于治理的人,都会顺应人的天性来引导他们,将百姓安置在可以修生养息的地方,而不会拂逆人情,这才能够相安无事。

那些蒙昧的官员,却因为所管辖的地区偏远,鄙夷当地的百姓,把他们视为牲畜且侵夺他们的财产,让百姓失去了赖以维生的产业,一旦到了发生事端,那么不只是当地的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官员一样不能安守其位了,这不是两败俱伤么?

考求之前的记录,古代在这里治理的,有张乔除去了奸猾之人,然后二十六郡全部降服归顺,张处陀因为淫乱残虐导致暴乱,祸及二十余万人,梁毗不取一金,酋长被感化,史万岁贪求财,当地人刚刚顺服随即又叛变了。

那么百姓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大致就可以看到了,难道会因古今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吗?

而且顺应民情百姓就服从,违逆民情百姓就离开,即使是齐鲁吴越的百姓也都是这样的,何况是边远地区呢?

这尤其是不可不注意的地方。

贺君是湖湘一带昔日官宦人家的子弟,曾大父以下,世代都有权势显赫的官员,他得到家庭教育的传承由来已久,通过很好的科目被选拔出来,在太学里完成学业,与当世知名之士都有交往,所谓是精通经史,知晓理政之道,通达管理众人之事的,不正是他这样的人吗?

天官卿首提拔他来担任这个职务,确实是能够鉴察人的品行、才能的。

我知道贺君他一定能顺应民情并有所启迪引导,能够符合圣天子悲切四年偏远地区百姓的心意。

不久他在施政上的声誉就会显扬,他的名位大概不会止于现在这个官位的。

在这样的考量下我写了这篇文章。

(21二模·嘉定区)

灵璧张氏园亭记

苏轼

①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天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②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

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③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④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⑤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则B.因C.而D.以

22.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3分)

23.分析本文第③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24.第④段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分析这一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案:

21.(1分)D

22.(3分)

(1)交待园亭的具体位置和漫长行程:

从开封向东,先坐船再走陆路,经过使人厌倦的黄土平原,行程共八百里。

(2)开篇四言句,整齐且对仗工稳,浊流、黄尘、陂田突出景色单调,令人厌倦,为张氏园亭美好景色铺垫。

23.(3分)答案示例:

第三段作者表达由灵璧张氏园亭引发的议论。

首先作者由“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指出“仕”“不仕”要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的观点。

然后指出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的君臣节义,赞扬张氏先君用心良苦,深谋远虑,为后代修建了这样一个出可仕、退可隐的好园亭,泽被子孙。

议论、评价主要表达作者对张氏园亭及建造者的颂扬,曲折流露作者自己“仕”“不仕”的矛盾心情。

24.(4分)文末作者表达了想在徐州买田置园以养老,与张氏庄园南北相望,且时与张氏子孙往来游乐的愿望。

置园设想表达从张氏园亭受到启发,对张氏园亭的羡慕;含蓄流露作者趋归隐逸的心志;以此结尾,回应上文对张氏园亭美景、选址以及筑园深远用心的赞美,是“出可仕、退可隐”的人生观的具体表达。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

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

张氏的园亭位于汴水的北面。

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

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商丘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

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

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

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

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

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

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

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

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

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

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

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

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

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

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

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

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

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

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

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21二模·杨浦区)

卷雪楼记

(明)袁中道

①质有而趣灵者,莫如山水,而常苦其不相凑,得其一,即可以送目而娱老。

昔宗少文①怀尚平②之志,欲结宇衡山,而其后竟止江陵,立宅三湖上。

岂非深山道远,饮食药饵俱艰,于老人不宜,而三湖浩渺之波,粘天荡日,亦可借其秀润,以畅性灵耶?

荆州百里,无培塿之山,而惟大江自蜀来,浪喷波腾,为天下奇观。

②中郎③卜居沙市,既治一楼曰砚北以瞰江,其前尚有隙地。

一日梯而自登其脊以望,大笑曰:

“吾事济矣。

”遂于楼之前复植两楹,承霤④而出之,如头上髻,始尽得江势。

举江自蜀趣吴,奔腾颓叠,澄鲜朗耀,震荡大地,淹润河山者,悉归几席之下。

凡巴西之远峰,梦南之芳草,九十九洲,乍隐乍现。

千帆竞举,惊沙坐飞;棹歌渔唱,接响互答;霁雨旦暮,烟景万状。

于是中郎登而乐之,而谓予曰:

“宗少文弃衡山而止江陵也,有以也哉。

”时暑路方升,九市如炙,而登此楼,□大江如积雪晃耀,冷人心脾。

故不待其成,日夕游焉,而字之曰“卷雪”。

[注]①宗少文:

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人,著名画家。

②尚平:

亦作向子平,东汉人。

向子平的子女婚嫁后,他不问家务,游历山水,不知所终。

③袁中郎:

袁宏道,作者兄长。

④霤:

屋檐。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以B.然C.乃D.则

22.对第②段中袁中郎的“吾事济矣”的“事”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能再建一亭B.理解宗少文C.得山水性灵D.能登楼避暑

23.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

(4分)

24.本文以“记楼”来表现作者对“质有而趣灵”的山水的追求,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

答案:

21.D(1分)22.C(2分)

23.大量使用整句,写出长江奔腾震荡的水势,渺远处巴山诸峰、云梦泽的芳草隐约可见,山水间的千帆、棹歌等人世生活与风雨变化的自然面貌。

这些景物都是经过远观、俯瞰、多日观察概括而成,具有时空中宏大气势,而整句正好与之相宜,使宏大气势扑面而来。

(4分)也可以选用观察视角(如远观、俯瞰),也可选用动静结合。

多用整句/整散结或效果(1分);景物特点:

句意梳理(1分);宏大(1分);情感(1分)

手法判断+效果(1分),景物特点:

句意梳理(1分);宏大(1分);情感(1分)

24.作者认为山水既有实际形态又有趣味灵性,全文构思颇为独特。

首先对画家宗炳遍游山水,最后选择江陵终老的原因进行猜测,引出江陵水势浩荡,天下奇观之趣。

而后通过袁中郎建楼远眺,描绘出澎湃的长江、隐约的远峰、山水间的生动的世间生活,然后进一步理解宗炳隐居江陵原因是寻找到性灵山水之趣,最后写卷雪楼命名原因,即酷热下仍能清凉入心之趣。

表现出作者清雅宏大,超拔于世的精神追求。

(4分)

评分:

江陵山水的特点(1分);建楼远眺所见(1分);收获的山水之趣(1分);命名原因(1分)

(21二模·金山区)

偃虹堤记

欧阳修

①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

“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

“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

“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②。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

“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③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

“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

“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

②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

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

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③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④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④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①滕侯: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当时被贬谪岳州担任知州。

欧阳修作此文时,是在被贬安徽滁州期间。

②虞:

忧患。

③杀:

减少。

④急人:

用人。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哉B.矣C.也D.耳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3分)

23.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突出了“功”字。

B.第二句说明了偃虹堤受利地域之广,人数之多。

C.五六两句论述事物成与坏、存与废的一般规律。

D.最后一句表明滕侯求“记”是为了在后世留名。

2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5分)

答案:

21.(1分)B

22.(3分)通过作者同来自岳阳的送信人的四次问答,介绍了偃虹堤的基本概况,交代了为滕侯作记的背景。

(评分说明:

3点各1分。

23.(3分)D

24.(5分)本文通过作者为滕侯建造堰虹堤而作记,赞扬滕侯尽管被贬谪却还为民造福,深思熟虑,事半功倍,不为个人留名,而为百姓谋划长远利益的高尚品德和优秀才能。

这对我们,尤其对当下的为官者恐有尸位素餐之风很有教育借鉴意义。

要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

(评分说明:

评价对象的概括2分,具体的评析过程3分)

参考译文:

有位从岳州到滁州来的人,带着滕侯的书信、洞庭湖的全图对我说道:

“希望能为滕侯所建的新堤写一篇记文。

”我打开书信和地图,(看见)从岳阳门到金鸡堤的右方,有一道隆起的标记,又高又长,名叫偃虹堤。

(我)问来人此堤是何人所修,(客人)回答说:

“是我岳州郡守滕大人修建的。

”(我)问他之所以修建这道堤坝的好处,(客人)回答说:

“洞庭湖乃是天下最险要的地方,而岳州又是湖北、湖南、夔州、成都四路的要冲。

以往在湖中来往的船舶,进到湖中却无处停泊,故而都(只能)停靠在南岸津渡,那些需要到岳州办事的人到州衙十分遥远而且往来也很辛苦,而又经常有狂风巨浪的袭击、颠覆沉没的危险。

现在到岳州的船只都(可以)停靠在偃虹堤下,有需要到岳州办事的既很近又没有危险。

”(我)询问此堤的大小规模、用了多少劳力,(客人)答道:

“堤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是自上而下增加二尺,堤的最上部厚度相当于底部的三分之二,用了一万五千五百个劳力,而不超过一季就建成了。

”(我)问此堤修建之前是如何谋划的,(客人)回答说:

“州里把这个计划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该计划是否可行,反复了数次,而又上报给朝廷,由三司来决定,然后认为可行,(这些上级部门)都没有改变我们滕侯的方案。

”(客人)说:

“这是有德之人的举动,可以写一篇记文。

大凡考虑百姓利益深入的人,在谋划某些事情时都是精审的,所以能做到用工少而取得的功效却很大。

这道百步之长的堤坝,可以抵御天下最险恶的风波和无法预料的凶险,惠及了当地百姓,同时方便了湖北、湖南、夔州、成都(出行之人),只要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远近,都会享受到这道堤坝带来的便利。

而且岳阳又是四路往来的要冲,船只往来而停泊的,一天不知道要有多少艘呢!

如果堤坝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太守惠及的人事,还能用数字来计算吗?

事情不怕做不成,只怕时间久了容易损坏。

建筑者最初并不是不想让它长久坚牢,然而后来者却经常会把它荒废弃置。

自古以来那些有道德有才干的仁人,替百姓兴利除弊,他们留下的遗迹到处都能见到。

如果后来者都能像初建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得到实惠,普天之下怎么会有不受恩惠的事情发生吗?

这也正是滕太守担心的事,所以托我写篇记文留给后来者。

滕太守志向远大、才干超群,在当世颇有名声。

现在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朝廷的重用。

而(他)还没能建立丰功伟业,便被迫退下担任了一州太守,(其实他)没有用太多的心思,只是略施他的一点(才能),来给一州百姓带来恩惠。

(由于他)深思熟虑,故而事半功倍,这种做事的方法可以当作后世学习的方法,这是我应该写这篇记文的第一个理由。

不单纯为了博取当世人的赞誉,而是考虑如何让子孙万代都由此获利,并且告诫后来者不要将它废弃,这是我应该写这篇记文的第二个理由。

岳州的百姓和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希望有人为滕太守留下一篇记文,这是我应该写此文的第三个理由。

有三个应该写的理由就不能不写了,于是写下了此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21二模·浦东区)

小倦游阁记

(清)包世臣

①嘉庆丙寅,予寓扬州观巷天顺园之后楼,得溧阳史氏所藏北宋枣版《阁帖》十卷,条别其真伪,以襄阳米芾①所刊定本校之,襄阳在维扬倦游阁成此书,予故自署其所居曰小倦游阁。

十余年来居屡迁,仍袭其称,□为之记曰:

②史言长卿②故倦游,说者谓:

“倦,疲也”,言疲厌游学,博物多能也。

然近世人事游者,辄使才尽,何耶?

盖古之游也有道:

遇山川则究其形胜厄塞;遇平原则究其饶确与谷木之所宜;遇城邑则究其阴阳流泉,而验人心之厚薄、生计之攻苦;遇农夫野老则究其作力之法、勤惰之效;遇舟子,则究水道之原委;遇走卒,则究道里之险易迂速与水泉之甘苦羡耗,而以古人之已事,推测其变通之故。

所至又有贤士大夫讲贯切磋,以增益其所不及。

故游愈疲则见闻愈广,研究愈精,而足长才也。

今之游者则不然,贫则谋在稻粱,富则娱于声色,其善者乃能于中途流连风物,咏怀胜迹,所至则又与友朋事谈宴,逐酒食,此非惟才易尽也,而又长恶习。

③予自嘉庆丙辰出游,以至于今,廿有七年矣。

少小记诵,荒落殆尽,而心智益拙,志意颓放,不复能自检束,而犹日冒此倦游之名也,其可惧也夫,其可愧也夫。

(选自《艺舟双楫·卷二》,有删改)

[注]①米芾:

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

②长卿:

司马相如的字。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因B.而C.则D.以

22.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因米芾在倦游阁成书,自署斋名“小倦游阁”。

B.司马相如充分游学达到疲厌的程度,故博物多能。

C.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