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3122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docx

《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docx

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

宋朝家族与文学【第二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

第二章天分、寿夭、婚姻与迁移

关于一种文化现象的阐释,能够有不同途径,依照潘光旦先生的意见和进化进程由低到高,时刻由远至近的顺序,能够排列为:

无机的(如地理的或自然环境的说明),有机的(如生物学和种族学的说明),心理的(要紧指未领导论归纳的较为原始的公共心态),社会的(指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社会活动、制度建设、行为适应等),文化自身的(指通过理论升华的社会意识形态)。

[1]潘先生以为用社会的缘故与心理的缘故说明文化,固然方便,“因为它们与文化现象最接近,要利用它们的势力来左右文化,也很容易,也是因为彼此接近的关系。

可是这种说明,这种人力的支配比较要缺少大体性与固定性。

例如改变社会组织,提倡教育,自然能够叫文化有一度的兴奋,可是若是伶俐才干的程度有限,这种兴奋是可不能持久的。

反过来,理化的现象自然是最大体的了,可是它们比较的最不受人力的左右,寒带的奇冷,热带的酷热,日本的地震,中国西北方的沙漠化,是绝对没有多大方法的,人类生活只有迁就它们,很难叫它们来迁就人类。

在一切现象当中,能够比较受人力的转移的,同时也具有充分的大体性的,是生物学的现象。

”在潘先生看来,“所谓生物的缘故有三:

一是变异,二是遗传,三是选择或淘汰。

选择有两种,因了自然势力而发生的叫做自然选择,因了社会与文化势力而发生的叫做文化选择。

选择所由发生的途径有三:

一是生产,二是婚姻,三是死亡。

如限于某一地址或时期说话,咱们还能够加上一个第四个途径,确实是人口的流动或移植。

”[2]但他同时以为,在所有的说明途径中,中国文化界关于生物学的说明是最为漠视的。

有鉴于此,他利用生物遗传学中的有关理论,对中国社会文化做了普遍而有开拓性的研究,他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1年第一版)、《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一版)都是运用生物遗传目光观看中国人材的开山之作。

尽管对潘先生的一些理论咱们持有保留的态度,但他注重从遗传、婚姻、死亡及人口流动等生物学角度动身探讨问题却给咱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启发。

一信乎其家多异才

现代遗传学研究功效说明:

“在人类中,的确存在着智能等方面的不同,这种不同是指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内在因素,它既反映社会生活的环境阻碍,又显示了先天遗传素养。

实质上,像智能的遗传问题,决定于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彼此作用。

”[3]但咱们的研究界试探问题时却存在过于注重后天环境的因素,如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教育培育等,相对忽略了先天的遗传素养。

即如晁氏家族,若是先天智能有限,确实是再好的教育环境也很难在竞争日趋猛烈的宋朝科举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应该承认,晁氏子弟普遍显露出高智商的偏向。

“宗”字辈宗悫“一夕草将相五制,表扬训戒,人得所宜”(《宋史》本传),可谓文思敏捷。

“仲”字辈仲衍“资识敏悟,方总角时,已自如成人。

”[4]仲询“生而异群儿,出言甚大,自谓必能有成者,年十有五,从其兄丞吉州太和时,黄鲁直知县事,一见公奇之,其初见暨别,皆有诗,而唱和于其中间者,那么多矣。

有云:

‘叹君豪甚倚天剑’又云:

‘见君有家风,怀抱如冰清。

’”(《景迂生集》卷十九《宋任城晁公墓表》)“端”字辈端仁“儿童知学问如成人,通《易》、《春秋》、洞达世务,尤妙于词赋。

”(《鸡肋集》卷六十七《朝请医生致仕晁公墓志铭》)“端禀大受,少以《知人那么百僚任职赋》为开封府解头,大受为文敏而工。

于王禹玉为表侄,禹玉内集,酒数行而欧公谢致仕启事至,禹玉发缄看,称美不已。

谓大受曰:

‘须以一启答之。

此题目甚好,非九哥不能作也。

’大受略不辞让,酒罢,方啜茶,启已成矣。

禹玉惊其速,虽夸于座人,而意终不乐。

”(《曲洧旧闻》卷五)《鸡肋集》卷六十三《寂默居士晁君墓表》也记载:

“(端禀)七岁,奇警过常儿绝远,见而名,闻而识,……熙宁中,与补之同试开封,尝暂出谒客,客壁间石刻合序千言,盖手诏赐史臣者。

居士曰:

能一再过诵乎?

那么俱默读。

居士曰:

诵矣。

某曰:

亦诵矣。

偕诵,偕止,而居士尽习,补之遗二字焉。

”晁端中“生警悟好书,十岁能为古诗。

”(《鸡肋集》卷六十八《雄州防御推官晁君墓志铭》)“之”字辈补之“幼豪迈,英爽不群,七岁能属文,日诵千言。

……公于文章,盖其本性,念书只是一再,终身不忘。

”(张耒《晁无咎墓志铭》)晁说之年未三十而五经立,晁咏之少有异材,“资敏强记,览《汉书》五行俱下。

对黄卷答客,笑语成天,假设不经意,及掩卷论前人行事本末始终,如与之同时者。

东坡作《温公神道碑》,来访其从兄补之无咎于昭德第。

坐未定,自言:

‘吾今日了此文,副本人未见也。

’啜茶罢,东坡琅然举其文一遍,其间有蜀音不分明者,无咎略审其字,时之道从照壁后已听得矣。

东坡去,无咎方欲举示族人,而之道已高声诵,无一字遗者。

无咎初似不乐,久之,曰:

‘十二郎,真吾家千里驹也。

’”(《曲洧旧闻》卷三)东坡叹为奇才。

晁载之年未二十即见赏于黄庭坚,庭坚将之荐于苏轼,苏轼答云:

“晁伯宇诗骚,细看甚奇丽,信乎其家多异材也。

”(《郡斋念书志》)微之、涣之,幼奇警,“往往见称于东坡诸公。

”(《景迂生集》卷十九《嵩隐长子墓表》)冲之“于宗族最才华。

”(《郡斋念书志》)“公字辈”中,晁公迈“少以文学称,自其诸父景迂、具茨先生皆叹誉之,诸公贵人亦往往闻其名。

”(《渭南文集》卷十四《晁伯咎诗集序》)晁公寿“少敦厖有成人之气象,方年十三四,寺庭游行,多得古书画以归,尝欣然视予曰:

是北齐扬子华勘书图中一幅也。

博古者验之,犹信。

”(《景迂生集》卷十九《嵩隐长子墓表》)晁公谔“资禀非凡,少承家法。

”(楼钥《攻媿集》卷一百八《司法晁君墓志铭》)晁公武、晁公遡也以文学才华知名。

“子”字辈中晁子与年过八十尚“线人伶俐,笔札精楷”(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五《迪功郎致仕晁子与墓志铭》)。

“百”字辈中晁百谷“生十年,已有成人风”(《文忠集》卷二十《晁百谷字序》),“甫年二十,笔力扛鼎”(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十七《跋晁百谷字叙》)。

从中咱们不难看到晁氏族人领会力超群、经历力非凡、文艺鉴赏力过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超常的、令人赞扬的文化才能,尤其是有好几位七岁、十岁就具有创作诗赋的才华,这种文学能力与其说来自于后天培育,毋宁说来自于先天的家族遗传,因此苏轼才赞扬说“信乎其家多异材也。

在阅读一些文化世家相关的传记材料时,咱们也常惊讶于很多世家成员敏捷而优良的文化天赋,如眉州苏氏家族,苏序文化程度不高,但“晚好为诗,能自道,敏捷立成,不求甚工”(《本集·苏廷评行状》)。

苏洵年近而立始发愤念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瞬息数千言”(《宋史》本传)。

苏轼苏辙兄弟的才思敏捷无疑也有其祖其父的文学遗传因素在其中。

襄阳米氏家族中,米芾“生而颖秀,六岁日读律诗百首,过目即成诵”(《京口耆旧传》卷二)。

其子米友仁小字虎儿,幼年时黄庭坚即赠诗赞其为“虎儿笔力能扛鼎”(《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二),曾悎亦言其“少俊早成”(《云谷杂记》卷三)。

阆中陈氏家族,陈省华本人“智辩有吏干”(《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其长子尧叟中太宗端拱二年状元,季子尧咨中真宗咸平三年状元,次子尧佐端拱元年进士及第,虽未中状元,然于三兄弟中最颍慧,“少勤学,父授诸子经,其兄未卒业,尧佐窃听,巳成诵。

”(《宋史》本传)

四川浦江高氏家族中,高孝璹共有六子,高载(嘉泰二年进士)、高稼(嘉定七年进士)、高崇(嘉定七年进士)、高定子(嘉泰二年进士)、魏了翁(庆元五年进士,高孝璹本姓魏,与魏士行为亲兄弟,因魏了翁祖母高氏之兄高黄中无子,孝璹遂过继为子,后因魏士行无子,魏了翁又还继士行)、高茂(生平不详),兄弟六人五进士,且多聪慧,如高载“自为儿时,颖异越常,八岁能属文”(《鹤山集》卷八十八《知灵泉县奉议郎致仕高君载行状》),高崇“幼英悟”(《鹤山集》卷八十八《知黎州兼管内安抚高公崇行状》),高稼一见真德秀,德秀即以“国士期之”(《宋史》高稼本传),高定子魏了翁“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再也不览”(《宋史》本传)。

其他像临川二晏、新喻二刘、清江三孔、高邮三秦、鄱阳四洪、双井黄氏等宋朝闻名的文化世家,家族成员的早慧或智力优良的现象很是普遍,它们成为宋朝家族文化得以继承发扬的重要条件,晁氏家族,只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算了。

二从《积善堂记》提及

大观元年,晁氏西眷晁宗愿夫人黄氏(1067—1107后)九十一高寿,黄氏第四子仲询与其兄仲谋依例请封,制曰:

“黄氏蕴仁积善,享有耄龄,可寿光县太君。

”族人乡党,作堂以奉夫人,名之曰积善堂,晁补之作《积善室记》以记之。

斯时晁氏族人至晁迥而下,已达六世五百口。

若是咱们将目光投向其他晁氏家人,就会发觉长寿者绝非黄氏一人,兹将晁氏人物知其生卒年者[5]简列如下:

第一代:

晁佺(916—998),83岁。

第二代:

晁迥*(951—1034),84岁。

晁遘妻张氏(983—1069),87岁。

第三代:

晁宗悫*(985—1042),58岁。

晁宗恪(1007—1069),63岁。

晁宗愿妻黄氏(1016—1107后),至少91岁。

第四代:

晁仲参(1013—1067),55岁。

晁仲参妻公孙氏(1010—1086),77岁。

晁仲衍(1012—1053),42岁。

晁仲熙(1019—1086),68岁。

晁仲询(1057—1115),59岁。

晁仲蔚妻狄氏(1001—1069),69岁。

第五代:

晁端友(1029—1075),47岁。

晁端友妻杨氏(1031—1098),68岁。

晁端本妻阎氏(1039—1103),65岁。

晁端中(1051—1100),50岁。

晁端仁(1035—1102),68岁。

晁端仁妻叶氏(1034—1080),47岁。

晁端礼(1046—1113),68岁。

晁端彦(1035—1095),61岁。

晁端禀(1045—1090),46岁。

第六代:

晁补之(1053—1110),58岁。

晁损之(1059—1122),64岁。

晁说之*(1059—1129),71岁。

晁咏之(1066—1117),52岁。

晁冲之(1073—1126),54岁。

晁谦之*(1090—1154),65岁。

第七代:

晁公武*(约1106—约1184前),约78岁。

晁公谔(1105—1165),61岁。

晁公宣(1135—1189),55岁。

晁公寿(1085—1107),23岁。

晁公迈(1091—1146),56岁。

晁公遡(1116—约1176),约61岁。

[6]

第八代:

晁子健*(1107—1177后),至少71岁。

晁子与(1114—1201),88岁。

第九代:

晁百谈(约1145—约1214),约70岁。

以上共统计晁氏家族人物36人,平均寿命约62岁强,那个数字在宋朝能够算做是长寿家族了。

专门是几位官至高位的人物(带*者),多享高年。

晁迥(84岁)生前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太子少保;晁宗悫(58岁)生前官至参知政事;晁说之(71岁)生前官至中书舍人、徽猷阁待制;晁谦之(65岁)生前官至敷文阁直学士知建康府;晁公武(约78岁)生前官至吏部侍郎、临安府少尹。

这对整个晁氏家族的进展起到了超级重要的作用。

要明白,家族中人好不容易谋得功名,渐至显贵,能够封妻子、荫宗族,至高位者享高年,对宗族荫补的机遇就自然增加了许多,有利于维持家世。

如晁迥“延荫及弟侄侄孙,不遑具载。

”(《法藏碎金录》卷七)晁宗悫即因父荫入仕,终至参知政事,而宗悫“凡任子恩,皆先其族人。

”(《宋史》卷三百五宗悫传)其卒后又荫宗族七人。

晁氏族人科第入仕者固多,荫补入仕者亦不在少数。

另外,家族中人跻身高位,还能够帮忙整个家族增强抗击意外和困难的能力。

南渡后晁氏族人一辈子存窘迫,就多亏晁谦之尽力收抚帮忙,使家族不致星散湮没。

此刻让咱们来看一个相反的例子:

汝阳(今河南汝南)孙氏,孙何、孙仅两兄弟接踵状元及第,小弟孙侑亦登进士科,不可谓其门不荣耀。

孙何(961—1004)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为平民时,所著《两晋名臣赞》、《春秋意》、《尊儒教义》及诗歌二十余篇即广为流传,与丁谓齐名,号为“孙、丁”。

《宋诗纪事》载:

“丁谓与孙何,即可白衣修撰。

”甚得王禹偁重视。

淳化三年进士第一,曾“与晁迥、陈尧咨并命知制诰,赐金紫,掌三班院”(《宋史》本传),为文取法韩柳,提倡古文,在文坛甚有阻碍,但只活了44岁。

孙仅(969—1017),学行文辞,倾动一时,未第时王禹偁曾览其文集《甘棠集》,赋《书孙仅〈甘棠集〉后》诗云:

“明年再就尧阶试,应被人呼小状元。

”(《小畜集》卷九,亦见《渑水燕谈录》卷三)毕士安看孙仅文集未毕,即惊叹“吓死老夫矣!

”推许甚力。

(《小畜集》卷二十九《殿中丞赠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孙仅咸平元年果中进士第一,亦曾知制诰,后为集贤殿学士权知开封府等,官终给事中。

但他只活了49岁。

幼弟孙侑(972—1017),秀于诗,咸平三年中进士,卒时年46岁。

因此,当孙氏三兄弟之时,其名声阻碍是盖过晁氏家族的,王禹偁赞为“夫三子矣,岂止文学之出人矣,又将富贵之逼身也。

”(《殿中丞赠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韩琦赞为:

“天下耸慕,皆用孙氏为大小状元家,至于父兄之训子孙,必举孙氏以为劝,唯恨其不及也。

”(《安阳集》卷四十七《故太常博士通判应天府赠光禄少卿孙公墓志铭》)可是由于孙何兄弟的不寿,生子不蕃,据《宋史》本传及韩琦《故太常博士通判应天府赠光禄少卿孙公墓志铭》载,孙何只有一子孙言,孙仅也只有一子孙和,孙侑情形稍好一些,有子二人,孙咸、孙周,女四人(其中两人自幼为尼),孙男五人,孙女五人,整体上门庭是单薄的,因此孙氏家族数代以后,即衰败不闻矣。

再来看与汝阳孙氏同中有异的盐泉苏氏家族,苏氏家族尽管可算官宦之家,但苏易简之前,皆为微官,光大苏氏门楣的是苏易简(958—996)。

易简23岁中进士,29岁升翰林学士,34岁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36岁为给事中、参知政事,可谓春风得意。

但他39岁即因酗酒身亡。

苏易简留下四子,苏寿、苏耆、苏宿、苏叟,得苏易简余荫,皆授官职,明确知其生卒年的是苏耆和苏叟。

苏耆(987—1035)三子三女,苏叟(993—1037)无子,惟有一女,遂无后。

苏耆三子舜元(1006—1054)、舜钦(1008—1048)、舜宾,皆中进士。

舜宾早卒,舜元卒时有七子两女,孙男、孙女各十三人,曾孙男七人,曾孙女五人。

舜钦是闻名文学家,有三子两女。

其后苏家情形无从考知。

据张邦炜先生统计,苏氏男性可考者寿命均不长,苏易简39岁,苏耆49岁,苏叟45岁,苏舜元49岁,苏舜钦41岁[7]。

这不能不说是阻碍苏氏家族进展的一个专门大的局限。

但苏氏家族比汝阳孙氏绵延要较久远,其中要紧缘故之一是因为孙氏后代人丁不旺,而苏氏家族相对而言多子多孙,苏舜钦就曾自言家人“百口”(《苏学士集》卷九《上三司副使段公书》)。

只是,因为家族中不能不断显现如苏易简、苏舜钦那样的才名之士,家族的衰落一样不可幸免。

能够与盐泉苏氏彼此参照的是相州(安阳)韩氏家族,韩氏是典型的高诞生、高死亡的家族,翻阅《安阳集》卷四十六和卷四十九,多是韩琦为亲人撰写的墓志铭,这种感觉超级强烈。

如卷四十六的《侄孙四殇墓记》云:

余第四侄大理寺丞正彦,生子曰光寿。

时正彦初授光禄寺丞,故以名之。

余第五侄大理寺丞方彦,生子曰盘奴,时余自扬州徙知郓州,舟次淮上之磨盘口,故以名之。

余之长子光禄寺丞忠彦,生子二人,长曰锦孙,时余知相州,得任故乡,有昼锦之荣,故以名之。

次曰密孙,时余始为枢密使,故以名之。

是四小孙,皆姿状美秀,慧而可爱,或仅能行立,或未免抱持,天何降灾,遂俱不育。

那个地址再列韩琦兄弟及其子两代年龄为例。

韩琦父韩国华有六子,韩球(34岁卒,子二,暐早亡,公彦52岁卒)、韩瑄(27岁卒,未娶)、韩琚(52岁卒,长子景融卒年17,次方彦卒年不详,次直彦25岁卒,次孝彦卒年不详)、韩珫(27岁卒,无子)、韩璩(41岁卒,一子正彦,卒年不详)和韩琦(68岁卒)。

而作为三朝宰相、定策元勋的韩琦(1008—1075),有子六人,忠彦(72岁卒)、端彦(卒年不详)、良彦(早夭)、纯彦(卒时很多于58岁)、粹彦(54岁卒)、嘉彦(建炎三年卒,约60余岁),孙、曾孙各二十余人。

六兄弟中,韩琦一支寿最长,官最高,子孙最多,而又代有显宦,韩琦、韩忠彦、韩侂胄(嘉彦之孙)前后拜相,故家世最兴隆。

陆游感叹说:

“与忠献(韩琦)同时功名富贵略相埓者岂无其人?

今百四、五十年,其后往往寂寥无闻,韩氏子孙,功足以铭彝鼎、被弦歌者,独相踵也。

”(《渭南文集》之《放翁逸稿》卷上《南园记》)

晁氏家族多以文学知名,是闻名的文学世家;而韩氏多高官,是闻名的政治世家。

但不管如何,家族成员多长寿、多子孙、陆续显现有地位、出名望之士,那么是一个家族能够长久兴盛的重要基础。

三才婿贤妇

谈及宋人的婚姻观,最为流行的观点莫过于南宋郑樵所云: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但这只是一个否定句式的排除法,“不问阀阅”问什么?

咱们仍是依照晁氏一族的嫁娶情形做具体的分析。

(一)晁氏妻族有家世或才性可考者如下:

(1)晁迪支

晁遘妻,张氏,济州巨野人,“为人仁厚庄静,自为女及既嫁,处内外亲,尊卑长幼,亲疏之际,无不妥于礼而恩称之。

”(曾巩《元丰类稿》卷四十五《寿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

晁仲参妻,公孙氏(1010—1086),其先梓州郪人,后徙棣州商河,世代官宦,其父公孙简官秘书丞,直谅有文,其母常氏有贤操。

公孙氏“幼审详有威仪,燕处如齐,不妄訾笑,人以为天资近礼……恭俭敬戒,夙夜宫事。

”且“好文史,泛览不倦”,晚好无生之说。

(晁补之《鸡肋集》卷六十二《寿安县太君公孙氏行状》)

晁端友妻,杨氏,济州任城人,父杨早为尚书比部郎中。

杨氏少静默,有礼仪,“性慈俭,质直无猜阻。

坚信佛事,诵《金刚般假设》二十余年。

”相夫教子,甘于淡泊,贤德明惠,忠孝传家。

(杜紘《宋寿光县太君杨氏墓志铭》,见《考古》1986年第9期《山东嘉祥县钓鱼山发觉两座宋墓》)

晁端仁妻,叶氏(1034—1080),钱塘人(自缙云迁来,当与叶梦得同族),父叶暖、兄叶昌言、叶昌龄皆举进士。

叶氏系江南大姓,夫人顺资慧淑,凡女子之事,无不工。

(晁补之《鸡肋集》卷六十四《叶氏墓志铭》)

晁端本妻,阎氏(1039—1103),济州巨野人,父德基,单州司户参军。

阎氏恭俭守义,然举七子皆不育,女一人嫁杜纯子杜开,又因产亡,特为不幸。

(晁补之《鸡肋集》卷六十八《阎氏墓志铭》)

晁端中妻,前夫人胡氏,知书能诗。

继娶闾丘氏,淑慎宜其家。

(晁补之《鸡肋集》卷六十八《雄州防御推官晁君墓志铭》)晁巽之妻,闾丘氏。

晁补之妻,杜氏,杜纯之女(按杜纯娶晁仲参次女,与范纯粹等连襟)。

杜纯与弟杜紘,俱为北宋显宦,宋史有传。

晁损之妻,李氏,齐州金乡人,父李众,景德三年明经中第,男四人,孙十六人,多举进士入仕。

(李昭玘《乐静集》卷二十九《李公神道碑》)晁损之为儿子娶吴俦女(《景迂生集》卷二十《龚丘县主簿晁君(损之)墓志铭》)。

吴俦字子友,吴育孙,苏轼门人,曾任庐州教授,后入党籍。

吴育曾任参知政事、枢密副使。

晁公为妻,任氏,父官龙图阁学士。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五,晁补之《鸡肋集》卷五十九《公为求亲启》)

晁公宣妻,初娶修武郎赵士亚之女,再娶司谏韩过之女。

(《晁氏家乘》卷九《宋真乐居士公宣墓志铭》)

(2)晁迥支

晁宗悫妻,王氏,封安康郡夫人,王珪之姑。

王氏是闻名的文学世家。

王珪,字禹玉,华阳人。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官至宰相,谥曰文公。

从父罕,从兄琪俱出名,《宋史》有传。

另:

晁仲蔚妻,王氏,王珪叔父之女。

(王珪《华阳集》卷五七《同安郡君狄氏(王珪叔母)墓志铭》)

晁宗诲妻,时氏,时旦第三女,科第之家。

时旦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兼擅文武,为笃厚材能之臣。

(吴奎《宋故朝请医生尚书屯田郎中知阆中军州事上护军借紫时公墓志铭》,见李祥麟《北宋时旦墓志之文史价值》,《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子舜举涉学好诗,少举进士,女八人皆嫁入仕士人。

(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十九《将仕郎扬州司法参军时府君墓志铭》)

另:

晁仲绰妻,时氏,时旦孙女,时舜举之女。

晁宗藻妻,赵氏,先娶赵稹长女,继娶其第三女。

赵稹,进士,官至太子少傅,先世以儒名其家,子七人俱为官,女六人皆嫁入仕士人,孙女八人皆适士族。

(尹洙《河南集》卷十三《故推诚保德功臣金紫光禄医生守太子少傅致仕上柱国天水郡建国公食邑四千二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赵公(稹)墓志铭》)

晁仲衍妻,王氏。

“集贤院修撰赠谏议医生王公轸之女,封兴安县君,贤明柔穆,有闺阃之范。

”(王珪《晁君墓志铭》)后封颍川郡夫人。

(晁补之《鸡肋集》卷六十三《寂默居士晁君墓表》)

另:

晁端禀妻,王氏,颍川夫人之侄,王轸之孙侄女,恭俭似姑。

(《寂默居士晁君墓表》)

晁仲约妻,程氏。

官宦世家,父程琳,字天球,中山博野人。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举服勤辞学科,官至参知政事。

谥文简。

有文集奏议六十卷,已佚。

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程公墓志铭》、卷二一《程公神道碑铭》,《宋史》本传。

程氏系程颐堂姐妹。

晁说之妻,盛氏。

(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九《嵩隐长子墓表》)盛度重孙女。

晁咏之妻,陆氏,父陆师闵,官至宝文阁待制,母范氏,喜念书。

咏之与岑穰、王杰、韩琥为连襟(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九《文安县子硕人范氏墓志铭》)。

晁载之妻,魏氏,父魏绍,以朝散郎知嘉州。

魏氏亦宋望族,多人入仕。

(陈师道《后山集》卷十六《魏嘉州墓铭》)

晁贯之妻,吴氏,父吴彦琳,叔吴琯,俱有时名。

东坡曾为琯作《日喻》。

(《景迂生集》卷二十《宋故朝请医生提点亳州明道宫吴公墓志铭》)

晁公遡妻,闾丘氏,继娶师氏,自唐末即迁四川武阳(彭山县别称),师氏父师骥,绍兴四年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公事。

(参晁公遡《嵩山集》卷二《妻侄师如石同妇见过》,卷三十一《小柬·宋提刑五》、卷三十八《箚子·嘉州知郡二》)

晁公肖妻,赵氏,宗室女,为高宗弟之女。

(《宋会要辑稿》后妃二之二、三)

晁子健妻,韩氏,父韩球,韩元吉叔祖。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二十二《太恭人李氏墓志铭》)

晁子阖妻,李氏,济州巨野人,文学世家。

父李邴,官至参知政事,子孙多入仕,李邴伯父李昭玘为补之老友,曾从苏轼游。

李邴子李缜字伯玉,“警悟绝人,不乐仕进,号万如居士,有梅诗百篇。

”(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九《资政殿学士中医生参知政事赠太师李文敏公邴神道碑》)

晁子绮妻,刘氏,父刘滁,官右通直郎,母裴氏,本性孝友。

(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二六《通直刘君裴夫人墓志铭》)

(3)晁遘支

晁宗恪妻,闾丘氏(?

—1070)。

“闾邱夫人为身治家,皆应仪度。

”(曾巩《元丰类稿》卷四十六《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闾丘家族亦科举之家。

如闾丘孝终,闾丘孝直(与晁仲绰连襟,娶时氏女)等。

晁仲询女八人,其中三人皆嫁闾丘氏进士或官员。

(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九《宋任城晁公墓表》)

晁宗愿妻,黄氏(1016—1107后),蕴仁积善,享有耄龄,封寿光县太君。

(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一《积善堂记》)

晁端复妻,张氏,吴人,父张诲,官至太子中舍。

张诲伯兄隐直,仲兄枢言,以才德闻名,子六人,三人举进士。

(沈辽《云巢编》卷十《宋太子中舍张传师墓志铭》)

(4)未详何支

晁明之妻,韩氏,安阳韩氏之女,世家大族,父韩跂,为韩琦侄孙,娶晁仲徽女,继娶范纯礼女。

(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十八《韩至之墓志铭》)

(二)晁氏女子外嫁夫婿有身分可考者如下:

(1)晁迪支

晁仲参女五人,“长适前衢州开化县令石端,次适奉议郎河北路转运判官杜纯,次适朝散郎直龙图阁权发遣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公事知庆州范纯粹,次适通直郎签书崇信军节度判官听公事胡僧孺,季适恩州清河县令田忱,而适田忱者早卒。

”(《鸡肋集》卷六十二《寿安县太君公孙氏行状》)

晁端友婿张元弼,仕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