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3210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所给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弟子为匹夫”。

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D、王位世袭制

2、美国史学界权威小阿瑟•施莱辛格教授在《自1776年以来美国与世界的碰撞》一书中把美国历史上总统安德鲁•约翰逊评为“失败”。

把尼克松评价为“接近伟大/失败”。

把克林顿评为“平庸”。

其中因为这三位总统都曾被众议院提出弹劾,这主要体现了

A.法律至上的原则B.分权制衡的原则

C.两党政治的残酷D.联邦制的优越性

3、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方今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市中贸易,计善恶,计大小,计贫富,计迟速”的现象。

它直接反映了

A.书院兴盛,教育发达B.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

C.八股取士的局限D.商品货币对经济和封建统治的影响

4、《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

“在社会主义建设上,6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

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

”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5、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

“(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

„„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下列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6、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A.“仁者爱人”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8、“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9、“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

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

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

”以下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

12、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下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

C.《雅》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D.《雅》主要内容是记叙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

13、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

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

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这一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书?

A.《元曲赏析》B.《全汉赋》C.《全唐诗》D.《宋词欣赏》

14、(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

“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A.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B.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C.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D.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复兴

15、.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的写意性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16、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

”下列各项中体现“道咸之学新”的是

A.天朝上国思想的形成B.早期反封建思想产生

C.师夷制夷思想的形成D.托古改制思想的传播

17、著名学者辜鸿铭说:

“咸同年间,粤匪扰乱。

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

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口口口口,服若干剂来见转机。

”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

A.洋务清火汤B.新政补元汤C.宪政调味汤D.革命销魂汤

18、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

自松油片以致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C.新旧风俗相互交织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

19、“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0、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源提出“帅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洪仁玕提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天朝田亩制度》

C.康有为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制度,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D.孙中山仿效英国政治体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2、“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能够说明此观点的史实是()

A.“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票证制度的普遍实施B.“南优二号”选育成功、“革命样板戏”广泛流行

C.“神舟”飞船发射成功、教育战线的“停课闹革命”D.“银河—I号”研制成功、互联网普遍应用

23、下面是一首歌曲的简谱,这一乐曲曾在1970年响彻全球的同时宣告中国进入了

A.航天时代B.电气时代C.信息时代D.核能时代

24、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

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26、“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27、下列不符合人文主义思想的观点是   

A.人是罪恶、卑微、消极的存在B.真正的高贵并非天生的,而是自己的

C.大多数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D.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

28、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

“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不包括()

A.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

B.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C.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D.促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29、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

“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30、“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31、2008年11月,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

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

“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

这是保证长期并一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

……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

”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①人民主权说②三权分立说③因信称义论④天赋人权观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2、“社会公约在公民之间确立了这样一种平等,以致他们大家都遵守同样的条件并且全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

”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谁的著作

A.卢梭B.康德 C.伏尔泰D.孟德斯鸠

33、恩格斯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这段话说明

A.人类是自然环境的利用者和改造者,人类的活动必然带来环境问题

B.自然界不断报复我们,我们要和自然界抗争到底

C.人们应回到远古时代,不应该改造自然

D.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34、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

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35、《大国崛起》解说词中写道:

“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

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

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最早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李四光的地质力学

36、下列学术观点与科学家相匹配的是

①人的结构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

②物质的力借以表现出的各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③物质的辐射是以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一定数量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④一切物体皆有引力,而且与各自所含的质量成正比

A.①达尔文②法拉第③爱因斯坦④牛顿B.①达尔文②法拉第③普朗克④牛顿

C.①拉马克②牛顿③爱因斯坦④伽利略D.①拉马克②牛顿③普朗克④伽利略

37、假如你生活在拿破仑三世时期(1852—1870年),下列事情你不可能经历的是

A.欣赏名画《日出·印象》B.出席甲壳虫乐队的演唱会

C.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D.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38、观察下面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39、电视具有多种功能,其最重要的功能在下列哪一栏目中可以得到体现

A.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赛事直播B.湖南台的《超级女生》

C.中央台《非常6+1》D.电视剧《武林外传》

40、“因为他在小说中能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中的世界,反映拉丁美洲大陆的生活和斗争。

”获得以上评语的诺贝尔文学奖著作是

A.《百年孤独》B.《约翰·克利斯朵夫》

C.《战争与和平》D.《苦难的历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41题20分,第42题20分)

41、(20分)思想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段独白

材料三、“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四、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

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

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材料五、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的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当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血腥和暴力的悲剧时,在英国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使得围攻巴士底狱和滑铁卢战役在相形之下似乎无足轻重了。

……全部近代历史上没有别的事件曾更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

──(美)海斯《世界史》

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欧洲历史上哪些次思想解放运动?

(4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三中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导火线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中对“人”的认识有何新的发展?

(4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伟大人物有哪些?

(4分)这些人物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则有哪些?

(4分)材料中所说的“法国行将到来的革命”是指什么?

(1分)

 

(4)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个变化”是指什么?

(1分)写出这次变化中“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的三件事例。

(2分)

 

42.(20分)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

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1)从材料一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

(2分)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突出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年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5世纪至15世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

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

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现代前期

消费实态:

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

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

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后期

消费实态:

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

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2)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材料三高盛集团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消费奢侈品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且,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

经历了多年的消费压抑后,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消费热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但从一开始,我们的消费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就夹杂异化的“基因”即炫耀性消费——通过购买一些商品以显示自己的财富,从别人的赞扬和嫉妒中,得到虚荣的满足。

在发达国家,人们用于奢侈品消费的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左右。

而在中国,一些人敢把40%的收入花在购买奢侈品上。

很多人的自身财富甚至不足以支撑奢侈品的消费。

——2011年4月8日《经济观察报》

(3)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3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

 

滦南一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文科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